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唐文跟全唐诗怎么区别
1. 《全唐文》跟《全唐诗》怎么区别﹖
全唐文》,全称《钦定全唐文》,是清朝官修唐人总集。全书一千卷,并卷首四卷,辑有唐朝、五代十国文章共18488篇(一说20025篇)、作者3042人(一说3035人),每一位作者都附有小传。嘉庆十三至十九年(1808~1814)由董诰领衔,阮元、徐松等百余人参加编纂。
《全唐诗》是清朝初年编修的汇集唐代诗歌的总集,全书共九百卷。共收录唐代诗人二千五百二十九人的诗作四万二千八百六十三首。清康熙四十四年曹寅、彭定求、沈立曾、杨中讷等奉敕编纂,成书于次年十月。是中国规模最大的一部诗歌总集。
2. 经史子集中,什么是总集
经史子集中,什么是总集2016-04-18 | 阅: 转: | 分享 在谈到古代文学典籍的时候常常会碰到“总集”这个术语,例如说《昭明文选》是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或者说《楚辞》因为地位特殊,在《四库全书总目》集部中单列一目,排在别集和总集之前。
那么,什么是总集呢?可以用两条边界线来划定总集的范围,其一,它乃是书籍之四部分类(经史子集)中“集”部的一种;其二,它是相对于“别集”而言的,其中包含着不止一人的作品。别集是某一作者个人作品的结集。
章学诚《文史通义·文集》云:“集之兴也,其当文章升降之交乎?古者朝有典谟,官存法令,风诗采自闾里,赋奏登之庙堂,未有人自为书,家存一说者也。自治学分途,百家风起,周秦诸子之学,不胜纷纷,识者已病道术之裂矣。
然专门传家之业,未尝欲以文名,苟足显其业,而可以传授于其徒,则其说亦遂止于是,而未尝有参差庞杂之文也。两汉文章渐富,为著作之始衰,然贾生奏议,编入《新书》,相如辞赋,但记篇目,皆成一家之言,与诸子未甚相远;初未尝有汇次诸体,裒焉而为文集者也。
自东京以降,迄乎建安、黄初之间,文章繁矣,然范、陈二史,所次文士诸传,识其文笔,皆云所著诗、赋、碑、箴、颂、诔若干篇,而不云文集若干卷,则文集之实已具,而文集之名犹未立也。”这话大体是对的。
“集”的出现晚于“经”“史”,也晚于“子”;大约总要到东汉,为个人编集子的办法才开始出现,魏晋以后此风渐盛,例如曹植就曾为自己编过文集,据其《前录自序》(《全三国文》卷十六)可以知道,这部《前录》收录了七十八篇辞赋,是从更多的作品中经过筛选删定而成的,可惜现在看不到了;既有《前录》,应当还有《后录》,现在更看不到。曹植死后,他的侄儿魏明帝曹睿于景初(237~239)中下诏云:“陈思王(按这是曹植的谥号)昔虽有过失,既克己慎行,以补前阙,且自少至终,篇籍不离手,诚难能也。
其收黄初中诸奏植罪状……皆削除之,撰录植前后所著赋颂诗铭杂论凡百余篇,副藏内外(《三国志·魏书·陈思王植传》)。”这里特别提到“前后”,可知即使曹植本人未及编定其后期作品,也已由官方给他编定了,但一共只有百余篇,大约许多不利于其父曹丕和他本人的作品,如《七步诗》等等都被淘汰掉了。
这就是所谓“寓禁于编”。等到“别集”即个人的文集多起来以后,一般读者来不及看,这就需要编撰一些将许多人的作品各选一些精华集合而成的“总集”。
这种选本比较早的有西晋挚虞编撰的《文章流别集》,他又为作家们立传,则称为《文章志》。《晋书》本传载:“虞撰《文章志》四卷……又撰古文章,类聚区分为三十卷,名曰《流别集》,各为之论,辞理惬当,为世所重。”
《隋书·经籍志》集部总集类著录《文章流别集》四十一卷,《文章流别志论》二卷;史部簿录类另有《文章志》四卷。到这时《文章流别集》多出十一卷,当是后人有所续补;又将原先附见于《流别集》中“论”的部分抽出来与他的《文章志》合编为《文章流别志论》;而《文章志》仍然有单行者。
挚虞编撰的这些书早已亡佚,从传世的遗文看去,则正如刘师培所说,“志者,以人为纲者;流别者,以文体为纲者也”(《搜集〈文章志〉材料方法》)。作家论、文体论从此成为古典文论的两大热点。
稍后另一位编辑总集并有所议论的名人是东晋的李充,他所编撰的《翰林》乃是类似《文章流别集》的大型选本,而其中“论”的部分单列出来称为《翰林论》,则近于《文章流别志论》,现在还能看到一些遗文。《文章流别集》《翰林》一类早期的选本性质的总集后来都失传了,而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撰的《文选》岿然独存,并完整地流传至今,由于其中所选作家的个人的集子几乎都亡佚了,于是《文选》就成了人们了解和研究萧梁中期以前文学最重要的典籍。
研究《文选》后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问——“文选学”,简称“选学”,至今仍方兴未艾。《文选》是赋、诗、文都选的,一共有七百多篇;稍后又出现了一种专门选诗的总集《玉台新咏》,影响也非常之大。
萧梁中期以后到陈,有一场来势凶猛的“宫体诗”运动,读《玉台新咏》即可了解这一运动的概况和特色。宫体诗风一直影响到隋及初唐。
《文章流别集》《翰林》《文选》等等都是选集性质的总集,追求的是“精”,其中又往往显示选家的文学主张。另外还有一种以追求“全”为目标、以存一代文献的总集,这种书往往在规模比较大,并且在书名中首先标出一个“全”字。
出现得较早而且极其著名的是《全唐诗》和《全唐文》。这两部巨型“全”字号总集都是清朝官方安排编撰的。
九百卷的《全唐诗》收诗近五万首,涉及诗人两千两百多位,编成于康熙年间,康熙四十五年(1706)在扬州刊印,主持其事的是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他们充分利用明朝人胡震亨的《唐音统签》和明清之际大藏书家季振宜个人编撰的全唐诗稿本,稍加订补并统一体例,很快就编成印行了。
这算是一项政绩工程,所以其中不免问题甚多。新近由陕西人民出版社陆续推出的《全唐五代诗》(周勋初等主编),后出转精,到2018。
3. 青莲居士别称的由来
李白号“青莲居士”
由于唐宋两代的典籍中,绵州只有“清廉乡”之称,而无“青莲乡”之记载,故谓李白以居地“青莲乡”为号是没有根据的,李白号青莲居士是因李白居住在绵州彰明县青莲乡的说法始于明代的杨慎,乃其个人之臆断。实际上,“青莲”是一个包含佛理的名词,是佛教中很重要的一个意象,在《全唐诗》和《全唐文》中,该词绝大多数都与表达佛教意义的内涵有关。熟悉佛教的李白,是感兴趣于“青莲”一词的佛理内涵而以之为号的。
李白(701--762),字太白,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
4. WHO 知道《俭不至说》(全唐文来鹄)的翻译
腐帛而火焚者,人闻之,必递相惊曰:“家之何处烧衣耶?”委余食而弃地者,人见之,必递相骇曰:“家之何处弃食耶?” 烧衣易惊,弃食易骇,以其衣可贵而食可厚,不忍焚之弃之也。
然而不知家有无用之人,厩有无力之马;无用之人服其衣,与其焚也何远?无力之马食其粟,与其弃也何异?以是焚之, 以是弃之,未尝少有惊骇者。 公孙弘为汉相,盖布被,是惊家之焚衣也,而不能惊汉武国恃奢服。
晏子为齐相,豚肩不掩豆,是骇家之弃粟也,而不能骇景公之厩马千驷。-==============================================旧的布帛用火烧掉,百姓听说,一定相互惊叹说,这家为什么烧衣服呢?吃剩的饭倒在地上,百姓见了,一定相互惊骇的说,这家为什么把粮食倒掉呢?烧衣服容易引起惊叹,倒粮食能导致惊骇,是因为衣服和粮食的珍贵,不舍得烧掉倒掉。
但是不知道家里有没用的人,马厩里有没用的马,无用的人穿衣服,和烧掉有什么区别,没用的马吃粮食,和倒掉有什么差异,这方法烧衣倒粮却很少有人惊叹。公孙弘作为汉朝的丞相,盖布做的被子,百姓家看来是烧衣服,而在奢爱华丽的汉武帝眼中却不算什么,晏子在齐国当相,不满一碗的豚肩,在百姓眼中如同倒弃粮食,却在马厩中有数千匹马的齐景公眼中却无所谓。
5. 青莲居士是哪位诗人
青莲居士是李白,号“谪仙人”。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扩展资料
李白词大多出于《尊前集》,但由于《尊前集》本身的成书年代及真伪都成问题,故李白词的真伪也许仍会继续争论下去。按照词学界的一般看法,至少《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忆秦娥·箫声咽》和《清平乐》的前四首,在没有发现有力的证据之前,应该据宋人的说法,看作李白的作品。
不管李白是否有词作,“李白词”已经成为一个代名,这一名称代表了一个不可逾越的高峰,而这些词到底是不是李白所作倒是次要的事情了。就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在词史上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这一地位犹如古代希腊神话在西方艺术中的地位,作为一种“不可企及”的规范,“李白词”成为人们心目中永远的偶像。
李白在词坛上处于开山祖地位,这是词学家的共识。即便传世“李白词”确实全部是伪作并不属于词体,李白仍然是词体发展链上不可或缺的一环,没有这一环,就无法全面地说明词体的发展史。
6. 春莲居士的诗人
李白——号“青莲居士”
由于唐宋两代的典籍中,绵州只有"清廉乡"之称,而无"青莲乡"之记载,故谓李白以居地"青莲乡"为号是没有根据的.李白号青莲居士是因李白居住在绵州彰明县青莲乡的说法始于明代的杨慎,乃其个人之臆断.实际上,"青莲"是一个包含佛理的名词,是佛教中很重要的一个意象,在《全唐诗》和《全唐文》中,该词绝大多数都与表达佛教意义的内涵有关.熟悉佛教的李白,是感兴趣于"青莲"一词的佛理内涵而以之为号的。
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汉族,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