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唐诗宋词中雷雨

    1. 唐诗宋词中的雨200字

    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今南京一带,此地是三国孙吴故地。)

    织成了一张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离别的黯淡气氛。

    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别友人的心头上。”连”字和”入”字写出雨势的平稳连绵,江雨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则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

    但是,这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正好展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中晚唐诗和婉约派宋词往往将雨声写在窗下梧桐、檐前铁马、池中残荷等等琐物上,而王昌龄却并不实写如何感知秋雨来临的细节,他只是将听觉、视觉和想象概括成连江入吴的雨势,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这就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

    清晨,天色已明,辛渐即将登舟北归。诗人遥望江北的远山,想到友人不久便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

    在辽阔的江面上,进入诗人视野的当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浩荡的江水本来是最易引起别情似水的联想的,唐人由此而得到的名句也多得不可胜数。 然而王昌龄没有将别愁寄予随友人远去的江水,却将离情凝注在矗立于苍莽平野的楚山之上。

    因为友人回到洛阳,即可与亲友相聚,而留在吴地的诗人,却只能像这孤零零的楚山一样,伫立在江畔空望着流水逝去。一个”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线,自然而然牵出了后两句临别叮咛之辞:”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2. 关于雨的唐诗宋词

    一、喜雨——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 喜雨往往与滋润万物,唤起勃勃生机联系在一起。

    韦应物《幽居》诗:“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就是人们赞赏的佳句。“微雨”是对早春细雨的准确描绘,春草在微雨滋润下成长,这里有一派生机盎然的春天气息,也有诗人对夜来细微春雨的喜爱,诗人幽居的宁静和心情的喜悦可见一斑。

    苏轼《浣溪沙》词:“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一场透雨过后,原野青青,景色格外清新可爱,走马于平沙芳草地上,自是一尘不染,只觉满眼青翠,内心喜悦可以想见。

    杜甫《水槛遣心二首》(其一),有“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两句,诗人极为生动细腻地描绘了鱼和燕子在微风细雨中的动态。鱼的欢欣,燕子的轻盈,引起了诗人喜悦的心理反应,这不正可以使我们感受到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吗? 我们再来看一首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那落在天街上的纤细小雨滋润如酥,酥就是奶油,它细腻、匀称、滑爽、滋润而又慢慢地普降到皇城中的街道。

    透过雨丝遥望草色,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草色。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觉得快乐、新鲜、活泼、清香,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在喜雨诗中流传最广的要数杜甫的《春夜喜雨》了: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好雨知人意,在大地急需要雨时,雨来了,它好在适时。在人们正酣睡的夜晚,雨无声地,细细地下,不知不觉中柔情地融入大地,化作生命的光泽与亮色,它好在润物无声。

    雨既是春雨,又是好雨,它知人意,体人心,故令人喜。题目中那个喜字在诗中虽没有露面,但“‘喜’意都从罅逢里迸透。”

    [2] 同类的例子还有:“雨后双禽来占竹,秋深一蝶下寻花”(文同《北斋雨后》);“西窗一雨无人见,展尽芭蕉数尺心”(汪藻《即事二首》其一);“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翁卷《乡村四月》);“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秦观《好事近》)等。这些诗词句子均写得清亲可爱,给人以快感。

    我们从中可以读出生命的光泽和人生的生机与希望。 二、苦雨——楚天长短黄昏雨,宋玉无愁亦自愁 往事如烟,人生苦短,“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当诗人伤春、悲秋、离愁、别恨、寂寞、无奈之时,雨飘然而下,成了最契合文人失意与愁苦的自然物象,具有了特定的感情内涵。这样的例子在唐宋诗词中屡见不鲜,现列举如下: 白居易《上阳白发人》:“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

    姜白石《点绛唇》:“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苏轼《浣溪沙》:“萧萧暮雨子规啼。

    ”李璟《浣溪沙》:“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贺铸《半死桐》:“空床卧听南窗雨。”

    苏辙《逍遥堂会宿二首》其二:“困卧北窗呼不起,风吹松竹雨凄凄。”许浑《谢亭送别》:“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戴叔伦《苏溪亭》:“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从上面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苦雨往往跟悲、怨、愁等情感联系在一起。季节以春、秋两季为多,时间以黄昏、夜晚为主。

    春雨绵绵,秋雨霏霏。当落红无数、春去匆匆、悲风怒号、黄叶飘落、日暮途穷、夜深人静之际,雨像懂得人的情思,点点滴滴地洒落,也一声声地撞击着人的心扉,诗人百感交集,泪水与哀愁同出,读来令人断肠。

    3. 有关于雷雨的古诗词及名句多一点好不好有关于雷雨的古诗词及名句b

    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唐杜牧《清明》 2、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唐杜甫《春夜喜雨》 3、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南唐僧志安《绝句》 4、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5、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 6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7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唐·杜甫《春夜喜雨》 8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唐·杜甫《江南春绝句》 9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唐·杜牧《清明》 10花间酒气春风暖,竹里棋声夜雨寒。 (唐·许浑《村舍》) 11梦破江亭山驿外,诗成灯影雨声中。

    (宋·陆游《怀旧》) 12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唐·杜牧《江南春》) 13秾丽最宜新著雨,娇娆全在欲开时。

    (唐·郑谷《海棠》) 14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晴。 (唐·刘禹锡《折枝词》) 15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宋·谢枋得《武夷山中》) 16曾省惊眠闻雨过,不知迷路为花开。 (唐·李商隐《中元作》) 17渡头轻雨洒寒梅,云际溶溶雪水来。

    (唐·刘禹锡《松滋渡望峡中》) 18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唐·李商隐《无题》) 19衡茅终日人声绝,卧听芭蕉报雨来。

    (宋·陆游《斋中闻急雨》) 20压车麦穗黄云重,食叶蚕声白雨来。 (宋·陆游《四月一日作》) 21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

    (宋·范成大《横塘》) 22三杯桃李春风酒,一榻菰蒲夜雨船。 (元·倪瓒《怀归》) 23白发余春能几醉,绿阴细雨不多寒。

    (宋·林景熙《春暮》) 24为报道人归去也,杏花烟雨在江南。 (元·虞集《腊日偶题》) 25春风春雨花经眼,江北江南水拍天。

    (宋·黄庭坚《次韵奉寄子由》)。

    4. 家里下雨了,感觉很落寞,有谁知道我国古代唐诗宋词中有哪些描写秋

    白居易《长恨歌》

    春风桃李花开日,

    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

    落叶满阶红不扫。

    【应天长】唐五代-冯延巳

    当时心事偷相许,

    宴罢兰堂肠断处。

    挑银灯,扃珠户,

    绣被微寒值秋雨。

    枕前各泪语,

    惊觉玉笼鹦鹉。

    一夜万般情绪,

    朦胧天欲曙。

    【李凭箜篌引】唐五代- 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叫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栾家濑】唐五代-王维

    飒飒秋雨中,

    浅浅石榴泻。

    跳波自相渐,

    白鹭惊复下。

    【减字木兰花】清-纳兰性德

    相逢不语,

    一朵芙蓉著秋雨。

    小晕红潮,

    斜溜鬟心只凤翘。

    待将低唤,

    直为凝情恐人见。

    欲诉幽怀,

    转过回栏叩玉钗。

    【齐天乐】近代-王国维

    天涯已自愁秋极,和须更闻虫语。

    乍响瑶阶,旋穿绣闼。更入画屏深处。

    喁喁似诉。

    有几许哀丝,佐伊机杼。描写秋雨的诗句

    一夜东堂,暗抽离恨万千绪。

    空庭相和秋雨。

    又南城罢柝,西院停杵。

    试问王孙,苍茫岁晚,那有闲愁无数。

    宵深谩与。

    怕梦稳春酣,万家儿女。

    不识孤吟,劳人床下苦。

    5. 写唐诗宋词中的

    是不是要文章?如果是,我有一篇优美的

    雨天最是读古诗的日子。

    鉴开半亩方塘,拉上雨做的窗帘,便弥漫起一派古典的气质。无需绿荫长椅的悠闲与舒适,更谢绝鸟语花香的繁荣与热闹,只让绵绵纷纷的雨,滋润饥渴的心田。远离世人拥挤,甩掉一个“累”字,独自钻进属于自己的三味书屋,让倦怠了尘俗的眼睛,在古诗的字里行间休憩。

    于是有相思泪,点点滴滴,湿了芭蕉;有故乡情,迷迷蒙蒙,笼上阡陌;有丝竹韵,淋淋漓漓,洒向驿路;

    于是有客舍有柳色有溪桥有鸣蛙;有杏花村有酒旗风有巴山夜有西窗烛;有水村山郭有天街皇都有野径黑云有江船明火;有牡童的短笛有渔翁的箬笠有前山的翠微有南朝的台楼;有含春泪的芍药有卧晓枝的蔷薇有夜上滩的鲤鱼有系垂杨的画舟;

    于是老杜春夜吟哦,小杜清明问路;陆放翁卧听夜阑,僧志南杖过桥东;易安居士叹绿肥红瘦,诚斋主人赏荷心呈珠;张志和泛舟垂钓不须归,苏东坡淡妆浓抹拟西湖;

    于是总有太多的于是,携一列各领风骚的代出才人,在沾衣欲湿的氛围中如燕斜翔……

    噢,雨天读古诗,读得清清爽爽,读得恍恍惚惚;读得轻轻松松,读得沉沉重重;读得欢欢欣欣,读得戚戚悲悲。雨天读古诗,把自己也读成一首雨中的诗,飘逸在“草色遥看近却无”的郊原上,淅淅沥沥地……

    散步在黄昏

    总有说不完的情愫系着黄昏,总有道不尽的因缘连着村路。

    依然那么熟悉,依然那么新鲜。

    绿与黄联袂主演片名《田野》的连续剧,上中下集是《春》《夏》《秋》;木犁镰刀锄头与耕牛,蒙太奇地化作拖拉机播种机收割机,此刻则剪贴成一帧小品,艺术得令人不自禁地行起注目礼;夕阳饮了农家的酒,醉红着脸,深情回眸,依依不舍之间,便投下歪歪斜斜的身影。 低小茅檐,袅袅炊烟,古典田园诗的句子永远古典了;现代住宅楼的有色玻璃里,折射出清丽雅致而又雍容华贵的意境;晚风如故,饭菜的飘香里却多了一层富裕的浓郁;远处,似乎又传来母唤儿归的悠长韵律,朱自清的通感便弥漫了落霞辉映的氛围。 音响与电视,连续着白天的热闹和繁华;欢歌,笑语,将千家万户温馨的日子渲染;渐渐暗了的空中,有星星次第闪烁。街市?街灯? NO,NO,暮色如此美妙,连郭沫若的比喻也不再时髦——今日乡村也已共享往日都市的专利。

    于是,无须哲人指点,散漫如我者都会用平平仄仄的脚步,不规则地写下自鸣得意的文字,发表在大自然的晚报上,或断断续续,或洋洋洒洒……

    6. 谁能告诉我一首唐诗加解释

    鲍溶【期尽】

    鱼锁生衣门不开,玉筐金月共尘埃。

    青山石妇千年望,雷雨曾知来不来。

    注释:

    鱼锁:古时的“门闩(门栓)”、锁、钥,都喜做成鱼形。据说是因为鱼眼白天晚上都不闭上,能很好地守护人家的原故。第二首里面的“鱼钥”也是同样的道理。

    玉框:据我的理解,是说女主人公的妆奁,用来装梳妆用品的。“玉”是随意说的,并非真是玉作的“框”。

    金月:两样是我的理解,指梳妆的圆镜。

    青山石妇:同意舒晓玲的解释。

    诗的题目“期尽”:期,期盼;尽,尽头。可解释为“无尽的期盼”。

    好像就是专写神女的:

    她锁住门,不再回到屋里去,也无心梳妆打扮

    她长久在江边伫望,人化作石人,锁长满青苔,妆台积满尘埃

    望断长江的尽头,不见夫君的归影

    恐怕只有巫山的雷雨,才知道他会不会回来

    7. 寻找唐诗、宋词含有冷雨的诗句

    塞外飘雪的时候,江南的雨应该是冷的。

    南宋朝廷风雨飘摇的时候,我们从宋词那长长短短的诗句里,读到的雨,也是冷的。此刻,塞外正飘着零星的雪花,三点两点,贴在脸上,有些微凉、柔润。

    像初春那乍放的梨花,薄凉、养眼。想必此刻,江南也应该是潇潇春雨,带着些许寒意吧。

    我的脚下是厚厚的泥土,寒冷的原野,以及随处可见的辽文化遗迹。大辽帝国在这片土地鼎盛的时候,江南的那些诗人们,正用长长短短的诗句,吟咏着宋朝的草长莺飞、山河破碎。

    那些婉约或豪放的诗句里,有点点的冷雨,在纷飞。想来,是大辽帝国的金戈铁马,让大宋朝廷上下心惊胆战。

    而朝廷的妥协与苟安,也让大宋那些文人墨客的心凉了。他们用一支凉透了的笔,蘸着绝望的泪水,填写着一阕一阕的小令、长调,抒发着内心的苦闷与悲凉。

    那茫茫的江南烟雨,也被塞外大辽的风雪侵袭着,变得生硬、冰冷。在岳飞的《满江红》里,我们感受到了雨的凉意。

    虽然,此时塞外大地上的王朝已经由辽而金,然而,塞外的风雪却越刮越猛烈。“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这是江南的雨吗?岳飞率军与敌人边关对峙,冷雨潇潇,打湿了将士们的战袍,自然也凉透了岳飞那颗火热的心。

    ( 文章阅读网: )有岳家军驻扎的地方,自然是宋朝的天空,那雨自然也是宋词里的雨。但这宋词里的雨与塞外的雨其实并没有什么两样,冰冷的,击打着残垣断壁,也击打在将士们的铁衣上,铿然有声,撼人心魄。

    那面帅字大旗,在萧萧冷雨中缓缓低垂,僵硬而沉重。天空浓重的乌云翻滚,大地一片萧条荒凉,目光所及,只不过是残山剩水,那里有江南的风韵?那些冰冷的雨点击打在人们的脸上,寒在心底,凝滞在不朽的诗行里。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不知是边关的朔风还是宋朝的冷雨,让英雄对空嗟叹,少年头白。我在塞外的大地上行走,想寻找大辽帝国兴衰的密码。

    在那个被称作“中京”的地方,我看见了那座巍峨的“大明塔”。这是修建于辽代的建筑,是大辽帝国兴盛的象征。

    在大明塔的不远处,我见到了一位放羊的中年人,走过去与他攀谈,问他知不知道这片土地曾经有过一个大辽帝国。他用略带不屑的眼神看看我,指指不远处的大明塔:“没见那座大明塔吗?这里原来就是大辽国的都城,是一座很繁华的城市。”

    那人很健谈,知道很多关于辽宋的掌故。他讲了那个著名的“澶渊之盟”,讲了关于萧太后的故事,讲了关于杨家将的故事,也讲了大辽与大宋间不断征战,又不断融合的故事。

    当然,这些都流传自于民间。但可以看得出这片土地与大辽帝国的渊源,看得出历史上大辽与大宋的恩恩怨怨。

    自然,这些流传于塞外民间的故事,与宋代诗人们写入诗词里的感受有着很大的不同。这片土地上,有“上京”,“中京”之说。

    是大辽帝国兴盛与衰亡的地方。兴盛的时候,大辽帝国在塞外兴建了几座规模很大的城池,做为经济,军事重镇,也做为向中原进军的跳板。

    “上京”,“中京”就具有这样的功能。当时的大辽帝国以此为据点,不断举兵南侵,一点一点地蚕食着大宋的锦绣河山。

    那些忠于大宋王朝的文人墨客,在萧萧冷雨中纷纷南逃,一边在诗词里抒发着亡国之痛,一边在诗词里表达着对侵略者的切齿之恨。在这片土地上行走,到处可见辽代的文化遗迹,在有关的典籍,或者民间传说中,也都可以寻找到辽与宋王朝的爱恨情仇,烽火硝烟。

    现在,辽宋征战的硝烟已经散尽,大明塔在这已经成为一片废墟的荒凉之地兀自独立,成为那一段悲情历史的见证。而那些大辽帝国的后裔们,经历史的不断变迁与融合,已经不知散落于何处,不知是你,是我,还是别人。

    只有这大明塔,历经风雨,仍然耸立在塞外寒冷的土地上,用有些残缺的眉眼,注视这空中的云卷云舒,大地的沧桑变幻,有些固执地显示着大辽帝国曾经的辉煌。这就是历史,费尽千辛万苦去创造,却又轻而易举地去破坏,用兴衰成就了一部跌宕起伏,荡气回肠的历史著作。

    侥幸遗存下来的,就成为了历史的见证,成为了供后人凭吊、阅读的典籍,成为了隽永的岁月。我喜欢宋词,喜欢宋词中那种沉郁的情感,喜欢宋词里那种豪迈苍凉的慷慨悲歌。

    宋代的诗人们把国破家亡之痛,都一一倾注在他们的诗词里,让后人读之,禁不住感慨系之矣。我知道,一阕一阕的宋词中,之所以有那么多的英雄热泪,萧萧冷雨,与塞外的大辽帝国有关,与大辽帝国的铁骑雕弓有关。

    虽然塞外这块寒冷之地杀伐未曾间断,朝代的更迭也未曾停止,由契丹而大辽,由辽而金…..但塞外那寒冷的朔风,却从未停止向南侵袭,宋词里的雨,冷冷的,也从未曾温暖。一个人的诗,与诗人个人的境遇有关系。

    一代人的诗,就与国家、时代、民族的命运相攸关了。唐诗的豪情高举,神采飞扬,是大唐兴盛的体现,是唐代诗人那种豪迈不羁精神的自然流露。

    南宋时期的诗人,他们心头总压着一座大山,有无法卸却的沉重。所以,他们的笔下,虽然也有“杨柳岸,晓风残月”式的风花雪月。

    但更多的则是“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式的烽火硝烟。家国之痛,生离死别,是南宋诗人无法。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