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新唱可以穿汉服吗

1. 电视剧 乾隆王朝 里的黄杏儿怎么穿着汉服
满清如果后实行的易服剃发的十从十不从之中,有“男从女不从” 这一条,对女子的服饰和穿着没有硬行规定非要满装不可。
1.“男从女不从”:男子剃头梳辫子,女子仍旧梳原来的发髻,不跟满族妇女学梳“两把儿头”或者“燕尾”。梳“两把儿头”很复杂繁琐,首先需要有一个较长的饰物叫扁方,它长约20厘米,宽约3厘米。梳头时要先用自己的头发将发纂的底座梳出,即头后边的“燕尾”,而且还要留下两绺头发。在头顶安好那用黑缎子和铁丝裹好的架子,再用这两绺头发往上梳,从左右两侧经过这大扁方裹住和固定这架子,再在根部插上各种簪子和花等装点起来。汉女子还因此保留了三寸金莲的陋习,甚至使旗人女子也纷纷效仿,以此为美。
2.“生从死不从”:这条即“生降死不降”。说的是人活着时穿满人服饰,死了则穿汉族服装,所以人死入殓,还是用汉族的服装。
3.“阳从阴e68a84e8a2ade799bee5baa6e79fa5e9819331333262383662不从”:既然“生从死不从”,那么阴世的事,象做佛事超度等,都仍按汉族传统佛道教习俗办理,不从旗人习俗,所以叫做“阳从阴不从”。
4.“官从隶不从”:做官老爷的,吃皇粮办公事,观瞻所系,自然须顶戴花翎,身穿朝珠补褂马蹄袖的清朝官服。但隶役依旧是明朝“红黑帽”的打扮,这就是“官从隶不从”。
5.“老从少不从”:孩子百无禁忌,穿什么都可以,但一旦长成,还是要按旗人的规矩办。
6.“儒从而释道不从”:这跟“在家人降,出家人不降”意思一样。在家人必须改穿旗人的服装,并剃发留辫。出家人不变,仍可穿汉族服装,因此和尚僧人至今仍保持着汉族的服装。现在汉族服饰变成僧人的制服,只有“出家人”才穿了。
7.“娼从而优伶不从”:娼妓从,唱戏演员不从。戏台上既然扮演的是汉族的故事,不穿前朝的汉族服饰怎么演?废话一句。
8.“仕宦从婚姻不从”:这条可参照“男降女不降”。汉族男子投降,女子不投降,这也是指服饰。比如男女婚嫁,新郎穿的是旗人的礼服,女子则依旧穿明朝汉族的礼服,即所谓的“凤冠霞帔”。
9.“国号从官号不从”:改朝换代了,国号大清,叫大明当然不行。但官号就不必再另起炉灶,照抄大明的六部九卿,总督巡抚等,省却许多麻烦;
10.“役税从文字语言不从”:差役税捐,悉从满制。但文字语言不改,不须使用满文满语。满清入定中土后,最初是用满州自创的语言文字,后来具有许多优点的汉语终于战胜了满州语,成了国语,连旗人也不得不用起汉文,说起汉语了。
2. 冯学荣:中国人还可以留长发、穿汉服吗
中国人还可以留长发、穿汉服吗? 冯学荣 一、为什么明朝及以前,汉人皆留长发? 原因出自古训《孝经·开宗明义章》:“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你不是要做孝子吗?首先要从这点做起(“孝之始”)。所以明朝以前的汉人都要蓄发。
二、为什么满清时代,中国人要剃额头、留辫子? 满族的祖先女真族是游猎民族,额前不留发是为了避免骑马奔跑时头发遮住视线;后面留一条辫子是为了在野外露宿时可以当作枕头使用。满族入主中原后,强行推广满式发型。
三、传统发型有没有生命力? 古汉人留长发、盘发髻,是出于《孝经》的愚孝、伪孝思想;满清留辫子是出于游猎生活的实用。目前两者都失去了它们曾经存在的社会基础。
再者,无论是发髻还是辫子,都是费时费力、影响生活的,不可能再被现代男性采用。因此,它们已经失去了生命力。
四、唐装汉服为什么都是宽大的? 其实这是个误解。宽大的传统服装都是王侯将相、富贵人家所穿,那是因为宽大的服装通风、凉爽、舒适,对于主要在室内活动的贵族而言,是非常理想的休闲服。
而真正的劳动人民、民间百姓,为了便于室外活动、田间劳作,他们所穿的汉服,都是精紧的、窄袖的、短袖的、无袖的(网友们可以参考电影《刘三姐》的剧照)。目前各地兴起的汉服活动一律是宽袖登场,其实这是有失偏颇的。
那是因为他们这些所谓的“汉服迷”被电影电视给耍了:影视作品多为描写王侯将相,给大家留下了汉服“长、宽、拖沓”的错误印象。其实真正的汉服在于寻常百姓的生活当中,而不在宫廷里。
五、汉服式微的原因是什么? 汉服是美观的,汉服并不比西服要劣一等,汉服式微主要是文化自信心的问题。中国人的人均收入至少要与西方国家持平,文化自信心和优越感才有可能重建,汉服的复兴才有社会基础。
六、汉服复兴的前景有多大? 倘若中国人真有比西人富裕的一天,则汉服在国内之复兴,还是大有可能的。但,在第一波全球化的时候,西服已经征服了全球,先入为主,因此,汉服要在世界范围取得大影响,可能性还是很小的。
3. 为汉服的低吟浅唱,方哲萱的,全文
人物简介网名:天涯在小楼本名:方哲萱性别:女血型: A出生地:天津市目前居住地:北京就读过的学校:南开大学偶像:苏轼喜欢的音乐:中国风喜欢的运动:乒乓,羽毛球, 网球其他兴趣爱好:旅行颇具影响力的汉服复兴和实践者之一,其撰文作品颇丰且具有完整的思想理论。
现兼职复兴书院汉服研究所名誉所长。代表文章有《一个人的祭礼》、《为汉服的浅吟低唱》等。
致力于读经教育多年。个人履历复兴书院汉服研究所名誉所长华夏衣冠吧吧主《衣冠》杂志社策划人百度汉服吧名人个人作品主持编撰杂志:《问道》主持策划杂志:《华夏衣冠》文章:《一个人的祭礼》文章:《为汉服的浅吟低唱》作品摘录《一个人的祭礼》多年之后,我想我还会记得这天,记得那天籁般的韶音雅乐,记得稚嫩童声颂出的论语,记得寒风中庄重的祭文,记得那盛大的表演。
不过今天,阳光下、人群中,虽满眼繁华、满耳嘈杂,我依然只是捧着一颗孤独的心,去赶赴那场—— 一个人的祭礼公元两千零四年,天津建卫600周年。这一年,天津市政府着实搞起了不少文化活动,杨柳青、妈祖节、考试展,到现在的祀孔大典。
拯救传统文化,即使是最爱塔台唱戏的政府,也意识到它的重要性,中华民族的崛起,似乎注定要靠祖先留给我们的灿烂文明。中国眼看国将不国,文化复兴迫在眉睫,但是他们似乎忽略了最最表象的东西,忽略了身上的“衣”。
一件衣衫真的有那么重要吗?我常常慨叹老祖宗造字的神奇,一人一衣是为“依”,倘使失了衣冠,也便身无所依,宛如飘萍了吧。 这一件衣与那一件衣果有那么严重的区别吗? 人与人的区分,除了肤色,恐怕就是衣了。
衣,除了用来蔽体,也用来装扮,更用来表达一种境界、一种追求。衣不同,人便不同。
记得汉网的万壑听松写过一篇服饰美学论文,讲到西服追求立体美、满服追求繁复美,而汉服追求的是取法自然,天人合一之美。这种美渗透于汉文化的方方面面。
祭孔,祭的当然不是一堆白骨,而是一种思想。礼,不是为了矫揉造作,而是为了表达崇敬之情。
倘若不是汉服祭孔,那么这祭礼不也就沦为一种形式,那文化的感召力也就空如一纸诏书,在没落皇朝的淫威下,欺骗着那些懵懂的人们。 我坚信,西方思潮泛滥的今天,只有汉文化能承担扭转华夏命运的历史使命,而汉服,就是续接那被斩断文明的纽带。
所以我去了,虽然只是一件深衣,虽然寒风凛冽中略显单薄,虽然有种单刀赴会的悲壮意味,但我依然微笑着面对周遭投来的诧异目光。 无法解释,也无从解释,那是一个人的祭礼。
当一干花花绿绿散尽后,我固执的站到祭台前,没有音乐、没有祭文、没有舞蹈,有的只是一颗真正崇拜孔夫子的心。 很多人给我拍照,不用解释,普通人的眼睛总是能看到美的。
有许多伤痛无法平复,可喜的是,我已能够用澄澈的心把他们包容下来,我依然只是做着我自己——一件深衣,一份信仰,一个人。多年以后,我想我会记得这天,一场盛大的祭礼,一次对儒家文化的呼唤,一群崇尚传统的中国人。
只是,我依然坚持的相信,这是一个人的祭礼——白衣胜雪、不染纤尘。《为汉服的浅吟低唱》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诗经 秦风》当我登上那古老的城墙,当我抚摸着腐朽的柱梁,当我兴奋地倚栏远望,总会有一丝酸涩冲上喉头,总听到有一个声音大声地说:记得吗?你的祖先名叫炎黄。
有人跟我说,曾经有一条大鱼,生活在北冥那个地方,它化作一只巨鸟,在天地之间翱翔。巨鸟有如垂天之云般的翅膀,虽九万里亦可扶摇直上。
圣贤赋予我们可以囊括天宇的胸襟,为我们塑造一个博大恢弘的殿堂。那时候,有个怪异的青年名叫嵇康,他临刑前,弹奏了一曲绝响,那宽袍博带在风中飞扬,他用了最优雅的姿态面对死亡。
几千年过去,依旧有余音绕梁,只是他不知道,真正断绝的不是曲谱,而是他的傲骨,乃至他身上的衣裳。我也曾梦回大唐,和一个叫李白的诗人云游四方,他用来下酒的是剑锋上的寒光,他的情人是空中的月亮。
我曾见他在月下徘徊、高歌吟唱,长风吹开他的发带,长袍飘逸宛如仙人模样。可是后来换了帝王,他用一杯酒捧起了文人,摒弃了武将。
他的子孙最终躲进了人间天堂,把大片的土地拱手相让。然而在寒冷的北方,正有一支军队征战沙场,敌人都说,有岳家军在,我们打不了胜仗。
可叹英雄遭忌,谗士高张,一缕忠魂终于消散在西湖之傍,一个民族的精神就这么无可逆转的消亡。然而血色夕阳中,我依稀见到,有人把它插进土壤,那是将军用过的,一支宁折不弯的缨枪。
时间的车轮悠悠荡荡,终于在甲申那里失了方向。于是瘦西湖畔,梅花岭上,为纪念这个悲剧建起一座祠堂。
那个叫史可法的文弱书生,他不愿散开高束的发髻,更不能脱去祖先留给他的衣裳,于是他决定与城共存共亡,丢了性命,护了信仰。残酷的杀戮,如山的尸骨,并不能把民族的精神埋葬,有人相信,千百年后,它依然会在中华大地上熠熠发光。
就在千百年后的今天,我坐进麦当劳的厅堂,我穿起古奇牌的时装,我随口唱着my heart will go on,却莫名其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