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唐诗中的食物

    1. 写食物的古诗

    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

    豆在斧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悯农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只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悯农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惠崇<<;春江晓景>>

    竹外桃花两三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四时田园杂兴

    昼出耕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旁桑阴学种瓜.

    不论平地与山尖,

    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

    为谁辛苦为谁甜?

    江上渔者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

    2. 【写食物的古诗】

    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斧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只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悯农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惠崇竹外桃花两三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旁桑阴学种瓜.蜂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江上渔者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3. 盘点古诗词中的“吃货”都有哪些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对老百姓来说,吃绝对是头等大事。

    来自五湖四海的食材和调味,无时无刻不触动着亿万人的神经和味蕾。从我们的老祖宗开始,斗转星移,朝代更替,唯一不变的是人们对美食的欣赏和向往,而在历史的长河中,能够因嗜吃而名垂青史的并不多见,苏东坡就是其中最负盛名的吃货!苏东坡一生在仕途上并不如意,说到底他还是个文人性情,又管不住自己的嘴巴在朝堂上乱说话,所以经常触怒龙颜,或者得罪同僚,于是便数次被贬官,一般人被这么祸害,早就死了,不过苏东坡倒是看得很开,正好借着被贬的机会四处游历,大吃特吃,得啥吃啥,从不挑食,不但吃,还作诗作词,还发明新的菜肴,用美食填补官场上的空虚寂寞冷,老百姓未必了解苏东坡的生平,了解苏东坡的诗词,但几乎没人不知道以苏东坡命名的美味佳肴,一生随遇而安,活得真实自在,这个吃货的称号当之无愧!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看吃货的鼻祖苏东坡都在美食界干了些啥惊天动地的事儿吧。

    东坡肉:1080年,苏东坡被贬到黄州(现在的湖北黄冈地区),因为宋代猪太多了,当地的老百姓都不稀罕吃了,苏东坡于是发起了一场复兴猪肉的革命。东坡肉据说是苏东坡与朋友下棋,忘了炉上炖着猪肉,结果误打误撞发明的,有诗为证: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

    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

    现在的东坡肉讲究选择上好的五花肉,经过大火沸煮,再加冷水去沫,然后再大火沸煮之后文火慢炖而成,东坡肉汁多肉嫩,肥而不腻,酥而不烂,入口带有淡淡的甜味,可谓色香味俱全,任你是面对肥肉如何的岿然不动,也很难抵御这样美味的诱惑。东坡饼:还是苏东坡在黄州期间,经常去黄州的安国寺与那里的和尚唠嗑,因为知道苏东坡喜欢吃油酥类的食品,所以和尚就用精致的千层油酥饼款待他,苏东坡又在此基础上做了改良,后人将这种饼命名为东坡饼,算是给东坡冠了名。

    这种饼用上等细面粉做成蟠龙状,和麻油煎炸,片片如薄丝条,然后撒上雪花白糖,香甜酥脆,落口消融,风味不同凡响,现在已经是湖北当地的一道名小吃了。后世有诗云:门泊战船忆公瑾,吾来茶话续东坡 东坡肘子:这次苏东坡又被贬回老家四川眉州去了,他老婆王弗在家炖肘子不小心糊了,赶忙加进各种配料再烹煮以掩饰焦味,不料歪打正着,反而炖出了这道名菜,所以这道菜名是苏东坡侵权盗用了他老婆的名字。

    现在这道菜已经成为四川名菜,酱红的色泽,肥而不腻、粑而不烂,特别是肘子富含胶原蛋白,也是一款绝佳的美容食品。东坡豆腐:苏东坡被贬至江苏镇江时,与当地金山寺的佛印和尚相投,经常一起开怀畅饮。

    苏东坡在一次和佛印和尚的佛经PK赛中败下阵来,值得下厨做素斋给佛印吃,于是创立了这道东坡豆腐,并写下:煮豆为乳脂为酥 后来他被贬到哪里,这道菜就流传到了当地。这道菜以黄州豆腐为主料,将豆腐裹入面粉、鸡蛋、盐等制成的糊中,再放入五成热的油锅里炸制后捞出来;然后在锅内放油、笋片、香菇和各种调味料,最后放入沥过油的豆腐,煮至入味出锅即成。

    东坡豆腐外形酱红,质嫩色艳,鲜香味醇,营养丰富,是素食中的精品。东坡鱼:苏东坡很喜欢吃鱼,也经常给自己做鱼吃,只要是鱼类,他几乎来者不拒,吃过鲤鱼、鳊鱼、黑头鱼、墨鱼、鳜鱼、鲈鱼、鲍鱼等等,甚至连剧毒的河豚也敢吃,总之凡是水里游的,他一样都不落下,吃High了还作诗,完全是一个吃货的本色演出:姜芽紫醋炙鲥鱼,雪碗擎来二尺余。

    尚有桃花春气在,此中风味胜莼鲈。所以各地有各种以东坡命名的鱼,不过以黄州的这道东坡鱼最为出名。

    先用盐腌渍一下鱼,肚里塞上大白菜叶,然后将鱼与葱段一起煎至半熟,加入生姜、酱油和料酒焖煮。在起锅前,将切细橘皮撒在鱼上,盛盘上桌。

    东坡羹:现在流传最广的是东坡肉、东坡肘子之类的,其实苏东坡非常注重养生,生平更喜欢素食。他还未踏入仕途的时候,是个爱吃的穷鬼,除了寒窗苦读,闲暇的时间就和老婆一起研究各种吃。

    在宋朝,菜羹仍然是平常人家的主要食品,富人吃肉羹,而像苏东坡这样的穷人就将萝卜、大头菜、芥菜等蔬菜和豆粉混在一起熬煮,因为在油和火候上掌握得很好,所以这道羹不仅美味,而且营养价值很高,可以软化血管、降低血脂、有利于消化,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也难怪苏东坡会自豪地在《东坡志林》中写道:予在东坡,尝亲执枪匕煮鱼羹以设客,客未尝不称善。

    好菜一定要配好酒才行,苏东坡自己还捣鼓着酿酒,在黄州酿米酒,在定州酿松酒,在惠州酿桂酒,在海南酿“真一酒”,他的诗词中也时时飘散着美酒的芳香,虽有借酒消愁之嫌,但更多时候却是对生活的赞美和祝福:持杯遥劝天边月,愿月圆无缺。持杯复更劝花枝,且愿花枝长在,莫离坡。

    持杯月下花前醉,休问荣枯事,此欢能有几人知,对酒逢花不饮,待何时?后来,苏东坡又被贬了,并且更远了,跑到海南岛上去了,不过他还是自得其乐,在岛上痛喝椰汁,还把椰子壳做成帽子戴在脑袋上;当然,美味的海鲜也不能错过,他还学会了烹饪牡蛎,并且向朋友写信炫耀道:无令中朝大夫知。

    4. 有关于“食物”的古诗有哪些

    1. 《七步诗》曹植【两汉】

    煮豆燃豆萁,豆在斧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2. 《悯农》【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只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3. 《望洞庭》【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4. 《渔歌子》【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5. 《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

    竹外桃花两三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5. 唐朝食物特点

    在长达1100余年的汉唐时期,胡汉民族饮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呈现出一幅丰富多彩的图景,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饮食生活模式的基础,在中华民族饮食文化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众所周知,一个民族饮食生活习惯的形成,有其社会根源和历史根源。在中国古代社会,由于各民族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社会文化及饮食原料的不同,各民族的饮食习惯就有明显的差异。

    《礼记·王制》中说:“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其性也,不可推移。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

    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

    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中国、夷、蛮、戎、狄,皆有安居、和味、宜服、利用、备器。

    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从这段记载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生活在内地的华夏民族在饮食上有着区别于其它民族的特点,这些不同地区的饮食习俗都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和共同心理素质的具体表现。

    同时,这段记载还反映了一个民族的饮食习俗,是植根于该民族的自然环境和饮食原料之中的,受一定的经济状况所制约。 到汉唐时期,中国逐渐形成为一个民族众多的国家,这就为各民族饮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提供了便利。

    在汉代,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内地与西域之间的饮食文化交流。西域的特产先后传入内地,大大丰富了内地民族的饮食文化生活;而内地民族精美的肴馔和烹饪技艺也逐渐西传,为当地人民所喜欢。

    各民族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创新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这一时期,西部和西北部少数民族还在和汉族杂居中慢慢习惯并接受耕作农业这一生产与生活方式,开始过上定居的农业生活,这显然与农业生产的效益要高于畜牧业成正相关;而内地的畜牧业也有较快的发展,这也得益于胡汉民族的频繁交流。

    这种变化也使胡族和汉族传统的饮食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食肉饮酪”开始成为汉唐时期整个北方和西北地区胡汉各族的共同饮食特色。 今天我们日常吃的蔬菜,大约有160多种。

    但在比较常见的百余种蔬菜中,汉地原产和从域外引入的大约各占一半。在汉唐时期,中原内地通过与西北少数民族交流,引入了许多蔬菜和水果品种,如蔬菜有苜蓿、菠菜、芸苔、胡瓜、胡豆、胡蒜、胡荽等,水果有葡萄、扁桃、西瓜、安石榴等,调味品有胡椒、沙糖等。

    与此同时,西域的烹饪方法也传入中原,如乳酪、胡饼、羌煮貊炙、胡烧肉、胡羹、羊盘肠雌解法等都是从西域传入中原地区的。在汉代传入的诸种胡族食品到魏晋南北朝时,已逐渐在黄河流域普及开来,受到广大汉族人民的青睐,其中尤以“羌煮貊炙”的烹饪方法最为典型。

    所谓“羌煮”即为煮或涮羊、鹿肉;“貊炙”类似于烤全羊,《释名》卷四“释饮食”中说:“貊炙,全体炙之,各自以刀割,出于胡貊之为也。”正是由于“羌煮貊炙”鲜嫩味美,受到广大汉族人民的青睐,因而逐渐成为胡汉饮食文化交流的代名词。

    另一方面,汉族也不断向西域、周边少数民族输出中原的饮食文明。这其中既有产于中原的蔬菜、水果、茶叶,也有食品制作方法等。

    1992年在新疆吐鲁蕃发掘的唐墓中,就出土过一种梅花型带馅的点心,十分精致,还有饺子,这些食品的制作方法显然是从中原传过去的。 汉唐时期也是中国传统饮食方式逐渐发生变化的时期。

    东汉以后,胡床从西域传入中原地区,它作为一种坐具,渐被普遍使用。由于坐胡床必须两脚垂地,这就改变了汉族传统跪坐的姿式。

    从魏晋南北朝开始的家具新变化,到隋唐时期也走向高潮。这一方面表现为传统的床榻几案的高度继续增高;另一方面是新式的高足家具品种增多,椅子、桌子等都已开始使用。

    目前所知纪年明确的椅子形象,发现于西安唐玄宗时高力士哥哥高元王圭墓的墓室壁画中,时间为唐天宝十五年(756年)。在敦煌的唐代壁画中,还发现了四足直立的桌子,壁画形象地刻画了人们在桌上切割食物。

    到五代时,这些新出现的家具日趋定型,在《韩熙载夜宴图》中,可以看到各种桌、椅、屏风和大床等室内陈设,图中人物完全摆脱了席地而食的旧俗。桌椅出现以后,人们围坐一桌进餐也就是自然之事了,这对中原人席地跪坐的传统进食方式产生了根本性的冲击。

    一般而言,饮食习俗是在长时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的,因而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任何事物都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任何一个民族的饮食习俗也是这样,随着时代的变迁,总会不断出现缓慢、渐进的变化。

    在这里,新的饮食原料和烹饪方式就成为一种新变量,而新变量的出现既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关,又与对外文化的交流相联。唐代的饮食文化变迁就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

    唐代外来饮食最多的是“胡食”,“胡食”是出自汉代人对从西域传入的食品的一种说法。胡食在汉魏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后,至唐最盛。

    《新唐书·舆服志》说:“贵人御馔,尽供胡食。”唐代的胡食品种很多,面食有餢飳、毕罗、胡饼等。

    餢飳是用油煎的面饼,慧琳《一切经音义》中说:“此饼本是胡食,中国效之,微有改变,所以近代亦有此名。”毕罗一语源自波斯语,一般认为它是指一种以面粉作。

    唐诗中的食物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