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剧算花鼓戏吗
湘剧:一个剧院就可以延续传承的梦想
【背景资料】
时间:2006年 类别:传统戏剧 编号:Ⅳ—13
湘剧:第一批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
湘剧是湖南省最主要的地方声腔剧种,流行于湘南东部17个县市及赣南西部和广东的坪石、岐门、乐昌、桂头、犁市、韶关等地。
湘剧脚色行当分工细致,包括大靠把、二靠把、唱工、小生、大花脸、二花脸、紫脸、三花脸、正旦、做工旦等12行,小生又有文巾、罗帽、雉尾、蟒靠之分,且有穷、文、富、武四种做派。
“如果说,花鼓戏相当于流行音乐的话,那么湘剧绝对可以算作是美声名乐。
”国家一级湘剧演员曾金贵老师打趣地给记者这样描述湘剧。
湘剧因它曾以长沙、湘潭为活动中心,故又称长沙湘戏。
湘剧源于生产劳动 雅俗共赏
湘剧融合有昆腔、高腔、弹腔及杂曲小调等多种声腔,明初至嘉靖年间,传入湖南的昆腔和弋阳腔与当地方言及民间音乐相结合,形成湘剧。
湘剧表演充分吸收昆曲的艺术因素,载歌载舞,灵动活泼,有一批以造型和功架著称的剧目。
生行表演中拖鞋前行的“趿鞋路”、金鸡独立的“船路”、踉跄而走的“醉路”及旦行中的“大脚婆路”等都带有鲜明的剧种特色。
湘剧有曲牌三百余支,以南曲为主,弹腔除南、北路外,尚有反南路、反北路、平板、安庆调、七槌半等。
演唱时以唢呐、笛子等伴奏,湘剧伴奏有文武场面之分,文场以二弦、月琴、笛、唢呐等管弦乐器配合唱腔,武场则以鼓板、大钹、大小锣等打击乐器烘托表演。
经过数百年的艺术实践,衡阳湘剧已成为湖南的一个独立戏曲剧种。
谭保成是湘剧谭派表演艺术的奠基人,他的表演深受昆曲艺术影响,雄健雅致,别具一格。
1952年10月,他主演的《醉打山门》参加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及梅兰芳等著名表演艺术家的高度评价。
昆曲造就了湘剧,湘剧视昆曲为灵魂,同时又将高雅的昆曲艺术与区域文化结合起来,达到了雅俗共赏的境界,这种将外来高雅艺术地方化、乡土化的实践在戏曲史乃至艺术史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移步不移型” 湘剧在创新中发展
年过古稀的曾金贵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湘剧项目传承人,他用“移步不移型”来概述湘剧目前的发展方向。
他说:“我坚持认为湘剧的传承不能墨守成规,必须内容革新、形式革新,这样才能让更多人接受。”
一进曾老的家,便洋溢着浓郁的湘剧氛围,墙上各色脸谱着实让记者惊叹。
“曾经有一群外国人跑到我家来,就说让我给他们画脸谱。
”他说,这群老外为此还特意剃了光头。
回想起当时的场景,曾老尤为感叹。
“八十年代后,湘剧慢慢的淡出了人们的生活,甚至很多人连湘剧是什么都不清楚。”
“好在近年来湘剧在各方面进行了创新!”据悉,2010年由长沙市湘剧院创作的《古画雄魂》不仅再次摘得中国戏曲艺术节“文华优秀剧目奖”,而且还在数百场演出过程中创造出“场场爆满”的奇迹。
对此,曾老概括说:“这是创新的成果!”据了解,《古画雄魂》不仅引入了现代科技的舞台元素,而且在服装、对白、表现形式上加入了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意。
“很多年轻人在看完演出后,跑到后台找演员签名!这样的事情放在以前,我们是完全不敢想象的。
”曾老回忆说。
湘剧该如何更好的传承?
那么,作为近期湘剧界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最强的《古画雄魂》到底是如何创作出来的?《古画雄魂》的大获成功,是否又意味着湘剧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目前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正处于良性发展状态?记者走访了长沙市湘剧院。
在长沙市劳动广场青山社区的一个小巷子里,老旧的朱红铁门旁,长沙市湘剧院的门牌与旁边的电线杆几乎重叠,很容易就被错过。
穿过低矮的走道,进入眼帘的是一栋老旧的红砖楼,眼前的场景着实让记者乍舌。
接待记者的是长沙市湘剧团团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湘剧项目传承人曹汝龙。
他告诉记者,这栋楼里属于湘剧院的只有两间办公室。
曹团长的办公室约摸十个平方,墙壁上已缀满了这些年社会各界颁发给长沙市湘剧院的奖牌。
对于记者惊讶的表情,曹团长淡然地说:“我们这确实设施简陋了些,但相比我们院所辖的剧院已经全部绝迹的情况来说已经好很多了。
”他告诉记者,上世纪中后期长沙有数十家湘剧院因为城市建设的原因,全部化为乌有了。
现在仅存的湘江剧院是属于湖南省湘剧院的,也是长沙市现存唯一的一家湘剧表演场地。
据悉,相比长沙而已,北京至今为止没有拆除过任何一座剧院,反而随着城市的建设新建了许多提供戏剧表演的演出场所。
让看过湘剧的人喜欢湘剧
“没有剧院,就像无家可归的孩子,湘剧如何健康成长?”这是一位来自湖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硕士研究生的观点。
他告诉记者,与湘剧结缘是在不久前长沙市坡子街举办的“好戏天天演”活动的现场。
虽然在政府的支持下,长沙市湘剧团每年都会有大量的时间送戏下乡,但是从未在长沙市区进行过此类的宣传表演。
“当时下着大雪,有很多老人甚至坐着轮椅来排队领票”,想起那番场景,年近七旬的曹汝龙有些哽咽。
“我有信心:只要有一百个人看了我们的湘剧表演,绝对有一百个人说‘好!’”曹汝龙坦言,如果不让观众走进剧场,不让市民了解湘剧,那么湘剧怎么可能得到传播和传承?据了解,长沙市湘剧院属于公益性单位,长期以来依靠着政府的资金补贴来维持基本的运营,然而差额补贴仍让这群肩负着湘剧传承的表演家们倍感举步维艰。
“好的不会来,来了留不住”,这是曹汝龙在湘剧表演行业新人培养过程中的体会,“我们的事业需要传承,就需要创新,也需要有潜质的新人执着于湘剧的研究和表演”。
“事实上,京剧、豫剧等其他地方戏曲之所以能有一个比较好的认可度和传播,是因为当地媒体在不遗余力的为它们进行宣传。
”曹汝龙计划,今年长沙市湘剧院将带着《古画雄魂》走进大学校园、走进小学课堂,还将在国家精品戏曲三十台的基础上冲击精品十台。
“我期待着在我们获得更多荣誉和欢迎的同时,能给我们一个属于自己的舞台,我坚信湘剧一定能得以健康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