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具杀气的一首唐诗
1. 谁知道那首诗比较有杀气的
男儿当杀人,杀人不留情。
千秋不朽业,尽在杀人中。
昔有豪男儿,义气重然诺。
睚眦即杀人,身比鸿毛轻。
又有雄与霸,杀人乱如麻,
驰骋走天下,只将刀枪夸。
今欲觅此类,徒然捞月影。
君不见,竖儒蜂起壮士死,神州从此夸仁义。
一朝虏夷乱中原,士子豕奔懦民泣。
我欲学古风,重振雄豪气。
名声同粪土,不屑仁者讥。
身佩削铁剑,一怒即杀人。
割股相下酒,谈笑鬼神惊。
千里杀仇人,愿费十周星。
专诸田光俦,与结冥冥情。
朝出西门去,暮提人头回。
神倦唯思睡,战号蓦然吹。
西门别母去,母悲儿不悲。
身许汗青事,男儿长不
2. 最具代表性的唐诗是哪一首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号称一诗盖全唐。
闻一多先生誉其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 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 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 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 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3. 比较有杀气霸气的七言绝句
1、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二首·其一》
唐代: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译文:
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夫未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卫青如今还在,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踏过阴山。
2、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桃花庵歌》
明代:唐寅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折花枝当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须花下眠。
花前花后日复日,酒醉酒醒年复年。
不愿鞠躬车马前,但愿老死花酒间。
车尘马足贵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世人笑我忒风颠,我咲世人看不穿。
记得五陵豪杰墓,无酒无花锄作田。
译文:
桃花坞里有桃花庵,桃花庵下有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了桃树,又折下桃花枝去抵酒钱。
酒醒了也只是坐在桃花前,喝醉了就要在桃花下睡觉。
日复一日的在桃花旁,年复一年的酒醉又酒醒。
不愿意在华贵的车马前弯腰屈从,只希望在赏花饮酒中度日死去。
车马奔波是富贵人的乐趣所在,而无财的人追寻的是酒盏和花枝。
如果将富贵和贫贱相比,那是天壤之别。
如果将清贫的生活与车马劳顿的生活相比,他们得到的是奔波之苦,我得到的是闲适之乐。
世间的人笑我太疯癫了,我笑他们都太肤浅。
还记得五陵豪杰的墓前没有花也没有酒,如今都被锄作了田地。
3、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乙亥杂诗之一》
清代:龚自珍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译文:
世界很大,处处都埋着忠义之士的遗体,倒不必考虑用马革(古代战场革命者的遗体包裹之物:马皮)将遗体运回国。
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不是无情之物,即使化作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
4、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南宋: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译文:
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守卫边疆。
深夜里,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5、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过零丁洋》
宋代: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译文: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千辛万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经过四年的艰苦岁月。
国家危在旦夕似那狂风中的柳絮,自己一生的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可叹我零丁洋里身陷元虏自此孤苦无依。
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
4. 唐诗最具代表性人物李白 最著名的一首诗
侠客行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
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
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PS:此为我个人之见。
5. 求一首写得十分狂妄的古诗
黄巢咏菊诗赏析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赏析】黄巢(?~884)唐末农民起义领袖,曹州冤句(今山东荷泽)人。举进士不第,公元875年率领数千人在曹州起义,称冲天大将军。
881年攻破唐朝京都长安,建立农民政权,国号大齐。后兵败自尽。
他留世不多的几首诗中就有两首是咏菊诗,这里介绍的是其中一首。每当秋风瑟瑟,菊花初绽之时,当花而立,都不禁使人生出几分诗情。
古往今来,咏菊的诗不计其数,既有屈原的“餐秋菊之落英”,也有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但相比之下,我更喜欢“造反诗人”黄巢的咏菊诗“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我虽脑后未生反骨,但黄巢的这首联想奇丽、气魄逼人的咏菊诗确实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
究其原因,除了这首诗特有的冷峻的美感外,大概与我感慨菊花由于其不媚世俗的孤傲的“蕊寒香冷”气质而被春风彩蝶冷落的境遇,在梦想我若有一天成为司春之神时将菊花从飒飒西风蝶难来的冷宫中解放出来,使其在百花盛开的春天一展芳容这一点上与诗人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有关。常言说“诗言志”,而人各有志,这在诗歌创作和鉴赏上表现得最为明显。
黄巢的咏菊诗当然寓有改天换地的社会抱负,而我对黄巢的咏菊诗的鉴赏又何尝没有将人民真正当家作主的“蕊寒香冷”的美好的社会理想从飒飒西风蝶难来的严酷的社会现实的冷宫中解放出来的理想呢?大概在这一点上我与诗人产生的共鸣更为强烈!“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我深信,将来人民真正当家作主之日,必是公平、合理的美好的社会理想从飒飒西风蝶难来的社会现实的冷宫中解放出来,在百花盛开的春天一展芳容、付诸实施之时!此时此刻,我竟分不清花与人、梦想与现实的区别了。黄巢除了精通武艺外,也爱读书,能诗能文。
他曾到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但没有考中。不过,科场的失利却使他有了另外的收获:那就是看到了考场的黑暗和吏制的腐败,使他对李唐王朝的本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考试不第后,却豪情倍增,借咏菊花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待到秋来九月八”,点明菊花开放的季节是在秋季。
尤其是农历九月九日,这是中国古代传统的重阳佳节,这一天亲友聚会、登高饮酒、欣赏菊花,正是菊花大展风姿、引人赞赏的日子。这种风俗在唐代特别盛行,比黄巢早140多年的孟浩然不是曾经与朋友约定“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吗?黄巢在这里特别强调了“九月八”这一天。
用了“待到”二字,表示了坚定的信心:九月八日这一天一定会到来的。人们对重阳节也是盼望的,“待到”二字也起到了促使人们迎接这个佳节到来的作用,向人们展示了美好的前景。
诗的第二句写菊花的威力:“我花开后百花杀”。百花的凋零与菊花的开放本没有必然的联系,在诗里却写成菊花一开百花就枯萎了,变成了因果关系,这正是强调了菊花的威力。
唐代是崇尚牡丹的,把牡丹视为国花。据唐人李肇《国史补》载:“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
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黄巢一反传统的观念,对菊花大加赞扬,你看,“我花开”与“百花杀”恰成为鲜明的对照,更显出菊花精神抖擞、威力极大。
重阳,是菊花的节日。 诗的三、四两句描写重阳节的景象。
第三句写味,“冲天香阵透长安”,这香,不是幽香、不是清香,而是“冲天香阵”。天,在封建社会里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它是至高无上的权威,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就连作为人间最高统治者的封建帝王,也只能称为“天子”。
他父天母地,是奉上天之命来管理万民的。但菊花的香气却可以“冲天”;不仅“冲天”,还能充塞京城长安。
一个“冲”、一个“透”,表现了菊花、从而也体现了诗人那种藐视天地的雄伟气魄。 第四句写色。
如果第三句是传菊花的“神”,那么,第四句则是写菊花的“形”。“满城尽带黄金甲”,“满城”是说菊花无处不有,遍满京都;“尽带”是说这遍满长安的菊花,无一例外地全都披上了黄金甲。
身披黄金铠甲,屹立在飒飒西风之中,抗霜半寒,傲然怒放,这形象是何等英武!何等俊伟!况且,“满”城“尽”是,如同云霞,映照着天空;如同烈火,燃遍了长安!这里所歌咏、所塑造的,不是单独某一株菊花,而是菊花的“英雄群像”。 这首诗是以菊喻志,借物抒怀,通过刻划菊花的形象、歌颂菊花的威武精神,表现了作者等待时机改天换地的英雄气魄。
当农民起义的“重阳佳节”到来之日,那些封建统治阶级威风扫地,不是如同那些“百花”一样凋零了吗?当浩浩荡荡的义军开进长安之后,那身着戎装的义军战士,不是象这满城菊花一样,金烂烂辉光耀目、威凛凛豪气冲天吗?这首菊花诗是封建社会农民起义英雄的颂歌。 诗虽然只有短短四句,既写了菊花的精神,也写了菊花的外形,形神兼备;既写了菊花的香气冲天,又写了菊花的金甲满城,色味俱全,形象十分鲜明。
语言朴素,气魄宏伟,充满了使人振奋的鼓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