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节字结尾的唐诗
1. 有哪些以“心”字结尾的古诗词.有木有“
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唐 · 杜甫《春望》
2、《秋日二首》李世民
菊散金风起,荷疏玉露圆。
将秋数行雁,离夏几林蝉。
云凝愁半岭,霞碎缬高天。
还似成都望,直见峨眉前。
爽气澄兰沼,秋风动桂林。
露凝千片玉,菊散一丛金。
日岫高低影,云空点缀阴。
蓬瀛不可望,泉石且娱心。
3、《谒大慈恩寺》李治
日宫开万仞,月殿耸千寻。
花盖飞团影,幡虹曳曲阴。
绮霞遥笼帐,丛珠细网林。
寥廓烟云表,超然物外心。
4、借问江潮与海水,何似君情与妾心?——唐代·白居易《浪淘沙》
5、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唐代·杜甫《蜀相》
2. 以乱开头生节尾的诗句
以韦字开头的诗:
《题壁画马歌》杜甫
韦侯别我有所适,知我怜君画无敌。
戏拈秃笔扫骅骝,欻见骐驎出东壁。
一匹龁草一匹嘶,坐看千里当霜蹄。
时危安得真致此,与人同生亦同死。
《贻蜀五首8226;李中丞表臣》元稹
韦门同是旧亲宾,独恨潘床簟有尘。
十里花溪锦城丽,五年沙尾白头新。
倅戎何事劳专席,老掾甘心逐众人。
却待文星上天去,少分光影照沉沦。
《奉陪郑驸马韦曲二首》杜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杀人。
绿尊虽尽日,白发好禁春。
石角钩衣破,藤枝刺眼新。
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野寺垂杨里,春畦乱水间。
美花多映竹,好鸟不归山。
城郭终何事,风尘岂驻颜。
谁能共公子,薄暮欲俱还。
《故徐州刺史赠吏部侍郎苏公挽歌词三首》张九龄
韦玄方继相,荀爽复齐名。
在贵兼天爵,能贤出世卿。
学闻金马诏,神见玉人清。
藏壑今如此,为山遂不成。
相如只谢病,子敬忽云亡。
岂悟瑶台雪,分雕玉树行。
清规留草议,故事在封章。
本谓山公启,而今殁始扬。
返葬长安陌,秋风箫鼓悲。
奈何相送者,不是平生时。
寒影催年急,哀歌助晚迟。
宁知建旟罢,丹旐向京师。
《故赵王属赠黄门侍郎上官公挽词二首》宋之问
韦门旌旧德,班氏业前书。
谪去因丞相,归来为婕妤。
周原乌相冢,越岭雁随车。
冥漠辞昭代,空怜赋子虚。
绿车随帝子,青琐翊宸机。
昔枉朝歌骑,今虚夕拜闱。
柳河凄挽曲,薤露湿灵衣。
一厝穷泉闭,双鸾遂不飞。
颖字开头的诗句:
颖微囊未出
《罢郡归洛阳寄友人》 唐·刘禹锡
颖是故物遗
《泗演石》 宋·陆文圭
颖脱奚足算
《送甥蔡駰下第还广平》 宋·梅尧臣
颖川归去肯重临
《又次韵二守同访新居》 宋·苏轼
颖也衣褐徒
《陈晞颜获玉兔甚奇邀予赋诗》 宋·曾协
颖脱众香内
《次韵王才元少师酴醿》 宋·李弥逊
颖脱抚锥囊
《遣闷》 唐·杜甫
颖水有奇迹
《次韵陆承之岁暮述怀》 宋·陈深
颖乎平日尔诚能
《次韵王醇甫藏秃笔三首其一》 宋·项安世
颖脱在朝夕
《和笔绍奕》 宋·陈宓
颖悟如娘创似翁
《绛书来云,三龄女学书,见今隶朋字,曰此》 当代·钱钟书
颖季得梅老
《哭小侄梅老》 宋·苏泂
3. 在一首诗里,每一节的开头一句和结尾一句相同,这种写法在诗歌里
在一首诗里,每一节的开头一句和结尾一句相同,这种写法在诗歌里叫顶针。
顶针也叫顶真,它是用上文结尾的词语作下文的开头,使语句递接紧凑而生动畅达的一种修辞方法。就好像我们经常玩儿的一种游戏“成语接龙“一样,下一个词的第一个字是第一个词的最后一个字。
顶针【dǐng zhēn】
释义
1、顶真续麻的省称。修辞方式,用前面结尾的词语或句子做下文的起头,顺序而下,一般由三项或更多项组成。
2、顶针又称顶真、联珠或蝉联,指用前一句结尾之字(或结尾之词)作为后一句开头之字(词),使相邻分句蝉联。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对联手法,也很能体现汉字的特色。
举例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选自《木兰诗》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选自《木兰诗》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选自《木兰诗》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佚名题北京潭柘寺弥勒殿联)
痴则贪,贪则嗔,嗔则伤人种苦因,故知痴是苦;
戒而定,定而慧,慧而悟道成师匠,当以戒为师。
4. 以月字开头,天字结尾的诗句
月落乌啼霜满天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
题为“夜泊”,实际上只写“夜半”时分的景象与感受。诗的首句,写了午夜时分三种有密切关连的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上弦月升起得早,半夜时便已沉落下去,整个天宇只剩下一片灰蒙蒙的光影。树上的栖乌大约是因为月落前后光线明暗的变化,被惊醒后发出几声啼鸣。月落夜深,繁霜暗凝。在幽暗静谧的环境中,人对夜凉的感觉变得格外锐敏。“霜满天”的描写,并不符合自然景观的实际(霜华在地而不在天),却完全切合诗人的感受:深夜侵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舟,使他感到身外的茫茫夜气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整个一句,月落写所见,乌啼写所闻,霜满天写所感,层次分明地体现出一个先后承接的时间过程和感觉过程。而这一切,又都和谐地统一于水乡秋夜的幽寂清冷氛围和羁旅者的孤孑清寥感受中。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运思的细密。
诗的第二句接着描绘“枫桥夜泊”的特征景象和旅人的感受。在朦胧夜色中,江边的树只能看到一个模糊的轮廓,之所以径称“江枫”,也许是因枫桥这个地名引起的一种推想,或者是选用“江枫”这个意象给读者以秋色秋意和离情羁思的暗示。“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伤春心”,“青枫浦上不胜愁”,这些前人的诗句可以说明“江枫”这个词语中所沉积的感情内容和它给予人的联想。透过雾气茫茫的江面,可以看到星星点点的几处“渔火”,由于周围昏暗迷蒙背景的衬托,显得特别引人注目,动人遐想。“江枫”与“渔火”,一静一动,一暗一明,一江边,一江上,景物的配搭组合颇见用心。写到这里,才正面点出泊舟枫桥的旅人。“愁眠”,当指怀着旅愁躺在船上的旅人。“对愁眠”的“对”字包含了“伴”的意蕴,不过不象“伴”字外露。这里确有孤孑的旅人面对霜夜江枫渔火时萦绕的缕缕轻愁,但同时又隐含着对旅途幽美风物的新鲜感受。我们从那个仿佛很客观的“对”字当中,似乎可以感觉到舟中的旅人和舟外的景物之间一种无言的交融和契合。
诗的前幅布景密度很大,十四个字写了六种景象,后幅却特别疏朗,两句诗只写了一件事:卧闻山寺夜钟。这是因为,诗人在枫桥夜泊中所得到的最鲜明深刻、最具诗意美的感觉印象,就是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固然已从各方面显示出枫桥夜泊的特征,但还不足以尽传它的神韵。在暗夜中,人的听觉升居为对外界事物景象感受的首位。而静夜钟声,给予人的印象又特别强烈。这样,“夜半钟声”就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永和清寥,而诗人卧听疏钟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这里似乎不能忽略“姑苏城外寒山寺”。寒山寺在枫桥西一里,初建于梁代,唐诗 僧寒山曾住于此,因而得名。枫桥的诗意美,有了这所古刹,便带上了历史文化的色泽,而显得更加丰富,动人遐想。因此,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也就仿佛回荡着历史的回声,渗透着宗教的情思,而给人以一种古雅庄严之感了。诗人之所以用一句诗来点明钟声的出处,看来不为无因。有了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这一笔,“枫桥夜泊”之神韵才得到最完美的表现,这首诗便不再停留在单纯的枫桥秋夜景物画的水平上,而是创造出了情景交融的典型化艺术意境。夜半钟的风习,虽早在《南史》中即有记载,但把它写进诗里,成为诗歌意境的点眼,却是张继的创造。在张继同时或以后,虽也有不少诗人描写过夜半钟,却再也没有达到过张继的水平,更不用说借以创造出完整的艺术意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