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唐诗中被誉为古今七言律

    1. 杜甫的名诗《登高》,被誉为“古今七言律诗之冠”,但为何不押韵

    《登高》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大历二年(767)秋天在夔州所作的一首七律。

    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首联为局部近景,颔联为整体远景。

    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颈联自伤身世,将前四句写景所蕴含的比兴、象征、暗示之意揭出;尾联再作申述,以衰愁病苦的自我形象收束。

    此诗语言精练,通篇对偶,一二句尚有句中对,充分显示了杜甫晚年对诗歌语言声律的把握运用已达圆通之境。原文: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白话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晚年疾病缠身今日独自登上高台。

    历尽了苦难后双鬓已长满了白发,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此诗载于《杜工部集》,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此诗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对起。

    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

    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

    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

    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

    更值得注意的是: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入韵。沈德潜因有“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唐诗别裁》)的赞语。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

    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

    “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

    “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两字写得沉痛。

    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人把久客最易悲愁,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

    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

    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

    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此时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前六句“飞扬震动”,到此处“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诗薮》)。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

    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

    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张上。

    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

    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

    它能博得“旷代之作”(均见胡应麟《诗薮》)的盛誉,就是理所当然的了。[6-7] 名家点评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四:老杜集中,吾甚爱“风急天高”一章,结亦微弱。

    明·李东阳《麓堂诗话》:“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景是何等景,事是何等事?宋人乃以《九日崔氏蓝天庄》为律师绝唱,何耶?明·张綖《。

    2. 哪首唐诗被评为“古今七律第一”

    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七言律诗《登髙》,被称为“古今七律第一”:“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是杜甫流寓夔州,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

    那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

    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旷世之作。这一首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

    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颔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

    颈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丛生。尾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

    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这一首诗四联全都用了对仗,而句之中又有对仗,第一句“风急”对“天高”,第二句“渚清”(“清”谐音“青”)对“沙白”,第七句“艰难”对“苦恨”,第八句“潦倒”对“新停”,都是先在本句自对,再跟对句相对。

    有趣的是,第一句因为押韵,跟第二句在平仄上就无法完全相对,而在字义上却对得天衣无缝。 这首诗被誉为“古今七律第一”,即使仅从形式上看,也当得起此美称。

    3. 杜甫的哪一首诗被誉为“七律之首”

    《登高》作者:杜甫 (唐代) 原文: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赏析:杜甫,公元712年降生于河南巩县南瑶湾村。

    虽出生于士族家庭,但由于此时正是大唐由盛转衰的时期,一生可谓如天空之浮云,瞬息万变啊。年少轻狂时悠游天下,与李白、高适等结为好友,同赏名山大川。

    后为了做官,困居长安十年,得做参军小官后恰遇安史之乱,乱中做官,但时间不长,在西南过着漂泊无依的生活。但诗歌却像他的生命一样时时地跟随着他,走到哪他写到哪。

    他所写作的诗歌大量地反映了他所经历的唐朝的现实生活,所以,后人把杜甫写的诗歌称为“诗史”。对于诗歌写作,杜甫也有自己的主张。

    他推崇诗歌应写实,注重传神;讲究声韵,注重格律,后人模仿杜甫的诗歌写作风格的也是最多的。后来的北宋王朝的“江西诗派”还把杜甫称为其派的师祖。

    现以《登高》诗为例,我简单谈一谈杜甫的诗歌写作的风格和思想体现。这首诗是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时所作。

    当时安史之乱已过四年,大唐王朝已是千疮百孔,杜甫也贫病交加。一日,杜甫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想到自己,想到大唐,想到百姓,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引起了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

    于是,百感交集间就有写作了这首被后人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旷世之作。 在风格上: 《登高》做为一首格律诗,在平仄和押韵上都有严格的限制,那和谐的节奏、起伏的声调、抑扬顿挫的音律给人一种音乐般美的享受。

    一、在节奏上:变化多样。《登高》在音节的停顿上四联均有不同,首联采取的是二二三的节奏,即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颈联采取的是四散的节奏,即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颔联采取的是四一二的节奏,即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尾联采取的是二二一二的节奏,即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不同的节奏通过声音传递出来的时候,会像音乐一样的美。二、在平仄上:律法森严。

    《登高》被古人称为七律压卷之作,仄起入韵式,首句:“风急天高猿啸哀”其句为“平仄平平平仄平”,因“急”是入声故为仄。次句:“渚清沙白鸟飞回”为“仄平平仄仄平平”因“白”为入声,故为仄。

    三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为“平平仄仄平平仄”;四句“不尽长江滚滚来”为“仄仄平平仄仄平”;五句“万里悲秋常作客”为“仄仄平平平仄仄”;六句“百年多病独登台”为“仄平平仄仄平平”因“独”为入声,故为仄;七句“艰难苦恨繁霜鬓”为“平平仄仄平平仄”;八句“潦倒新停浊酒杯”为“仄仄平平仄仄平”因“浊”为入声,故为仄。读起来朗朗上口。

    三、在押韵上:韵脚统一。《登高》诗二四六八句结尾的“回”“来”“台”“杯”都属于“十灰”韵部,按平水韵押韵规则,韵律和谐,甚是顺口。

    经过千年的发展,此四字韵母已经不同,令后人读起来疑窦大生,好是一番争论!四、在对仗上:八句皆对。《登高》诗八句皆对仗,这在古诗歌中是少见的。

    律诗要求颔联和颈联对仗,但在《登高》诗中,首联和尾联也是对仗的。不仅是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

    在思想内容上: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它通过精练、含蓄的语言能把融注在诗歌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优美的意境表现出来。所以,杜甫在写作诗歌时十分注意锤词炼句,在字词的运用上,杜甫也花费了很大的功夫,在成都草堂时他写过这样的诗句: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为了写出好的词句,杜甫可谓是殚精竭虑啊!因为,好的字词是有表现力的,是有张力。而《登高》诗在字词句上的运用,可谓是杜甫写的诗歌里的代表作,这些字词句把杜甫要说的表达了出来,把杜甫此时的愁情表现了出来。

    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看各联是怎样以字词来表现杜甫的情感的。《登高》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但情和景是融合在一起的。

    写眼前所见之景渗透着杜甫的伤时之情。抒发愁情时,又有景物的描写,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以情写景。

    首联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写了六种意象:风、天、猿、渚、沙、鸟。构制出六幅图画,风之急写环境的凄冷,天的高对比出此时杜甫的孤零,清凉的水面预示寒冷的到来,白色的沙滩描画出单调的颜色,“一切景语皆情语”,用“急”修饰的风,用“高”修饰的“天”,用“清”修饰的“渚”,用“白”修饰的“沙”,这样的景色怎不叫人神伤啊!但悲景渲染得还不够,此时杜甫又在上下句歌写了两种动物,“猿”和“鸟”,“猿啸哀”不得不让我们想起北魏郦道元写作的《三峡》中的句子: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面对滔滔长江水,怎不令杜甫泪湿衣裳。又见到在空中飞旋的归鸟,久藏在杜甫心中的思乡之情怎不会被勾起。

    颔联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又写了两种意象:落木、长江,构制出两幅图画。“萧萧下”的应是落叶,但诗人为什么用“落。

    4. 被誉为唐代第一律诗的是哪首诗

    一般认为“唐人七律第一”、“唐律第一”、“古今第一律诗”指的是崔颢的《黄鹤楼》,原诗如下: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百,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对此的相关评价如

    《沧浪诗话》:“唐人七言律诗,当度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批点唐诗正声》:气格音调,千载独步。

    《删订唐诗解》:不古不律,亦古亦律,千秋绝唱,何独李唐?知

    《唐七律选》:前人品此为唐律第一道,或未必然,然安可有二也。

    《初白庵诗评》:此诗为后来七律之袓,取其气局开展。

    但由于《黄鹤楼》为初唐时作品,律诗格律体系尚未成熟,因此该诗有一些古体诗的色彩在里面,格律也不甚严整,因此也有以杜甫《登高》为“古今第一律诗”的说法。原诗如下: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衮衮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对此的相关评价如

    《诗薮回》内编卷五:如老杜”风急天高“乃唐答七言律诗第一首。……微说说者,是杜诗,非唐诗耳。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杨伦《杜诗镜铨》:高浑一气,古今独步,当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唐诗中被誉为古今七言律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