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草书唐诗三百首的书写者是谁

    1. 唐诗三百首哪几首诗的毛笔字最好写

    书法是种艺术,一个“永”就可以写出数百上千种变化,并非简单就好写。

    书法界有言:颜筋柳骨,经过后世的总结、提炼所提供的颜真卿、柳公权的精华唐诗字集是最适合习练的,对入门、晋阶皆有帮助。

    颜体:登鹳鹊楼、寻隐者不遇、夜宿山寺、风、满江红、玉树后庭花、春晓、昭君怨、终南望余雪、鹊桥仙、望天门山、秋词、从军行、题都城南庄、游子吟、春江花月夜、春望。

    柳体:春夜喜雨、静夜思、寻隐者不遇、江雪、鹿柴、送别、春晓、登鹳鹊楼、塞下曲、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钱塘湖春行、山行、凉州词、芙蓉楼送辛渐、出塞、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

    两本精华字帖都收录了《寻隐者不遇》、《春晓》、《登鹳鹊楼》,这三首应当都是各代大家最喜爱练笔的唐诗了。

    2. 草书书写的最大忌讳是什么

    学生学习草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两点问题,这两点问题是草书书 写的最大忌讳:第一,草书的书写过于缓慢。

    草书行笔忌行笔过于缓慢,会使线条臃肿肥大。学生学习草书的书写一定要记住,在草书书写过程中速度是一个 非常重要的指标。

    坦然书写的速度过于缓慢,点画的着墨就会多起来,那 么点両就会因为墨的延仲而失去想要的效果,本应该明快的点両变得拖沓肥大,失去比例。 看上去失去美感,成为败笔。

    第二,应有的转折与顿挫被减省。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书写速 度过快。

    为了避免速度过慢带来的不好效果便一味地快写,应有的转折、顿挫,就会变成了平涂直抹,甚至更多的减省。这样书写出来的作品看上 去线条过分均匀光滑,显得字迹油滑、轻飘,失掉了庄重之感。

    诚然草书 源自于快写、快速记录,但是,这种快是在实用意义上的,如果把草书作为一种艺术来鉴赏,只求快就会损伤艺术美感。这两种毛病,都使线条的质量不高,没有力度和变化,是草书行笔的 大忌。

    学生学习草书切记不要犯这样的忌讳。

    3. 唐诗三百首及写作背景

    《唐诗三百首》是一部流传很广的唐诗选集。唐朝(618年~907年)二百八十九年间,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云蒸霞蔚,名家辈出,唐诗数量多达五万余首。孙琴安《唐诗选本六百种提要·自序》指出,“唐诗选本经大量散佚,至今尚存三百余种。当中最流行而家传户晓的,要算《唐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选诗范围相当广泛,收录了77家诗,共311首,在数量以杜甫诗数多,有38首、王维诗29首、李白诗27首、李商隐诗22首。它是中小学生接触中国古典诗歌最好的入门书籍。

    创作背景

    早在唐代,流传的唐诗选本就已有了不少品种,宋元明清各代也出现了各种不同类型和版本的唐诗选本。清蘅塘退士依照以简去繁的原则,从中选取了脍炙人口的唐诗名篇,辑录而成《唐诗三百首》。

    清代康熙年间编订的《全唐诗》,收录诗四万八千九百多首,常人难以全读;此后 沈德潜以《全唐诗》为蓝本,编选《唐诗别裁》,收录诗一千九百二十八首,普通人也难以全读。于是,清代乾隆年间蘅塘退士以《唐诗别裁》为蓝本,编选《唐诗三百首》收录诗三百一十首,成为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唐诗普及读本。

    《唐诗三百首》的编选者蘅塘退士(1711~1778),原名孙洙,字临西,江苏无锡人,祖籍安徽休宁。他自幼家贫,性敏好学,寒冬腊月读书时,常握一木,谓木能生火可敌寒。乾隆九年(1745)他考中顺天举人,授景山官学教习,出任上元县教谕。乾隆十六年(1751)他得中进士,历任卢龙、大城知县。后遭人谗陷罢官,平复后任山东邹平知县。乾隆二十五年(1761)、二十七年(1763)两次主持乡试,推掖名士。他为官清廉如水,爱民如子,又勤勉好学,书似欧阳询,诗宗杜工部,著有《蘅塘漫稿》。乾隆二十八年春,孙洙与他的继室夫人徐兰英相互商榷,开始编选《唐诗三百首》。编选这本书是有感于《千家诗》选诗标准不严,体裁不备,体例不一,希望以新的选本取而代之,成为合适的、流传不废的家塾课本。他们的选诗标准是“因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既好又易诵,以体裁为经,以时间为纬。《唐诗三百首》于清乾隆二十九年(1765)编辑完成,书的题目有的说脱胎于民谚“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有的说取自“诗三百”,说法各不相同。 《唐诗三百首》被世界纪录协会收录为中国流传最广的诗词选集。

    草书唐诗三百首的书写者是谁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