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唐诗化子冈作者是谁

    1. 唐诗泾溪的作者到底是谁

    作者是杜荀鹤。

    题目 泾溪① 作者 杜荀鹤 内容 泾溪石险人竟慎,终岁不闻倾覆人②。 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③。

    题解 事情往往如此,最危险的地方,人们最是小心谨慎,反而不易出事故;“却是平流无石处”,人们认为平安,思想松懈,大而化之,结果常常发生“沉沦”。 诗人借此告诫人们:在一帆风顺时,更要小心在意,切不可自满疏忽。

    造语精警,发人猛省。 注释 ①、泾溪:又名泾水。

    在安徽省东南部,源出绩溪,至泾县与赏溪汇合,东北流向芜湖。泾县以下至芜湖一段,今名青弋江。

    水中多石,行船多碍。 ②、石险:谓泾溪水中多石,船常遇险。

    竟慎:竟相谨慎。终岁:成年,整年。

    倾覆人:翻船遇险的人。 ③平流:平静的水流。

    沉沦:“死”的婉称。《三国志。

    魏志。高隆传》高隆上疏:“臣百疾所钟(积聚),气力稍微,辄自舆出,归还离舍。

    若遂(就)沉沦,魂而有知,结草以报。”此指淹死的人。

    2. 这首唐诗的作者到底是谁

    这个问题楼主提的很好,经我查看。果然如同楼主所说,在古诗词网中,一首诗的内容出现了两个作者。

    经过我对宋之问和贾岛的人生履历,出生年代,以及这首五言诗的风格,背景的略微对比,基本可以得出:这首五言律诗的作者是=====宋之问。

    首先宋之问是初唐时期人士,比贾岛早了一百多年,而且在其生平主要作品的描述中,提到了这首《江亭晚望》。而且这首五言律诗的风格更贴合接近初唐时期的主流风格。与当时的沈佺期并称“沈宋”。在创作实践中使六朝以来的格律诗的法则更趋细密,使五言律诗的体制更臻完善,并创造了七言律诗的新体。他也是律诗的奠基人之一。但人品是另外一个话题。

    反观贾岛,出身寺庙,后被韩愈赏识还俗,十几次考取功名未中。善于斟酌推敲词句,人称苦吟诗人。语言清淡朴素,以铸字炼句取胜,刻意求工。题材窄狭,缺少社会内容,多为写景、送别、怀旧之作,情调偏于荒凉凄苦。著有《长江集》。流传于世,脍炙人口的五言律诗并不多,为大家熟知的就是: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题李凝幽居》这首五言律诗。

    纵观这首五言律诗,抒情豪放,对仗工整,词句低婉却不失轻灵。所以得出结论,此诗的原作者是宋之问。

    3. 问:唐诗《登鹳雀楼》作者是谁

    为唐诗中的一篇名作:“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难道这首《登鹳雀楼》的著作权竟然还存在问题吗?回答是肯定的。

    现存唐人自己的唐诗选本共存十余种,其中盛唐芮挺章编选的《国秀集》就是其中的一种。在《国秀集》卷下选了此诗,而作者是“处士朱斌”,题目是《登楼》,其中“一层楼”作“一重楼”,仅有一字之异。

    在同书卷下芮挺章也收录了王之涣的三首诗,却不及此诗。可见与王之涣同时的芮挺章认为这首诗应为朱斌所作。

    另外唐人所著《翰林盛事》中记载,武则天曾吟咏此诗,并询问“文章四友”之一的李峤,是何人所作?李峤对曰:“御史朱佐日诗也。”有人认为朱斌和朱佐日是一个人,朱斌字佐日。

    但是若朱佐日在则天朝已经当了“御史”的话,那么到了天宝时的芮挺章怎么又称他为“处士”了呢?这其中还有些问题需要学者们去进一步详考。不管这二人是否为同一人,反正唐人提到这首诗时都没有说乃是王之涣所作,这一点是十分肯定的。

    那么《登鹳雀楼》后来怎么又莫名其妙地被嫁名到了王之涣的名下了呢?这是宋人犯的错误。李昉、徐铉等人编《文苑英华》中将此诗作者署为王之涣,后人不察,遂酿成了一桩以讹传讹的错案。

    现今山东大学张忠纲先生编纂的《全唐诗大辞典》为了避免谬种流传、贻误后学,已经将《登鹳雀楼》的作者改成朱斌。

    4. 唐诗《嫦娥》作者是谁

    有两个

    【标题】:嫦娥

    【作者】:边贡

    【朝代】:明

    【体裁】:七绝

    月宫清冷桂团团,岁岁花开只自攀.

    共在人间说天上,不知天上忆人间.

    【作者小传】1476~1532

    代文学家.字廷实﹐号华泉.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弘治九年(1496)进士.为太常博士﹐又擢兵科给事中﹐升太常丞﹐出任卫辉﹑荆州知府﹐历陕西﹑河南

    提学副使﹐以母亡守丧家居.嘉靖元年(1522)起为南京太常少卿﹐官至户部尚书.因人弹劾他纵酒废职﹐罢归.他一生仕途顺利﹐晚年更是官显事闲﹐他所作

    的诗歌﹐调子平淡和粹﹐内容较为贫乏.他创作的乐府﹑古诗比李梦阳﹑何景明既少且差.偶尔写出的《筑桥怨》﹑《牵夫谣》﹐也是点缀历来乐府讽谕传统的应景

    之作﹐并无创作者的真情实感融贯其中﹐无多少艺术感染力.较能表现他的风格的是五七言律绝﹐曾受到不少诗评者的褒扬.但取材狭窄﹐大抵是赠﹑送﹑简﹑和﹑

    答﹑寄等应酬之词﹐或为逢元旦﹑生日﹑寒食等例行的抒怀之作.其中有一些诗歌吐露了诗人生活中的淡淡哀愁﹐但多数是无病呻吟.他也写了少量好诗﹐如"丞相

    英灵迥未消﹐绎帷灯火飒寒

    .乾坤浩荡身难寄﹐道路间关梦且遥﹐花外子规燕市月﹐水边精卫浙江潮.祠堂亦有西湖树﹐不遣南枝向北朝"(《倡文山祠》).兴象飘逸﹐语亦清圆﹐也包孕着

    诗人对爱国民族英雄的崇敬心情.但总的说来﹐在"弘(治)﹑正(德)四杰(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中﹐他的创作成就较差.

    著作有《华泉集》.

    【标题】:嫦娥

    【作者】:李商隐

    【朝代】:唐

    【体裁】:七言绝句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注释】

    ①深:暗.

    ②长河:银河.

    ③碧海青天:指嫦娥的枯燥生活,只能见到碧色的海,深蓝色的天.

    ④夜夜心:指嫦娥每晚都会感到孤单.

    【译文】

    云母屏风上映着幽暗的烛影,银河渐渐疏落,启明星要消失了.嫦娥应该后悔偷吃了灵药,眼望着碧海青天,夜夜心情孤寂.

    【赏析】

    这首诗借嫦娥飞月的故事抒写了身处孤寂中的感受.在黑暗污浊的现实包围中,诗人精神上力图摆脱尘俗,追求高洁的境界,而追求的结果往往使自己陷于更孤独

    的境地.清高与孤独的孪生,以及由此引起的既自赏又自伤,被诗人用精微而富于含蕴的语言成功地表现出来了,这正是本诗的特色.全诗精致伤感,蕴含深厚.

    【作者小传】李商隐(812-858)字义山,号玉溪(xi)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因受牛李党争排挤,潦倒终身.他的诗长于律、绝,富于文采,风格色彩浓丽,多用典,意旨比较隐晦,以《无题》组诗最为著名.有《李义山诗集》

    5. 唐诗《春怨》作者是谁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1]。

    【赏析】

    金昌绪;杭州人。《全唐诗》仅存诗一首。

    在大量优美的唐诗中,这首五绝成为特别脍炙人口、广为传诵的名篇之一,绝不是偶然的。它取材单纯而含蕴丰富,意象生动而语言明快。引人入胜,耐人寻绎,令人一读不忘,百读不厌。

    这首小诗以妍美的生活意象体现幽怨的情思:一个春光明媚的清晨,和煦的微风中飘拂着温馨的花香,翡翠般的绿叶装扮着一株株树木,显得特别清新可爱。在一家庭院的树梢头上,有几只爱唱歌的黄莺儿正在欢唱着——突然,住室的门被打开了从里面走出一位钗横鬓乱的红颜少妇,嗔怒地把唱得正欢的黄莺儿赶跑了,口里还喃喃不已地自言自语着……

    这就是此诗要描绘的一幅生活画面。人们不禁要问:春光如此可爱。黄莺儿婉转的歌声又那么悦耳动听,这位少妇为何无心欣赏良辰美景,反而要把黄莺儿赶走呢?原来,她的丈夫久戍边疆,遥遥千里,音容杳无,她寂寞惆怅而又无可奈何,只能寄希望于梦中和亲人相见。此刻,也许她在梦境中正走在去边地的路上,满心欢喜地盼望着和丈夫的会面,不知趣的黄莺儿偏偏在这个时候惊扰了她的美梦,她连这种虚幻的安慰也不能得到,怎能不把一腔怅恨无端地向着黄莺儿发泄呢?

    五言绝句妙在以小见大,语短意长,本篇正是如此。它摄取了一位少妇日常生活中一个饶有趣味的细节,反映了一个重大的社会课题。诗中所说的辽西,为唐朝东北边境军事要地。据史载,当时在唐朝东北边境上居住着奚、契丹等少数民族,唐王朝和契丹族之间多次发生战争,朝廷曾先后派武攸宜、张守珪等进击契丹人。天宝之后,契丹族更加强大。由于边事频仍,到辽西一带戍守的士卒往往长期不得还家,甚至埋骨荒陲。因此,广大人民希望统治者能够安抚边庭,过安定团聚的生活。唐代有不少诗人曾写过这个题材,如高适著名的《燕歌行》就涉及张守珪击契丹事。令孤楚也写过一首五绝《闺人赠远》:“绮席春眠觉,纱窗晓望迷。朦胧残梦里。犹自在辽西。”这两诗的主旨与《春怨》并无二致。构思也颇为相似。不过,《闺人赠远》虽不能把丈夫盼回,却毕竟在梦中同亲人见了一面,《春怨》连这种虚幻的美梦也没有做成。怨情尤为沉重而凄惋。它以颇富民歌风味的清新的语言,通过一个意蕴丰富的动作性细节的描写,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广大人民在当时所承受的精神痛苦与哀怨情绪,所以最能拨动读者的心弦。

    在结构上,这首诗不同于惯常的起承转合的思路,而是突如其来地先写一个“打起黄莺儿”的动作意象,然后层层递进地叙明原因。为何“打起黄莺儿”?是因为不让黄莺在枝间啼叫;为何“莫教枝上啼”?是因为黄莺的歌声惊扰了佳人的好梦;为何特别恼怒黄莺“惊妾梦”?是因为它把佳人在梦中到辽西与丈夫会面这一线可怜的希望也给无情地打消了。四句小诗,句句设疑,句句作答,犹如抽蕉剥笋,剥去一层,还有一层。所以,它不仅篇法圆净。而且在结构上也曲尽其妙。杨慎《升庵诗话》谓此诗“有神圣工巧”,倒也不算过分。

    [1]辽西:大约指唐代辽河以西营州、燕州一带地方。即今辽宁省锦州、朝阳至北京市东北怀柔、顺义一带,隋代因秦汉旧名曾于此地置辽西郡,寄治于营州,唐初改曰燕州,州治在辽西县。

    6. 问:唐诗《竹里馆》作者是谁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注释] ①竹里馆:辋川别墅胜景之一。

    ②幽徨(huáng皇):幽深茂密的竹林。(3)啸(xiao笑):撮口发出悠长而清亮的声音。

    这里指吟咏、歌唱。(4)深林:即“幽篁”,竹林。

    [简要评析] 王维的《竹里馆》是他《辋川集》20首中的其中一篇,题名为《竹里馆》,写幽居竹林中的感受。诗作抒发了作者置身大自然的恬淡心情与高洁人品,同时也有一股幽冷、孤清的气氛笼罩于其中。

    成为王维后期写景诗的代表作之一,被历来唐诗选家所重视。诗中既有诗人自在自得一面的描写,如弹琴及长啸,还能欣赏到幽篁的美景,甚至连明月也来作伴侣,这些意象都同诗人舒畅的心绪有关,表现了隐居生活的乐趣,同时也包含同外部污浊世界抗拒时的坚定意志在内。

    诗中还有诗人孤凄凉一面的描写,如“独坐”、“人不知”等语辞的运用便是。再说明月前来造访,也可看成是因为诗人过于孤单,在并无一人相伴的情况下,只有明月前来为他助兴。

    如此解释,明月便成为突出怨意的意象了。本诗的结构十分严谨,既首尾呼应,又气脉相通。

    如首句有“独坐”,三句便有“人不知”,这是相应;首句有“幽篁”,三句便有“深林”,这也是相应;首句有“独坐”,末句便有“来相照”,这是相衬;首句有“幽篁”,三句有“深林”,末句便有“明月”,这是相对。总之,一首仅20字的小诗,诗人运用了这些回应、比衬和映对的结构手段,使全诗成为一个统一整体,读来使人产生回荡呼照之美。

    竹林、明月,与诗人情景相照,情趣高雅,意境悠远。

    7. 古诗《画》的作者是哪朝的谁

    王维 唐朝王维(701一761),字摩诘,盛唐诗人.祁州(今山西祁县)人,后移居蒲州今山西永济).王维出生一个官僚地主家庭,多才多艺,不仅诗歌造诣很高,诗名很盛,而且精通书画和音乐.开元九年(721)王维中进士,历任右拾遗、监察御史.安史叛军攻入长安时被俘,被迫任伪职.长安收复后,降为太子中允.官终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在张九龄为相期间,王维颇富积极进取之心,诗作亦呈现出奋发昂扬的风貌.中年以后,随着政局的恶化,王维在终南、辋川别墅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并致力于田园山水诗的创作,成为盛唐田园山水诗派的代表作家. 王维的田园山水诗直接继承了陶渊明明净淡泊而深远的艺术风格,以观察细致,感觉敏锐著称,“诗中有画”是王维诗的一个显著特点.苏东坡曾言:“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摩诘之诗,诗中有画.”他的诗往往融诗情画意于一体,创造出耐人回味的艺术境界,风格清新淡雅,意境幽远.王维晚年长斋奉佛,其田园山水诗也明显带有参禅悟道的气息.有《王右丞集》.。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