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唐诗对传统文化的贡献

    1. 中国古典诗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格律诗词发展到今天依然有很多人喜欢,尽管现在新诗是诗歌创作的主流,但有一点不容置疑:读古诗词的人还是比读新诗的人多,而且人们读新诗的目的多半停留于表面的欣赏,而读古诗词则在于心灵的深度陶治。

    从这个意义上说,古诗词的发展与继承是可喜的。 一、保持中华民族的独特个性和精神风尚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歌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作为古代科举考试的必修课目,它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正统文学,直接或简接地却都是深刻地影响并塑造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内在气质。

    写景状物,抒情言志,寓理载道,可以说诗词涵盖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中国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最生动、最集中、最具体的体现。可以说,一部中国的诗歌史,就是中国的思想史、文化史和文明史,因而诗词的至尊地位是其它门类的艺术无可替代的,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

    中国人历来崇尚诗歌。古代的儿童进学伊始首先背的就是《三字经》,如今的小孩还未上学就会背唐诗;屈原在做完《离骚》之后悲 愤 跳 入汩罗江,陆放翁在题壁《示儿》之后瞑目,现代有很多 烈 士写下就义诗;古代墓志有诗,当今碑铭有诗,等等,都说明中国人与诗有不可分割的血脉联系。

    孔子云:“不学诗,无以言”,毛泽东说:旧体诗“一万年也打不倒。因为这种东西最能反映中华民族的特性和风尚。”

    因此可以说,诗歌造就了中国文化,也造就了中国的人文气质,否定古代诗歌,就等于是否定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体系。 二、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本需要 现在有很多人一提到传统二字,就以为不时尚、不现代,但事实上他们并不懂得时尚与现代的内涵,其实,真正的时尚、真正的现代是来自于传统的自然延伸。

    从理论上说,如果没有传统文化的浸润和素养,就根本没有资格讨论时尚与现代。于此我又想到从央视十套知道的一个事例:西方科学家承认,现在很多高端科技产品(如手机)与著名建筑的设计灵感居然是来源于中国古老的《易 经》,由此可知中国传统文化是如何的精深与博大,而传统文化的经典要义就在于古典诗词,作为一个中国人,不学习、不继承行吗?说得再具体一点,传统文化是用来塑造心灵与人格的,自古及今让我们崇敬的很多学问大师、仁人志士、贤良淑女都是因为他们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而今天很多让我们鄙 夷的金 钱至上而厚 利 薄 义的人、专门利己毫不利人的人、无所寄托无所顾忌的人、没有同情心没有使命感的人、以 欺 骗 他人为乐事的人,多半是由于缺乏传统文化的滋养而导致最终恶 果。

    从长远来看,没有对古典诗词的学习不可能产生这样的社会环境。 三、古典诗词可以陶冶情操和提高情趣 情感是人类永恒的精神主题,人群与狼群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与人之间是有情感的,而诗词就是情感最深厚的载体。

    在中国,自周秦汉魏到唐宋元明清,从帝王将相到渔樵歌 伎,从繁华都市到贫困乡村,凡有情处皆有诗,凡有诗处皆有情,不管是诗人之间的相互酬答还是山乡男女的山歌对唱,都是在传递着一种情感,一种心灵。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很有道理的,可想而知一个没有传统修养的人,穿着再高档的西装、涂着再昂贵的脂粉,也不过是一个漂亮的躯壳而已。

    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如果用通俗的语言来表达反而说不清楚,而用一两句诗词不但立竿见影,而且深化了主题。我想,作为一个社会人,不管我们从事的是什么职业,也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如果我们不想拒绝优雅与高贵,不能不学一点古典诗词,只有这样才会产生一些由内而外的书卷气味,才会减少一些由外而内的俗气、脂粉气。

    四、学习诗词是提高汉语水平的最佳途径 汉语就是诗的语言。几千年的发展历程,汉语就是在诗的氛围中成长的,在与诗的相互交融中各自得到了丰富,形了不可分割的整体。

    汉语的每一个字都有丰富而独特的含义,同时音有同字,字有同音,毫不夸张地说,汉语字字句句都是诗,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语言都无法比拟的,而诗词就是汉语语言的浓缩精华,不学诗词的人怎么能知道汉语的精深与精彩!我不只一次地请教过很多英文不错的朋友,请他们为我翻译一句我们认为最简单的诗:“白日依山尽”,很意外的是都说不会翻译,后来认识一个毕业于英国白金汉大学并且从小就在美国长大的朋友,把她翻译的英语译成中文是这样的:白色的太阳顺着山落下去了。简直让我哭笑不得!这还叫诗吗?我真的想不到那些大翻译家是怎么翻译中国诗词到外国去的,我很担心中国诗词在外国人看来简直是神 经 病在说话。

    因此,想提高汉语水平,你的外语再好也是不行的,最佳的途径就是学习古诗词。现在一些所谓的记者不要说写文章,连一个标题也拟不好,比如“……值得堪忧”这样的标题,其汉语水平可见一斑!如果不补上古典诗词这一课,我看再写二十年也不过如此。

    相反,曾经有一篇反映盲目引进冰箱生产线的通讯,它的标题是《阿里斯顿九兄弟,几家欢乐几家愁?》,怎么不叫人拍岸叫绝! 五、贵在熟读深思之后的读写相长 如果我们随便到街上去问路人:你喜欢古诗词吗?得到的多数答案肯定是这样一些:喜欢,但不懂;喜欢,但不会写。

    2. 中国古典诗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格律诗词发展到今天依然有很多人喜欢,尽管现在新诗是诗歌创作的主流,但有一点不容置疑:读古诗词的人还是比读新诗的人多,而且人们读新诗的目的多半停留于表面的欣赏,而读古诗词则在于心灵的深度陶治。

    从这个意义上说,古诗词的发展与继承是可喜的。 一、保持中华民族的独特个性和精神风尚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歌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作为古代科举考试的必修课目,它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正统文学,直接或简接地却都是深刻地影响并塑造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内在气质。

    写景状物,抒情言志,寓理载道,可以说诗词涵盖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中国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最生动、最集中、最具体的体现。可以说,一部中国的诗歌史,就是中国的思想史、文化史和文明史,因而诗词的至尊地位是其它门类的艺术无可替代的,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

    中国人历来崇尚诗歌。古代的儿童进学伊始首先背的就是《三字经》,如今的小孩还未上学就会背唐诗;屈原在做完《离骚》之后悲 愤 跳 入汩罗江,陆放翁在题壁《示儿》之后瞑目,现代有很多 烈 士写下就义诗;古代墓志有诗,当今碑铭有诗,等等,都说明中国人与诗有不可分割的血脉联系。

    孔子云:“不学诗,无以言”,毛泽东说:旧体诗“一万年也打不倒。因为这种东西最能反映中华民族的特性和风尚。”

    因此可以说,诗歌造就了中国文化,也造就了中国的人文气质,否定古代诗歌,就等于是否定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体系。 二、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本需要 现在有很多人一提到传统二字,就以为不时尚、不现代,但事实上他们并不懂得时尚与现代的内涵,其实,真正的时尚、真正的现代是来自于传统的自然延伸。

    从理论上说,如果没有传统文化的浸润和素养,就根本没有资格讨论时尚与现代。于此我又想到从央视十套知道的一个事例:西方科学家承认,现在很多高端科技产品(如手机)与著名建筑的设计灵感居然是来源于中国古老的《易 经》,由此可知中国传统文化是如何的精深与博大,而传统文化的经典要义就在于古典诗词,作为一个中国人,不学习、不继承行吗?说得再具体一点,传统文化是用来塑造心灵与人格的,自古及今让我们崇敬的很多学问大师、仁人志士、贤良淑女都是因为他们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而今天很多让我们鄙 夷的金 钱至上而厚 利 薄 义的人、专门利己毫不利人的人、无所寄托无所顾忌的人、没有同情心没有使命感的人、以 欺 骗 他人为乐事的人,多半是由于缺乏传统文化的滋养而导致最终恶 果。

    从长远来看,没有对古典诗词的学习不可能产生这样的社会环境。 三、古典诗词可以陶冶情操和提高情趣 情感是人类永恒的精神主题,人群与狼群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与人之间是有情感的,而诗词就是情感最深厚的载体。

    在中国,自周秦汉魏到唐宋元明清,从帝王将相到渔樵歌 伎,从繁华都市到贫困乡村,凡有情处皆有诗,凡有诗处皆有情,不管是诗人之间的相互酬答还是山乡男女的山歌对唱,都是在传递着一种情感,一种心灵。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很有道理的,可想而知一个没有传统修养的人,穿着再高档的西装、涂着再昂贵的脂粉,也不过是一个漂亮的躯壳而已。

    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如果用通俗的语言来表达反而说不清楚,而用一两句诗词不但立竿见影,而且深化了主题。我想,作为一个社会人,不管我们从事的是什么职业,也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如果我们不想拒绝优雅与高贵,不能不学一点古典诗词,只有这样才会产生一些由内而外的书卷气味,才会减少一些由外而内的俗气、脂粉气。

    四、学习诗词是提高汉语水平的最佳途径 汉语就是诗的语言。几千年的发展历程,汉语就是在诗的氛围中成长的,在与诗的相互交融中各自得到了丰富,形了不可分割的整体。

    汉语的每一个字都有丰富而独特的含义,同时音有同字,字有同音,毫不夸张地说,汉语字字句句都是诗,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语言都无法比拟的,而诗词就是汉语语言的浓缩精华,不学诗词的人怎么能知道汉语的精深与精彩!我不只一次地请教过很多英文不错的朋友,请他们为我翻译一句我们认为最简单的诗:“白日依山尽”,很意外的是都说不会翻译,后来认识一个毕业于英国白金汉大学并且从小就在美国长大的朋友,把她翻译的英语译成中文是这样的:白色的太阳顺着山落下去了。简直让我哭笑不得!这还叫诗吗?我真的想不到那些大翻译家是怎么翻译中国诗词到外国去的,我很担心中国诗词在外国人看来简直是神 经 病在说话。

    因此,想提高汉语水平,你的外语再好也是不行的,最佳的途径就是学习古诗词。现在一些所谓的记者不要说写文章,连一个标题也拟不好,比如“……值得堪忧”这样的标题,其汉语水平可见一斑!如果不补上古典诗词这一课,我看再写二十年也不过如此。

    相反,曾经有一篇反映盲目引进冰箱生产线的通讯,它的标题是《阿里斯顿九兄弟,几家欢乐几家愁?》,怎么不叫人拍岸叫绝! 五、贵在熟读深思之后的读写相长 如果我们随便到街上去问路人:你喜欢古诗词吗?得到的多数答案肯定是这样一些:喜欢,但不懂;喜欢,但不。

    3. 唐代诗词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唐代是中国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诗体完备,流派各异,名家辈出,成就卓著。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和稍后的陈子昂,上承汉魏风骨,力扫齐梁宫体颓靡诗风,发出清新健康的歌唱,为唐诗的发展铺平了道路。盛唐时期首先出现两大诗歌流派:一是以王维、孟浩然等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多摩山范水,抒写闲情逸致,风格清新自然;二是以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为代表的边塞诗派,多写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或慷慨悲壮,或雄奇瑰丽。

    接着李白、杜甫横空出世,被称为我国诗歌史上雄视古今的“双子星座”。“诗仙”李白继承和发扬中国诗歌的浪漫主义传统,歌颂祖国大好河山,表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感情奔放炽烈,风格豪放飘逸。

    “诗圣”杜甫继承和发扬传统的现实主义精神,其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时代风貌,被誉为“诗史”,感情内在深沉,风格沉郁顿挫。李、杜分别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成就而成为泽被百代、彪炳千秋的伟大诗人。

    安史之乱后,进人中唐时期,经过短期的过渡,唐诗呈现第二次繁荣。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倡导了一场新乐府运动。

    他们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创作了《新乐府》、《秦中吟》等针砭时弊的讽喻诗。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是古代长篇歌行名篇,扣人心弦,传诵至今。

    与元白诗派追求平易通俗不同,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韩孟诗派崇尚险怪,以散文手法作诗。此外各具艺术个性的诗人还有刘禹锡、柳宗元等。

    中晚唐之交出现的“诗鬼”李贺,其诗冷艳深幽,恢奇诡谲,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晚唐之世,诗风趋于卑弱,感伤色彩较浓,惟杜牧、李商隐成就最高,有“小李杜”之誉。

    杜牧擅七绝,咏史怀古、抒情写景,无不清新俊逸,风姿绝代。李商隐工七律,风格深情绵邈,绮丽婉曲,尤其是“无题”诗,更是意蕴隽永,兴寄深微,沉博绝丽,独擅胜场。

    4. 律诗对唐诗发展的贡献有哪些

    1、律诗的出现,使唐诗更加规范化。相比唐诗,律诗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极其讲究对仗、对偶。规范化是律诗长期发展的一大特色,如果没有做到对仗,那么律诗也不能称为律诗。一般律诗分为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2、律诗的粘对规律逐渐为一般诗人所遵守,影响甚大,为近体诗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贡献齐梁体的格律诗构成了对式律 (指全诗各联之间均不粘的格律形式)、粘式律(指全诗各联之间均粘的格律形式)和粘对混合律(指全诗各联之间既有粘又有不粘的格律形式)三种类型,但以对式律为主,距离完善的近体诗尚有很大距离。

    3、律诗句数固定,促使唐诗遵循句数规则,统一格式。律诗句子字数整齐划一,每句或五言,或七言,分别称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律规定每句五字,全首共四十字;七律规定每句七字,全首共五十六字字。还有每句六字,全首四十八字的,称六言律诗,传世作品极少。

    扩展资料:

    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律诗起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仗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等进一步发展定型,盛行于唐宋时期。律诗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其常见的类型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唐诗对传统文化的贡献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