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诗歌中的生命精神
1. 为什么说中晚唐诗的总量远远超过初盛唐
这是因为晚唐诗人是尽才的生命精神突出出来了。
不知是在那里曾经看过这么一句话“晚唐诗人有一种诗歌写作的崇拜,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苦吟诗风,就从那里出来的“。原话作者认为苦吟就是从原先的以写诗为手段(科举功名),变成了以写诗自身为目的(为写诗而写诗)。
这样就可以更充分、更纯粹地从写诗的精神创造活动中,得到才华的表现,得到精神生命的安顿。所以说,晚唐尽才的诗歌崇拜,骨子里是盛唐尽气的诗歌精神的转化形式。
王建说:“惟有好诗名字出,倍教少年损心神”;白居易说的“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到了晚唐,好诗才成为一种可以使人终身赴之、类似于宗教信仰一样的美好追求。所以,从初盛唐尽气的生命到中晚唐尽才尽情的生命精神,其实仍然是善待生命、高扬人性美好,不负此生、不虚此生的文化精神的表现。
如果没有中国文化的这个人性亮色的底子,就不会有唐诗的这种表现。所以,唐诗就体现了这种精神气质,那就是尽气尽才的精神,就是不负此生、不虚此生的时代集体意识。
如果有谁敢说自己的生命是不负此生、不虚此生,用中国文化的说法,我们就可以说他是得了唐诗的真精神。供参考。
2. 盛唐山水田园诗歌的精神实质是什么
多致力于山水田园题材的诗歌创作,在对清幽雅淡的山水景物的的观赏中,在对闲淡宁静的田园生活的描绘中,展现创作主体内心的真实情感。在精神旨趣上,追求隐逸的情调与高洁的品格;在艺术渊源上追慕陶谢;在总体风格上呈现出清淡的取向;在诗歌题材上,长于五言律诗。
唐代山水田园诗走向了巅峰。唐代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其中山水田园诗是唐代诗歌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能够体现唐代诗歌总体特色。从现存的唐代山水田园诗可以看出,它们是随着整个唐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也可以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几个阶段,并在每个不同的阶段,均有其自身的特点。其中盛唐与中唐山水诗尤为突出。而孟浩然、王维是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韦应物、柳宗元是中唐时期的代表人物。
在唐代多元文化影响下,王孟与韦柳是不可能游离在外的,他们身上,体现着三教思想的交织与融合。这使他们如其他文人一样:一方面有着积极入世的理想,渴望建功立业,实现自身价值;另一方面,当他们求仕无门、仕途坎坷之时,又转向山水田园寻找解脱,以求释放心中苦闷并保持高洁情操。
3. 李白的诗歌体现了唐代文化的()精神、()精神、()精神、()精神
李白诗歌涵盖三个精神:英雄精神、解放精神与人性精神。
英雄精神 据专家研究,李白平时是佩剑的。儒生是坐而论道的,是学院派的,而侠则是要做事的,实践品格的,要君臣一体,要报国立功。
这正是中古社会的士人理想。 儒生、仙翁与侠客,是李白的三种主要身份,也是他的诗风光明皎洁的源泉。
古代中国是“士人文学”居于文化主流地位的文学时代,现代则是“众人文学”占主流的时代。士的文学充满着对人的力量的歌颂与相信,充满对时代天下的关怀与责任。
由于士人注重精神训练,因而也是十分精神性的文学。而众的文学则自娱或互娱或娱他的,是消费的、松弛的、日常的,是从天下和家国退回到家庭乡土或市井甚至肉身的文学。
李白自负不浅。自评“怀经济之才,抗巢由之节;文可以变风格,学可以究天人”,“如逢渭水猎,犹可帝王师”,“壮士怀远略,志在解世纷”。
尽管李白诗中采取了很多民歌的养料,我看李白诗,骨子里是士的文学。 譬如历来难以索解的《独漉篇》,原是古乐府,描写为父报仇的故事。
李白的笔下,则是英雄精神的宣言。“独漉水中泥,水浊不见月。
不见月尚可,水深行人没。”这是写黑暗压抑如梦中难行困境。
“越鸟从南来,胡鹰亦北度。我欲弯弓向天射,惜其中道失归路。
落叶别树,飘零随风。客无所托,悲与此同。
这是英雄失路飘泊无依的生命困境。罗帷舒卷,似有人开。
明月直入,无心可猜。”这是对生命自由舒卷交流、君臣一体的美好意境的向往,对比第一句的“水浊不见月”,这里的“明月直入”是自由的、明朗化的精神。
“雄剑挂壁,时时龙鸣。不断犀象,锈涩苔生。
国耻未雪,何由成名。神鹰梦泽,不顾鸱鸢。
为君一击,搏鹏九天。”这里有跃动的英雄气。
一扫负面的生命困境,像雄剑、像神鹰。 据专家研究,李白平时是佩剑的。
儒生是坐而论道的,是学院派的,而侠则是要做事的,实践品格的,要君臣一体,要报国立功。这正是中古社会的士人理想。
看李白诗的大处,根本上是士的诗歌,根本上是对于人的力量的信心和经由精神修炼而来的超迈的美。“秦家丞相府,不重褒衣人。
君非叔孙通,与我本殊伦。”(《嘲鲁儒》)在儒生情怀之中,李白更加上了侠义行动的美,清新、自信、有力,是从文学上显示了:中国的士重新发现了自己。
所以后来的中国士人,只要想从自己内心深处唤起自尊与自信,都会找到仙翁剑侠的诗人传统,李太白的诗歌,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是士人独立而高贵身份的文学符祝。 这跟盛唐时代是中国文化的青少年时代也有关系,中国文化中的文学传统,正在上升发育成熟。
我们说人生中最不可错失的文学时代,就是青少年时代,那是一个最没有功利、最没有负担、最活泼爱美的时代。李白诗是英雄出少年,是士的文学中的少年文学,是青春与生命热力的表现。
他写《少年行》,那可真的是一个英气的少年走在路上:“五陵年少市金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我们现在都还似乎从诗中听得到诗人爽朗无拘的笑声。 而且,少年是多梦的时节,少年时代美的想往,恰恰就是长大之后英雄精神的一个重要来源。
李白的《古朗月行》写得真好:“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作团圆。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恻怆摧心肝。”前八句,写少年时代月的美好想像,象征着难以忘怀的童年时光与天真无邪的纯真心灵。
后八句,写月食,象征着纯洁理想与天真状态的破败与祛魅,对于昔日美好理想沦亡的忧伤,是诗人慷慨悲歌的原因。 我有个感觉,杜甫是深红色,或黑白分明中的黑色,李白则要么是唐三彩,要么是月光下的银白色,极真纯皎洁。
因为少年,所以到处是光与音乐。因为少年,所以往往是动作的诗歌。
酒与力与剑的美。 《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写一轮明月,负有神圣的使命,从天山的云海,来到玉门关,来到中原大地,为黑暗人间带来光明与美。
明月,正是诗人李白的自我象征。天山,正是他的出生之地。
这首诗,真是一首雄浑的英雄颂。我们从里面可以听到一种英雄圣贤降临人间的庄严音调。
有些现代知识人嘲笑李白,说他不自量力,说他没有政治才能,却又偏爱政治活动,所以很倒霉。说他是知识分子的自大狂的表现。
其实,这多半只是现代知识人自己的不自信,也缺少勇气,所以看李白不真,显出自家的小巧庸碌。古人说的是,士以器识为先。
士的文学,先须有器识上的大气。生命格局大,表现为有志气,有自信,有天下担当。
生命风调美,也表现为有才华,有魅力,足以使人向往追随。胡应麟说盛唐诗“格高调美”,李白就是典型的格高调美。
格高调美的生命意境,有什么不好?有什么可嘲笑的呢?李白首先是做人做得有意境,有风姿。“真贵人往往忘其贵,真美人是不自知其美,绝世的好文章出于无意。”
李白是忘其英气,忘其义气,忘其风姿,而无往不是真美。 李白做人有什么追求向往?我想他是隐然有一种新“士”的自喜。
即儒、。
4. 盛唐诗歌发展得如何
盛唐大体上是指唐玄宗先天元年至房代宗永泰末年,即公元 712年至公元766年,是唐诗发展的第二个历史时期,也是唐代诗歌 最辉煌的阶段。
这一阶段的诗歌表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豪迈乐观、激昂慷慨、枳极进取、奋发有为的时代精神,和强烈的匡时济世的 责任感和使命感。 同时产生了一大批光彩夺目的诗坛巨匠,使蛊唐 诗坛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盛唐气象”,在宋元明清是一个文学批评的专门术语,指盛唐时期诗 歌的总体风貌特征。宋代严羽在《沧浪诗 话》中指出,盛唐诗的特征是笔力雄壮,气 象浑厚。
此后的明清诗论家继承了严羽的观 点,常把“雄壮”、“浑厚”(有时合称雄 浑)作为盛唐诗歌的风貌特征,称之为盛唐 气象。 唐诗经过一百多年的准备和酝酿,终 于达到了全盛的髙峰。
虽然,在唐诗的初、盛、中、晚四个阶段中,盛唐为时最短,却 取得了最辉煌的成就。这一时期,不但涌现 出一大批才华横溢的优秀诗人,还留下了许 多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的诗篇。
盛唐气象的形成,是对前代优秀诗歌传 统的继承和发扬。从南朝到初唐,诗歌的风 貌大多追求绮靡柔弱,重视雕琢词句,缺乏 雄浑之气。
盛唐诗人竭力扫除南朝至初唐的 浮靡诗风,向汉魏古诗、乐府诗学习,注意发扬汉魏明朗刚健的优良诗风。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直至“安史之乱”爆发以前,是唐代社会髙度繁盛而且 极富于艺术气氛的时代。
诗人们生活在国势强大、经济文化繁荣的时代,大抵开阔胸襟,意气昂扬,希冀建功立业。他们喜欢描写祖国壮丽的山河、边疆奇 伟的风光,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追求壮阔的诗境。
这就形成了盛唐诗的雄壮风貌。 中、晚唐的诗歌,有的偏于平易柔弱,如大历十才子、白居易、贾岛、姚合等,缺乏雄壮,有的偏于雄健,如韩愈等,但由于刻意追求奇险,而缺乏 浑成自然,所以雄浑确是盛唐诗区别于初唐与中、晚唐诗歌的突出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