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唐诗赏析新安吏

    1. 新安吏的简析

    垂老别这首叙事短诗,并不以情节的曲折取胜,而是以人物的心理刻画见长。

    诗人用老翁自诉自叹、慰人亦即自慰的独白语气来展开描写,着重表现人物时而沉重忧愤、时而旷达自解的复杂的心理状态;而这种多变的情思基调,又决定了全诗的结构层次,于谨严整饬之中,具有跌宕起伏、缘情宛转之妙。新婚别《新婚别》是一首高度思想性和完美艺术性结合的作品。

    诗人运用了大胆的浪漫的艺术虚构,实际上杜甫不可能有这样的生活经历,不可能去偷听新娘子对新郎官说的私房话。在新娘子的身上倾注了作者浪漫主义的理想色彩。

    另一方面,在人物塑造上,《新婚别》又具有现实主义的精雕细琢的特点,诗中主人公形象有血有肉,通过曲折剧烈的痛苦的内心斗争,最后毅然勉励丈夫“努力事戎行”,表现战争环境中人物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丝毫不感到勉强和抽象,而觉得非常自然,符合事件和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并且深受感染。/cmtid/670a04386c6f83ffb211c7f4。

    2. 新安吏 解释

    新安吏 开放分类: 唐诗、杜甫 【年代】:唐 【作者】:杜甫——《新安吏》 【内容】: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 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写作背景】 这首诗的时代背景是乾元元年(公元七五八年)冬,安庆绪退保相州(今河南安阳),肃宗命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个节度使,率步骑二十万人围攻相州。自冬至春,未能破城。

    乾元二年三月,史思明从魏州(今河北大名)引兵来支援安庆绪,与官军战于安阳河北。九节度的军队大败南奔,安庆绪、史思明几乎重又占领洛阳。

    幸而郭子仪率领他的朔方军拆断河阳桥,才阻止了安史军队南下。这一战之后,官军散亡,兵员亟待补充。

    于是朝廷下令征兵。杜甫从洛阳回华州,路过新安,看到征兵的情况,写了这首诗。

    【译文】 旅客走在新安县的大路上,听到按户籍册点兵。 请问新安吏:“难道因新安县小,壮丁已抽完,才抓这些不成丁的青年?” “府帖昨夜才下达,并令没有壮丁就依次抽中男。”

    “抽来的中男实在太小了,如何能守住王城呢?” 健壮的中男还有母亲相送,瘦小的由於父母在战乱中去世,可就孤苦伶仃。 河水日夜向东流,青山还留著哭声呢! “不要让眼泪哭乾,收住你们纵横的泪水。

    眼泪哭乾了会露出头骨,天地都不能改变这悲痛的安排,终归是无情的。 我们官军(指九节度使)攻取相州,日夜盼望收复其地。

    可是贼心难料(指史思明已归唐,又支援安庆绪),致使官军溃败。 就去原先营垒就食(因离洛阳不远),练兵也依凭著洛阳。

    挖掘壕沟也不会深得见水(指劳役不重),放牧军马的劳役也还算轻。 何况朝廷官军是符合正义的,一切必然顺利,爱护战士一目了然。

    送行战士不要哭得那麽悲伤,长官(指郭子仪)本像你们的父兄。” 【赏析】: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郭子仪收复长安和洛阳,旋即,郭和李光弼、王思礼等九节度使乘胜率军进击,以二十万兵力在邺郡(即相州,治所在今河南安阳)包围了安庆绪叛军,局势甚可喜。

    然而昏庸的肃宗对郭子仪、李光弼等领兵并不信任,诸军不设统帅,只派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使诸军不相统属,又兼粮食不足,士气低落,两军相持到次年春天,史思明援军至,唐军遂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保东都洛阳,其余各节度使逃归本镇。

    唐王朝为了补充兵力,大肆抽丁拉夫。杜甫这时正由洛阳回华州任所,耳闻目睹了这次惨败后人民罹难的痛苦情状,经过艺术提炼,写成组诗“三吏”、“三别”。

    《新安吏》是组诗的第一首。新安,在洛阳西。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这两句是全篇的总起。

    “客”,杜甫自指。以下一切描写,都是从诗人“喧呼闻点兵”五字中生出。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这是杜甫的问话。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定制:男女十六为中,二十一为丁。

    至天宝三载(744),又改以十八为中男,二十二为丁。按照正常的征兵制度,中男不该服役。

    杜甫的问话是很尖锐的,眼前明明有许多人被当作壮丁抓走,却撇在一边,跳过一层问:”新安县小,再也没有丁男了吧?“大概他以为这样一问,就可以把新安吏问住了。”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吏很狡黠,也跳过一层回答说,州府昨夜下的军帖,要挨次往下抽中男出征。看来,吏敏感得很,他知道杜甫用中男不服兵役的王法难他,所以立即拿出府帖来压人。

    看来讲王法已经不能发生作用了,于是杜甫进一步就实际问题和情理发问:”中男又矮又小,怎么能守卫东都洛阳呢?“王城,指洛阳,周代曾把洛邑称作王城。这在杜甫是又逼紧了一步,但接下去却没有答话。

    也许吏被问得张口结舌,但更大的可能是吏不愿跟杜甫噜苏下去了。这就把吏对杜甫的厌烦,杜甫对人民的同情,以及诗人那种迂执的性格都表现出来了。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跟吏已经无话可说了,于是杜甫把目光转向被押送的人群。他怀着沉痛的心情,把这些中男仔细地打量再打量。

    他发现那些似乎长得壮实一点的男孩子是因为有母亲照料,而且有母亲在送行。中男年幼,当然不可能有妻子。

    但为什么父亲不来呢?上面说过“县小更无丁”,有父亲在还用抓孩子吗?所以“有母”之言外,正可见另一番惨景。“瘦男”之“瘦”已叫人目不忍睹,加上“独伶俜”三字,更见无亲无靠。

    无限痛苦,茫茫无堪告语,这就是“独伶俜”三字给人的感受。杜甫对着这一群哀号的人流,究竟站了多久呢?只觉天已黄昏了,白水在暮色中无语东流,青山好像带着哭声。

    这里用一个“犹”字便见恍惚。人走以后,哭声仍然在耳,仿佛连青山白水也呜咽不止。

    似幻觉又似真实,读起来叫人惊心动魄。以上四句是诗人的主观感受。

    它在前面与吏的对话和后面对征人的劝慰语之间,在行文与感情的发展上起着过渡作用。

    3. 跪求杜甫的新安吏的意思

    《新安吏》参考译文:

    旅客走在新安县的大路上,听到按户籍册点兵。

    请问新安吏:“难道因新安县小,壮丁已抽完,才抓这些不成丁的青年?”

    “府帖昨夜才下达,并令没有壮丁就依次抽中男。”

    “抽来的中男实在太小了,如可能守住王城呢?”

    健壮的中男还有母亲相送,瘦小的由於父母在战乱中去世,可就孤苦伶仃。

    河水日夜向东流,青山还留著哭声呢!

    “不要让眼泪哭乾,收住你们纵横的泪水。

    眼泪哭乾了会露出头骨,天地都不能改变这悲痛的安排,终归是无情的。

    我们官军(指九节度使)攻取相州,日夜盼望收复其地。

    可是贼心难料(指史思明已归唐,又支援安庆绪),致使官军溃败。

    就去原先营垒就食(因离洛阳不远),练兵也依凭著洛阳。

    挖掘壕沟也不会深得见水(指劳役不重),放牧军马的劳役也还算轻。

    何况朝廷官军是符合正义的,一切必然顺利,爱护战士一目了然。

    送行战士不要哭得那麽悲伤,长官(指郭子仪)本像你们的父兄。”

    4. 新安吏的注释译文

    ⑴客:杜甫自称。

    新安:地名,今河南省新安县。⑵点兵:征兵,抓丁。

    ⑶更:岂。⑷府帖:指征兵的文书,即“军帖”。

    ⑸次:依次。中男:指十八岁以上、二十三岁以下成丁。

    这是唐天宝初年兵役制度规定的。⑹绝短小:极矮小。

    ⑺王城:指东都洛阳。⑻伶俜(pīng):形容孤独伶仃的样子。

    ⑼白水:河水。⑽眼枯:哭干眼泪。

    ⑾天地:暗喻朝廷。⑿相州:即邺城,今河南安阳。

    ⒀岂意:哪里料到。⒁归军:指唐朝的败兵。

    星散营:像星星一样散乱地扎营。⒂就粮:到有粮食的地方就食。

    ⒃旧京:这里指东都洛阳。⒄壕:城下之池。

    不到水:指掘壕很浅。⒅王师顺:朝廷的军队是堂堂正正的正义之师。

    ⒆抚养:爱护。⒇仆射:指郭子仪。

    如父兄:指极爱士卒。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这两句是全篇的总起。“客”,杜甫自指。

    以下一切描写,都是从诗人“喧呼闻点兵”五字中生出。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这是杜甫的问话。

    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定制:男女十六岁为中男,二十一岁为丁。至唐玄宗天宝三年(744年),又改以十八岁为中男,二十二岁为丁。

    按照正常的征兵制度,中男不该服役。杜甫的问话是很尖锐的,眼前明明有许多人被当作壮丁抓走,却撇在一边,跳过一层问:“新安县小,再也没有丁男了吧?”大概他以为这样一问,就可以把新安吏问住了。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官吏很狡黠,也跳过一层回答说,州府昨夜下的军帖,要挨次往下抽中男出征。

    官吏敏感得很,他知道杜甫用中男不服兵役的王法难他,所以立即拿出府帖来压人。讲王法已经不能发生作用了,于是杜甫进一步就实际问题和情理发问:“中男又矮又小,怎么能守卫东都洛阳呢?”王城,指洛阳,周代曾把洛邑称作王城。

    这在杜甫是又逼紧了一步,但接下去却没有答话。也许官吏被问得张口结舌,但更大的可能是官吏不愿跟杜甫啰嗦下去了。

    这就把官吏对杜甫的厌烦,杜甫对人民的同情,以及诗人那种迂执的性格都表现出来了。“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跟官吏已经无话可说了,于是杜甫把目光转向被押送的人群。

    他怀着沉痛的心情,把这些中男仔细地打量再打量。他发现那些似乎长得壮实一点的男孩子是因为有母亲照料,而且有母亲在送行。

    中男年幼,当然不可能有妻子。之所以父亲不来,是因为前面说过“县小更无丁”,有父亲在就不用抓孩子了。

    所以“有母”的言外之意,正是表现了另一番惨景。“瘦男”的“瘦”已叫人目不忍睹,加上“独伶俜”三字,更显得他们无亲无靠。

    怀着无限的痛苦,但却茫然而无法倾诉,这就是“独伶俜”三字展现给读者的情形。杜甫对着这一群哀号的人流泪站了很久,只觉天已黄昏了,白水在暮色中无语东流,青山好像带着哭声。

    这里用一个“犹”字便见恍惚。人走以后,哭声仍然在耳,仿佛连青山白水也呜咽不止。

    似幻觉又似真实,使读者惊心动魄。以上四句是诗人的主观感受。

    它在前面与官吏的对话和后面对征人的劝慰语之间,在行文与感情的发展上起着过渡作用。“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这是杜甫劝慰征人的开头几句话。本来中男已经走了,他的话不能讲给他们听。

    这里,既像是把先前曾跟中男讲的话补叙在这里,又像是中男走过以后,杜甫觉得太惨了,一个人对着中男走的方向自言自语。那种发痴发呆的神情,更显出他茫然的心理。

    抒发悲愤一般总是要把感情往外放,可是此处却似乎在进行收束。“使眼枯”、“泪纵横”本来可以再作淋漓尽致的刻画,但杜甫却加上了“莫”和“收”。

    “不要哭得使眼睛发枯,收起奔涌的热泪吧。”然后再用“天地终无情”来加以堵塞。

    “莫”、“收”在前,“终无情”在后一笔煞住,好像要人把眼泪全部吞进肚里。这就收到了“抽刀断水水更流”的艺术效果。

    这种悲愤也就显得更深、更难控制,“天地”也就显得更加“无情”。杜甫写到“天地终无情”,已经极其深刻地揭露了兵役制度的不合理,然而这一场战争的性质不同于写《兵车行》的时候。

    当此国家存亡迫在眉睫之时,诗人从维护祖国的统一角度考虑,在控诉“天地终无情”之后,又说了一些宽慰的话。相州之败,本来罪在朝廷和唐肃宗,杜甫却说敌情难以预料,用这样含混的话掩盖失败的根源,目的是要给朝廷留点面子。

    本来是败兵,却说是“归军”,也是为了不致过分叫人丧气。“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唐军讨伐安史叛军,可以说名正言顺,但实际上又谈不上爱护士卒、抚养分明。另外,所谓战壕挖得浅,牧马劳役很轻,郭子仪对待士卒亲如父兄等等,也都是些安慰之词。

    杜甫讲这些话,都是对强征入伍的中男进行安慰。诗在揭露的同时,又对朝廷有所回护,杜甫这样说,用心良苦。

    实际上,人民蒙受的惨痛,国家面临的灾难,都深深地刺激着他沉重而痛苦的心灵。杜甫在诗中所表现的矛盾,除了有他自己思想上的根源外,同时又是社会现实本身矛盾的反映。

    一方面,当时安史叛军烧杀掳掠,对中原地区生产力和人民生活的破坏是空前的。另一方面,唐朝统治者在平时剥削、压迫人民,在国难当头的时候,却又昏庸无能,。

    5. 古诗鉴赏

    【题目】: 夜雨寄北 【体裁】:七绝 【年代及作者】 唐·李商隐 (约812年或813年—约858年),男,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

    晚唐诗人。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祖辈迁荥阳(今属河南)。

    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16,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在《唐诗三百首》中,李商隐的诗作有22首被收录,位列第4。

    【内容】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注解】 1、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县以北。 2、共翦西窗烛:翦同剪;在西窗下共剪烛蕊。

    3、却话:重头谈起。 【译文】 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秋池。

    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注)花彻夜长谈; 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注):蜡烛燃烧时间过长会引起烛花现象,也就是火苗会跳动,必须剪短烛心才能保持烛火苗不动。

    【作品赏析】 这是李商隐脍炙人口的抒情短章,是诗人写给远在北方的妻子的。当时诗人被秋雨阻隔,滞留荆巴一带,妻子从家中寄来书信,询问归期。

    但秋雨连绵,交通中断,无法确定,所以回答说:君问归期未有期。这一句有问有答,跌宕有致,流露出诗人留滞异乡、归期未卜的羁旅之愁。

    诗人与夫人王氏伉俪情深,时刻盼望能速归故里,与妻子共坐西窗之下,剪去烛花,深夜畅谈。而此时,只能苦苦思念。

    诗只有四句,却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既包含空间的往复对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跳跃。“何当”为设想之词,设想由实景而生,所以第二句中的巴山夜雨成为设想中回忆的话题,自然成为“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样的巧妙诗句。

    【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巴蜀无疑,然所寄之"君"究系何人?则其说不一。《万首唐人绝句》题作《夜雨寄内》。

    冯注:"语浅情深,是寄内也。然集中寄内诗皆不明标题,当仍作'寄北'。

    "因商隐妻卒于大中二年春夏之交,故冯《谱》张《笺》均以为商隐曾于大中二年(848)有一次短期的巴蜀之游,期间作此诗寄给北地的妻子。然岑仲勉《玉溪生年谱会笺平质》力辨所谓巴蜀之游并不存在。

    刘、余《集解》亦指巴蜀之游为虚谬。又杨柳《如何确解李商隐诗》一文认为此诗应是大中二年商隐自桂林柳幕北归途中淹留荆、巴时所作,时间为夏秋之交。

    刘、余《集解》辩驳曰:"唐人诗中巴山多泛指今四川境内之山……未必具体指大巴山或巴东县南之巴山。""此诗情味,显系长期留滞,归期无日之况,与客途稍作羁留者有别。

    ……当是梓幕思归寄酬京华友人之作,确年不可考,约在梓幕后期。"这首诗作于一个秋雨之夜,文字较平易,但语气亲切自然,回环往复,感情深挚绵邈,十分动人。

    且情景相生,凡景语皆为情语,厚重蕴藉,意远韵长。《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引李梦阳曰:"唐诗如贵介公子,风流闲雅,观此信然。

    "《玉溪生诗意》曰:"即景见情,清空微妙,玉溪集中第一流也"。《唐人万首绝句评选》:"婉转缠绵,荡漾生姿。

    " 在南宋洪迈编的《万首唐人绝句》里,这首诗的题目为《夜雨寄内》,意思是诗是寄给妻子的。从诗中“巴山”一语看来,诗写于巴蜀之地。

    李商隐曾经应聘到四川,任东川节度柳仲郢的幕僚,时间是唐宣宗大中六年(公元852年)。先于此一年,李商隐的妻子却已故去。

    给李商隐诗集作笺注的清代人冯浩,尽管认为诗题不必改作“寄内”(因为“集中寄内诗皆不明标题”),但内容却是“寄内”的。为此,他把诗的写作时间,推前至大中二年(公元848年)。

    按冯浩考证,李商隐这一年是在桂州(今广西桂林)郑亚的幕府。当年郑亚由于政敌的诬陷,被贬为循州刺史。

    李商隐未去循州,由水路经长沙,于次年回到长安。冯浩认为在归途中李商隐曾经“徘徊江汉、往来巴蜀”,“于巴蜀间兼有水陆之程”。

    《夜雨寄北》就是写在归途中经过巴蜀时。近人岑仲勉、陈寅恪曾经指出关于巴蜀之程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其实,冯浩也没有说得太死。他含糊地说,李商隐这时到过巴蜀,“玩诸诗自见,但无可细分确指”。

    可见,通常把《夜雨寄北》,说是李商隐寄给自己妻子的;这一说,似还可再斟酌。 李商隐的一生是不幸的。

    他刚刚踏入仕途,就被卷进了牛、李的朋党之争中。(牛,牛僧孺;李,李德裕。

    朋党,官僚集团。)852年随柳仲郢入蜀,实属迫不得已。

    仕途多艰,妻子早逝,心境是悲凉的。几年以前,当他在徐州卢循正幕府时,他颇为踌躇满志。

    “且吟王粲从军乐,不赋渊明归去来。”(《赠四同舍》)到四川以后,这种乐观情绪消失了。

    “三年苦雾巴江水,不为离人照屋梁。”(《初起》)他断绝了与外界的交往,甚至与同府的幕僚也没有什么交谊。

    《夜雨寄北》,写得一往情深,而且诗寄的“君”,关切地问着他的归期,他也盼着与“君”“共剪西窗烛”。这个“君”,至少具备三个条件。

    一,以往过从较密;二,此刻仍有诗书交往;三,彼此心心相印。从现存的李商隐的诗文看来,有一个人可以成为这样的“君”,那就是晚唐的词人温庭筠。

    李商隐在徐州幕时,温曾有诗“秋日。

    6. 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的目录

    唐诗◎初唐虞世南蝉王绩野望卢照邻长安古意骆宾王于易水送人在狱咏蝉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滕王阁诗杨炯从军行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渡湘江苏味道正月十五日夜宋之问度大庾岭渡汉江沈俭期夜宿七盘岭独不见陈子昂春夜别友人感遇(其二)登幽州台歌送魏大从军唐诗◎盛唐贺知章咏柳回乡偶书二首沈如筠闺怨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张说送梁六自洞庭张敬忠边词张九龄望月怀远感遇王之涣登鹳雀楼凉州词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春晓夏日南亭怀辛大与诸子登岘山岁暮归南山宿建德汀宿桐庐汀寄广陵旧游使归鹿门歌秋登兰山寄张五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访袁拾遗不遇过故人庄渡浙江问舟中人张旭山中留客桃花溪刘奋虚阙题王湾次北同山下崔国辅采莲曲王翰凉州词李颀古意送魏万之京古从军行綦毋潜春泛若耶溪丘为寻西山隐者不遇左掖梨花王昌龄出塞(其一)从军行(其四)从军行(其五)塞下曲(其一)塞下曲(其二)芙蓉楼送辛渐闺怨祖咏望蓟门高适燕歌行并序别董大塞上听吹笛封丘作营州歌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观猎相思送沈子福归江东鸟鸣涧送元二使安两山居秋暝使至塞上送别秋夜曲鹿柴渭川田家过香积寺送梓州李使君杂诗终南山汉江临泛积雨辋川庄作酬张少府竹里馆青溪李白渡荆门送别客中作蜀道难山中问答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秋浦歌(其十四)秋浦歌(其十五)清平调三首赠汪伦望天门山行路难(其一)夜泊牛渚怀古登金陵凤凰台金陵酒肆留别独坐敬亭山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望庐山瀑布送友人古风(其三)古风(其十九)月下独酌(其一)把酒问月春思长相思(其一)长相思(其二)关山月长干行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早发白帝城静夜思怨情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子夜吴歌(秋歌)玉阶怨夜下征虏亭登锦城散花楼春夜洛城闻笛赠孟浩然夜宿山寺丁都护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战城南崔颢黄鹤楼长十曲二首储光羲钓鱼湾江南曲(其三)岑参逢入京使(其三)碛中作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门雩歌送武判官归京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山房春事(其二)春梦寄左省札拾遗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登总持阁皇甫冉春思戎昱移家别湖上亭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宿工昌龄隐居张谓早梅题长安壁主人杜甫望岳兵车行丽人行月夜哀江头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无家别梦李白二首蜀相赠花卿春望赠卫八处士佳人月夜忆舍弟汀畔独步寻花(其六)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绝句(其三)登楼客至丹青引赠曹将军霸八阵图秋兴(其一)登高登岳阳楼江汉江南逢李龟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旅夜书怀刘方平月夜唐诗◎中唐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听弹琴送灵澈上人饯别王十一南游重送裴郎中贬占州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贾至春思(其一)巴陵夜别王八员外元结贼退示官吏并序张继枫桥夜泊钱起省试湘灵鼓瑟韩翃寒食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江村即事皎然寻陆鸿渐不遇李端鸣筝闺情严维丹阳送韦参军顾况过山农家听角思归于良史春山夜月柳中庸征人怨戴叔伦苏溪亭兰溪棹歌过三间庙韦应物滁州西涧淮上喜会梁州故人寄李儋元锡秋夜寄丘员外卢纶送李端塞下曲(其一)塞下曲(其二)塞下曲(其三)李益江南曲夜上受降城闻笛喜见外弟又言别孟郊归信吟登科后游子吟杨巨源城东早春宋词◎沿袭期宋词◎变革期宋词◎过渡期宋词◎中兴期宋词◎衰微期。

    7. 五首杜甫诗及其名句和赏析~~quick~~~~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这是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

    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在生活里,“好”常常被用来赞美那些做好事的人。

    如今用“好”赞美雨,已经会唤起关于做好事的人的联想。接下去,就把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满足客观需要。

    不是吗?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来了。你看它多么“好”! 第二联,进一步表现雨的“好”。

    雨之所以“好”,就好在适时,好在“润物”。春天的雨,一般是伴随着和风细细地滋润万物的。

    然而也有例外。有时候,它会伴随着冷风,由雨变成雪。

    有时候,它会伴随着狂风,下得很凶暴。这样的雨尽管下在春天,但不是典型的春雨,只会损物而不会“润物”,自然不会使人“喜”,也不可能得到“好”评。

    所以,光有首联的“知时节”,还不足以完全表现雨的“好”。等到第二联写出了典型的春雨伴随着和风的细雨,那个“好” 字才落实了。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仍然用的是拟人化手法。

    “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不仅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如果有意讨“好”,它就会在白天来,就会造一点声势,让人们看得见,听得清。

    惟其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它才选择了一个不妨碍人们工作和劳动的时间悄悄地来,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无声地、细细地下。 雨这样“好”,就希望它下多下够,下个通宵。

    倘若只下一会儿,就云散天晴,那“润物”就很不彻底。诗人抓住这一点,写了第三联。

    在不太阴沉的夜间,小路比田野容易看得见,江面也比岸上容易辨得清。如今呢?放眼四望,“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只有船上的灯火是明的。此外,连江面也看不见,小路也辨不清,天空里全是黑沉沉的云,地上也象云一样黑。

    好呀!看起来,准会下到天亮。 尾联写的是想象中的情景。

    如此“好雨”下上一夜,万物就都得到润泽,发荣滋长起来了。万物之一的花,最能代表春色的花,也就带雨开放,红艳欲滴。

    等到明天清早去看看吧!整个锦官城(成都)杂花生树,一片“红湿”,一朵朵红艳艳、沉甸甸,汇成花的海洋。那么,田里的禾苗呢?山上的树林呢?一切的一切呢? 浦起龙说:“写雨切夜易,切春难。”

    这首《春夜喜雨》诗,不仅切夜、切春,而且写出了典型春雨的、也就是“好雨”的高尚品格,表现了诗人的、也是一切“好人”的高尚人格。 诗人盼望这样的“好雨”,喜爱这样的“好雨”。

    所以题目中的那个“喜”字在诗里虽然没有露面,但“‘喜’意都从罅缝里迸透”(浦起龙《读杜心解》)。诗人正在盼望春雨“润物”的时候,雨下起来了,于是一上来就满心欢喜地叫“好”。

    第二联所写,显然是听出来的。诗人倾耳细听,听出那雨在春夜里绵绵密密地下,只为“润物”,不求人知,自然“喜”得睡不着觉。

    由于那雨“润物细无声”,听不真切,生怕它停止了,所以出门去看。第三联所写,分明是看见的。

    看见雨意正浓,就情不自禁地想象天明以后春色满城的美景。其无限喜悦的心情,又表现得多么生动! 中唐诗人李约有一首《观祈雨》:“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和那些朱门里看歌舞的人相比,杜甫对春雨“润物”的喜悦之情难道不是一种很崇高的感情吗? 杜甫《新安吏》诗歌鉴赏 新安吏 杜甫 客行新安道, 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 “县小更无丁?” “府帖昨夜下, 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 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 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 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 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 天地终无情! 我军取相州, 日夕望其平。 岂意贼难料, 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 练卒依旧京。 掘壕不到水, 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 抚养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 仆射如父兄。”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郭子仪收复长安和洛阳,旋即,郭和李光弼、王思礼等九节度使乘胜率军进击,以二十万兵力在邺郡(即相州,治所在今河南安阳)包围了安庆绪叛军,局势甚可喜。然而昏庸的肃宗对郭子仪、李光弼等领兵并不信任,诸军不设统帅,只派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使诸军不相统属,又兼粮食不足,士气低落,两军相持到次年春天,史思明援军至,唐军遂在邺城大败。

    郭子仪退保东都洛阳,其余各节度使逃归本镇。唐王朝为了补充兵力,大肆抽丁拉夫。

    杜甫这时正由洛阳回华州任所,耳闻目睹了这次惨败后人民罹难的痛苦情状,经过艺术提炼,写成组诗“三吏”、“三别”。《新安吏》是组诗的第一首。

    新安,在洛阳西。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这两句是全篇的总起。“客”,杜甫自指。

    以下一切描写,都是从诗人“喧呼闻点兵”五字中生出。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这是杜甫的问话。

    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定制:男女十六为中,二十一为丁。至天宝三载(744),又改以十八为中男,二十二为丁。

    按照正常的征兵制度,中男不该服役。杜甫的问话是很尖锐的。

    唐诗赏析新安吏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