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的西施接受研究
1. 请问唐诗宋词中有哪些是提到西施或描写西施的呢
西施作者:【罗隐】 年代:【唐】 体裁:【七绝】 类别:【未知】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注释】:历来咏西施的诗篇多把亡吴的根由归之于女色,客观上为封建统治者开脱或减轻了罪责。罗隐这首小诗的特异之处,就是反对这种传统观念,破除了“女人是祸水”的论调,闪射出新的思想光辉。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一上来,诗人便鲜明地摆出自己的观点,反对将亡国的责任强加在西施之类妇女身上。
这里的“时”,即时会,指促成家国兴亡成败的各种复杂因素。“自有时”表示吴国灭亡自有其深刻的原因,而不应归咎于西施个人,这无疑是正确的看法。
有人认为这里含有宿命论成分,其实是出于误解。“何苦”,劝解的口7a64e59b9ee7ad9431333231633234吻中含有嘲讽意味:你们自己误了国家大事,却想要归罪一个弱女子,真是何必呢!当然,挖苦的对象并非一般吴人,而是吴国统治者及其帮闲们。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后面这两句巧妙地运用了一个事理上的推论:如果说,西施是颠覆吴国的罪魁祸首,那么,越王并不宠幸女色,后来越国的灭亡又能怪罪于谁呢?尖锐的批驳通过委婉的发问语气表述出来,丝毫不显得剑拔弩张,而由于事实本身具有坚强的逻辑力量,读来仍觉锋芒逼人。罗隐反对嫁罪妇女的态度是一贯的。
僖宗广明年间(880—881),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皇帝仓皇出逃四川,至光启元年(885)才返回京城。诗人有《帝幸蜀》一首绝句记述这件事:“马嵬山色翠依依,又见銮舆幸蜀归。
泉下阿蛮应有语,这回休更怨杨妃。”“阿蛮”即“阿瞒”的通假,是唐玄宗的小名。
前一回玄宗避安史之乱入蜀,于马嵬坡缢杀杨妃以杜塞天下人口。这一回僖宗再次酿成祸乱奔亡,可找不到新的替罪羊了。
诗人故意让九泉之下的玄宗出来现身说法,告诫后来的帝王不要诿过于人,讽刺是够辛辣的。联系《西施》作比照,一咏史,一感时,题材不同,而精神实质并无二致。
这样看来,《西施》的意义又何止为历史作翻案而已!————————————————————————西施咏作者:【王维】 年代:【唐】 体裁:【五古】 类别:【未知】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
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罗衣。
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
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简析】:以咏西施为题,比喻一个人纵然有才也还需要机遇,也反映出世态的炎凉。
结尾两句,可以解作姿色是天生的,并没有用,有什么必要效颦?【注解】:1、持谢:奉告。2、安可希:怎能希望别人的赏识。
【韵译】:艳丽的姿色向来为天下器重,美丽的西施怎么能久处低微?原先她是越溪的一个浣纱女,后来却成了吴王宫里的爱妃。平贱时难道有什么与众不同?显贵了才惊悟她丽质天下稀。
曾有多少宫女为她搽脂敷粉,她从来也不用自己穿著罗衣。君王宠幸她的姿态更加娇媚,君王怜爱从不计较她的是非。
昔日一起在越溪浣纱的女伴,再不能与她同车去来同车归。奉告那盲目效颦的邻人东施,光学皱眉而想取宠并非容易!【评析】:。
2. 关于西施的诗
请指教另有古人的:西施作者:【罗隐】 年代:【唐】 体裁:【七绝】 类别:【未知】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注释】:历来咏西施的诗篇多把亡吴的根由归之于女色,客观上为封建统治者开脱或减轻了罪责。罗隐这首小诗的特异之处,就是反对这种传统观念,破除了“女人是祸水”的论调,闪射出新的思想光辉。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一上来,诗人便鲜明地摆出自己的观点,反对将亡国的责任强加在西施之类妇女身上。
这里的“时”,即时会,指促成家国兴亡成败的各种复杂因素。“自有时”表示吴国灭亡自有其深刻的原因,而不应归咎于西施个人,这无疑是正确的看法。
有人认为这里含有宿命论成分,其实是出于误解。“何苦”,劝解的口吻中含有嘲讽意味:你们自己误了国家大事,却想要归罪一个弱女子,真是何必呢!当然,挖苦的对象并非一般吴人,而是吴国统治者及其帮闲们。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后面这两句巧妙地运用了一个事理上的推论:如果说,西施是颠覆吴国的罪魁祸首,那么,越王并不宠幸女色,后来越国的灭亡又能怪罪于谁呢?尖锐的批驳通过委婉的发问语气表述出来,丝毫不显得剑拔弩张,而由于事实本身具有坚强的逻辑力量,读来仍觉锋芒逼人。罗隐反对嫁罪妇女的态度是一贯的。
僖宗广明年间(880—881),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皇帝仓皇出逃四川,至光启元年(885)才返回京城。诗人有《帝幸蜀》一首绝句记述这件事:“马嵬山色翠依依,又见銮舆幸蜀归。
泉下阿蛮应有语,这回休更怨杨妃。”“阿蛮”即“阿瞒”的通假,是唐玄宗的小名。
前一回玄宗避安史之乱入蜀,于马嵬坡缢杀杨妃以杜塞天下人口。这一回僖宗再次酿成祸乱奔亡,可找不到新的替罪羊了。
诗人故意让九泉之下的玄宗出来现身说法,告诫后来的帝王不要诿过于人,讽刺是够辛辣的。联系《西施》作比照,一咏史,一感时,题材不同,而精神实质并无二致。
这样看来,《西施》的意义又何止为历史作翻案而已!————————————————————————西施咏作者:【王维】 年代:【唐】 体裁:【五古】 类别:【未知】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
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罗衣。
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
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简析】:以咏西施为题,比喻一个人纵然有才也还需要机遇,也反映出世态的炎凉。
结尾两句,可以解作姿色是天生的,并没有用,有什么必要效颦?【注解】:1、持谢:奉告。2、安可希:怎能希望别人的赏识。
【韵译】:艳丽的姿色向来为天下器重,美丽的西施怎么能久处低微?原先她是越溪的一个浣纱女,后来却成了吴王宫里的爱妃。平贱时难道有什么与众不同?显贵了才惊悟她丽质天下稀。
曾有多少宫女为她搽脂敷粉,她从来也不用自己穿著罗衣。君王宠幸她的姿态更加娇媚,君王怜爱从不计较她的是非。
昔日一起在越溪浣纱的女伴,再不能与她同车去来同车归。奉告那盲目效颦的邻人东施,光学皱眉而想取宠并非容易!【评析】:这是一首借咏西施,以喻为人的诗。
“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写出了人生浮沉,全凭际遇的炎凉世态。诗开首四句,写西施有艳丽的姿色,终不能久微。
次六句写西施一旦得到君王宠爱,就身价百倍。末了四句写姿色太差者,想效颦西施是不自量力。
语虽浅显,寓意深刻。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说:“写尽炎凉人眼界,不为题缚,乃臻斯诣。”
此言颇是。————————————————————————西施滩作者:【崔道融】 年代:【唐】 体裁:【五绝】 类别:【未知】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
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注释】:西施是春秋时代的越国人,家住浙江诸暨县南的苎罗山。
苎罗山下临浣江,江中有浣纱石,传说西施常在此浣纱,西施滩因而得名。这首诗不同于一般吊古伤今的登临之作,而是针对“女人祸水”这一传统的历史观念,为西施翻案。
诗立意新颖,议论形象而富有感情。上联平平道来,旨在澄清史实。
据《史记》载,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战败后困于会稽,派大夫文种将宝器美女(西施在其中)贿通吴太宰伯嚭,准许越国求和,从此越王勾践获得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其后终于灭掉了吴国。这就是历史的真相。
所以诗一开头就道破问题的实质:“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这个“陷”字用得十分精当,推翻了“女人祸水”论,把颠倒了的史实再颠倒过来。
议论入诗一般容易流于枯涩,而这首诗却把议论和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诗人在为西施辩诬之后,很自然地将笔锋转到了西施滩,用抒情的笔触,描写了西施滩春日的情景。
春天到了,江河水涨,西施当年浣纱的滩头那哗哗的江水急促奔流,好象在为她蒙上一层历史的污垢发出如泣如诉的声音,诉说着世事的不平。但春水毕竟不具有人的思想感情,这一切只能是诗人想象,所以第四句很快补上:“似有不平声。”
这“似。
3. 王维《西施咏》中诗句“西施宁久微”中“宁久微”做何解
《西施咏》 作者:王维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 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 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 邀人傅粉粉,不自著罗衣. 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 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 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 【注解】: 1、宁久微:怎么能久处低微 2、持谢:奉告. 3、安可希:怎能希望别人的赏识. 【韵译】: 艳丽的姿色向来为天下器重, 美丽的西施怎么能久处低微? 原先她是越溪的一个浣纱女, 后来却成了吴王宫里的爱妃. 平贱时难道有什么与众不同? 显贵了才惊悟她丽质天下稀. 曾有多少宫女为她搽脂敷粉, 她从来也不用自己穿著罗衣. 君王宠幸她的姿态更加娇媚, 君王怜爱从不计较她的是非. 昔日一起在越溪浣纱的女伴, 再不能与她同车去来同车归. 奉告那盲目效颦的邻人东施, 光学皱眉而想取宠并非容易! 【评析】: 这是一首借咏西施,以喻为人的诗.“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写出了人生浮沉,全凭际遇的炎凉世态. 诗开首四句,写西施有艳丽的姿色,终不能久微.次六句写西施一旦得到君王宠爱,就身价百倍.末了四句写姿色太差者,想效颦西施是不自量力.语虽浅显,寓意深刻.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说:“写尽炎凉人眼界,不为题缚,乃臻斯诣.”此言颇是.。
4. 谁能看懂这首古诗《赛西施》
白居易此诗:闲折两枝持在手,细看不是人间有。
花中此物是西施,芙蓉芍药皆嫫母。 是写杜鹃花的 中国十大名花之一的杜鹃花,又称映山红、马缨花、山石榴、鞑子香等,是我国十大名花之一,又是我国大自然花卉之首。
双子叶植物。半常绿或落叶灌木。
分枝多,枝条细而直。叶互生,两面有毛。
花裂成五瓣,漏漏或钟形,鲜红或深红色。是世界著名花卉。
叶和花都是成双成对儿长的。品种有850种,我国有650种,其花的颜色或黄、或白、或红、或粉、或紫…… 它象征着吉祥如意,能给人类带来美好幸福的憧憬。
以下是点评。
比较肉麻。
??这花中西施只生长在山高林密、人迹罕至的荒山野岭,五枚花瓣精致排列成喇叭状,花心里向阳的半边点缀着比花儿自身颜色稍深的斑点,像是花蕊留下的投影,虽没有西洋杜鹃重重叠叠的雍容华贵,却也静静爽爽,清新淡雅。 大红、水红、粉红,还有粉红色镶白边的一墩敦杜鹃花,成簇、成片、成林,那样大气,那样鲜活淋漓,那样蔚为壮观。
古人云:红杏枝头春意闹。红杏枝头,一花绽放,便觉春意盎然,而老街岭上万紫千红、花海如潮,这该是怎样的一番春色啊! ??在这空寂、清幽的原始深林中,不因幽远静寂而抱怨,也不因寒冷贫瘠而叹息,更不因干旱而怠惰,千丛万丛的杜鹃花滋生着如火的热情,在苍翠的群山间恣意地绽放着青春的绚烂。
花瓣迎风摇曳,透着超然的精趣,精则悠,幽则闲,令人忘忧弃烦,心境澄明。微风吹过,格正正的花瓣纷然飘下,满地落红,才发现这花儿不仅大胆泼辣,热情似火,而且羞怯娇憨,情味隽永,更是铁骨铮铮,刚烈自爱,不等容颜老去,便自杀般地香消玉殉了,那一地的落红,化作春泥,滋养着地下绵密的根系,任你酷暑严寒,风刀霜剑,只要根不死,来年春天,又是花海一片! ??置身杜鹃花中,觉得自己也沾上了仙风道骨,“芝身生于幽谷,不因无人而不芳”。
人,也得像草中君子,花中西施一样,不必为物质而委屈自己的心灵,随遇而安,耐得寂寞,能独守一方清贫,尽情享受属于自己的快乐,不为世俗所累,不为浮华所困,守好心灵的净地,使自己的心灵始终充满阳光,这才是人生的真谛啊。
5. 有关西施的诗词
西施
作者:【罗隐】 年代:【唐】 体裁:【七绝】 类别:【未知】
家国兴亡自有时,
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
越国亡来又是谁?
————————————————————————
西施咏
作者:【王维】 年代:【唐】 体裁:【五古】 类别:【未知】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
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
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
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罗衣。
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
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
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
西施滩
作者:【崔道融】 年代:【唐】 体裁:【五绝】 类别:【未知】
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
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
西施
作者:【曹雪芹】 年代:【清】 体裁:【七绝】 类别:【未知】
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
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溪边尚浣纱。
和张倅子仪送鞓红、魏紫、崇宁红醉、西施四
作者:【杨万里】 年代:【宋】 体裁:【未知】 类别:【未知】
朱墨勾添眼底尘,今年春尽不知春。
鞓红魏紫能相访,西子崇宁更可人。
【原题】:
和张倅子仪送鞓红、魏紫、崇宁红醉、西施四种牡丹二首
——————————————————————————
和张倅子仪送鞓红、魏紫、崇宁红醉、西施四
作者:【杨万里】 年代:【宋】 体裁:【未知】 类别:【未知】
洛花移种到松江,国也天香内样妆。
老里懒边无好思,为渠觅句却穷忙。
薄媚 西子词
作者:【董颖】 年代:【宋】 体裁:【词】 类别:【未知】
自笑平生,英气凌云,凛然万里宣威。那知此际。熊虎涂穷,来伴麋鹿卑栖。既甘臣妾,犹不许,何为计。争若都燔宝器。尽诛吾妻子。径将死战决雄雌。天意恐怜之。偶闻太宰,正擅权,贪赂市恩私。因将宝玩献诚,虽脱霜戈,石室囚系。忧嗟又经时。恨不如巢燕自由归。残月朦胧,寒雨萧萧,有血都成泪。备尝险厄返邦畿。冤愤刻肝脾。
6. 《西施》这首诗的诗意
好多首西施,是谁的?
西施李白
西施越溪女,出自苎萝山。
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
浣纱弄碧水,自与清波闲。
皓齿信难开,沉吟碧云间。
勾践徵绝艳,扬蛾入吴关。
提携馆娃宫,杳渺讵可攀。
一破夫差国,千秋竟不还。
带领大家穿越两千年的时空,来到远古的春秋战国时期。那是一个春光明媚的艳阳天,越国大夫范蠡出访民间,来到苎萝山下的若耶溪,邂逅溪边浣纱的西施。只见佳人顾盼生姿,超凡脱俗,天生丽质,娇媚动人。两人一见钟情,遂以一缕浣纱,相订白首之约。不久,吴王夫差为报杀父之仇,领兵打进了越国。越军被打败,越王勾践作了俘虏。范蠡作为人质,跟随越王夫妇,到了吴国做奴隶。于是,他和西施的姻缘就被耽搁下来。三年以后,吴王夫差放回了勾践夫妇和范蠡。勾践回国,卧薪尝胆,准备十年生聚,力图报仇雪耻。他采用范蠡所提出的美人计,准备用女色击垮夫差。西施也被范蠡的爱国热情感动了,挺身而出,勇赴吴国,成为吴王最宠爱的妃子,把吴王迷惑得众叛亲离,无心国事,终被勾践所灭。传说吴被灭后,西施遂与范蠡,一叶扁舟,隐遁于太湖烟波之中,不知所终,留给后人无限的遐想与怀念。
参考:古诗文网
7. 古人对西施的评价
西施咏
——王维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
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
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
邀人傅脂粉,不自着罗衣。
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
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
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
【韵译】:
艳丽的姿色向来为天下器重,
美丽的西施怎么能久处低微?
原先她是越溪的一个浣纱女,
后来却成了吴王宫里的爱妃。
平贱时难道有什么与众不同?
显贵了才惊悟她丽质天下稀。
曾有多少宫女为她搽脂敷粉,
她从来也不用自己穿著罗衣。
君王宠幸她的姿态更加娇媚,
君王怜爱从不计较她的是非。
昔日一起在越溪浣纱的女伴,
再不能与她同车去来同车归。
奉告那盲目效颦的邻人东施,
光学皱眉而想取宠并非容易!
【简析】
这是一首借咏西施,以喻为人的诗。“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写出了人生浮沉,全凭际遇的炎凉世态。诗开首四句,写西施有艳丽的姿色,终不能久微。次六句写西施一旦得到君王宠爱,就身价百倍。末了四句写姿色太差者,想效颦西施是不自量力。语虽浅显,寓意深刻。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说:“写尽炎凉人眼界,不为题缚,乃臻斯诣。”此言颇是。
---------------------------------------------------------------------------------------------------------------
西 施
——罗隐
家国兴亡自有时, 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 越国亡来又是谁?
历来咏西施的诗篇多把亡吴的根由归之于女色,客观上为封建统治者开脱或减轻了罪责。罗隐这首小诗的特异之处,就是反对这种传统观念,破除了“女人是祸水”的论调,闪射出新的思想光辉。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一上来,诗人便鲜明地摆出自己的观点,反对将亡国的责任强加在西施之类妇女身上。这里的“时”,即时会,指促成家国兴亡成败的各种复杂因素。“自有时”表示吴国灭亡自有其深刻的原因,而不应归咎于西施个人,这无疑是正确的看法。有人认为这里含有宿命论成分,其实是出于误解。“何苦”,劝解的口吻中含有嘲讽意味:你们自己误了国家大事,却想要归罪一个弱女子,真是何必呢!当然,挖苦的对象并非一般吴人,而是吴国统治者及其帮闲们。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后面这两句巧妙地运用了一个事理上的推论:如果说,西施是颠覆吴国的罪魁祸首,那么,越王并不宠幸女色,后来越国的灭亡又能怪罪于谁呢?尖锐的批驳通过委婉的发问语气表述出来,丝毫不显得剑拔弩张,而由于事实本身具有坚强的逻辑力量,读来仍觉锋芒逼人。
罗隐反对嫁罪妇女的态度是一贯的。僖宗广明年间(880—881),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皇帝仓皇出逃四川,至光启元年(885)才返回京城。诗人有《帝幸蜀》一首绝句记述这件事:“马嵬山色翠依依,又见銮舆幸蜀归。泉下阿蛮应有语,这回休更怨杨妃。”“阿蛮”即“阿瞒”的通假,是唐玄宗的小名。前一回玄宗避安史之乱入蜀,于马嵬坡缢杀杨妃以杜塞天下人口。这一回僖宗再次酿成祸乱奔亡,可找不到新的替罪羊了。诗人故意让九泉之下的玄宗出来现身说法,告诫后来的帝王不要诿过于人,讽刺是够辛辣的。联系《西施》作比照,一咏史,一感时,题材不同,而精神实质并无二致。这样看来,《西施》的意义又何止为历史作翻案而已!
附:现代人咏西施诗
西施美
范蠡审美世间无,管庄名篇早记述。
若问西施有多美,梦露戴妃总不如。
——(上海)张志真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西施传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新华网浙江频道2007年4月18日电 (王俊禄) 18日上午,中国·诸暨第二届西施文化节盛大开幕,西施文化研究中心也在此落户。
8. 古诗《西施》相关历史人物
第一节 总述
中国古典文学中有一类特别的诗词,一般以古代历史事件或古代人物为题材,或借古讽今,或寄寓个人怀才不遇的感伤,或表达昔盛今衰的兴替之感。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凭吊古迹、咏叹史实来达到寄托哀思、感慨兴衰、托古讽今等目的。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内容与思想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这类作品诗人们对历史的处理往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使诗作文短意长、含蓄蕴藉,令人回味再三。如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乌衣巷》
都遗响千古。
怀古咏史类作品,严格地说,应该有“怀古”和“咏史”两个小类。怀古就是由作者登临游览,身临旧地,凭吊古迹,触景生情,由于历史遗迹的诱发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长于情景交融。咏史就是翻阅古书,捡点旧说,针对特定的人和事,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或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陈述自己的独到见地,长于议论精辟。
这类作品,其模式结构非常相似,正如余秋雨所说:“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这个特征,不仅表现在作品的数量上,更是颤动于每位作者的思维习惯、寻访敏感和表述模式间。某个地方,如果曾经留下过王侯钟鼎、将军营寨或名士茶座,此刻却只剩颓垣碎瓦、荒草冷月,中国文人一旦知道大多会找去,而且产生着魔般的感动。这种感动常常连心理程序、凭借词汇也完全相同,可见是一种集体症候。”因此欣赏这类诗歌,按照以下几个步骤即可。
一、弄清史实。对于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我们要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积累得越多越好。我们在中学历史课、语文课和课外阅读中所学到的有关知识,应该成为我们头脑中历史知识库的宝藏。但是,在一首诗中,诗人不会顾及到某个人物的整个一生,或某件事的始末委曲,所以我们尤其要注意的不是这个人或这件事怎么样,而是诗人的笔下的这个人或这件事怎么样。
二、对比关照。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者是触发感慨的媒介。我们要了解作家的生平经历和诗歌的创作背景,然后和诗歌中的古人古事一一加以对照,找到相似或相反的地方。
三、领悟感情。通过往昔和现今、古人和作者的对比,再结合作者写作此诗的当下处境,我们就能从那些相似或相反的地方,看出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而领悟诗词的情感。
四、分析写法。在构思上,怀古咏史诗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的。有以景衬情的,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有情景交融的,如杜甫的《蜀相》;有议论引发的,如清人刘献庭的“六奇已出陈平计,五饵曾闻贾谊言。取惜妾身归异国,汉家长策在和番”(《王昭君》);对汉元帝统治的无能作了辛辣的讽刺。在章法上,或作正反对比,或是侧面烘托,不一而足。不同的写法,是由主题的需要而决定的。我们要在对具体篇章的分析中仔细体味,并且从中领悟作品的基本风格。还有一点必须提醒,作为咏史怀古诗,不少篇章在吟咏的主要人和事之外,还会引用一些其它的典故,比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共用了五个典故。对于这些典故,一定要有所了解,并且要很好地体会作者用典的目的。至于用典时有明用的,也有暗用的,有正面用的,也有反其意而用的。在分析时,也要留意。
9. 描写西施的诗词
1、西施越溪女
唐
李白
《咏苎萝山》
2、落花三月葬西施
清
朱彝尊
《鸳鸯湖棹歌 之四十八》
3、犹怨西施
元
张可久
《人月圆 吴门怀古》
4、吴王宫里醉西施
唐
李白
《乌栖曲》
5、吴人何苦怨西施
唐
罗隐
《西施》
6、西施若解倾吴国
唐
罗隐
《西施》
7、西施晓梦绡帐寒
唐
李贺
《美人梳头歌》
8、花中此物似西施
唐
白居易
《山石榴,寄元九》
9、越艳西施化为土
唐
白居易
《霓裳羽衣歌 和微之》
10、应是西施娇困也
宋
柳永
《浪淘沙令·有个人人》
11、西施宜笑复宜颦
唐
李白
《玉壶吟》
12、西施负薪
唐
李白
《鸣皋歌送岑徵君 时梁园三尺雪.》
13、丹顶西施颊
唐
杜牧
《鹤》
14、西施谩道浣春纱
唐
万楚
《五日观妓》
15、应是西施娇困也
宋
柳永
《浪淘沙令·有个人人》
16、鉴里西施面
宋
杜安世
《凤栖梧/蝶恋花》
17、有貌西施
宋
张继先
《沁园春·修行》
18、越王嫁祸献西施
宋
董颖
《薄媚》
19、誓夸苏小与西施
宋
赵彦端
《鹧鸪天·一簇神仙会见奇》
20、一个西施也得
宋
辛弃疾
《杏花天·牡丹比得谁颜色》
21、约略西施未嫁
宋
辛弃疾
《贺新郎·翠浪吞平野》
22、西施浓抹
宋
马子严
《水龙吟·东君直是多情》
23、恰似西施二赵、太真妃
宋
郭应祥
《虞美人·梅桃末利东篱菊》
24、恰似西施影儿现
宋
高观国
《洞仙歌·轻痕浅晕》
25、嫫姆西施
宋
洪咨夔
《沁园春·秋气悲哉》
26、五湖水色掩西施
宋
吴文英
《浣溪沙》
27、西施净洗
宋
王沂孙
《水龙吟·淡妆不扫蛾眉》
28、西施陷恶名
唐
崔道融
《西施滩》
29、西施捧心
唐
李瀚
《蒙求》
30、西施态度
宋
陆文圭
《水龙吟 次药房韵 案此下原附史药房作另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