• 首页>诗词 > 诗词
  • 唐诗春怨刘方平

    1. 跪求古诗诗意

    《春思》

    翻译;

    燕塞春草,才嫩得象碧绿的小丝,

    秦地桑叶,早已茂密得压弯树枝。

    郎君啊,当你在边境想家的时候,

    正是我在家想你,肝肠断裂日子。

    多情的春风呵,我与你素不相识,

    你为何闯入罗帏,搅乱我的情思?

    《春怨》

    翻译;

    纱窗外的阳光淡去,黄昏渐渐降临;

    锁闭华屋,无人看见我悲哀的泪痕。

    庭院空旷寂寞,春天景色行将逝尽;

    梨花飘落满地,无情无绪把门关紧。

    《春望》

    翻译;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

    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

    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

    家在远处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

    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春宫曲》

    翻译;

    昨夜春风吹开了露井边的桃花,未央宫前殿明月高照一片光华。

    平阳公主的歌女新受武帝宠幸,帘外春正寒皇上特把锦袍赐她。

    2. 《春怨》这首诗表达了刘方平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是一首宫怨诗。

    点破主题的是诗的第二句“金屋无人见泪痕”。句中的“金屋”,用汉武帝幼小时愿以金屋藏阿娇(陈皇后小名)的典故,表明所写之地是与人世隔绝的深宫,所写之人是幽闭在宫内的少女。

    下面“无人见泪痕”五字,可能有两重含意:一是其人因孤处一室、无人作伴而不禁下泪;二是其人身在极端孤寂的环境之中,纵然落泪也无人得见,无人同情。这正是宫人命运之最可悲处。

    句中的“泪痕”两字,也大可玩味。泪而留痕,可见其垂泪已有多时。

    这里,总共只用了七个字,就把诗中人的身份、处境和怨情都写出了。这首诗在层层烘托诗中人怨情的同时,还以象征手法点出了美人迟暮之感,从而进一步显示出诗中人身世的可悲、青春的暗逝。

    3. 作文《春怨》(刘方平)改写

    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

    这首诗以一个“春色恼人眠不得”的花月良宵为背景,描写一个被幽闭在深宫里的少女的一连串动作和意态,运思深婉,刻画入微,使读得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并看到了她的曲折复杂的内心活动。

    诗的首句“西宫夜静百花香”,点明季节,点时时间,把读者带进了一个花气袭人的春夜。这一句,就手法而言,它是为了反衬出诗中人的孤独凄凉的处境;就内容而言,它与下文紧密衔接,由此引出了诗中人的矛盾心情和无限幽恨。作者的构思和用词是极其精细的。这里,不写花的颜色,只写花的香气,因为一般说来,在夜色覆盖下,令人陶醉的不是色而是香,更何况从下面一句看,诗中人此时在珠帘未卷的室内,触发她的春怨的就只可能是随风飘来的阵阵花香了。

    照说,在百花开放的时节,在如此迷人的夜晚,作为一个正在好动、爱美年龄的少女,既然还没有就寝,早该到院中去观赏了,但她却为什么一直把自己关在室内呢?这可能是她并不知道户外景色这般美好,更可能是有意逃避,为怕恼人的春色勾起自己心事,倒不如眼不见心不烦。可是,偏偏有花香透帘而入,使她又不能不动观赏的念头。诗的第二句“欲卷珠帘春恨长”,正是写她动念后的内心活动。这时,她虽然无心出户,倒也曾想把珠帘卷起遥望一番,但这里只说“欲卷”,看来并没有真的去卷。其实,卷帘不过举手之劳,为什么始而欲卷,终于不卷呢?本句内回答了这个问题。其原因为:不见春景,已是春恨绵绵,当然不必再去添加烦恼了。

    但如此良宵,美景当前,闷坐在重帘之内,又会感到时间难熬,愁恨难遣。诗的第三句“斜抱云和深见月”,就是诗中人决心不卷珠帘而又百无聊赖之余的举动和情态。看来,她是一位有音乐素养的少女,此时不禁拿起乐器,想以音乐打发时间、排遣愁恨;可是,欲弹辄止,并没有真个去弹奏,只是把它斜抱在胸前,凝望着夜空独自出神罢了。这一“斜抱云和”的描写,正如谭元春在《唐诗归》中所说,“以态则至媚,以情则至苦”。可以与这句诗合参的有崔国辅的《古意》“下帘弹箜篌,不忍见秋月”以及李白的《玉阶怨》“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这些诗句,所写情事虽然各有不同,但都道出了幽囚在深宫中的怨女的极其微妙、也极其痛苦的心情。

    月下,她凝望的是什么,又望到了什么呢?诗的末句“朦胧树色隐昭阳”,就是她隔帘望见的景色。这一句,既是以景结情,又是景中见情。句中特别值得玩味的是点出了皇帝所在的昭阳宫。这与作者另一首《长信秋词》的结尾“卧听南宫清漏长”句中点出南宫的意义是相同的。它暗示诗中人所凝望的是皇帝的居处,而这正是她的怨情所指。但是,禁闭着大批宫人的西宫与昭阳殿之间隔着重重门户,距离本来就很遥远,更何况又在夜幕笼罩之中,诗中人所能望见的只是一片朦朦胧胧的树影而已。这时透过一层、深入一步的写法,写诗中人想把怨情倾注向昭阳宫,而这个昭阳宫却望都望不见,这就加倍说明了她的处境之可怜。

    沈德潜《说诗晬语》说:“王龙标绝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陆时雍《诗镜总论》也说:“王龙标七言绝句,自是唐人《骚》语,深情苦恨,襞襀重重,使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这首《西宫春怨》是当之无愧的。

    4. 作文《春怨》(刘方平)改写

    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

    这首诗以一个“春色恼人眠不得”的花月良宵为背景,描写一个被幽闭在深宫里的少女的一连串动作和意态,运思深婉,刻画入微,使读得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并看到了她的曲折复杂的内心活动。诗的首句“西宫夜静百花香”,点明季节,点时时间,把读者带进了一个花气袭人的春夜。

    这一句,就手法而言,它是为了反衬出诗中人的孤独凄凉的处境;就内容而言,它与下文紧密衔接,由此引出了诗中人的矛盾心情和无限幽恨。作者的构思和用词是极其精细的。

    这里,不写花的颜色,只写花的香气,因为一般说来,在夜色覆盖下,令人陶醉的不是色而是香,更何况从下面一句看,诗中人此时在珠帘未卷的室内,触发她的春怨的就只可能是随风飘来的阵阵花香了。照说,在百花开放的时节,在如此迷人的夜晚,作为一个正在好动、爱美年龄的少女,既然还没有就寝,早该到院中去观赏了,但她却为什么一直把自己关在室内呢?这可能是她并不知道户外景色这般美好,更可能是有意逃避,为怕恼人的春色勾起自己心事,倒不如眼不见心不烦。

    可是,偏偏有花香透帘而入,使她又不能不动观赏的念头。诗的第二句“欲卷珠帘春恨长”,正是写她动念后的内心活动。

    这时,她虽然无心出户,倒也曾想把珠帘卷起遥望一番,但这里只说“欲卷”,看来并没有真的去卷。其实,卷帘不过举手之劳,为什么始而欲卷,终于不卷呢?本句内回答了这个问题。

    其原因为:不见春景,已是春恨绵绵,当然不必再去添加烦恼了。但如此良宵,美景当前,闷坐在重帘之内,又会感到时间难熬,愁恨难遣。

    诗的第三句“斜抱云和深见月”,就是诗中人决心不卷珠帘而又百无聊赖之余的举动和情态。看来,她是一位有音乐素养的少女,此时不禁拿起乐器,想以音乐打发时间、排遣愁恨;可是,欲弹辄止,并没有真个去弹奏,只是把它斜抱在胸前,凝望着夜空独自出神罢了。

    这一“斜抱云和”的描写,正如谭元春在《唐诗归》中所说,“以态则至媚,以情则至苦”。可以与这句诗合参的有崔国辅的《古意》“下帘弹箜篌,不忍见秋月”以及李白的《玉阶怨》“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这些诗句,所写情事虽然各有不同,但都道出了幽囚在深宫中的怨女的极其微妙、也极其痛苦的心情。月下,她凝望的是什么,又望到了什么呢?诗的末句“朦胧树色隐昭阳”,就是她隔帘望见的景色。

    这一句,既是以景结情,又是景中见情。句中特别值得玩味的是点出了皇帝所在的昭阳宫。

    这与作者另一首《长信秋词》的结尾“卧听南宫清漏长”句中点出南宫的意义是相同的。它暗示诗中人所凝望的是皇帝的居处,而这正是她的怨情所指。

    但是,禁闭着大批宫人的西宫与昭阳殿之间隔着重重门户,距离本来就很遥远,更何况又在夜幕笼罩之中,诗中人所能望见的只是一片朦朦胧胧的树影而已。这时透过一层、深入一步的写法,写诗中人想把怨情倾注向昭阳宫,而这个昭阳宫却望都望不见,这就加倍说明了她的处境之可怜。

    沈德潜《说诗晬语》说:“王龙标绝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陆时雍《诗镜总论》也说:“王龙标七言绝句,自是唐人《骚》语,深情苦恨,襞襀重重,使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

    这首《西宫春怨》是当之无愧的。

    5.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小题1:(4分)首句写景。碧纱窗上,日影消失,伤怨之情,油然而生。渲染一种幽寂的气氛,表现了女主人公孤独寂寞的情怀。第二句正面抒发怨情。虽居豪华的金屋,但内心郁闷哀伤,只有以泪洗面,其落寞凄苦不言而喻。第三句描写了空寂的环境,大好的春光将尽。触景伤怀!第四句写她不愿开门去看那满地落花,表明主人公深沉的怨恨,把怨情推向了高潮,使主题更加突出。

    小题2:(4分)《代春怨》:“庭前时有东风入,杨柳千条尽向西”。在东风的吹拂下,杨柳千条向西摇摆,象征着那些怨妇们终日西望的情景,既写出了眼前景又传递出心中情 。

    《春 怨》:以象征手法点出了美人迟暮之感, “日落”“黄昏”“春欲晚”“梨花满地”等象征诗中人的命运,显示出诗中人身世的可悲、青春的暗逝。

    6.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下面问题

    (1)首句写景。碧纱窗上,日影消失,伤怨之情,油然而生。渲染一种幽寂的气氛,表现了女主人公孤独寂寞的情怀。第二句正面抒发怨情。虽居豪华的金屋,但内心郁闷哀伤,只有以泪洗面,其落寞凄苦不言而喻。第三句描写了空寂的环境,大好的春光将尽。触景伤怀!第四句写她不愿开门去看那满地落花,表明主人公深沉的怨恨,把怨情推向了高潮,使主题更加突出。(意对即可)

    (2)《代春怨》:“庭前时有东风入,杨柳千条尽向西”。在东风的吹拂下,杨柳千条向西摇摆,象征着那些怨妇们终日西望的情景,既写出了眼前景又传递出心中情。《春怨》:以象征手法点出了美人迟暮之感,“日落”“黄昏”“春欲晚”“梨花满地”等象征诗中人的命运,显示出诗中人身世的可悲、青春的暗逝。(意对即可)

    7. 春怨古诗意思

    春怨

    作者: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注释

    1、辽西:东北辽宁省等地。

    译文

    快赶走树上的黄莺,

    别让它在枝头长啼;

    啼声会惊破我好梦……

    害我梦不到那辽西。

    赏析

    这是春闺望夫诗。正面似写儿女情,实则却写征妇怨。诗意连绵,环环相扣。首句写“打起黄莺”,次句写“打起”的原因是“莫教啼”,三句写“莫教啼”的目的是不使其“惊妾梦”,四句又写“妾梦”是到辽西会见丈夫的。如此连绵反复,句句相承,层层递进,一气呵成,读来余音满口,韵味无穷。

    8. 春怨刘方平表达了闺中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写一个女子思念她远征在外的丈夫。

    诗中没有正面写她是如何思念,而是写她梦中去辽西和征夫相会。这就从另一个侧面把她的真挚深情有力地表达出来。

    但天明莺啼,将好梦惊醒,于是要赶去树上黄莺,“莫教枝上啼”希望把梦一直做下去。诗的春怨主题反映得十分生动活泼,同时含蓄而有余味。

    春 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 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 不得到辽西。

    这首诗,语言生动活泼,具有民歌色彩,而且在章法上还有其与众不同的特点:它通篇词意联属,句句相承,环环相扣,四句诗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达到了王夫之在《夕堂永日绪论》中为五言绝句提出的“就一意圆净成章”的要求。 这一特点,人所共称。

    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曾把诗的写法分为两种:一种是“一句一意”,“摘一句亦成诗”,如杜甫诗“日出篱东水,云生舍北泥。竹高鸣翡翠,沙僻舞鹍鸡”(《绝句六首》之一),属于此类;另一种是“一篇一意”,“摘一句不成诗”,这首《春怨》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更赞美这首诗的“篇法圆紧,中间增一字不得,著一意不得”。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也说:“一气蝉联而下者,以此为法。”

    但这些评论只道出了这首诗的一个方面的特点,还应当看到的另一特点是:它虽然通篇只说一事,四句只有一意,却不是一语道破,一目了然,而是层次重叠,极尽曲析之妙,好似抽蕉剥笋,剥去一层,还有一层。 它总共只有四句诗,却是每一句都令人产生一个疑问,下一句解答了这个疑问,而又令人产生一个新的疑问。

    这在诗词艺术手法上是所谓“扫处还生”。 诗的首句似平地奇峰,突然而起。

    照说,黄莺是讨人欢喜的鸟。而诗中的女主角为什么却要“打起黄莺儿”呢?人们看了这句诗会茫然不知诗意所在,不能不产生疑问,不能不急于从下句寻求答案。

    第二句诗果然对第一句作了解释,使人们知道,原来“打起黄莺儿”的目的是“莫教枝上啼”。但鸟语与花香本都是春天的美好事物,而在鸟语中,黄莺的啼声又是特别清脆动听的。

    人们不禁还要追问:又为什么不让莺啼呢?第三句诗说明了“莫教啼”的原因是怕“啼时惊妾梦”。 但人们仍不会满足于这一解释,因为黄莺啼晓,说明本该是梦醒的时候了。

    那么,诗中的女主角为什么这样怕惊醒她的梦呢?她做的是什么梦呢?最后一句诗的答复是:这位诗中人怕惊破的不是一般的梦,而是去辽西的梦,是惟恐梦中“不得到辽西”。 到此,读者才知道,这首诗原来采用的是层层倒叙的手法。

    本是为怕惊梦而不教莺啼,为不教莺啼而要把莺打起,而诗人却倒过来写,最后才揭开了谜底,说出了答案。但是,这最后的答案仍然含意未伸。

    这里,还留下了一连串问号,例如:一位闺中少女为什么做到辽西的梦?她有什么亲人在辽西?此人为什么离乡背井,远去辽西?这首诗的题目是《春怨》,诗中人到底怨的是什么?难道怨的只是黄莺,只怨莺啼惊破了她的晓梦吗?这些,不必一一说破,而又可以不言而喻,不妨留待读者去想象、去思索。 这样,这首小诗就不仅在篇内见曲折,而且还在篇外见深度了。

    如果从思想意义去看,它看来只是一首抒写儿女之情的小诗,却有深刻的时代内容。它是一首怀念征人的诗,反映了当时兵役制下广大人民所承受的痛苦。

    唐诗春怨刘方平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