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金龟子
1. 松树金龟子
1:传递语言 2:求爱是有的 3:特殊的动物有着不同的意思 松树金龟子长得仪表堂堂,它身披黑色或棕色外套,外套闪着金属的光泽,上面还点缀着一些白色斑点,显得既朴素又高雅。
雄虫的两根短短的触角末端各有七条紧挨着的流苏〔流苏:本指用五彩羽毛或丝线制成的穗状的下垂的装饰物,这里指金龟子的触须。 〕,随着小虫情绪的变化,流苏会像扇面般展开或合拢。
人们可能首先会想到这个华丽的装饰是高度灵敏的感觉器官,能捕捉细微的气味、微弱的声波以及人类所察觉不到的其他变化。那么雌虫呢?雌虫的形象则似乎在提醒人们,不要想像太丰富了,想得太远了。
担当起慈母职责的雌虫,就算不是更需要,至少也跟雄虫一样需要有高度灵敏的感觉器官。 然而,雌虫的触角末端却只有六条流苏,而且又窄又短。
那么,雄虫的一对折扇有什么用处呢?金龟子的折扇,跟天牛长长的须角、锹甲的铁锹般的上颚一样,都是发育成熟可以求偶的标志,只是外形各不相同而已。 在昆虫的日历里,金龟子是最准时的。
它在夏至露面,跟首批出世的知了同时。 当白天变得最长,阳光使庄稼披上金黄色时,金龟子准时奔向树林。
雄虫满怀激情地展开触角末端的折扇,悄悄地反复向停有雌虫的树枝飞去,它们的黑色身影掠过夕阳的最后一抹余晖,飞飞停停,左右盘旋。这样的情景一直要持续半个月。
它们在忙什么呢? 很显然,它们是在向美人〔美人:指雌虫。 〕大献殷勤,每天都进行到深夜。
第二天早上,雄虫和雌虫通常停在低矮的树枝上,成双作对,一动不动,对周围的事和物视而不见。就算有人用手去抓它们,它们也不逃走。
大多数金龟子嘴里啃着松针,后爪钩着树枝,露出很满足的样子。有的甚至咬着松针在那里打瞌睡。
直到黄昏再次降临,它们才重新在空中飞舞。 金龟子发音的部位在腹部末端。
小虫的腹部一伸一缩,腹部的最后一节跟鞘翅的后翼相互摩擦,就产生了声音。在腹节和鞘翅的表面看不出有什么特殊的发声器官。
就是拿放大镜仔细看也看不到用来发音的细条纹,两个面都是光溜溜的。 那么声音是怎样发出来的? 你把食指浸湿,按在玻璃板上来回摩擦,发出的声音跟金龟子叫的音差不多。
如果用橡皮在玻璃上擦,那发出的音跟金龟子叫的音就一模一样了。如能掌握一定的节奏,那就跟金龟子的歌唱没有区别了。
金龟子身上的能自由伸缩的软软的腹部就是橡皮,又薄又硬的鞘翅后翼就是玻璃。 可见金龟子的发音原理非常简单。
其他为数不多的鞘翅目昆虫也具有同样的特点。例如屎壳螂,也是靠腹部的伸缩来摩擦鞘翅后翼,发出声音的。
天牛类昆虫也是靠摩擦来发音,不过部位不同而已。天牛的前胸腹板向后延伸成一突起,恰好插入中胸腹板的凹陷内。
两者摩擦,就如同用湿手指去摩擦玻璃一样,发出了声响。我曾在死天牛身上拨动突起的腹板,想让它发出声来,但是没有成功。
因为这需要整个胸部的配合。 不过,同样是天牛,长角的大天牛,因为缺少这一突起就不能发出响声,成了哑巴。
2. 天下最美虫吟声作文
昨夜,又做梦了,梦里又响起那些熟悉的虫吟声了。
这种声音有颜色,有形状,有温度,还有杂含此中的故事……小时候,我是在那个宁静的小村中,我家几代居住的小院里度过的。小院的四周被绿色拥抱着,绿色的竹林,绿色的田野,绿色的草地,还有各种叫得出名字的和叫不出名字的植物……无论春夏秋冬,总会有绿色的声音在吟唱生命的鲜活。
白天,在鸡犬相闻的间歇处,总能听见几声清晰的虫鸣,仿佛是乐章断续处巧妙的过渡。在爷爷奶奶们大声呼唤玩耍的小孙子、小孙女们时,总有虫鸣托着喊声向远处飘去,像是调皮的回声。
在老人们摇着蒲扇向后生小子们讲着故事时,萦绕着的虫吟便成了最优美的背景音乐……每到夜晚,即将入睡的我躺在床上,窗外“嗞嗞——”的虫鸣总会如期而至,清脆而婉转的虫鸣在窗外转了几圈,拖长了身子钻进了屋。此起彼伏的鸣叫似乎永远不会间断,一声接着一声,忽高忽低。
油蛉们低唱着,金龟子浅和着,鸣蝉在长吟,其间还有各种交错着的乐音,凄凉哀怨的像是二胡弦上的《二泉映月》;婉转悠长的像是竹笛中飘出的牧童的笑声,在风中飘散;高亢激昂的像是爵士鼓中骤雨般坠落的鼓点。我和表弟躺在床上,总能准确地说出每一种虫子的声音,甚至有时候我都想象着我能跃出窗外,和草丛中的虫儿一起歌唱,做一个潇洒的歌唱者。
在虫声新透绿窗纱时,给我送来了春的气息。在冬日某一个微暖的午后,偶尔的数声虫吟,给我一种惊喜。
虫吟声,就这样,闪烁在我的童年。宋代的张鎡曾写道:“儿时曾记得,呼灯灌穴,敛步随音。
任满身花影,犹自追寻。”清晰地记得,一个月明星稀的夏夜,院里的梧桐沐浴在月光之中,我和几个小伙伴在院中追逐着蟋蟀,一会儿冲向这个草丛,一会儿扑向那颗树,蟋蟀被吓得不知所措,一蹦一跳地四处乱跃。
正追着逃跑的蟋蟀,忽然听见树上有知了的叫声,又转身上树捉知了,知了受了惊,一下子就飞走了。到头来虽是什么也没捉到,但我们脸上仍挂着欢喜的笑容。
长大了,我跟随父母来到了城里。我在干净的地板上打着滚,在柔软的席梦思上欢跃,在窗台旁睁大眼看着车水马龙繁华的街道,然而,到了夜里,却再也听不见那最美的虫吟,总觉得心里少了些什么。
绿化带被夷平,为了扩大车道;行道树被砍去,为了不影响商铺。绿色在一大片一大片地退让,大地的歌者一只一只地远离。
也许还有“凉夜孤鸣”的虫儿吧,但跑车卷过土地的巨响,卡车颤抖着的闷响和卡拉OK重金属音乐的噪音已将它淹没。我竖起耳朵,是多么渴望听见一声虫吟,哪怕只有一声!但耳边只有车流交杂的噪音和远方隐隐传来的卡拉OK跑调的歌声……一日,邻家小孩捧着书,稚嫩的嗓音读着诗一样的句子:“夏天,知了在树上欢快地叫着,蟋蟀在草里拉着小提琴……”他们抬起头问,妈妈,知了和蟋蟀是什么样的?我抬头,看着钢筋水泥组成的大厦和上方一角的天空,是啊,它们在哪里呢?我喃喃道。
在唐诗中,“蝉啼已三更,鸣虫奏琴瑟。”;在宋词里,“树深竹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在元曲里,“鸣虫唧唧漏迟迟。”。
男孩的妈妈说:“城里好像没有了,我给你看看图片。”戴上耳麦,那熟悉的旋律又一次响起。
“不要哭,让萤火虫带着你逃跑,乡间的歌谣永远的依靠,回家吧,回到最初的美好。”耳边又响起了虫吟,却是那么的遥远,想回去,但还能回到那美妙的虫吟世界吗? chinazuowen我已记不起上次是何时清晰地听到那种声音了。
三年?五年?抑或是更久……也许,只能在梦中,聆听天下最美的虫吟声了……。
3. 描写昆虫的名句有哪些
广为流传、脍炙人口的当推《唐诗三百首》。
在这三百首光辉篇章中,有一些与昆虫有关的诗句,是诗人以虫寓意、抒发情怀的。 |例如,“夜深静卧百虫绝, 清月出岭光入扉。”
(韩愈《山石》)描写一片万籁无声的宁静夜色;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戴叔伦《江乡故人偶集客舍》)以此比喻过路客人投宿时的情景; “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窗纱。”
(刘方平《月夜》)勾画出一幅春意盎然的图画! |颂蚕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传说养蚕是黄帝的元纪螺祖首创,已有5200年以上的历史。
总之,蚕儿浑身都是宝,对人类贡献极大。 诗人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名句抒发情怀,表示“老骥伏枥”之志和“鞠躬尽瘁”之心。
唐代张籍《田家行》诗:“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间扑扑秋蛾生。” 描述了蚕作茧化蛹、茧中出蛾的现象。
|咏蝉 |蝉羽化期多在夏季,所以有“蝉鸣空桑叶、八月萧关道”(王昌龄《塞上曲》)的诗句。雄蝉的腹基部两侧有发音器,依靠振动发音器来“蝉鸣” 、“蝉唱”,如果清晨有露或大雨将至,蝉鸣则止、蝉唱暂休。
故有“客去波平槛、蝉休露满枝” (李商隐《落花》)的诗句。 |虽然有“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的诗句,来抒发诗人清闲悠然的心境。
但有的诗句却是借蝉声来表达诗人清高与思怀的。 如,“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骆宾王《在狱中咏蝉》)。
作者的高风亮节在其序中,以蝉喻之,描写得淋漓尽致! |“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孟浩然《秦中寄远上人》,抒发诗人对远方友人的思念。 戴叔伦《画蝉》诗:“饮露身何洁,吟风韵更长,斜阳千万树,无处避螳螂。”
可算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成语的艺术再现。 |梦蝶 |庄周梦蝶就成了文人墨客借物言志的重要题材,蝶梦也就成了梦幻的代称。
|杜甫诗《曲江二首》中写道:“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将蝴蝶在花丛中飞舞觅食、交配、产卵和蜻蜓点水产卵,一触即飞之状,描绘得栩栩如生。 |北宋谢逸在《蝴蝶》中描述到:“狂随柳絮有时见,舞入梨花何处寻。”
|南宋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二首》诗云:“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扑萤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这是唐诗中的绝妙佳句,早已脍炙人口。
萤属于鞘翅目萤科,幼虫常在腐草堆中觅食小虫,故有“腐草为萤”之误。 |萤具有昼伏夜出的习性,所以有“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白居易《长恨歌》)的诗句,写的是唐明皇夜不成寐思念杨玉环的情景。
|防虫 |唐代戴叔伦《屯田词》:“新禾未熟飞蝗至,青苗食尽余枯茎。捕蝗归来守空屋,囊无寸帛瓶无粟。”
|白居易《捕蝗》:“荐食如蚕飞似雨,飞蝗蚕食千里间,不见青苗空赤土。” |北宋苏轼有诗:“今年春暖欲生蝻,地上戢戢多于土。
预忧一旦开两翅,口吻如风哪肯吐。” |明代郭敦也有名句描述:“飞蝗蔽空日无色,野老田中泪盈血,牵衣顿足捕不能,大叶全空小枝折。”
说到中国的昆虫文化,不得不提到唐代的欧阳洵。有专家考证,在公元641年,欧阳洵编撰的《艺文类聚》就是最早将散落在中国民间的昆虫文化史料汇集起来的。
其中包含了关于蝉、蝶、蚊、蝇、蛾、蚁、蝗、蜂、蟋、尺蠖、螳等昆虫的诗赋。后来有关昆虫的诗词歌赋不断出现于诗作之中。
如2000多年前的《诗经·国风·七月》里载有“五月螽斯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左思的《巍都赋》中有“清戎绵幕,无异蛛蝥之网,弱卒锁甲,无异螳螂之卫”;古人扬雄的“雕虫小技,壮夫不为”;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记录有关虫类药物的70多条款中,就有不少生动的描述,如蜣螂“其虫深目高鼻,状如羌胡,背负黑甲,状如武士,故有蜣螂、将军之称”等等。
古代仅养蚕、养蜂就有相当多的专著,如淮南王的《蚕经》;宋元明的《蚕书》、《艺桑总论》;清朝的《蚕桑辑要》;后魏的《齐民要术》;唐宋的《尔雅翼》有“蜜蜂蛰人,芒入人肉,不可复出,蜂亦寻死。”等等,其中不仅体现了相当的科学水平,而且涉及有不少昆虫文化的素材。
据《中国农书》记载,我国古代放养白蜡虫首次被国外知晓的是英国耶稣传教士N.特里高尔特,他在1651年对此做了记述。此后消息传到了欧洲,W.洛克哈特于1853年将白蜡样品连同白蜡虫从上海送到英国供作研究。
1913年,美国的E.H.威尔逊特地亲临我国,对四川的白蜡进行了考查。由此可见,昆虫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在国际民间和文化交流中起到了桥梁作用。
还有许多昆虫在远古时期,就已默默无闻地在民间装点着人民生活。如蝉在晋、汉时代就饲养用作娱乐,陶毂的《清异录》记载了唐代长安有赛蝉的风俗,聚蝉较鸣,称为“仙虫社”。
金龟子在七八百年前已经用来作装饰品和玩具,“金龟子,体绿色,光若金,里人取之,以佐妇钗环之饰”记录于《益州方物记》中;在《癸辛杂识》有“甲能飞,其色如金,绝类小龟,小儿多取以为戏”的记载。几丁虫也同样被用于装饰品,陈常器的“吉丁虫,甲虫也,背正绿,有翅。
4. 八上语文课文
《为你打开一扇门》 《繁星》 《冰心诗三首》(成功的花、嫩绿的芽儿、青年人) 《诺曼底号遇难记》 《古代诗词四首》(次北固山下、题破山寺后禅院、赤壁、浣溪沙) 《泰戈尔诗三首》(金色花、告别、榕树) 第二单元(金色年华) 《往事依依》 《幼时记趣》 《十三岁的际遇》 《伟人细胞》 《现代诗二首》(少年歌、生活是多么广阔) 名著推荐与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第三单元(民俗风情) 《社戏》 《端午日》 《本命年的回想》 《中秋咏月诗三首》(十五夜望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我有思念是圆的) 《古代诗词三首》(过故人庄、游山西村、一剪梅) 《对联六副》 第四单元(多彩四季) 《春》 《三峡》 《夏》 《济南的冬天》 《古代诗词四首》(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西江月、秋词、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文笔精华一》 第五单元(关注科学) 《斜塔上的实验》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叫三声夸克》 《梦溪笔谈二则》(以虫治虫、梵天寺木塔) 《论语八则》 专题上:《狼》 第六单元(奇思妙想) 《天上的街市》 《七颗钻石》 《蔚蓝的王国》 《皇帝的新装》 《古诗四首》(迢迢牵牛星、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登岳阳楼)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下册课文目录第一单元(人物风采) 《贝多芬传》 《一面》 《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 《赵普》 《周总理,你在哪里?》 第二单元(童年趣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三颗枸杞豆》 《我们家的男子汉》 《柳叶儿》 《黄纱巾》 第三单元(建筑艺术)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巍巍中山陵》 《凡尔塞宫》 《黄鹤楼》 《于园》 第四单元(动物世界) 《松鼠》 《松树金龟子》 《国宝—大熊猫》 《师生自荐课文》 《古诗三首》(蝉、孤雁、鹧鸪) 名著推荐:《西游记》 第五单元(信息传播) 《三个太阳》 《录音新闻》 《决战太空》 《新闻两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 《七子之歌》 专题:《荷》 第六单元(诗词拔萃) 《沁园春 雪》 《卜算子 咏梅》 《古代诗词三首》(木兰诗、观刈麦、破阵子) 《现代诗三首》(树、信念、中国的土地) 《歌词三首》(我的中国心、在希望的田野上、黄河颂) 《古诗二首》(黄鹤楼、归园田居)网上下不到整本书一起的,你可以按照目录自己找一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