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2014云南阅读下面唐诗

    1. 阅读下面唐诗,按照要求完成小题(共8分)唐多令邓剡雨过水明霞,

    小题1:试题分析:这首词运用的主要艺术手法有“寓情于景”、“以喻见意”,寒叶、西风、乌衣苍、明月、芦花等景物的描写 ,多带有双关意味,表达了作者的亡国之痛和漂泊悲苦之情。

    “雨过水明霞 ,潮回岸带沙 。 叶声寒,飞透窗纱”。

    一场大雨洗过天空 ,夕阳斜照彩霞映得水面格外明亮;大潮汹涌,在漫过海滩后又渐渐退去。江岸边留下了些许沙痕。

    声声落叶,飞快地透过窗纱,使词人感到秋意袭身,时令已由夏入秋了。这是一幅凄凉的黄昏秋江图。

    恰值兵败被掳之后,作者面对着此情此景,哪能不倍加伤感呢?“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 “西风”既作为一种自然物的实写,又象征着蒙古统治者侵略势力。

    时代变革、朝廷更换,邓剡抱定不再仕元的决心,天下之大,哪有立足之地?词人把自己比做被西风吹落天涯的枯叶,也很恰切。北朝的乐府民歌《紫骝马歌辞》云:“高高山上树 ,风吹叶落去。

    一去数千里,何当还故处?”它用风吹落叶比喻流落飘荡的情状,反映人民在战乱中逃亡景象。 形象鲜明,深沉悲愤 。

    “天涯”意谓极言其远,以托出词人欲归不能的哀怨。词人在上片极言自己如落叶飘零,无根无绪,意在引出下片所欲表达的悲愤心情。

    “寂寞古豪华 ,乌衣日又斜 。说兴亡,燕入谁家”?南京,是烟柳繁华地,也是南宋王朝赖以阻挡蒙古南侵的一道屏藩。

    萧条得使词人生寂寞、衰歇之感。此词带有几分嘲讽意味 ,不只是一味悲慨而已。

    借燕子飞入新巢,喻指许多南宋遗民变节奉敌。作者大悲慨之中 ,怀有深深的嘲讽。

    更表明他不仕新朝,坚守节操的心声。词人又通过对空阔的水、天之间渐次观察,终于发现:“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淡淡几笔,就勾勒出另一幅凄清的寒汀芦雁图。虽然是群雁,然而无首。

    没有凄居之处,真是可怜之极。词人置群雁于虽凄清而洁白的明月、芦花中,寄寓了他对乱离中人民的无限同情。

    小题2:试题分析:这首词是词人被俘北上,过南京时作。 抒发了词人的流亡之苦和亡国之恨。

    上片写秋天的晚景。前两句写雨过潮回的景象,象征着衰落,定下了全词吊古伤今的悲凉基调。

    “叶声寒”、“飞透窗纱”这是词人的主观感受。这是景中含情的写法,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

    “西风”一语双关,强化了词的意境,不仅吹落叶子,而且“吹世换”,吹得人流浪天涯。 由景到情,触景生情。

    “雨后、晚霞、退潮、叶声”,都是衰败的景象,表达了词人的亡国之痛。下片写金陵的兴衰。

    运用典故,化用刘禹锡《乌衣巷》的诗。“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体现了王朝由盛而衰。

    “寂寞”与“豪华”形成今与昔鲜明的对比。夕阳西下喻写国家的衰亡,“又”字体现了词人对历史兴替的无奈。

    最后以大雁南飞作结尾,具有弦外之意,燕子还会“说兴亡”,而大雁目睹山河变化无动于衷,将情与景结合起来,感情悲凉。这首词写景抒情融为一体,运用了典故、比喻,深化主题,耐人寻味。

    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小题1:诗人以时间为线索,从早上、白天、傍晚到深夜依次展开描写。“朝径”“夜烟”点明是清晨,柳花飞舞、麦田水涨则是白天所见,“钟声”“悬月”已是黄昏,尾联则写渔家劳作到深夜。

    小题2:①古庙里远远传来缓慢的钟声,山头云气中一弯缺月高悬,营造了一种浑厚深远的意境,表现了作者宁静、淡雅的心绪。②“疏钟”“破月”,一声一色,视听结合,自然真切。③“度”写出了钟声由远及近的传递感,化虚为实;“悬”表现了缺月浮于山头的姿态,形象生动。

    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线索,线索一般就是时间、空间、情感等逻辑上的。本诗歌作为记游诗,从一些关键字可以看出线索,时间线索。从早上、白天、傍晚到深夜依次展开描写。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即可。

    小题2:

    试题分析:答本题时,一定范围只能在最后颈联上,位置不错,先写画面,分析意境,结合全诗来写感情。从炼字、技法上下功夫。①古庙里远远传来缓慢的钟声,山头云气中一弯缺月高悬,营造了一种浑厚深远的意境,表现了作者宁静、淡雅的心绪。②“疏钟”“破月”,一声一色,视听结合,自然真切。③“度”写出了钟声由远及近的传递感,化虚为实;“悬”表现了缺月浮于山头的姿态,形象生动。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