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唐诗枣花

    1. 描写枣花的诗词

    1、《江城子·枣花金钏约柔荑》 年代: 宋 作者: 秦观 枣花金钏约柔荑。

    昔曾携。事难期。

    咫尺玉颜,和泪锁春闺。恰似小园桃与李,虽同处,不同枝。

    玉笙初度颤鸾篦。落花飞。

    为谁吹。月冷风高,此恨只天知。

    任是行人无定处,重相见,是何时。 2、《枣花》 年代: 宋 作者: 董嗣杲 香落衣巾靡靡中,花垂碧涧不流冬。

    易开易落催成子,谁采谁收怕见红。种有万林绵北地,诗传八月剥西风。

    千株可等侯千哀悼,安邑曾收结实功。 3、《浣溪沙》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4、《始为奉礼忆昌谷山居》 年代: 唐 作者: 李贺 扫断马蹄痕,衙回自闭门。

    长枪江米熟,小树枣花春。向壁悬如意,当帘阅角巾。

    犬书曾去洛,鹤病悔游秦。土甑封茶叶,山杯锁竹根。

    不知船上月,谁棹满溪云? 5、《阮郎归·月棂疏影照婵娟》 年代: 宋 作者: 周紫芝 月棂疏影照婵娟。闲临小玉盘。

    枣花金钏出纤纤。棋声敲夜寒。

    飞雹冷,水精圆。夜深人未眠。

    笑催炉兽暖衾鸳。莫教银漏残。

    2. 描写枣花的诗词

    寿安歇马重吟(唐·白居易)

    春衫细薄马蹄轻,一日迟迟进一程。野枣花含新蜜气,山禽语带破匏声。

    垂鞭晚就槐阴歇,低倡闲冲柳絮行。忽忆家园须速去,樱桃欲熟笋应生。

    城子 三首 其三(宋·秦观)

    枣花金钏约柔荑。昔曾携。事难期。咫尺玉颜,和泪锁春闺。

    恰似小园桃与李,虽同处,不同枝。

    玉笙初度颤鸾篦。落花飞。为谁吹。月冷风高,此恨只天知。

    任是行人无定处,重相见,是何时。

    枣花(宋·董嗣杲)

    香落衣巾靡靡中,花垂碧涧不流冬。易开易落催成子,谁采谁收怕见红。

    种有万林绵北地,诗传八月剥西风。千株可等千哀悼,安邑曾收结实功。

    田家夏日(清·张祖继)

    雨鷇凤胎燕雀忙,隔溪村锁枣花香。田家此际尤辛苦,禾正开锄麦又黄.

    3. 谁能告诉我一些写枣花的诗句啊

    寿安歇马重吟(唐·白居易)

    春衫细薄马蹄轻,一日迟迟进一程。野枣花含新蜜气,山禽语带破匏声。

    垂鞭晚就槐阴歇,低倡闲冲柳絮行。忽忆家园须速去,樱桃欲熟笋应生。

    城子 三首 其三(宋·秦观)

    枣花金钏约柔荑。昔曾携。事难期。咫尺玉颜,和泪锁春闺。

    恰似小园桃与李,虽同处,不同枝。

    玉笙初度颤鸾篦。落花飞。为谁吹。月冷风高,此恨只天知。

    任是行人无定处,重相见,是何时。

    枣花(宋·董嗣杲)

    香落衣巾靡靡中,花垂碧涧不流冬。易开易落催成子,谁采谁收怕见红。

    种有万林绵北地,诗传八月剥西风。千株可等千哀悼,安邑曾收结实功。

    田家夏日(清·张祖继)

    雨鷇凤胎燕雀忙,隔溪村锁枣花香。田家此际尤辛苦,禾正开锄麦又黄。

    4. 古诗鉴赏浣溪沙 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 词的上片写景描写特点如何

    苏轼《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赏析

    《浣溪沙》这首词是苏轼43岁(1078)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那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这组词就是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的。 “簌簌衣巾落枣花”从枣花落到衣巾上的声音开端,反映了一位关心人民生活的太守对雨后农村新景象的喜悦之情。枣花落在衣巾上的声音是轻微的,但在作者的耳里却是那么真切。“村南村北”概括“缲车”声,说明作者听得多么认真,多么细心,多么兴奋。“牛衣古柳”,作者换一个角度来写他对蔬菜丰收的喜悦心情。三句话,三个画面,似乎东鳞西爪,毫无联系。可是用谢雨的路上这条线串起来,就让人感到这幅连环画具有很强的立体感。这一组画面,不仅色彩美,而且有音乐美。无论是簌簌的落花声,嗡嗡的缲车声,还是瓜农的叫卖声,都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生动地展现出农村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上片写的是农村生产劳动的繁忙景象,下片转入写谢雨途中行路的艰辛。走了一村又一村,这时已是日高天热,人也走得口干舌燥,加上酒困,睡意也上来了,不由得想起以茶解渴,以茶提神。“试问”一词用得十分讲究,既写出了作者满怀希望想讨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担心农忙季节,农家无人,自己不便贸然而入的心情。信笔写来,不事雕琢,但却栩栩如生,刻画出一位谦和平易近人的知州形象,将一位太守与普通农民的关系写得亲切自然。全词有景有人,有形有声有色,乡土气息浓郁,为宋词题材开拓了新的天地。

    “敲门试问野人家”,词到这里就戛然而止了。词人敲门的结果怎样呢?喝到茶没有?农民是怎样招待他的呢?词中未作一个字的交代,留给读者去想像,更是余味无穷。这就是古典诗词中所讲究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浣溪沙》词中有“簌簌衣巾落枣花”一句,实为“枣花簌簌落衣巾”的倒文;杜甫《秋兴》一诗中有“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原意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主宾倒置的同时,宾语“香稻粒”、“碧梧枝”还被拆开分属主宾位置。对于古典诗歌诗句的倒置,清人洪亮吉说:“诗家例用倒句法,方觉奇峭生动”。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