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唐诗背后的故事在线听

    1. 谁有古诗背后的故事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醉花阴》,写在李清照和赵明诚两地分居的岁月。李清照和赵明诚在老家青州度过了十三年静谧的家庭生活以后,赵明诚被重新启用,调任莱州知州,李清照留守青州。又遇重阳节,李清照思念远方的丈夫,写下了这首著名的《醉花阴》。

    李清照把这首词写好以后,寄给了赵明诚。赵明诚收到此词,自是大为感动。而反复读上几遍,又觉得词写得极好,不勉有点“嫉妒”——好夕我也是“太学”学生,怎能比不上一个小女子?于是闭门谢客、废寝忘食、穷三天三夜之力,一连写下五十首《醉花阴》!

    赵明诚就把这五十首词和李清照的《醉花阴》混在一起,找到好朋友陆德夫,请他鉴赏,哪几首写得好?陆德夫对诗词很有鉴赏力,看了半天说:其中只有三句写得好。赵明诚问哪三句写得好?陆说: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正是李清照所作。明诚自此以后,对妻子甘拜下风.

    汪伦是唐朝泾州(今安徽省泾县)人,他生性豪爽,喜欢结交名士,经常仗义疏财,慷慨解囊,一掷千金而不惜。当时,李白在诗坛上名声远扬,汪伦非常饮慕,希望有机会一睹诗仙的风采。可是,泾州名不见经传,自己也是个无名小辈,怎么才能请到大诗人李白呢?

    后来,汪伦得到了李白将要到安徽游历的消息,这是难得的一次机会,汪伦决定写信邀请他。那时,所有知道李白的人,都知道他有两大爱好:喝酒和游历,只要有好酒,有美景,李白就会闻风而来。于是汪伦便写了这样一封信:

    “李先生喜欢游玩赏景吗?我们这里有十里桃花。李先生喜欢喝酒吗?我们这里有万家酒店。”

    李白接到这样的信,立刻高高兴兴地赶来了。一见到汪伦,便要去看“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汪伦微笑着告诉他说:“桃花是我们这里潭水的名字,桃花潭方圆十里,并没有桃花。万家呢,是我们这酒店店主的姓,并不是说有一万家酒店。”李白听了,先是一愣,接着哈哈大笑起来,连说:“佩服!佩服!”

    汪伦留李白住了好几天,李白在那儿过得非常愉快。因为汪伦的别墅周围,群山环抱,重峦叠嶂。别墅里面,池塘馆舍,清静深幽,像仙境一样。在这里,李白每天饮美酒,吃佳肴,听歌咏,与高朋胜友高谈阔论,一天数宴,常相聚会,往往欢娱达旦。这正是李白喜欢的生活。因此,他对这里的主人不禁产生出相见恨晚的情怀。他曾写过《过汪氏别业二首》,在诗中把他汪伦作为窦子明、浮丘公一样的神仙来加以赞赏。

    李白要走的那天,汪伦送给名马八匹、绸缎十捆,派仆人给他送到船上。在家中设宴送别之后,李白登上了停在桃花潭上的小船,船正要离岸,忽然听到一阵歌声。李白回头一看,只见汪伦和许多村民一起在岸上踏步唱歌为自己送行。主人的深情厚谊,古朴的送客形式,使李白十分感动。他立即铺纸研墨,写了那首著名的送别诗给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首诗比喻奇妙,并且由于受纯朴民风的影响,李白的这首诗非常质朴平实,更显得情真意切。

    《赠汪伦》这首诗,使普通村民汪伦的名字流传后世,桃花潭也因此成为游览的胜地。为了纪念李白,村民们在潭的东南岸建起“踏歌岸阁”,至今还吸引着众多游人。

    2. 谁有古诗背后的故事

    《赠汪伦》故事汪伦是有名的歌手,且很有才学,但不愿做官,隐居在安徽泾县西南的桃花潭畔。

    他对李白所作的诗佩服得“五体投地”,日夜吟诵。他知道李白喜欢喝酒,于是使用最好的糯米和高粱酿成酒,并长年窖在地下。

    有一回他听说李白到了安徽,想邀请李白前来作客,但又怕李白不肯来,于是想出一个妙计。他修书一封,送给李白。

    李白拆信一看,上面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已早听说汪伦是一方豪士,便欣然答应往访。

    见面后,李白说:“我是来观十里桃花,访万家酒店的。”汪伦笑道:“‘桃花’者,一潭之名也,并无桃花十里;‘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酒店万家。”

    此时李白方知“受骗上当”,但却哈哈大笑说:“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此后汪伦每日以美酒佳肴相待,两人甚是相投,成了好朋友。临别时李白即兴写下《赠汪伦》这首别具一格的七言绝句。

    3. 古诗背后的故事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他在长安的时候写的。“少府”,是唐代对县尉的通称。这位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上任,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给他这首诗。这位姓杜的朋友在京城得到县尉这样一个小官,长途跋涉到蜀州去上任,恐怕是一个很不得志的知识分子。王勃自己游宦在外,也不怎么得意。当他们走出都城,远望五津的时候,彼此的感情很自然地会沟通在一起。“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这两句诗把两人之间感情的共鸣写了出来。这两句的大意是:我和你都是离乡远游以求仕宦的人,你去蜀州,我留长安,去和留虽有不同,但此刻的惜别之意却是一样的啊!这两句表现的感情很真挚,态度很诚恳,一种体贴关注的语气,从字里行间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是很动人的。

    五六句忽然将笔锋一转,转而去宽慰那即将远行的友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思是说:我们分手之后,虽然天各一方,但是不必悲伤。海内有知心的朋友,即使远隔天涯,也像是近邻一样。最后两句就此再推进一层说:“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意思是,不要在分手的岐路上因离别而悲伤,就像那些青年男女一样地别泪沾巾。以上四句是从曹植的《赠白马王彪》脱化出来的。曹植在和他的弟弟曹彪分离时写道:“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又说:“忧思成疾 ,无乃儿女仁!”但王勃的诗更凝练、更鲜明。

    4. 古诗背后的故事

    长相思 游西湖 年代:【宋】 作者:【康与之】 南高峰,北高峰,一片湖光烟霭中。

    春来愁杀侬。郎意浓,妾意浓。

    油壁车轻郎马骢,相逢九里松。“油壁车轻郎马骢”这一句中有个典故:《苏小小歌》云:“妾乘油壁车,郎骑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 。”

    据说,苏小小是南齐钱塘名妓,她常乘着油壁车(四周垂帷幕、用油涂饰车壁的香车)出游,一日,出游时遇到一位骑青骢马(青白色的马)而来的俊男阮郁,两人一见倾心,苏小小就吟了这首诗,约他到西泠(即西陵)桥畔松柏郁葱处(即她的家)来找她,结为夫妇。 苏小小歌 妾乘油壁车,郎骑青骢马 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 【注释】:在康与之仅存的三十八首词中,情韵深长的作品不少 ,他尤擅于写少妇离情。

    这首《长相思》,就是比较突出的一首。此词《 花庵词选》题作《游西湖》,但重点不在写景写游玩之欢,而是触景怀人。

    上片从西湖景物写起 。“南高峰,北高峰”二句写山。

    南北两高峰是西湖诸山中两个风景点。南高峰旧称“高一千六百丈”(今实测为海拔256.9 米),风景葱倩,登临远眺,可以把西湖和钱塘江景物尽收眼底。

    北高峰在南高峰西北 ,遥遥相对,海拔314 米,比南高峰略高。景观与南高峰不相上下。

    因为两峰景别致,故作者特别拈出,以概括西湖诸山之胜。—这样措词,也是词调格式的原因。

    “一片湖光烟霭中”句写湖。西湖光面约五平方多公里,虽不如洞庭湖、太湖那样壮阔,但水光潋滟,碧波荡漾,也颇为开朗。

    而且,湖上并非空荡荡的水光一片,白堤和苏堤象绿色的裙带,孤山象一块翡翠玉石;还有那亭台寺阁,桃柳梅荷;湖光如翠,四季宜人。在春天烟霭迷蒙中,就更显得绰约多姿了。

    “春来愁杀侬”句,因景生情。点出“春”说出“ 愁”。

    “春”是所写景物的时节,“愁”是景物触发的感情。联系前面三句,意思是说:春天来了,西湖的水光山色,美丽动人,但这却只能引起我的愁思而已。

    此句十分关键,着此句而以上三句的意思始有着落 ,着此句而上片的感情意绪始全托出。结拍如此,可谓善始善终。

    过片转入回忆,交待愁思的缘故 。“郎意浓,妾意浓”者,郎情妾意都一样的深厚浓郁也;在短促的句子中,连用两个“意”字,两个“浓”字,给人予深刻印象。

    叠句在词中所具有的积极功能,在此得到了高度的发挥。“油壁车轻”二句,是对前面两句的表述,写他们的初次见面 ,这里借用苏小小这个故事,来比词中的男女主人公的浓情密意,以突出他们之间的浪漫情调 。

    “九里松”是他们初见的地点,那地方是“钱塘八景”之一,为葛岭至灵隐、天竺间的一段路。唐刺史袁仁敬守杭时 ,植松于左右各三行,长九里,因此松阴浓密,苍翠夹道,是男女传情达意的好地点。

    当然,文学作品也允许虚构的,它可以虚构富于诗意的情景;故我们对男女主人公的首次相遇,是否郎骑骢马妾乘车,是否在九里松,都不必过分推敲。总之,下片词意,是女主人公回忆其与所爱的欢会。

    这首词,以西湖景物为背景,上片写现实,下片写回忆;通过叙述回忆中的欢乐以反衬现实中的忧愁,思妇情怀 ,宛然如见。据词谱,《长相思》为双调三十六字,前后段各四句,三平韵,一叠韵,是最短的词牌之一,要写好实不易。

    必须有隽永的意味,给读者提供充分的想象余地,实仍属佳作。

    5. 谁知道一些简单的古诗背后的故事

    汪伦是唐朝泾州(今安徽省泾县)人,他生性豪爽,喜欢结交名士,经常仗义疏财,慷慨解囊,一掷千金而不惜。当时,李白在诗坛上名声远扬,汪伦非常饮慕,希望有机会一睹诗仙的风采。可是,泾州名不见经传,自己也是个无名小辈,怎么才能请到大诗人李白呢?

    后来,汪伦得到了李白将要到安徽游历的消息,这是难得的一次机会,汪伦决定写信邀请他。那时,所有知道李白的人,都知道他有两大爱好:喝酒和游历,只要有好酒,有美景,李白就会闻风而来。于是汪伦便写了这样一封信:

    “李先生喜欢游玩赏景吗?我们这里有十里桃花。李先生喜欢喝酒吗?我们这里有万家酒店。”

    李白接到这样的信,立刻高高兴兴地赶来了。一见到汪伦,便要去看“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汪伦微笑着告诉他说:“桃花是我们这里潭水的名字,桃花潭方圆十里,并没有桃花。万家呢,是我们这酒店店主的姓,并不是说有一万家酒店。”李白听了,先是一愣,接着哈哈大笑起来,连说:“佩服!佩服!”

    汪伦留李白住了好几天,李白在那儿过得非常愉快。因为汪伦的别墅周围,群山环抱,重峦叠嶂。别墅里面,池塘馆舍,清静深幽,像仙境一样。在这里,李白每天饮美酒,吃佳肴,听歌咏,与高朋胜友高谈阔论,一天数宴,常相聚会,往往欢娱达旦。这正是李白喜欢的生活。因此,他对这里的主人不禁产生出相见恨晚的情怀。他曾写过《过汪氏别业二首》,在诗中把他汪伦作为窦子明、浮丘公一样的神仙来加以赞赏。

    李白要走的那天,汪伦送给名马八匹、绸缎十捆,派仆人给他送到船上。在家中设宴送别之后,李白登上了停在桃花潭上的小船,船正要离岸,忽然听到一阵歌声。李白回头一看,只见汪伦和许多村民一起在岸上踏步唱歌为自己送行。主人的深情厚谊,古朴的送客形式,使李白十分感动。他立即铺纸研墨,写了那首著名的送别诗给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首诗比喻奇妙,并且由于受纯朴民风的影响,李白的这首诗非常质朴平实,更显得情真意切。

    《赠汪伦》这首诗,使普通村民汪伦的名字流传后世,桃花潭也因此成为游览的胜地。为了纪念李白,村民们在潭的东南岸建起“踏歌岸阁”,至今还吸引着众多游人。

    6. 谁有古诗背后的故事

    1. 白住长安

    当时白居易住在长安。11岁时,拿着个名片(当时有名片的)去请宰相指教。当时宰相看到白居易这三个字就笑着说:“长安米很贵的,而你是白白居住在长安很容易。”

    宰相继续往下看(名片下面一般都会有自己作的诗,用来显示自己的文采)看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之后拍案叫道:“有这等文采,可以很容易的在长安白白居住。”

    2. .墓上题诗

    李白死后遗体葬在采石江头,往来诗人都在他墓上题诗。

    有人写了一首绝句:采石江边一坯土,李白诗名耀千古。来的去的写两行,鲁班门前掉大斧。

    3.横槊赋诗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平定了北方割据势力,控制了朝政。他又亲率八十三万大军,直达长江北岸,准备渡江消灭孙权和刘备,进而统一全中国。冬十一月十五日,天气晴朗,风平浪静,曹操下令:“今晚在大船上摆酒设乐,款待众将。”

    到了晚上,天空的月亮非常明亮,长江宛如横飘的一条素带。再看船上众将,个个锦衣绣袄,好不威风。曹操告诉众将官:我自起兵以来,为国除害,扫平四海,使天下太平。现在只有南方我还没得到,今天请你们来,为我们统一中国同心协力,日后天下太平,我们共享荣华富贵。文武们都站起来道谢,曹操非常高兴,先以酒奠长江,随后满饮三大杯。并横槊告诉众将说:我拿此槊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深入塞北,直达辽东,纵横天下,颇不负大丈夫之志,在这良辰美景,我作歌,你们跟着和。

    接着,他唱曰: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4.绝命之词

    李后主(李煜)被赵匡胤囚禁之后被封为“违命侯”,在七夕之夜,李煜写了这首词: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并让宫女演唱,太宗赵光义听到这首词后,认为李煜有复国之心,因此便在当夜赐毒酒将李煜毒死。这首词成了李煜的“绝命词”。

    5.孟郊思母

    话说唐朝德宗年间,孟郊任江苏省溧阳县县尉。一天晚上,他正在书房里看书,看了一会儿,觉得有些累了,就站起身来,走到窗前。此时,窗外明月当空,晚风轻拂。

    他抬头眺望明月,一股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回想自己几十年寒窗苦读,直到五十来岁才中了进士,做了一个小小的县尉。

    这几十年,老母亲为自己付出了多少心血啊!自己每次赴京赶考,出门前白发苍苍的老母亲总是忙前忙后,为自己准备行装。特别是这一次出门前一天的晚上,母亲坐在昏暗的油灯下,一针一针地为自己缝衣服。母亲一边缝,一边小声念叨着:“多缝几针,缝得密实一点儿,才结实、耐穿。出门在外要多保重身体,早点儿回来,别让娘在家惦记……”

    当时,听着母亲暖人心脾的话语,望着母亲布满皱纹的脸庞和如霜的白发,孟郊的心里一阵酸楚,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地感到,母爱是多么伟大啊,就像春天的阳光那么温暖。孟郊想到这里,一股激情在胸中回荡。他返身回到书案前,挥毫写道: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7. 古诗背后的故事,要短的

    侯门似海:

    崔郊,唐朝元和年间的秀才。曾寄居姑母家中,并与姑母家的一名丫环相爱,两人的感情甚笃。但后来他的姑母以四十万钱的高价将这个婢女卖给了当时任襄阳司空的于颐。这一年的寒食节,此女子随于颐到郊外游春,巧遇崔郊在一片柳荫下徘徊,崔郊趁人不注意,偷偷作了一首诗赠予她:

    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

    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后来,一个记恨崔郊的人把这首诗作为罪证,抄下来给于颐看。 于颐派人将崔郊请入府中,拿出他的那首诗问道:“这首诗是你做的吗?” 崔郊十分坦率的告诉了于颐他和那个婢女的夙因。 于颐非常感慨。他对崔郊说:“这个女子虽是我用四十万钱买来的, 但四十万钱算不得什么,你该早就对我讲才是!”于是,于颐亲自作主,将那女子嫁给了崔郊。

    8. 唐诗宋词背后的故事作文

    唐诗宋词,它就静静地躺在那里,你不去理它,它也不去理你,一旦你走近它,你会听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般的倾诉,你会看到一千多年前的智慧光芒。

    品唐诗宋词,其实就是一次心灵的熏陶,当你合上那微微泛黄的书本时,你就会发现,它并不朦胧,并不难以领略,但,他很高尚,很深奥。走近它,其实很简单,来,让我们踏上这“简单”的心灵旅程……——题记那是你吗?迎着春而来。

    “万紫千红总是春”,花儿是你甜美的笑;“草色遥看近却无”,绿草是你明亮的眸;“春风吹又生”,和风是你柔顺的发;“春来江水绿如蓝”碧水是你俊丽的嘴。春之美,即是唐诗美。

    那是你吗?送着秋而来。“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寂寞梧桐是你难言的凄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满月是你对亲人的思念;“无可奈何花落去”,败花是你沉默的无奈;“衡阳雁去无留意”,北雁是你思乡的苦涩。

    秋之悲,即是宋词悲。听你说,“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我感悟到母爱的伟大;听你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我感悟到时间的流逝;听你说,“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感悟到一往无前的勇气。

    听你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我品味到苏东坡的狂放,豪迈;听你说,“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我品味到岳飞的英雄气概;听你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我品味到柳永的执著。你是平凡的,你又是深奥的;你是开心的;你又是惆怅的。

    走近你,我看到了春之美,秋之悲,战场上的英雄豪情,士兵们的思想盼归。

    唐诗背后的故事在线听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