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的蒋帝碑何意
1. 唐诗中的唐文化有什么特点
唐初诗人以“初唐四杰”最为著名(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盛唐时期诗人可分为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田园派和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派。其中集大成者为“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最为出名。李白的诗,飘逸洒脱,充满浪漫主义的色彩。而杜甫的诗则更多体现现实主义之情怀。
中唐时期最卓越的诗人是白居易,他的诗通俗易懂。此外还有元稹、韩愈、柳宗元、刘禹锡、李贺等。晚唐诗人以李商隐和杜牧最为出众,被称为“小李杜”。
后世宋、明、清虽仍有杰出诗人出现,但总体水平都不如唐朝诗人,唐诗成为了中国古诗不可逾越的巅峰。
唐代文化的创新是全面的,道德、风俗、哲理、诗歌。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服饰诸端,无不呈现出开一代新风的气派。而其中诗歌一项,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提倡,加之其本身又具有便于保存便于流传的特点,成就尤为显赫。但是应当看到,数百年来文化交流所形成的全新文化氛围,以及文化开放所带来的勃勃生机,更是使这一艺术形式异彩大放的深层原因。诗歌在唐代获得了适合其茁壮生长的沃土,而诗歌的巨大成就,则更以其独特的魅力凸现出唐代文化的辉煌。也正因为如此,“唐诗”几乎可以视之为唐文化的时代徽徵。唐诗在中国文化史上的不朽地位,正是由于它以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反映出一个伟大时代的时代精神,反映出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的文化所达到的新的颠峰。从这个角度来看,研究唐诗的形成与发展,当是研究唐代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并从而揭示唐代社会和唐代历史形成与发展之谜的一条有效途径。
2. 唐朝诗人戴叔纶《题三闾大夫庙》诗意赏析
题三闾大夫庙
戴叔纶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鉴赏】
这是作者游屈原庙的题。此诗题一作《过三闾庙》,是诗人大历(766-779)中在湖南做官期间路过三闾庙时所作。伟大诗人屈原毕生忠贞正直。满腔忧国忧民之心,一身匡时济世之才,却因奸邪谗毁不得进用,最终流放江潭,遗恨波涛。他的峻洁的人格和不幸遭遇,引起了后人无限的景仰与同情。在汉代,贾谊、司马迁过汨罗江就曾驻揖凭吊,洒一掬英雄泪。贾谊留下了著名的《吊屈原赋》。而司马迁则在他那“无韵之《离骚》”(《史记》)里写了一篇满含悲愤的《屈原列传》。时隔千载,诗人戴叔伦也感受到了与贾谊、司马迁同样的情怀:“昔人从逝水,有客吊秋风。何意千年隔,论心一日同!”(《湘中怀古》)大历年间,奸臣元载当道,嫉贤妒能,排斥异己。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诗人来往于沅湘之上面对秋风萧瑟之景,不由他不动怀古吊屈的幽情。屈原“忠而见疑,信而被谤”(《史记·屈原列传》),作者谒庙,感慨颇深,《题三闾大夫庙》就是作者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即景成章的。
诗的前二句对屈原的不幸遭遇表示深切的同情。“沅湘流不尽”发语高亢。如天外奇石陡然而落,紧接着次句“屈子怨何深”又如古钟震鸣,沉重而浑厚,两句一开一阖,顿时给读者心灵以强烈的震撼。从字面上看,“沅湘”一句是说江水长流,无穷无尽,意思当句自足。但实际上“流”这里是双关,既指水同时也逗出下句的“怨”,意谓屈子的哀愁是何等深重,沅湘两江之水千百年来汩汩流去,也流淌不尽、冲刷不尽。这样一来,屈原的悲剧就被赋予了一种超时空的永恒意义。诗人那不被理解、信任的悲哀,遭谗见谪的愤慨和不得施展抱负的不平,仿佛都化作一股怨气弥漫在天地间,沉积在流水中,浪淘不尽.作者在这里以大胆的想象伴随饱含感情的笔调,表现了屈原的哀怨的深重,言外洋溢着无限悲慨。“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以沅水湘水流了千年也流不尽,来比喻屈原的幽怨之深,构思妙绝。屈原与楚王同宗,想到祖宗创业艰难,好不容易建立起强大的楚国,可是子孙昏庸无能,不能守业,贤能疏远,奸佞当权,自己空有一套正确的治国主张却不被采纳,反而遭到打击迫害,屡贬荒地。眼看世道,是非不分,黑白颠倒,朝政日非,国势岌岌可危,人民的灾难越来越深重,屈原奋而自沉汨罗江,他生而有怨,死亦有怨,这样的怨,没有个尽头。这二句是抒情。
后二句写景:“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秋风萧瑟,景象凄凉,一片惨淡气氛,诗人融情入景,使读者不禁慨然以思,含蓄蕴藉地表达了一种感慨不已、哀思无限的凭吊怀念之情。这两句暗用《楚辞·招魂》语:“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但化用得非常巧妙,使人全然不觉。诗的后两句轻轻宕开,既不咏屈原的事,也不写屈原庙,却由虚转实,描绘了一幅秋景:“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这并不是闲笔,它让读者想到屈原笔下的秋风和枫树,“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湘夫人》)。“湛湛江水兮上有枫”(《招魂》)。这是屈原曾经行吟的地方。朱熹说“(枫)玉霜后叶丹可爱,故骚人多称之”(《楚辞集注》)。此刻骚人已去,只有他曾歌咏的枫还在,当黄昏的秋风吹起时,如火的红枫婆娑摇曳,萧萧絮响,像在诉说千古悲剧。
这首诗比兴手法相当高明。前二句以江水之流不尽来比喻人之怨无穷,堪称妙绝。后二句萧瑟秋景的描写,又从《招魂》“湛湛江水”两句生发而来,景物依稀,气氛愁惨,更增凄惋,使人不胜惆怅,吊古之意极深,为人传诵。
3. 颜真卿颜勤礼碑,佳句,成语,对联,诗词集
成语】: 宋玉东墙
【拼音】: sòng yù dōng qiáng
【解释】: 喻指貌美多情的女子。
【出处】: 战国楚宋玉《登徒子好色赋》谓宋玉东邻有一女,姣好为楚国之冠,登墙窥视宋玉三年而宋玉不与之交往。
【举例造句】: 谢圣主恩波浩荡,却将个宋玉东墙,错猜做神女高唐。 ★明王骥德《男王后》第二折
【拼音代码】: sydq
【近义词】:
【反义词】:
【歇后语】:
【灯谜】:
【用法】: 作主语、宾语、定语;指美丽多情的女子
【英文】:
【故事】: 战国时期,楚国著名诗人宋玉,他的代表作有《高唐赋》等。传说他的东面邻居有一个长得非常美丽的女儿,可以称得上楚国的第一大美人,她仰望宋玉的才能,每天登上墙头窥视宋玉,非常爱慕。整整3年时间,宋玉没有看出她的心思而与她交往
4. 南郭一词在古代诗词中有何说法
南郭
1.南面的外城。《左传·襄公十八年》:“己亥,焚 雍门 及西郭、南郭。” 宋 苏轼 《泛舟城南会者五人分韵赋诗》之四:“南郭清游继 颜 谢 ,北窗归卧等 羲 炎 。” 清 宋琬 《张幼量话金陵赋赠》之二:“名园南郭外,公子命扁舟。” 谢无量 《己酉岁未尽七日自芜湖溯江还蜀》诗:“东皋淹旅食,南郭竟狂酲。”
2.指 南郭子綦 。 宋 朱熹 《假山焚香作烟云掬水为瀑布》诗之一:“独往但凭 南郭 几,远游休剪 北山 莱。” 明 何景明 《愚庵王公镶》诗:“早投 南郭 隐,不待《北山文》。” 宁调元 《燕京杂诗》:“ 东方 玩世成饥饿, 南郭 仰天似槁枯。”
3.指 南郭处士 。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声律》:“若长风之过籁, 南郭 之吹竽耳。” 范文澜 注引 刘寔 《崇让论》:“ 南郭先生 不知吹竽者也。”
4.复姓。 春秋 有 南郭偃 。见《左传·宣公十七年》。
5. 谁有颜勤礼碑的古诗字帖
自署立于大历十四年(779年)。楷书,碑文一通。175*90*22厘米。碑四面环 刻,存书三面。碑阳19行,碑阴20行,行38字。左侧5行,行37字。 右侧上半宋人
刻“忽惊列岫晓来逼,朔雪洗尽烟岚昏”十四字,下刻民国宋伯鲁题跋。现存西安 碑林,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初拓本。
此碑全称《秘书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长史上护军颜公神道碑》。颜勤礼乃颜真 卿曾祖父,颜真卿撰并刊立此碑时,年71岁。
此碑在欧阳修《集古录》中曾有记载,但清《金石萃编》等书却未著录,可见 此碑在北宋时尚为人知。元明时被埋入土中, 至民国年间才重新发现。 据宋伯鲁
1923年的题跋称:此碑1922年10月曾由何梦庚得之于西安旧藩廨库堂后土中,时碑 虽已中断,但上下都完好,惟其铭文并立石年月,因宋时作基址而磨灭。初出土拓 本,“长老之口故”之“故”字,当断处有断线纹,但不损笔画。其后“故”字下泐。首行“碑”字右竖笔未损。
6. 浙东唐诗之路绍兴会稽秦望山佛教文化旅游区
中国-浙东唐诗之路-绍兴会稽秦望山佛教文化旅游区 绍兴会稽秦望山佛教文化旅游区 绍兴会稽秦望山佛教文化旅游区 (浙东唐诗之路-绍兴会稽秦望山佛教文化区欢迎您) 浙江绍兴会稽秦望山佛教文化旅游区,坐落在绍兴平水镇平江村,这里也是浙东唐诗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体包括以下几大景点书法圣地-云门古寺、中国三论宗祖庭-嘉祥寺、佛教圣地-天衣寺(法华寺)、崇福寺(崇福祠)、美丽的若耶诗溪、会稽湖风景区、秦始皇皇登临过的秦望山、会稽刻石(李斯碑)、云门山、云门明觉寺、云门普济寺、云门雍熙院、云门广福院、云门看经院、芍师院、显圣院(云门显圣寺)、云门广孝寺、王献之故居、辩才香阁、辩才塔、陆游草堂、王献之洗砚池、洗笔池、丽句亭、智永和尚(铁门槛、退笔冢)、明崇祯三年(1630)文学家王思任撰文、范允临行书、著名书法家董其昌、陈继儒和董象蒙跋语的《募修云门寺疏》、王子敬笔仓、王子敬笔琢、王子敬山亭、宋高宗书“传忠广孝之寺”碑、王勃仿兰亭之"曲水流觞"遗址、五云溪、白乳亭、五云山亭、火者塔、溪风阁墓、日本杉木祖师墓、雪峤和尚塔、“云门卓立”石牌坊、“云门古刹”石牌坊等等文物建筑景点。
一下是分别简单介绍: 一、书法圣地-云门古寺 云门寺坐落于绍兴城南16公里处秦望山麓的一个狭长山谷里,平水镇寺里头村境内。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千年古刹,更是一处集宗教、文化、游赏于一体的古代文化胜地。
云门寺始建于晋义熙三年(407)。据史书记载,晋代大书法家王献之曾于此隐居,某夜其屋顶忽然出现五彩祥云,王献之将此事上表奏帝,晋安帝遂下诏改建为寺,称“云门寺”,门前石桥名“五云桥”。
明万历《会稽志》卷十六元虞集撰《云门寺记》云:“寺本中书令王献之旧宅。东晋安帝义熙三年(407),有五色云见其上,事闻安帝,是以有云门之称也。”
云门寺规模曾经十分宏大。从府志记载和所绘地图看,云门山谷口有“云门古刹”、“卓立云门”等数道石牌坊,道旁有著名的“辨才塔”、“丽句亭”。
辨才塔为唐太宗赐建,丽句亭亭内留有历代诗人留下的赞美云门的诗章。云门寺共五进:山门、韦驮殿、大雄宝殿、法堂、禅堂。
主寺之外,还有“看经院”、“芍师院(忏堂)”和“广福院”等副寺。后来这些副寺也都独立成寺,分别称显圣寺、雍熙寺和寿圣寺。
其实附近的寺庵还很多,“云门”只是一个总称。据陆游《云门寺寿圣院记》称:“云门寺自晋唐以来名天下。
父老言昔盛时,缭山并溪,楼塔重覆,依岩跨壑,金碧飞蛹……游观者累日乃遍,往往迷不得出。”明万历《会稽志》卷十六载:“今云门有寺六:广孝,恩昱诸公所居也;上庵曰广福;看经院曰显圣;闷兴忏院早雍熙;西曰普济;南曰明觉,各有胜地。”
足见当时的盛况。 “十峰游罢古招提,路入云门峻似梯。
秀气渐分秦望岭,寒声犹入若耶溪”。作为一处林泉秀美、环境清幽的寺庙丛林,云门寺尤其成为历代文人雅士山水游赏的对象。
萧翼、王勃、宋之问、钱起、杜甫、白居易、元稹、崔颢、孙逖、李褒、范仲淹、陆游、李弥逊、虞集、金涓、刘基、王思任等,都在这里留下了他们不朽的诗文。云门寺还是绍兴除兰亭之外最为著名的一处书法胜地,中国书法史上的许多名人和逸事都与此有关。
云门寺的前身本为王献之的旧宅,传为王献之隐居练字之所。“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兰亭帖》真迹也曾长期保存在云门寺。
王羲之的第七代孙智永及其侄子惠欣曾在这里出家为僧,叔侄二人都是书法大家,备受梁武帝的推崇,因此云门寺曾一度改名为“永欣寺”。智永有两个徒弟,一名智果、一名辨才,都是他的书法传人。
智果青胜于蓝,隋炀帝就曾对智永说过:“和尚(——指智永)得右军肉,智果得右军骨。”时人求书者甚多,户限为之穿。
智永身后,王氏传家之宝《兰亭帖》真迹由辨才收藏,结果就在这云门寺中被唐太宗派来的御史萧翼设计赚去。唐高宗上元二年(675)三月上巳,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曾在云门寺主持了一次模仿王羲之兰亭雅集的修禊活动,并也仿《兰亭集序》写了一篇《修禊序》,其中叙景部分写道:“暮春三月,修禊事于献之山亭也。
迟迟风景出没,媚于郊原。片片仙云远近,生于林薄。
杂草将发,非止桃溪。迟鸟乱飞,有余莺谷。
王孙春草,处处皆青。仲统芳园,家家并翠。”
在云门寺中,原有不少与以上人事相关的建筑和设施,如献之山亭、献之笔仓、智永铁门槛、智永退笔冢、辨才塔以及陆游年轻时在此读书的云门草堂等等,可惜它们都早就随着整座古刹的倾圮一起化作历史陈迹。 云门寺自明末以后一直不振,现仅存墨池一潭,五云桥一座,清代木构建筑两进及东厢房数间。
第一进三开间山门,系清早期建筑,门楣上方书“云门古刹”行楷大字,明间兼作韦驮殿,东、西两次间易为民用。第二进三开间大雄宝殿,清代建筑。
前檐下置“大雄宝殿”横匾,明间五架抬梁式带前廊,前后金柱为圆形石柱,柱础呈鼓形;东、西两次间为穿斗式结构。东侧厢房北端廊壁间,存有明崇祯三年(1630)王思任撰文、范允临行书、董其昌陈继儒和董象蒙跋语的《募修云门寺。
7. 岳阳楼上题诗的何子贞是哪朝人
何绍基,字子贞, 中国清代书法家,湖南道县人,故又号何道洲. 晚年自号猿叟. 曾国藩挚友. 金石书画,经史子集, 无所不通. 自回腕执笔法. 每书必以腰踵之力. 对笔法的演进作出重大贡献.代书法家.字子贞,号东洲居士..何绍基的书法,四体皆工,大小兼能,亦善篆刻.其楷书取颜字结体的宽博而无疏阔之气,还掺入北碑及欧阳询,欧阳通的险峻茂密的特点,追求《张黑女墓志》和《道因碑》的神气,使他的书法不同凡响.小楷又兼取晋法,笔意含蕴,行草书熔篆,隶于一炉,骏发雄强,独具面貌.他的篆书,中锋用笔,并能掺入隶笔,而带行草笔势,亦自成一格.何绍基书法,早年秀润畅达,徘徊于颜真卿,李邕,王羲之和北朝碑刻之间,有一种清刚之气;中年渐趋老成,笔意纵逸超迈,时有颤笔,融厚有味;晚年人书俱老,已臻炉火纯青阶段,是清末碑学大家.
看看是不是你要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