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唐诗诗意国画

    1. 关于国画的古诗

    1、楼台仿佛水墨画(宋·许月卿·《寄顾次岳五首》)2、水墨画松清睡眼(唐·郑谷·《所知从事近藩偶有怀寄》)3、全身水墨画购(宋·白珽·《竹阴》)4、乃好水墨画(宋·文同·《隽老水墨》)5、三边水墨画遥山(宋·王炎·《题岳阳守张仲骏浮光亭》)6、俯看水墨画湖山(宋·王炎·《同李鲁二郎中游三茅观》)7、壁间水墨画(宋·陈师道·《沈道院有水墨壁画奇笔也惜其穷年无赏之者贾》)8、惨淡水墨画(宋·范成大·《虎牙滩》)9、晚云几处水墨画(宋·文同·《东山亭》)10、谁为水墨画(明·邵宝·《冬夜观树影》)11、天教水墨画罗汉(唐·欧阳炯·《贯休应梦罗汉画歌(一作禅月大师歌)》)12、人如水墨画中立(宋·江表祖·《题资福院平绿轩》)《题水墨画水仙木犀》翠袖擎金盏,香风动宝车。

    几间莫轻觑,故故薄云遮。《题水墨画水仙木犀》昔年风露乡,裙破郁金黄。

    别来参祖意,坏色染衣裳。

    2. 关于国画的古诗

    1、楼台仿佛水墨画(宋·许月卿·《寄顾次岳五首》)2、水墨画松清睡眼(唐·郑谷·《所知从事近藩偶有怀寄》)3、全身水墨画购(宋·白珽·《竹阴》)4、乃好水墨画(宋·文同·《隽老水墨》)5、三边水墨画遥山(宋·王炎·《题岳阳守张仲骏浮光亭》)6、俯看水墨画湖山(宋·王炎·《同李鲁二郎中游三茅观》)7、壁间水墨画(宋·陈师道·《沈道院有水墨壁画奇笔也惜其穷年无赏之者贾》)8、惨淡水墨画(宋·范成大·《虎牙滩》)9、晚云几处水墨画(宋·文同·《东山亭》)10、谁为水墨画(明·邵宝·《冬夜观树影》)11、天教水墨画罗汉(唐·欧阳炯·《贯休应梦罗汉画歌(一作禅月大师歌)》)12、人如水墨画中立(宋·江表祖·《题资福院平绿轩》)

    《题水墨画水仙木犀》

    翠袖擎金盏,香风动宝车。

    几间莫轻觑,故故薄云遮。

    《题水墨画水仙木犀》

    昔年风露乡,裙破郁金黄。

    别来参祖意,坏色染衣裳。

    3. 诗情画意山水画中指什

    山水画的意境和古诗词有联系。

    所谓意境就是指“艺术的灵魂,是客观事物精粹部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铸,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境交融,借景抒情,从而表现出来的艺术境界,诗的境界。”(艺术大师李可染语)因为中国画是视觉艺术,以线条、色彩、块、面等造型手段,塑造具有一定内涵和意味的平面视觉形象,重在表达画家的自我感受、自己的性情追求,在画中臆造出一种高洁意境。

    这种意境是画家通过“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在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三方面所取得的高度和谐的体现。为了领会山水画的意境,进行山水画教学,最好的方法是结合语文课的古诗词教学,从古诗词中来体会中国山水画的意境。

    4. 两个黄鹂鸣翠柳

    杜甫<绝句>赏析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诗的起始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所表达的十分简单明了。

    诗人描绘了他站在窗前看到的近景中一幅优美的图画: 这是一幅早春图,在窗前刚刚抽丝发芽的柳树上,有两只黄鹂鸟在欢快的相应和般地鸣唱。在诗中首句的第一个字,诗人便用“两”这个数字和“个”量字来表示了一个头颈微动,目光微挑的动作。

    这里诗人用“个”字,而不是用“只”来描述黄鹂鸟的状态,是用语感来表述诗人看到的黄鹂鸟是一种动态。这里很关键的一个字,便是这个“个”字。

    “个”字是仄音,用去音来表示的语气中,有惊叹的含义。诗人用“个”来告诉读者,是黄鹂鸟的鸣叫声把他的目光吸引住的。

    一个,两个,噢,原来这里还有一只小鸟。而这里若用“只”来表示,小鸟的状态就不一样了。

    诗中的两个黄鹂鸟是在树杈间一上一下,不是并肩站在一根树枝上的,因为后面一个鸣翠柳的“鸣”字便表示了小鸟相互和鸣,在树枝间欢叫的追逐的状态。一只小鸟在下,另一只小鸟在上,都是侧抓住飘动的柳丝在嬉戏。

    为什么说小鸟是侧抓着柳丝呢?这在首句的第六字“翠”字便可知道。 柳树在春天里是最先发芽的北方树种,其发芽时,先是树条里返青,这时叫抽丝,然后很嫩的芽叶吐出尖尖的嫩绿色。

    此时的柳树是其最美的状态,文人画匠多把此刻的柳树寓意为情窦初开的少女。即便是一棵柳树,丈余外都犹如一层绿雾漫卷在树冠上,由于细柳条的浅棕色里泛出一丝青绿色,柳条开始褪去冬天僵直的状态,变得柔软起来。

    此刻的柳丝多入诗画,曹雪芹在《红楼梦》黛玉葬花一回里这样描绘:“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更如葛紫巾 南乡子的唱和诗“长亭无风柳丝斜,杏花疏影笛声哑。”“梅花漏泄春消息,柳丝长,草芽碧。

    不觉星霜鬓边白,念时光堪惜”(晏殊词)“玉楼明月长相忆。柳丝袅娜春无力”(温庭筠)。

    而杜甫的“隔户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更是给读者描述了柳丝轻柔、无风尚且柳丝斜的状态。诗人准确地把握了春天柳丝的状态,而这时两个黄鹂鸟正是用爪抓住来回飘动的柳丝,在春意盎然的微风里,啾啾鸣叫,诗人也许正是被这样的闹春鸣叫声吸引到窗前。

    上阕的末句“一行白鹭上青天”,是和首句相对应的。诗人正是被黄鹂鸟的鸣叫声吸引到窗前,当他的目光从柳丝下的一只黄鹂鸟转移,被上面那只黄鹂鸟的鸣叫声挑起目光时,从树梢上,看到了远方的青天。

    如果说诗人用一种欢快的笔调写出了黄鹂鸟跳跃鸣叫的动感画面,那么此句中“一行”便给读者一种目光直线上升的感觉。白鹭鸟相对于黄鹂鸟来说,一个是体形庞大的候鸟,一个是体形弱小的雀鸟。

    这是一种寓意对比,我在下文中会说明。成群结队的白鹭鸟,在春暖花开季节从南方越冬而北归。

    那一种思乡归故里的迫切心情,被诗人精准地用一个“上”字淋漓尽致地表露出来。白鹭鸟的一行,与黄鹂鸟一上一下的分离成两个的状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诗人也借着两种鸟的状态,把目光从眼前的一棵柳树,投向了一望无际的青天。 古诗中描写天色的有很多,而诗人用“青”字来表述早春清晨爽朗的晴空,杜甫作为唐代最具有代表的现实主义诗人,描写早春天空的这种定义,也影响到了这个时期和中国一衣带水的东瀛。

    著名日本演歌《北国之春》的首句中“亭亭白桦,悠悠碧空”一句中,日文汉字便是“青空”两个字。 这里,“青”所涵盖了这样两层意思。

    一是,青,颜色,蓝、绿的兼色。既没有蓝色的沉闷,也没有绿色的宁静,它是一种很透亮的感觉,在西方油画色彩学里,有一种加光混合法,例如用朱红、翠绿、蓝三种原色光,同原色光双双混合,又可以混合出黄、青、紫红三种间色光。

    在色相图标里,自然光的七色只有青色未被列入基本色相,原因便在于,青色的透明感在投光时,无法完全掩盖其它“正”色。 二是,青,状态,初生萌发、干净淳朴。

    这层意思对于暮冬已过,春色将至的早春焕发出来的生机,犹为重要。诗人正是抓住了这种感觉,用一个“青”抒发了自己暮年壮心不已的情节。

    诗人用“色”的感觉在这里犹显考究。 纵观上阕这两句,两个数字“两”、“一”,两个量词“个”、“行”,两种鸟类“黄鹂”、“白鹭”,两个动作“鸣”、“上”,两种颜色“翠”、“青”,两个距离“近柳”、“远天”。

    表面的十四个字,表述了十四种事物。但是,诗人在这首二句里,已经隐藏了递进的豪情,用一个“青”字来承上启下,通过这透亮的青色,让读者看到下阕里,诗人更难述怀的心情。

    如果说诗人在上阕里,只是单单描写了景致,在下阕里,诗人便更借景述怀,以物寓情了。 《绝句》下阕的首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首先给读者的视线确立了一个画框——“窗”。

    中国古典建筑里,工匠是十分注重“窗”的设计。唐代建筑全国仅存四处,都在山西;当年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正是由于在山西发现了唐代建筑——佛光寺,并数次古建筑考察,才使得梁思成破解了中国古建筑结构的奥秘,完成了对《营造法式》这部“天书”的解读。

    在该书中,有关“窗”的图。

    5. 古诗写意的意思

    早说啊亲!!!!这诗运用了的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通过对偶、列锦的修辞方法,表现了作者

    于世事潇洒出尘,于人世变幻,风雨蹉跎坦然豁达的悠然生活态度!!

    写意本指国画技巧的一种,就是不把细节的地方画出来,只是随意勾勒一个轮廓,表现出某种意境即可。相对的工笔花鸟山水等,就会画的非常细致,鸟毛都得画的一丝一丝的所谓纤毫毕现。

    用在古诗中,这是一种写作手法,就是指不作过多的细节描写,只是随意点出几个环境、物体或者人物的神态等,大概说一番情境(注意,是大概),就开始直接表现作者要描绘的意境,要抒发的情绪,要阐述的义理。

    一般都说“ 这首诗用了写意的手法描绘了/营造了一副/一种舒畅旷远/萧瑟凄凉..的画卷/意境,表达了作者xxx样的情感/阐述了xxx样的道理”等等。

    王维的诗有不少就是用的这种手法,如《鹿柴》,以空山,人语,返景,青苔三个物象就描绘出一种夕阳西下,林中静谧无声的意境。再如李白《子夜吴歌》,更干脆,直接“一片月”表示一下“捣衣声”是“万户”的,就完事。由于写意注重一个简练、概括,给人的是一种大概的感觉、大概的意境,不需要逐字逐句细细推敲,所以可能绝句多一些。

    与写意诗相对的,如杜甫《登高》,从风声要“急”,写天要“高”,写猿啸还得“哀”,写无边落木要加个“萧萧下”,写个长江还要特意描绘“不尽”“滚滚来”,完了才开始叙事抒情,感慨一番,描绘如此细致,用词百般推敲,完全就不会是潇洒淡定的“写意”风。

    6. 两个黄鹂鸣翠柳

    如图:

    《绝句四首》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组诗作品。第一首诗是组诗之纲,先写草堂,举其四景,再写诗人对生活的朴素要求,于平淡的写景叙事中寓含着诗人的淡泊心情;

    唐朝鼎盛时期,成都尹严武入朝,当时由于“安史之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

    第二年,叛乱得以平定,严武还镇成都。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当时,他的心情很好,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情不自禁,写下这一首即景小诗。

    扩展资料

    这首诗描绘出四个独立的景色,营造了一幅生机勃勃的图画。

    诗的前两句,“两”和“一”相对;一横一纵,展开了一个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其中“鸣”字最为传神,以拟人的手法把黄鹂描写的生动活泼。

    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里的“窗”、“雪”间着一“含” 字,表现出积雪初融之际湿气润泽了冬冻过的窗棂,表达了诗人对带着湿气的早春生机的感受。

    最后一句进一步写出了杜甫当时的复杂心情。一个“泊”字透露了诗人多年来飘泊不定,没有着落,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7. 画配诗~~求古诗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蔼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阴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轻舸迎上客,悠悠湖上来。

    当轩对樽洒,四面芙蓉开。

    唐诗诗意国画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