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咏绣障胡令能唐诗鉴赏

    1. 胡令能的《咏绣障》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情景

    胡令能 日暮堂前花蕊娇, 争拈小笔上床描。

    绣成安向春园里, 引得黄莺下柳条。 胡令能诗鉴赏 这是一首赞美刺绣巧夺天工的诗。

    第一句“日暮”、“堂前”点明时间、地点。“花蕊娇”,花朵含苞欲放,娇艳无比—— 这是描写待绣屏风(绣障)上取样的对象。

    首句以静态写物,次句则以动态出人:一群绣女正竞相拈取小巧的画笔,在绣床上开始写生,描取花样。“争”之用得妙,不仅写出了刺绣女争先恐后的模样,眉飞色舞的神态,而且烘染出绣房热烈欢快的气氛。

    “拈”,是用三两个指头夹取的意思,见出动作的轻灵,姿态的优美。这一句虽然意在写人,但也同时带出堂上的布置:一边摆着笔架,正对堂前的写生对象(“花蕊”),早已布置好绣床。

    三、四句写“绣成”之以后绣工的精美绝伦:把完工后的绣屏风安放到春光烂漫的花园里去,竟然惹得树上的黄莺误以为是花枝,翩然从柳枝上飞向绣屏风,寻枝而栖。末句从对面写出,让乱真的事实说话,不说女红的工巧,而工巧自见。

    从二句的“上床描”到三句的“绣成”,省去了整个取样与刺绣的过程,象“花随玉指添春色,鸟逐金针长羽毛”(罗隐《绣》)那样正面描写绣女飞针走线的诗句,虽然在这首诗中不曾出现,但“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的侧面烘托,也足以让人想象得到绣女的纤手弄线的神情姿态。 不以正面敷写争巧,而以映衬取胜。

    也许就是《咏绣障》的独到之处。

    2. 古诗永绣障

    日暮堂前花蕊娇,争拈小笔上床描。

    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

    注解

    ①花蕊(ruǐ):花心。这里指花朵。娇:指花朵美丽鲜艳。

    ②拈(niān):用两三个指头捏住。床:指绣花时绷绣布的绣架。

    ③安:安置,摆放。

    ④下柳条:从柳树枝条上飞下来。

    译文

    傍晚时分,堂屋前面的花朵开放得鲜艳美丽,女工们拿着描花的彩笔,精心地把花朵描在绷着绣布的绣架上。绣成的屏风摆放在春天的花园里,因绣得精巧逼真,竟引逗得黄莺飞下柳条,向着绣障中的花间飞来。

    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刺绣巧夺天工的。首句“日暮”、“堂前”点明时间、地点。“花蕊娇”,花朵含苞待放,娇美异常──这是待绣屏风(绣障)上取样的对象。

    首句以静态写物,次句则以动态出人:一群绣女正竞相拈取小巧的画笔,在绣床上开始写生,描取花样。争先恐后的模样,眉飞色舞的神态,都从“争”字中隐隐透出。“拈”,是用三两个指头夹取的意思,见出动作的轻灵,姿态的优美。这一句虽然用意只在写人,但也同时带出堂上的布置:一边摆着笔架,正对堂前的写生对象(“花蕊”),早已布置好绣床。

    三四句写“绣成”以后绣工的精美巧夺天工:把完工后的绣屏风安放到春光烂漫的花园里去,虽是人工,却足以乱真,连黄莺都上当了,离开柳枝向绣屏风飞来。末句从对面写出,让乱真的事实说话,不言女红之工巧,而工巧自见。而且还因黄莺入画,丰富了诗歌形象,平添了动人的情趣。

    从二句的“上床描”到三句的“绣成”,整个取样与刺绣的过程都省去了,像“花随玉指添春色,鸟逐金针长羽毛”(罗隐《绣》)那样正面描写绣活进行时飞针走线情况的诗句,是不可能在这首诗中找到的。

    沈德潜在论及题画诗时说:“其法全在不粘画上发论。”(《说诗晬语》卷下)“不粘”在绣工本身,不以正面敷写争巧,而是以映衬取胜,也许这就是《咏绣障》在艺术上成功的主要奥秘。

    3. 关于胡令能的古诗

    《小儿垂钓》

    胡令能 唐 七绝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观郑州崔郎中诸妓绣样一本题作咏绣障》

    胡令能 唐

    日暮堂前花蕊娇,

    争拈小笔上床描。

    绣成安向春园里,

    引得黄莺下柳条。

    《喜韩少府见访》

    胡令能 唐 七绝

    忽闻梅福来相访,

    笑著荷衣出草堂。

    儿童不惯见车马,

    走入芦花深处藏。

    《王昭君》

    胡令能 唐 乐府

    胡风似剑锼人骨,

    汉月如钩钓胃肠。

    魂梦不知身在路,

    夜来犹自到昭阳。

    4. 关于胡令能的 古诗

    小儿垂钓(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这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

    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很少,因而显得可贵。一二句重在写形,三四句重在传神。

    “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

    “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

    “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他打问,就因为看得见他。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他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

    他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他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他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的原因以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

    通过以上的简略分析可以看出,前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体态,但“侧坐”与“莓苔”又不是单纯的描状写景之笔;后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神情,但在第三句中仍然有描绘动作的生动的笔墨。不失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

    5. 胡令能的古诗有哪些

    突出作品:《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赏析】这首七绝写小儿垂钓别有情趣。

    稚子,小孩也。“蓬头”写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

    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目前。前两句叙述、描写,从外形着笔,是实写。

    当路人问道,稚子害怕应答惊鱼,从老远招手而不回答。这是从心理方面来刻划小孩,有心计,有韬略,机警聪明。

    后两句诗侧重神态来写。全诗从形神两方面刻划了垂钓小儿栩栩如生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喜韩少府见访 忽闻梅福来相访,笑著荷衣出草堂。 儿童不惯见车马,走入芦花深处藏。

    【赏析】这是一首写迎接访者时心情的七绝,诗的生活气息很浓。题目中的“喜”字就透出了作者当时的欣喜心情,是全诗的文眼,为全诗定了基调。

    诗的第一句,从“忽闻”写起,一个“忽”字写出了事情的突然,也写出了出乎意料的惊喜;第二句从情态、动作写,“笑”扣题目的“喜”字,穿衣迎接动作,透着一股乐不可支的心情。这两句诗从正面写“见访”情景。

    后两句写孩子们见官员车马而跑入芦苇丛中藏匿起的情景,一方面写出了平民家庭的孩子们没见过世面,胆小腼腆;一方面也写了当时的官员们的威势在孩子们心里的影响;再一方面也写出了诗人虽地位低下但有官员来访的欣喜心情,同时并写出了诗人在当时的声望和影响。“儿童不惯见车马,走入芦花深处藏。”

    这两句诗从侧面来写“见访”,委婉含蓄,而且最富于生活气息。 观郑州崔郎中诸妓绣样(一作咏绣障) 日暮堂前花蕊娇,争拈小笔上床描。

    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 【赏析】这首七绝又名《咏绣障》,写妇女绣品巧夺天工。

    前两句写诸妇女绣花时的情景,她们坐在堂前凳上拈笔绣描,花蕊鲜艳,栩栩如生;当日暮降临,背景渐暗,所绣花品更加夺目。后两句通过想象、衬托从侧面生动含蓄地写所绣的巧夺天工。

    如果把这些绣花放到春天的花园里,就会把柳树上的黄莺吸引下来。不似春花胜似春花。

    用语巧妙,生动形象;诗的造诣工深,可见一斑。 王昭君 胡风似剑锼人骨,汉月如钩钓胃肠。

    魂梦不知身在路,夜来犹自到昭阳。 【赏析】开头两句对偶写出王昭君来到漠北的感受和心理:“胡风似剑镂人骨”,是写环境,是写感受,也是写王昭君来到异地他乡的心情;“汉月如钩钓胃肠”也用比的手法写王昭君对长安的思念,对故乡的撕心裂肺的怀想。

    第三句“魂梦不知身在路”就直接点出身在漠北路上,魂梦却在故乡;第四句“夜来犹自到昭阳”承着三句进一步写夜夜梦回长安,梦回昭阳宫,从而表达了王昭君的强烈爱家乡爱长安爱故国的思想。这是一首诗人借咏王昭君而表达爱国思想的诗。

    艺术上用比借代虽显露而不直白。胡令能(生卒不详) 唐诗人,隐居圃田(河南中牟县)。

    唐贞元、元和时期人。 家贫,少为负局锼钉之业(修补锅碗盆缸的手工业者),人称“胡钉铰”。

    因居列子之乡,故常祭祀列子,又受禅学影响。工诗,事迹略见《唐诗纪事》。

    《全唐诗》存其诗四首。诗写得通俗易懂,而且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现将其诗四首列于下面作以简略赏析。 其一 《 喜韩少府见访》 忽闻梅福来相访,笑着荷衣出草堂。

    儿童不惯见车马,走入芦花深处藏。 【赏析】这是一首写迎接访者时心情的七绝,诗的生活气息很浓。

    题目中的“喜”字就透出了作者当时的欣喜心情,是全诗的文眼,为全诗定了基调。 诗的第一句,从“忽闻”写起,一个“忽”字写出了事情的突然,也写出了出乎意料的惊喜;第二句从情态、动作写,“笑”扣题目的“喜”字,穿衣迎接动作,透着一股乐不可支的心情。

    这两句诗从正面写“见访”情景。后两句写孩子们见官员车马而跑入芦苇丛中藏匿起的情景,一方面写出了平民家庭的孩子们没见过世面,胆小腼腆;一方面也写了当时的官员们的威势在孩子们心里的影响;再一方面也写出了诗人虽地位低下但有官员来访的欣喜心情,同时并写出了诗人在当时的声望和影响。

    “儿童不惯见车马,走入芦花深处藏。”这两句诗从侧面来写“见访”,委婉含蓄,而且最富于生活气息。

    其二 《 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赏析】这首七绝写小儿垂钓别有情趣。稚子,小孩也。

    “蓬头”写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目前。

    前两句叙述、描写,从外形着笔,是实写。当路人问道,稚子害怕应答惊鱼,从老远招手而不回答。

    这是从心理方面来刻划小孩,有心计,有韬略,机警聪明。后两句诗侧重神态来写。

    全诗从形神两方面刻划了垂钓小儿栩栩如生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其三 《观郑州崔郎中诸妓绣样》 日暮堂前花蕊娇,争拈小笔上床描。

    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 【赏析】这首七绝又名《咏绣障》,写妇女绣品巧夺天工。

    前两句写诸妇女绣花时的情景,她们坐在堂前凳上拈笔绣描,花蕊鲜艳,栩栩如生;当日暮降临,背景渐暗,所绣花品更加夺目。后两句通过想象、衬托从侧面生动含蓄地写所绣的巧。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