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唐诗温庭

    1. 更漏子 温庭 玉炉香,红蜡泪

    更漏子 温庭筠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

    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更漏子》一调为助教所创,同调六首皆与更漏有关。

    此调四十六字,分上下二片,平仄换韵,上片两仄韵两平韵,下片三仄韵两平韵。三句一换韵,一韵表达一个相对独立的意群,以韵律的平仄转换,实现意群之间的过渡。

    全曲节奏感层次分明,因为五言奇句的停顿感明显强于六言偶句,层次就出来了。相邻三字句的平仄相反,及韵律的平仄互换,使得本曲音节和婉,诵之和谐优美。

    不过,温词中总是有一些凄怨,或隐或现。助教坎坷生涯,打磨了一肚皮不合时宜,即使在这花间尊前,也要发些怨气。

    看来,助教之词道多为怨声所载。好在此曲音节和婉,凄怨也表现的怨而不怒,风采依然。

    “玉炉香,红蜡泪”,起首一个三字对,先表现一下。对偶需要功力,好的对偶给人极强美感,全章文采顿出。

    造化赋形,肢体必双。对称是激发人的美感的一种重要形式。

    对偶依托对称性作用,是构造文学美感的重要手法。律诗就把对偶作为必备形式,一联好对甚至能使全诗挤入名作。

    助教是对偶高手,五字对尤为高超。“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都是流传千古的名句。

    本曲八个三字句,有三副对联,只有双押韵的那两句不对偶。后来词人写此调也有不用对偶的。

    这副三字联,很精致,可以看出作者挑选名物,表现规定气氛的功力不凡。只六字,光、色、香、形都有了,却没有声,意在营造一个优美而寂静的意境。

    其中,“泪”是关键字。炉香袅袅,烛光融融,本是很浪漫的,着一“泪”字,气氛一下子改变了。

    “偏照画堂秋思”,写出了场景,——“画堂”,华美幽雅的住所;也指明了季节和人的情思。这句看来有点虚,其实也是构造意境的笔法。

    除了画堂之外再无别的景物是为了突出场境的寂静,“偏”字渲染了物情与人情的乖离,加深了凄怨的情调。首三句组成写景的意群。

    “眉翠薄,鬓云残”,翠眉专指女子用黛螺染的眉毛。“眉翠薄”是画眉的黛色褪去了,“鬓云残”,头发也乱了。

    这联暗示秋思之深之切,以至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夜长衾枕寒”,突出了人物的感受。

    寂寞孤独,就倍感凄清寒冷,长夜漫漫。白居易诗云:“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此句意同,但含蓄多了。次三句写人。

    下片纯以写景抒情,直写梧桐夜雨,一泻而下。看似明白无余,其实情寓景中,颇耐回味。

    下片还有一个结构上的看点。整片是上片最后一句的展开。

    如把下片比作一副字画,“夜长衾枕寒”就是那卷轴,“夜长衾枕寒”已下,梧桐夜雨图就势而出。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这三句平仄格律特殊,句句押韵,两个三字句平仄相同,形成了急促的音节。节奏加快,情感波动。

    这两个三字句不对偶,也加快了时间顺序的进行,因为对偶将人的思绪引向空间方向,延缓了时间顺序的流逝。三更半夜万籁俱寂,雨声历历可闻。

    “不道”一词两解,既有不料到之意,又有不理会之情。读者自去体会那种自怨自艾、怨天尤人的心情。

    梧桐有着浓浓的秋意,李白诗云:“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正所谓"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梧桐夜雨紧扣上片的“秋思”,秋意中包含的无穷无尽的凄凉悲戚,供人们回味。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末三句具体描写雨声。

    以叠字表现繁叶促音,精妙。“空阶”,“空”是落空的空,空设一个台阶,没有来人,屋中人闭门不出。

    此即雨打梨花深闭门的意思,极度的寂静。“滴到明”,雨从半夜下起,一直滴到天明,暗示屋中人彻夜无眠。

    末三句影射题目,桐叶滴水,持续一夜,不就是一个更漏子吗?一树梧桐有多少叶子,就有多少个更漏子,为人敲击时辰,测度无眠。 本词下片极其精彩,整个下片都是名句。

    写作手法高超,夜雨滴空阶,用了二十三字,都不觉多,真是超乎寻常的文字组织能力。在一泻而下的句势里,仍有含蓄,彻夜无眠,还未点透。

    下片通过对夜雨的描写,营造了一个幽深僻静的意境,成为诗词中经典之境,对后人极俱影响。如宋人晏几道的“卧听疏雨梧桐”;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聂胜琼"枕前泪共阶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万俟咏“窗外芭蕉窗里灯。

    空阶滴到明”,……。

    古人将本词推崇为温词第一。近世注重戏剧小说,常以情节取胜,本词居《梦江南·梳洗罢》之后,列第二。

    和下片疏淡不同,上片遣词华丽,如玉炉、红蜡、画堂等等,这些词句渲染了屋中人的优雅风韵,才使得屋外雨下得感人。不能因下片的精彩,看不到上片的功用。

    遣词华丽是温词特色。晚唐诗设色浓重,助教把这一风气带到词中,形成崇雅抑俗的词坛传统。

    诗词是高雅艺术,不宜夹杂俚声俗语。《蕙风词话》提到词外求词之道,只有两条。

    一是多读书,二就是谨避俗。强调,“俗者,词之贼也。”

    试看一首咏雪诗:“江山一笼统,井口一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这诗音韵相协,幽默诙谐,但通篇都是大白话,就不是古典诗词。遣词讲究一些,即使不是精品,尚可入流,白话过多,不成诗词。

    近世提倡白。

    2. 温庭筠到底是男的还是女的啊

    男的。

    温庭筠:(812—866),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宰相温彦博之裔孙。

    温彦博,我国古代著名词人,两《唐书》有传。温庭筠虽为并州人,但他同白居易、柳宗元等名诗人一样,一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外地度过的。

    据考,温庭筠幼时已随家客游江淮,后定居于雩县(今陕西户县)郊野,靠近杜陵,所以他尝自称为杜陵游客。诗辞藻华丽,少数作品对时政有所反映。

    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更详细内容,请参见百度百科?wtp=tt。

    3. 关于温庭筠的资料

    温庭筠 (812?-866) 唐代诗人、词人。

    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

    约48岁被授隋县尉,其后曾为幕府僚吏,任方城尉,至国子助教。年轻时苦心学文,才思敏捷,精通音律,善鼓琴吹笛。

    他喜纵酒放浪,一生不受羁束,喜讥刺权贵,因此不为时俗所重,坎坷潦倒一生。其诗与李商隐齐名,七言乐府师法李贺,或寄吊古兴亡之慨,或写边塞荒寒之景,或述田家务农之劳苦。

    近体诗反映现实面更广泛,涉及羁旅行役、友朋寄赠、身世感慨、咏史咏物等多方面内容,不时发出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浩叹。温庭筠是文人中第一个大量写词的人,是“花间派”词的先导,对词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他的词多写妇女生活,除常见的闺阁、歌伎题材外,还有写戍妇思念征夫、女道士、祠庙赛神、采莲女子的爱情和商妇的相思等。温词的风格以秾丽绵密为主,多用比兴,以景寓情。

    温庭筠在创造词的意境上表现了杰出的才能,他善于选择富有特征的景物构成艺术境界,表现人物的情思。他的词乍看似乎堆垛晦涩,仔细玩味便觉情挚韵远,余味犹存。

    代表作有[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更漏子]“柳丝长”等。其词在写景、述事中含蓄着主人公深沉的感情,与李煜词的多用赋体、直抒胸臆不同。

    这一艺术特点,对宋代词人周邦彦、吴文英等有影响。温庭筠加强了词的文采和声情,其句法的参差,叶韵的繁变,情景的交融,有助于词的艺术特征的形成。

    温庭筠在词艺术方面的探索,对词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温诗今存310首,有清顾嗣立的《温飞卿集笺注》。

    其词主要收录在《花间集》、《全唐诗》、《金荃词》、《唐五代词》中。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

    温庭筠 温庭筠,原名岐,字飞卿,并州祁(今山西祁县)人,唐代温彦博之裔孙,我国古代著名词人,两《唐书》有传。温庭筠虽为并州人,但他同白居易、柳宗元等名诗人一样,一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外地度过的。

    据考,温庭筠幼时已随家客游江淮,后定居于雩县(今陕西户县)郊野,靠近杜陵,所以他尝自称为杜陵游客。关于温庭筠的生年,史籍无载。

    温集旧注断为穆宗长庆四年(824年),夏承焘《温飞卿系年》以为生于元和七年(812年)。近年陈尚君《温庭筠早年事迹考辨》云生于德宗贞元十七年(8O1年)。

    梁超然《唐才子传校笺》同意陈尚君所考。以温庭筠生干贞元十七年算,卒于咸通七年(866年),则他享年66岁。

    温庭筠少敏悟,同其他有成就的诗人一样,自动好学,苦心砚席,除了善鼓琴吹笛外,尤长于诗词。《旧唐书》本传中说他“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

    在当时与李商隐齐名,时号温李。《北梦琐言》说温庭筠“才思艳丽,工于小赋,每入试,押官韵作赋,凡八叉手而八韵成”,所以时人称为“温八叉”。

    在我国古代,文思敏捷者,有数步成诗之说,而象温庭筠这样八叉手而成八韵者,再无第二人。 这样有才华的人,却数举进土不中第。

    今可考见者,温庭给开成四年(839年)年将40时开始应举,未中,只在京兆府试以榜副得贡,连省试也未能参加。究其原因,大约是受宫中政治斗争之害。

    因为杨贤妃的谗害,庄恪太子左右数十人或被杀,或被逐,沙汰殆尽,随后庄恪太子不明不白地突然死去。温庭筠被卷进这起政治斗争中,没被祸已算不错了,哪还指望中进土。

    在他步入科场前,便注定了不能及第的命运。开成四年应举不第后,温庭筠在雩郊住了两年,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二年抱疾,不赴乡荐试有司”。

    当时是真病,还是畏祸呆在家里,不得而知。温庭筠41岁时,到淮南与李绅相见。

    早在温庭筠8岁时,便与李绅相识,可谓自幼为友。到55岁那年,温庭筠又去应试。

    在这之前曾几次应试,每次都名落孙山。这次应试,是大中九年(855年),沈询主春闱,温庭筠搅扰场屋,弄得满城风雨。

    搅扰场屋的原因,是温庭筠有“救数人”的绰号,即在考场帮助左右的考生,因此这次沈询将温庭筠特别对待,特召温庭筠于帘前试之。温庭筠因此大闹起来,搅扰场屋。

    据说这次虽有沈询严防,但温庭筠还是暗中帮了八个人的忙。当然,这次考试又没能中。

    从此之后,也就是说从56岁起,温庭筠便绝了这门心事,不再涉足名场。 考场救人,虽属不该,但从这里可看出温庭筠的才能。

    同考场救人一样,温庭筠还帮过相国令狐陶的忙。温庭筠出入令狐馆中,待遇甚厚。

    当时唐宣宗喜欢歌《菩萨蛮》,令狐暗自请温庭筠代己新填《菩萨蛮》词以进,嘱咐温庭筠千万不要泄漏出去,而温庭筠却将此事传了开来,令狐陶大为不满。温庭筠看不起令狐陶的才学。

    宣宗赋诗,上句有“金步摇”,未能对,让未第进士对之,温庭窃筠“玉条脱”对立,宣宗很高兴,予以赏赐。令狐陶不知玉条脱之说,问温庭筠。

    温庭筠告他出自《南华经》,并且说,《南华经》并非僻书,相国公务之暇,也应看点书,言外之意说令狐陶不读书,又尝对人说“中书省内坐将军”,讥讽令狐陶无学。令狐陶因此更加恨他,奏他有才无行,不宜与第。

    由此可知温庭筠一直未中第,非其才学不高,皆因当权者所嫉也。不仅才高不第,反倒落下了品行不好的坏名声。

    又相传温庭筠在传舍遇到微行至此的宣宗,因不识为皇。

    4. 晚唐时期诗人温庭筠有何著名的诗作

    温庭筠现存诗约三百三十首,其中占六分之一的乐府诗,华美稂丽,多 写闺阁、宴游题材,如《春愁曲》等。温庭筠的近体诗往往格韵清拔,不同乐 府诗的艳丽,其中不少抒情寄愤、感慨深切的诗作,如《过陈琳墓》、《经五 丈原》、《苏武庙》等篇,历来传诵。他的诗还有些以山水、行旅为题材,写 得清丽工细,如《商山早行》诗之“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更是不朽名

    句,千古流传。相传宋代名诗人欧阳修非常赞赏这一联,曾自作“鸟声茅店 雨,野色板桥春”,但终未能超出温诗原意。在晚唐的诗人中,温庭筠声名鹊 起,与李商隐齐名,但是他的诗作无论思想境界、表述内容,还是艺术成就, 都远不能和李商隐相提并论。

    温庭筠诗词俱佳,他的词在思想上虽没有较髙的价值,但在艺术上却有 独到之处,历代诗论家对温庭筠诗词评价很高,被誉为花间派屏祖。《花间 集》中收录温庭筠的词六十六首,可见他是第一位专力填词的诗人。“词”到 了温庭筠手里才真正被重视,到五代、宋代竞相为之,终于使词在古代文坛上 蔚为大观。温庭筠对词的贡献,永远受到后人的尊敬。除诗词外,温庭筠还是 一位小说作家、学者。据《新唐书•艺文志》,温庭筠撰有小说《乾巽子》三 卷、《采茶录》一卷,编纂类书《学海》十卷,可惜全部亡佚。

    5. 温庭筠乃何许人也

    温庭筠:(812—866),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

    唐宰相温彦博之裔孙。温彦博,我国古代著名词人,两《唐书》有传。

    温庭筠虽为并州人,但他同白居易、柳宗元等名诗人一样,zd一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外地度过的。据考,温庭筠幼时已随家客游江淮,后定居于雩县(今陕西户县)郊野,靠近杜陵回,所以他尝自称为杜陵游客。

    温庭筠早年才思敏捷,以词赋知名,然屡试不第,客游淮间。宣宗朝试宏辞,代人作赋,以扰乱科场,贬为隋县尉。

    后襄阳刺史答署为巡官,授检校员外郎,不久离开襄阳,客于江陵。懿宗时曾任方城尉,官终国子助教。

    诗词工于体物,设色丽,有声调色彩之美。吊古行旅之作感慨深切,气韵清新,犹存风骨。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