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感慨美好事物稍纵即逝的唐诗

    1. 形容女人容颜稍纵即逝的诗词以前看过,但忘了是五字诗来的,多列一

    琵琶行 里面“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先讲其如何资色过人,其后老去,应该不难懂吧,还有勉强贴切的杜牧的”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荫子满枝“是叹息豆蔻年华的女子出嫁,红楼里有一段贾宝玉大病初愈,关于邢,史等姐妹即将出嫁离开自己的悲叹,还有几曲薛蟠,宝玉等人作的《女儿悲》,黛玉也很有几首”一朝春尽红颜老“等等其实不要太在意容颜稍纵即逝,各个阶段各有特色嘛,少女的青涩,可爱,中年的成熟,老年的慈爱真正的美在于内心。

    2. 小池的唐诗

    小 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注释:

    ①泉眼:泉水的出口。

    ②惜:爱惜。

    ③晴柔:晴天里柔和的风光。

    ④小荷:指刚刚长出水面的嫩荷叶。

    ⑤尖尖角:还没有展开的嫩荷叶的尖端。

    今译:泉眼很爱惜地让泉水悄然流出,映在水上的树阴喜欢这晴天风光的柔和。鲜嫩的荷叶那尖尖的角刚露出水面,就已经有蜻蜓落在它的上头。

    诵读:

    ①内容浅析:诗人用清新活泼的语言,形象地描绘了初夏小荷花池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由衷热爱之情。

    ②写作特点:将蜻蜓拟人化,增添了诗的情趣。

    ③朗诵指导: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要突出“惜”、“晴柔”、“尖尖”、“立”等词。

    [简析]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他的诗意境鲜明,富有生活气息,吉水(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南宋著名诗人。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并称“南宋四大家”。

    此诗是一首清新的小品。一切都是那样的细,那样的柔,那样的富有情意。它句句是诗,句句如画,展示了明媚的初夏风光,自然朴实,又真切感人。

    这首诗描写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阴、几支小小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蜓,构成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表现了大自然中万物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

    开头“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两句,把读者带入了一个小巧精致、柔和宜人的境界之中,一道细流缓缓从泉眼中流出,没有一点声音;池畔的绿树在斜阳的照射下,将树阴投入水中,明暗斑驳,清晰可见。一个“惜”字,化无情为有情,仿佛泉眼是因为爱惜涓滴,才让它无声地缓缓流淌;一个“爱”字,给绿树以生命,似乎它是喜欢这晴柔的风光,才以水为镜,展现自己的绰约风姿。

    三、四两句,诗人好像一位高明的摄影师,用快镜拍摄了一个妙趣横生的镜头:“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时序还未到盛夏,荷叶刚刚从水面露出一个尖尖角,一只小小的蜻蜓立在它的上头。一个“才露”,一个“早立”,前后照应,逼真地描绘出蜻蜓与荷叶相依相偎的情景。

    杨万里写诗主张师法自然,他对自然景物有浓厚的兴趣,常用清新活泼的笔调,平易通俗的语言,描绘日常所见的平凡景物,尤其善于捕捉景物的特征及稍纵即逝的变化,形成情趣盎然的画面,因而诗中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古诗今译

    泉眼悄无声是珍惜细细的水流,树阴映水面是它喜欢晴日的温柔。小小的嫩荷刚露出紧裹的叶尖,早飞来可爱的蜻蜓站立在上头。

    名句赏析——“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之情,通过对小池中的泉水、树阴、小荷、蜻蜓的描写,给我们描绘出一种具有无限生命力的朴素、自然,而又充满生活情趣的生动画面:泉眼默默地渗出涓涓细流,仿佛十分珍惜那晶莹的泉水;绿树喜爱在晴天柔和的气氛里把自己的影子融入池水中;嫩嫩的荷叶刚刚将尖尖的叶角伸出水面,早就有调皮的蜻蜓轻盈地站立在上面了。全诗从“小”处着眼,生动、细致地描摹出初夏小池中生动的富于生命和动态感的新景象,用来形容初露头角的新人。

    3. 表现陷入绝境,又忽现生机的唐诗诗句

    应该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一句。

    全诗: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背景介绍:

    唐敬宗宝历三年(八二七)初,刘禹锡由和州(今安微和县)返回洛阳,途经扬州时,遇到白居易。在筵席上白居易写了一首诗赠他,他就写了这首诗作为答谢。“乐天”,白居易的表字。“见赠”指白居易赠他的诗,那首诗最后两句说:“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刘禹锡的这首答谢诗就是从这里开头的:“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意思是自己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二十三年就如同弃置在道旁一样。刘禹锡想改革时弊,遭到打击,被贬到朗州(在今湖南省)、连州(在今广东省)、夔州(在今四川省)等地。夔州属于古代巴国。朗州、连州等属于古代楚国。这些地区古代都很荒凉,所以用“巴山楚水凄凉地”来概括。“凄凉地”,寂寞冷落的地区。这两句写出了作者长期被贬的愤慨心情。贬谪到异地,空有怀念老朋友的心情也无由见面,一再吟诵《思旧赋》也没有用,所以说“空吟”。“闻笛赋”,指向秀的《思旧赋》。西晋时,向秀和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向秀很悲痛,一次他从嵇康的旧居路过,听到有人在吹笛子,笛声使他想起被杀害的好友,就以悲愤的心情写了一篇《思旧赋》来悼念他,从侧面显示出对时政的不满。刘禹锡借这个典故寄托了他对因参与政治改革而被害致死的老友的怀念。“烂柯人”的典故见《述异记》,传说晋人王质入山砍柴,见两个儿童在那里下棋,他就在一旁观看。一局棋刚完,儿童对他说,“你的斧柄(柯)已经烂了。”王质回到家乡,见同代的人都已死了,原来已经过去一百多年了。作者借这个典故比喻自己长期贬谪在外,乍回家乡,仿佛有隔世之感。

    赏析: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作者自比象一只快要沉没的破船,而身旁却有千百只帆船疾速驶过;又象一株枯老的病树,没有生气,而前面的各种树木却欣欣向荣。在“沉舟”、“病树”与“千帆过”、“万木春”的对照中,进一步表现了作者对世事变迁的感慨。这两句诗由于深刻反映了事物的变化发展,因而成为广为传诵的名句。末尾两句又回到席上酬答赠言上来:今天听到您唱的这支歌曲(指白居易赠他的诗),就暂且凭借酒的力量,来增长我继续努力的精神吧。作者没有一味消沉下去,他笔锋一转,又相互劝慰,相互鼓励了。他对生活并未完全丧失信心。诗中虽然感慨很深,但读来给人的感受并不是消沉,相反却是振奋。

    4.

    唐代的苦吟诗人贾岛据说年轻时天资不佳,却酷爱诗歌,与表妹怄气后出家当了和尚,并声称写不出好诗,绝不愿还俗.一天,偶有佳句:“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题李凝幽居》),其中该用“推”或“敲”,贾岛犹豫不定.后来,京兆伊韩愈问清情况,认为用“敲”字好,因为“敲”字以动衬静,更能突出夜之深、境之静.此后,许多文人墨客对此句“推”或“敲”的运用孰优孰劣,多次展开过激烈的论辩.当代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一文中,也发表自己的见解,认为用“推”字好,有利于突出夜深,寺里和尚都已歇息.一个和尚步月归寺,推开虚掩的寺门进去.“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这首五言律诗《题李凝幽居》是贾岛的名篇.全诗只是写他拜访友人未遇这样一桩生活琐事,它之所以流传人口,主要在颔联.颔联描写自己步入幽居所见所闻的景色.句中的“僧”,是作者自称,作者早年曾皈依空门.诗人写景,难在捕捉稍纵即逝的“瞬间”景致,此即北宋诗人苏轼所谓“ 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是也.此诗巧妙地抓住了一个富于诗情画意的瞬间.请看,月色皎洁,池水潋滟,池边浓绿的树林里闪动着斑驳月光,鸟儿在树上栖宿.在这万籁寂寂的荒园里,一个僧人在轻轻敲门,其声笃笃,俨然一幅有声有色的图画!“鸟宿 ”在高处,是静景,“僧敲”在低处,有动态,有音响,一高一低,一静一动,相互配合得多么和谐.而且,我们还可以想象,这敲门的“笃笃”之声,定会惊动宿鸟 ,或引起它们零乱不安的啼鸣 ,惊而飞出,察看动静后复又返巢栖宿.十个字,意象密集,境界幽绝.[录自《唐诗鉴赏大典》]关于这一联中的“推敲”二字,有一个几乎家喻户晓的故事 .据《唐诗纪事》卷四十记载,贾岛在长安等待应举,某日,骑驴上街,忽得此二句诗,初拟用“推”字,又思改为“敲”字,在驴背上引手作推敲之势,恍惚间冲犯了当时任京兆尹的诗人韩愈的仪仗队,当即被捉问.贾岛具实回答.韩愈立马思之良久,对贾岛说:“作‘敲’字佳矣.”二人遂结为诗友.由此可见贾岛作诗锻字炼句的刻苦严谨,一丝不苟.这段故事,后来成为文学创作中讲究斟酌字句的佳话.但是,在这联诗中,究竟是用“敲”字好,还是用“推”字佳?有唐诗专家云:“推门无声,敲门有声;‘推’字音节哑,‘敲’字音节亮;四野静谥,皓月舒波,此时一缁衣僧,举手笃笃敲门,声响回荡空间,境界倍见幽迥.”(马茂元、赵昌平《唐诗三百首新编》)这是说“敲”字胜于“推”字.多数人或许都赞成这意见 .画家吴冠中云:“敲则有声,与静对照.但这情境中突出了静与闹之对照是否破坏了整体调子,夹进了音响反而在画面落下了败笔 .推门,无声,不写声,只着笔于推之动作,画出了运动中的线 ,与‘ 宿 ’相对照,显得比‘敲’更和谐,不失画面的统一 .”他从绘画的角度提出异议,指出“推”胜于“敲”,亦是妙解.[录自《唐诗鉴赏大典》]。

    5. 小池的唐诗

    小池

    开放分类: 蜻蜓、风光、古诗、荷叶、荷花

    小 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注释:

    ①泉眼:泉水的出口。

    ②惜:爱惜。

    ③晴柔:晴天里柔和的风光。

    ④小荷:指刚刚长出水面的嫩荷叶。

    ⑤尖尖角:还没有展开的嫩荷叶的尖端。

    今译:泉眼很爱惜地让泉水悄然流出,映在水上的树阴喜欢这晴天风光的柔和。鲜嫩的荷叶那尖尖的角刚露出水面,就已经有蜻蜓落在它的上头。

    诵读:

    ①内容浅析:诗人用清新活泼的语言,形象地描绘了初夏小荷花池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由衷热爱之情。

    ②写作特点:将蜻蜓拟人化,增添了诗的情趣。

    ③朗诵指导: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要突出“惜”、“晴柔”、“尖尖”、“立”等词。

    [简析]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他的诗意境鲜明,富有生活气息,吉水(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南宋著名诗人。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并称“南宋四大家”。

    此诗是一首清新的小品。一切都是那样的细,那样的柔,那样的富有情意。它句句是诗,句句如画,展示了明媚的初夏风光,自然朴实,又真切感人。

    这首诗描写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阴、几支小小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蜓,构成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表现了大自然中万物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

    开头“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两句,把读者带入了一个小巧精致、柔和宜人的境界之中,一道细流缓缓从泉眼中流出,没有一点声音;池畔的绿树在斜阳的照射下,将树阴投入水中,明暗斑驳,清晰可见。一个“惜”字,化无情为有情,仿佛泉眼是因为爱惜涓滴,才让它无声地缓缓流淌;一个“爱”字,给绿树以生命,似乎它是喜欢这晴柔的风光,才以水为镜,展现自己的绰约风姿。

    三、四两句,诗人好像一位高明的摄影师,用快镜拍摄了一个妙趣横生的镜头:“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时序还未到盛夏,荷叶刚刚从水面露出一个尖尖角,一只小小的蜻蜓立在它的上头。一个“才露”,一个“早立”,前后照应,逼真地描绘出蜻蜓与荷叶相依相偎的情景。

    杨万里写诗主张师法自然,他对自然景物有浓厚的兴趣,常用清新活泼的笔调,平易通俗的语言,描绘日常所见的平凡景物,尤其善于捕捉景物的特征及稍纵即逝的变化,形成情趣盎然的画面,因而诗中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古诗今译

    泉眼悄无声是珍惜细细的水流,树阴映水面是它喜欢晴日的温柔。小小的嫩荷刚露出紧裹的叶尖,早飞来可爱的蜻蜓站立在上头。

    名句赏析——“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之情,通过对小池中的泉水、树阴、小荷、蜻蜓的描写,给我们描绘出一种具有无限生命力的朴素、自然,而又充满生活情趣的生动画面:泉眼默默地渗出涓涓细流,仿佛十分珍惜那晶莹的泉水;绿树喜爱在晴天柔和的气氛里把自己的影子融入池水中;嫩嫩的荷叶刚刚将尖尖的叶角伸出水面,早就有调皮的蜻蜓轻盈地站立在上面了。全诗从“小”处着眼,生动、细致地描摹出初夏小池中生动的富于生命和动态感的新景象,用来形容初露头角的新人。

    感慨美好事物稍纵即逝的唐诗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