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唐诗中的松意象

    1. 诗句中的松菊具有什么意象呢

    菊花:隐逸、高洁、脱俗。多赞其品格坚强,气质清高。

    松:傲霜斗雪的典范,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诗人常用它来警世自勉或表达自己高

    诗句花草类意象

    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

    菊花:隐逸、高洁、脱俗。多赞其品格坚强,气质清高。

    梅花:傲雪、坚强、不屈不挠。

    莲花:

    ①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②用于表达自己的美好品质。

    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

    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桃花:象征美人。

    兰:高洁。

    牡丹:富贵、美好。

    草: 生命力强、生生不息、身份地位卑微。

    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

    梅子:以其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

    丁香:指愁思或情结。

    2. 有关梅 松 菊的诗中的意象解读分别有那些

    松梅竹菊寓高洁 高考语文古诗词常见意象总结 从1988年语文高考(论坛)首次出现诗词鉴赏题以来,诗词鉴赏题在高考语文卷中所占的分值越来越大。

    考试大纲对诗词鉴赏这部分所提出的要求是“鉴赏古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并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题多以主观题形式出现。

    古诗词的形象包括人的形象以及物的形象。那么,意象又是什么 呢?简而言之,诗人在客观之物上加上主观之意,便创造出一定的意象。

    在古诗词的创作和发展中,有些事物所包含的主观感情被逐渐固化下来,用以表现特定的场 景和寓意。在高考中,有一些意象是反复出现的。

    笔者在此用一首小诗把高考中经常出现的意象进行总结,以助考生记忆,从而更好地解答诗词鉴赏题: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

    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

    1、“松梅竹菊”寓高洁:松 梅竹菊是品行高洁、不畏邪恶的形象化身,古人常用这四种形象表现高洁的情操。刘桢《赠从弟》有云:“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王吉《咏竹》则言:“岁寒 别有非常操,不比寻常草木同。”元稹《菊花》一诗有云:“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写梅的诗句也有很多,如“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零落 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2004年北京卷考察的是苏轼的《红梅》,该诗表现出了红梅不畏严寒,不与桃杏争春的高洁品格。 2、借“月”托“雁”寄乡思皓月当空常常引起游子的思乡之情,唤起诗人的怀远之念,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再如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均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雁 是一种候鸟,古诗词常用大雁南飞的景象书写在外游子的思乡之情。2004年湖北高考语文卷所出的诗是王湾的《次北固山下》。

    诗的最后两句写道:“乡书何处 达?归雁洛阳边。” 诗人漂泊流浪,到底什么时候能重返故乡,连泊舟中的诗人自己也不清楚,因此他只好寄希望于春光中北归的大雁为自己传书了。

    归雁这一意象写出了作者的思归之 情。3、“杜鹃”“鹧鸪”啼凄凄杜鹃,又名子规、杜宇等,在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在让位于他的臣子后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又说杜鹃叫声如“不如归去”,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了凄凉、哀伤的象征。

    2004年全国卷Ⅱ诗词鉴赏题考察的是晏几道的《鹧鸪天》:鹧鸪天 晏几道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

    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题目问道: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此问的解答就应从杜鹃的叫声入手,词中也提到了“声声只道不如归”,表达的是作者漂泊之外的思归之情。

    古诗词中出现的“鹧鸪”这一意象也经常透出悲凉之意。比如李白的《越中览古》:“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

    4、“梧桐”叶落透悲意古语有“一叶落而知秋”,说的便是梧桐叶落。以梧桐写悲秋,是古人常用的手法。

    2004年福建卷的诗词鉴赏题为朱淑真的《秋夜》,其中就写到了“梧桐”这一意象: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中,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5、别时“长亭”“柳”依依在 古典诗词里,杨柳常常与离情相关联,《诗经》中的《采薇》便写道:“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柔弱的杨柳摇摆不定的形体,最能传递亲友 离别时依依难舍之情。此外,“柳”与“留”也谐音。

    长亭为古人送别之场所,因此也是送别诗中经常出现的意象。柳永的《雨霖铃》同时写到了这两种意象,分别 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以及“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6、落“花”流“水”传愁绪“花” 落让人爱怜、伤感,“水”流或喧嚣或舒缓,绵延不绝,最惹人愁绪,因此,在古诗词中常用落花流水来表达忧愁。

    如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 多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又如李清照《一剪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7、“乌鸦”“燕子”系兴衰乌 鸦这种鸟经常在坟头等地出现,常被视为不祥之兆,诗人常用“乌鸦”这一意象渲染出衰败的氛围。

    燕子则因其有眷恋旧巢的特点,成为古典诗词表现时事变迁,抒 发历史兴衰感慨的寄托。出现“乌鸦”这一意象的高考题目不少,如:2006年湖北卷《丹阳送韦参军》“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2006年江苏 卷《鹧鸪天》“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

    2007年浙江卷出了一道对比鉴赏题,分别是刘禹锡的《乌衣巷》、吴激的《人月圆》和元曲《山坡羊.燕 子》,三篇作品均通过“燕子”这一意象,表达了深沉的兴亡之感。8、“草木”仍在人事移草木常青,人事却已悄然发生变迁。

    古诗词常用“草木”来表达物是人非的感慨以及对历史兴亡的感叹。如《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2007年湖北卷诗词鉴赏题《过华清宫。

    3. 古诗中的意象有哪些都有什么含义

    古代诗词的常见意象

    1.月——思乡,怀人

    怀乡: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怀人: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2.菊花——清高人格的写照

    例: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3.梅花——高洁人格的写照

    例: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4.松——孤直傲岸,岁寒三友之一

    例:岂不罹严寒,松柏有本性.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

    5.莲——爱的象征

    莲与怜谐音,所以可借以表达爱情.

    例: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6.梧桐——凄凉悲伤

    例: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泪梦三更后.

    7.杜鹃鸟——凄怨哀伤,乡愁乡思

    相传,蜀王让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到春天,杜鹃会一直啼叫到满口是血.另外,杜鹃的啼叫好象在叫:“不如归去,不如归去.”也叫子规,常唤起游子思乡之情.

    例: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8.秋蝉——高洁,悲凉

    秋后的蝉是活不久的,一番秋雨后,蝉只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

    例: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西路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9.鸿雁——思乡怀亲,羁旅之悲

    (也是古代诗歌中传书的信使)

    例:雁字归时,月满西楼.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10. 柳——离情依依

    例: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4. 古诗中的意象你知道哪些

    古诗中常见的意象

    1、植物类2、动物类3、乐器类4、自然类5、场所类

    一、植物类(比喻或象征):芳草、芭蕉、梧桐、松柏、竹子、梅花、兰花、菊花、牡丹、桃花、扬花。

    1、芳草:(1)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乐府诗: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2)表现生生不息和希望: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2、莲: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3、梅花:洁、不屈不挠的品格。王安石《梅花》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陆游《卜算子》: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4、松柏:象征孤直顽强、坚贞不屈。《论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5、竹:苍翠挺拔、蒸蒸日上、不屈不挠。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6、“柳”的意象

    (1)“柳”“留”二字谐音,经常暗喻离别。“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三句,表现了柳永对恋人的怀念。

    (2)于檐前屋后,常作故乡的象征。”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抒发了许浑对故乡的无限牵挂。

    (3)”柳”絮飘忽不定,常作遣愁的凭借。“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几句,形象地诠释了贺铸此时忧愁的深刻程度。

    7、黍离:《诗经·黍离》有”彼黍离离”的句子,是说东周大夫过西周故都,看到故都长满黍,由此悲叹宫室宗庙的毁坏。后来常用”黍离”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5. 前唐诗中,以南山比喻长寿的诗歌

    松是诗歌中意蕴最为丰富多样的意象之一。

    盛唐诗歌中, 松意象数量繁多, 与诗人的气质情态和人生遭际密不可分。 本文以唐诗中的松意象为研究对象,多角度分析其文学内涵, 全文主要由三章构成。

    第一章主要介绍松的自然属性与唐之前松意象的发展状况。 从松的自然属性及其具备的文化内涵入手, 分析“松"意象在先秦时期与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中的象征义,阐释松如何从一种自然物象转变为文学作品中内涵丰富的文学意象。

    先秦时期, 文学作品中的“松” 意象多是展现其自然美; 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随着自我意识的觉醒, 诗歌中“松” 意象的抒情色彩比先秦时期浓重了一些, 虽然诗歌数量并不多, 但是拓宽了“松"意象的表现空间, 出现了“孤松” 、“涧底松"等意象, 为其在唐诗中的繁盛埋下伏笔。第二章是本论文的主体部分。

    本部分将唐诗中“松” 的典故意象分为七类进行分析,探讨其在唐诗中的承继与发展。 其一, “后凋松"在唐诗中不仅表现为品性的坚贞坚定,而且表现为高傲不屈的气节。

    其二, “栋梁之松” 被作为人才的象征, 在初盛唐诗歌中诗人用“栋梁松” 抒写内心的不遇之感。 中晚唐诗歌中这一意象增加了向往自然、保全天年的超脱色彩。

    其三, “涧底松"意象出于左思的《咏史》 , 作为不遇的寒门士子之比。初盛唐诗歌继承了“涧底松” 意象的传统内涵, 抒发内心的不遇之伤。

    安史之乱后, 朝政失衡致使科举体制混乱, 人不能尽其才。 自居易在诗歌中对这一现象的社会原因进行了深入探讨, 并将“涧底松” 意象衍生出志趣高洁、隐居世外的意涵。

    其四, 松在《楚辞?山鬼》 中就带有隐居飘逸的色彩, 这一意涵在唐诗中应用很频繁, 因为道教与佛教昌盛的唐朝是一个崇尚隐逸的时代, 松的隐逸带上了道家的飘逸洒脱和佛家的禅机禅趣, 但是在这些表象之后隐藏的是诗人们一颗颗用世不遇之心。 其五, 松的生命力旺盛周期长, 向来被作为长生的祝祷, 在唐诗中诗人却用其抒发人生如寄之感。

    6. 谈谈中国唐诗中意象的特点及其表现

    (四)月亮是超拔脱俗的人生志趣的象征。

    孟修祥把月亮作为高洁、光明的象征,“诗人从月亮的皎洁、清宁与安详和蔼之中看到了自我的高洁与纯粹;月亮犹如一面镜子,从中关照自我,而自我又带着月亮的特性。”[15]孟文结论的得出更多的在于把月亮皎洁的视觉特征与人品的高洁作类比。

    傅道彬似是更进一步,他从月亮的“永恒”的象征意义推演出月亮“又成为士大夫逃避纷纭的现实苦难、超群拔俗、笑傲山林的人格化身,在否定了现实的功利的人生目的和道德之后,月亮就成为一种飘逸的风范。”[5](P65)杨芙蓉同样选取李白的《月下独酌》为典型诗例,强调古代诗词中的月亮意象已不是一种纯然的客观物象,而是诗人自身飘逸风采,潇洒气度的人格化身。

    “诗人达到了一种超现实的审美境界,纷扰相争的现实世界已全然抛到了脑后,将心绪系于纯洁澄澈、永恒的自然之月身上,获得身心的宁静与升华。这是文人士大夫常常追求的‘道’家境界。”

    [2]把月亮意象的这一象征意义与传统的道家思想结合起来。王力坚也提到,月亮所具有的超然审视点,“使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在开拓一个绝、寥廓、遥渺、邃远境界的同时,亦展现出作者那哲人般冲融而澄静的心境。”

    [23]周新认为月亮以其宁静安谧的神韵和玲珑晶莹的光彩,引发出诗人妙悟宇宙万籁的空灵情怀,“成为诗人借以逃避现实苦难,超群拔俗,笑傲山林的人格化身。”使诗人“顿悟人生禅机,达到了‘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