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全唐诗宫中调笑

    1.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注释】

    ①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夜晚。②郎中:官名。

    ③地白:地上的月光。④栖:歇。

    【解说】

    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枝上安歇着乌鸦。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不知那秋天的思念之情会落到谁的家,小诗借用中秋赏月这一习惯,巧妙含蓄地把诗人的别离思绪表现了出来。

    王建简介:

    王建(约767-831)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

    家贫,“从军走马十三年”,居乡则“终日忧衣食”,四十岁以后,“白发初为吏”,沉沦于下僚,任县丞、司马之类,世称王司马。

    他写了大量的乐府,同情百姓疾苦,与张籍齐名。又写过宫词百首,在传统的宫怨之外,还广泛地描绘宫中风物,是研究唐代宫廷生活的重要材料。他写过一些小词,别具一格,《调笑令》,原题为“宫中调笑”,可见本是专门供君王开开玩笑的,王建却用来写宫中妇女的哀怨:“团扇,团扇,美人并来遮面。玉颜憔悴三年,谁复商量管弦?弦管,弦管,春草昭阳路断。”末句斩钉截铁,守望之情,跃然纸上。又如《江南三台》:“扬州池边小妇,长干市里商人。三年不得消息,各自拜鬼求神。”纯是白描,别有情趣。

    顾起纶《花庵词选跋》:王仲初古《调笑》,融情会景,犹不失题旨。

    《玄烟过眼续录》:杨元诚家所藏王建亲书官词一百二十首,极其婉转夭丽,令人罕能及。

    黄花庵《花庵词选》:仲初以宫词百首著名,三台令、转应曲,其余技也。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此词节短韵长,独弹古调,以“团扇”起笔,《诗经》之比体也。意随调转,如“弦管”、“管弦”句,音节亦流动生姿,倘使红牙按拍,应怨入落花矣。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王仲初《调笑令》云:“弦管弦管,春草昭阳路断。”结语凄怨,胜似宫词百首。

    许彦周《彦周诗话》云:张籍、王建乐府宫词皆杰出,所不能追逐李、杜者,气不胜也。

    2. 诗句“玉颜憔悴三年,谁复商量管弦”的意思及全文赏析

    作者:王建出自唐代王建的《宫中调笑·团扇》 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

    玉颜憔悴三年,谁复商量管弦。弦管,弦管,春草昭阳路断。

    【赏析】此调亦即《宫中调笑》(又称《转应曲》。黄升云:“王仲初(王建字仲初)以宫词百首著名,《三台令》、《转应曲》,其余技也。

    ”此词即属“宫词”之余。词调本以“转应”为特点,凡三换韵,仄平仄间换;而此词内容上亦多转折照应,大体一韵为一层次。

    “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以咏扇起兴,同时绘出一幅妍妙的宫中仕女图。

    “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 裁成合欢扇,团团如明月。”

    (班婕妤《怨歌行》)美的团扇,是美人的衬托。人的处表美当与健康分不开,但在封建时代,士大夫的审美观却是:西子捧心则更添妍姿。

    词起首写美人病来,自惭色减,以扇遮面,而纨扇与玉颜掩映,反有“因病致妍”之妙。如此写人,方为传神;如此咏物,方觉生动。

    倘如说“病态美”于今天的读者已经隔膜,那也无关紧要,因为全词的旨趣并不在此。作者最多不过是借此表明一种“红颜未老恩先断”的感慨罢了。

    “玉颜憔悴三年,谁复商量管弦!”“玉颜憔悴”上应“美人病来”,却从咏物及人的外部动态过渡到写人物的命运和内心活动,转折中词意便深入一层。 从下句的“复”字可会出,“三年”前美人曾有人与同“商量管弦”,以歌笑管领春风,而这一切已一去不复返。

    可见美人的“病”非常病,乃是命运打击所致,是由承恩到失宠的结果。“玉颜憔悴三年”,其中包含多少痛苦与辛酸。

    “谁复商量管弦!”将一腔幽怨通过感叹句表出。 谁,有谁,也即“没有谁”。

    冷落三年之久,其为无人顾问,言下自明,语意中状出一种黯然神伤、独自叹息的情态。“弦管,弦管,春草昭阳路断。”

    点明宫怨之意。“昭阳”,汉殿名,为汉成帝赵昭仪所居,用来指得宠的所在。

    “昭阳路断”即“君恩”已断,不直言这是因为君王喜新厌旧所致,而托言是春草萋萋遮断通往昭阳之路,含怨于不怨,尤婉曲有味。这从昭阳殿那边隐约传来的歌吹之声,会勾起久已不复有人“商量管弦”的宫人多深的惆怅,是不言面喻的。

    于是,“团扇”的兴义立见,它暗用了班婕妤著名的《怨歌行》的全部诗意,即以“秋扇见弃”暗示“恩情中道绝”。 则所谓“美人病来遮面”亦不仅是自惭形秽而已,其中颇含“且将畴扇共徘徊”(王昌龄《长信秋词》)的感慨,见物我同情。

    这又是首尾转应了。本来“弦管”的叠语按律只为上句末二字“管弦”倒文重叠咏叹,不必具实义。

    此词用来却能化虚为实,使二叠语大有助于意境的深化和词意的丰富。全词这所以能曲尽“转应”之妙,与此大有关系。

    这样的句子,方称得上“活句”。 参考资料: 1、《全唐诗》(下)。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2165页 2、唐圭璋等著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年版(2010年5月重印) :第21-22页 .。

    3. 轻罗小扇扑流萤的一首诗

    作品资料

    【名称】《秋夕》

    【年代】晚唐

    【作者】杜牧

    【体裁】七言绝句

    诗词原文

    秋夕

    杜牧秋夕书法帖[1] 唐·杜牧

    银烛②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③扑流萤。

    天阶④夜色凉如水,

    坐看⑤牵牛织女星。

    注释译文

    【注释】

    ⑴秋夕:秋天的夜晚。

    ⑵银烛:银色而精美的蜡烛。

    ⑶轻罗小扇:轻巧的丝质团扇。

    ⑷天阶:天庭上宫殿的台阶。“天阶”另一版本为“天街”。

    ⑸坐看:坐着朝天看,“坐看”另一版本为“卧看”。

    【译文】

    秋夜,精美的银色蜡烛发出微弱的光,给画屏上添了几分清冷之色;一位宫女手执绫罗小扇,轻轻地扑打飞舞的萤火虫。天阶上的夜色,清凉如水;坐榻仰望星空,牵牛星正遥望着织女星。

    作者简介

    杜牧像杜牧

    (803-852)唐代诗人。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太和进士,授宏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以七言绝句著称。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注重军事,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2]

    作品鉴赏

    此诗一作王建诗。此诗写失忆宫女孤独的生活和凄凉的心境。

    前两句已经描绘出一幅深宫生活的图景。在一个秋天的晚上,白色的蜡烛发出微弱的光,给屏风上的图画添了几分暗淡而幽冷的色调。这时,一个孤单的宫女正用小扇扑打着飞来飞去的萤火虫。“轻罗小扇扑流萤”,这一句十分含蓄,其中含有三层意思:第一,古人说腐草化萤,虽然是不科学的,但萤总是生在草丛冢间那些荒凉的地方。如今,在宫女居住的庭院里竟然有流萤飞动,宫女生活的凄凉也就可想而知了。第二,从宫女扑萤的动作可以想见她的寂寞与无聊。她无事可做,只好以扑萤来消遣她那孤独的岁月。她用小扇扑打着流萤,一下一下地,似乎想驱赶包围着她的孤冷与索寞,但这又有什么用呢?第三,宫女手中拿的轻罗小扇具有象征意义,扇子本是夏天用来挥风取凉的,秋天就没用了,所以古诗里常以秋扇比喻弃妇。相传汉成帝妃班婕妤为赵飞燕所谮,失宠后住在长信宫,写了一首《怨歌行》:“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此说未必可信,但后来诗词中出现团扇、秋扇,便常常和失宠的女子联系在一起了。如王昌龄的《长信秋词》:“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王建的《宫中调笑》:“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都是如此。杜牧这首诗中的“轻罗小扇”,也象征着持扇宫女被遗弃的命运。

    第三句,“天阶夜色凉如水”。“天阶”指皇宫中的石阶。“夜色凉如水”暗示夜已深沉,寒意袭人,该进屋去睡了。可是宫女依旧坐在石阶上,仰视着天河两旁的牵牛星和织女星。民间传说,织女是天帝的孙女,嫁与牵牛,每年七夕渡河与他相会一次,有鹊为桥。汉代《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就是写他们的故事。宫女久久地眺望着牵牛织女,夜深了还不想睡,这是因为牵牛织女的故事触动了她的心,使她想起自己不幸的身世,也使她产生了对于真挚爱情的向往。可以说,满怀心事都在这举首仰望之中了。

    梅圣俞说:“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见《六一诗话》)这两句话恰好可以说明此诗在艺术上的特点。一、三句写景,把深宫秋夜的景物十分逼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冷”字,形容词当动词用,很有气氛。“凉如水”的比喻不仅有色感,而且有温度感。二、四两句写宫女,含蓄蕴藉,很耐人寻味。诗中虽没有一句抒情的话,但宫女那种哀怨与期望相交织的复杂感情见于言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

    4. 《秋夕》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

    释义:

    在秋夜里烛光映照着画屏,手拿着小罗扇扑打萤火虫。

    夜色里的石阶清凉如冷水,静坐寝宫凝视牛郎织女星。

    原诗:

    《秋夕》唐代: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简介: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

    这首诗写失意宫女生活的孤寂幽怨。首句写秋景,用一“冷”字,暗示寒秋气氛,又衬出主人公内心的孤凄。二句写借扑萤以打发时光,排遣愁绪。三句写夜深仍不能眠,以待临幸,以天街如水,暗喻君情如冰。末句借羡慕牵牛织女,抒发心中悲苦。

    扩展资料:

    这首诗写宫女的孤独生活和凄凉心情。诗人用富有同情的笔触,反映出宫廷生活阴暗的一面。

    诗歌的前两句,写的是秋夜的景色。写一个秋天的夜里,银白色的烛光和着秋夜的月光映照着画屏,烛光、月光加上一个“冷”字,让人感到无限寒意。

    这时一个宫女拿着一把丝绸做的小扇子在扑捉飞来飞去的萤火虫。这两句诗写出了宫庭的凄凉和宫女生活的无聊、孤独。宫女一个人,无事可做,用轻罗小扇扑流萤来打发漫漫长夜。萤火虫虽美,却是生在荒凉的野外。

    宫女身处皇宫之中,她的庭院却飞满了萤火虫,可见她生活的寂寞凄凉,而这个寂寞,更是体现在她扑萤的动作上,宫女无事可做,只好借助扑萤来缓解自己内心的孤独。

    秋夜沉沉,夜凉如水,本应是睡觉的时间,这位宫女却依然坐在冰冷的台阶上,拖着下巴,仰头看牛郎星和织女星。这才直接写出皇宫的冰凉。“天阶”:天庭的石阶,这里指皇宫的石阶。皇宫的石阶凉如水,人心比水还凉。这时也许宫女累了,坐在石阶上小歇,感到石头是那么凉。

    这两句,诗人借用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表达了宫女对真挚爱情的向往。宫女虽身困深宫之中,无可奈何,但是,她的内心深处却依然渴望着拥有一段刻骨铭心的美好爱情。

    这一句点出了宫女的内心,宫女仰望天空的牛郎织女,或者羡慕牛郎织女的爱情,或者为牛郎织女隔银河相望而叹息。也许她联想到自己不幸的身世而哀怨。

    全诗用白描的手法,写了宫女扑捉流萤的一个生活侧面,一句抒情也没有,却把一个宫女的内心展现在读者面前。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秋夕 (唐代杜牧七言绝句)

    5. 秋夕的诗意

    1、诗意

    这首诗描写一名孤单的宫女,知于七夕之夜,仰望天河两侧的牛郎织女,不时扇扑流萤,排遣心中寂寞,反映了宫道廷妇女不幸的命运,表现了一位官女举目无亲、百无聊赖的苦闷心情。

    2、原文

    秋夕

    作者: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专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坐看牵牛织女星。

    3、译文

    在秋夜里烛光映照着画属屏,

    手拿着小罗扇扑打萤火虫。

    夜色里的石阶清凉如冷水,

    静坐寝宫凝视牛郎织女星。

    6. 急需王建十五夜望月的写作背景及解释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这是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七言绝句。以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两句是写月上中天时庭院的景色。如洗乳般的月华静静地泻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微雪,聒噪了一天的鸦鹊也逐渐消停下来,仿佛不忍惊扰这安详的夜色,悄悄地隐栖在树上。夜渐渐深了,清冷的秋露润湿了庭中的桂花,散发着氤氲的馨香。诗人写院中的月色,只用了“地白”二字,却给人澄澈、空明之感,让人不由得沉浸在清净悠远的意境中,躁动不安的心也慢慢沉静下来。“树栖鸦”是为了押韵而使用的倒装,树上的乌鸦已经安静栖息,暗示夜已经深了,周围一片寂静。这三个字,简洁凝练,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这是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来写的。秋浓、夜深、露重,甚至连盛放的桂花也被润湿了。而夜露下降究竟有无声响呢?诗人敏锐地捕捉到了这天籁中最细微的声音,进一步凸显夜之寂静。

    然而,夜深而人不寐,究竟是为什么呢?皓月当空,难道只有诗人独自在那里凝神遐思吗?普天之下,有谁不在低回赏月,神驰意往呢?两句景语,自然引出下面两句的人事活动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尽情享受这团圆的天伦之乐,但这秋夜的愁思究竟会落到哪户人家呢?这两句从宏观的角度出发,以虚拟悬想作结:中秋之夜,人们都会望月寄情,但是,每个家庭成员的离合聚散却不相同。如果哪家有人外出,哪个游子背井离乡,那么怀念之情就会像秋露一样,更浓更重地落在这户人家、这位游子身上。普遍性的情绪,体现在个别人身上,而这个别人也包括诗人自己,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望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思念随着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同时也与“无声”相契合,凸显月夜的静。需要指出的是《全唐诗》选录此诗时,将“落”字录作“在”,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了。

    此诗先突出中秋夜深夜静,然后以深夜不寐、望月怀人,烘托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怀念之情。景语引出情语,反过来又给景语增添感情,加上一个情深意曲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委婉动人。

    7. 十五夜望月 王建写作背景

    王建

    唐代诗人。生卒年未详。字仲初,颍川(今河南省许昌市人)。大历(唐代宗年号,公元766—779年)间登进士第。他是张籍的挚友,而且身世也与张籍有相似之处。出身寒微,虽曾进士及第,却只作过几任小官,“四授官资元七品,再经婚娶尚单身”(《自伤》)。他也以乐府诗著称于世,写下了许多从不同侧面反映社会矛盾和民间疾苦的作品;风格上也和张籍有相似之处,善写七言歌行,绝少直发议论,语言通俗明快,凝练精悍,确有独到之处,所以世称“张王乐府”。现有中华书局出版的《王建诗集》。[4]王建(约767-831)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

    家贫,“从军走马十三年”,居乡则“终日忧衣食”,四十岁以后,“白发初为吏”,沉沦于下僚,任县丞、司马之类,世称王司马。

    他写了大量的乐府,同情百姓疾苦,与张籍齐名。又写过宫词百首,在传统的宫怨之外,还广泛地描绘宫中风物,是研究唐代宫廷生活的重要材料。他写过一些小词,别具一格,《调笑令》,原题为“宫中调笑”,可见本是专门供君王开开玩笑的,王建却用来写宫中妇女的哀怨:“团扇,团扇,美人并来遮面。玉颜憔悴三年,谁复商量管弦?弦管,弦管,春草昭阳路断。”末句斩钉截铁,守望之情,跃然纸上。又如《江南三台》:“扬州池边小妇,长干市里商人。三年不得消息,各自拜鬼求神。”纯是白描,别有情趣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