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屏球唐诗经典与中国文化传统
1. 唐诗经典与中国文化传统的课后笔记
唐代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极为辉煌灿烂的时代,唐诗是我国源远流长的古典诗歌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也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一座艺术宝库。
唐代近三百年的历史时期,诗人辈出,群星灿烂,涌现出一批在诗歌创后上有卓越成就,举世闻名的大诗人。他们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培育和开拓了诗歌园地,出现了百花竞放、万紫千红、美不胜收、蔚为大观的空前繁荣景象。
唐诗的思想内容精深博大,是艺术的创新,意境的深隽,韵律的精严,语言的锤炼达到前所未有的境界是中国文化传统不可多的的宝贵遗产,也是中华文化的传承。
2. 中国经典诵读与中国文化的传承
首先,经典诵读的内容决定了它在文化传承上的重大意义。经典诵读,就是诵读中国文化乃至世界上一切文化的经典,它又包括中文经典和英文经典。“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其重要特色是发自人性,超越时空。不管要承继自我传统,或要吸收外来文化,其简捷的进路,便是直接从各民族的“经典之作”中,去汲取其民族的文化源头活水。尤其中国的经典名著,不论四书、五经、百家、唐诗、宋词,流传久远,都具有开朗涵宏的气象与优雅高尚的情怀。这些优秀经典文化,在一再实践中,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这就是数千年来,世界上唯一持续不断的文化。接续文化传承,不但对中华民族意义重大,而且对整个世界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诵读经典就是文化创新的重要方式,儿童生性具有记诵经典的天赋,因而,儿童能够成为承接文化传承的最好载体,自然也就成了文化再创的动力之源。所以我们要大力提倡从小朗诵中、外文经典名著,齐头并进,为国家民族培养利国利民的后起人才。
其次,经典诵读的教法顺应儿童学习的天性。经典诵读教法的基本方式是“只求熟读,不必求懂”。老师只是依照文句,教他“读”;而儿童也只是“跟着读”、“反复读”。这样,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老师很容易“教”,儿童也很容易“学”。 孩子们对背诵都很热衷、很喜欢,一点儿也不困难,虽然开始一知半解,但孩子们的兴趣非常浓厚。课堂上,有时我还会通过讲故事的方法帮助学生对古经、古诗有比较浅显的了解,比如在诵读《三字经》时,我就把其中引用的“孟母三迁”“窦父教子“黄香温席”“孔融让梨”等故事讲给学生听;在诵读唐诗宋词时,我总是将作者当时写作背景及诗中所描绘的内容提练成简单易懂的的小故事讲给学生听,效果很好,有些学生领悟性很强,读起来有滋有味。家长会上,我们班学生就以绘声绘色的诵读博得了家长们的阵阵掌声。儿童本是乐于念诵乐于反复的,尤其是团体的朗诵,抑扬顿挫,琅琅书声,与唱儿歌无异,学习是一种愉快的事。而反复多次,即能背诵,会背诵时,更是“乐之不疲”。若常加复习,至于终身不忘,将成为一生的文化资产。现在一般成人都觉得文言难读经典难解,其实并非文言经典之难,而是因为自小不会接触之故,所以为了不让下一代将来有“难懂”之叹,理应自现在起让他“读经”。
再次,经典诵读可以提升儿童的专注力、记忆力和理解能力。专注力与记忆力,是一切学习的基础。我们了解:四岁到十三岁这一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强的阶段。如果在其记忆力正发展的时候加以训练,其记忆能力会达到较高的程度,其能力一辈子都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但如错过了13 岁的时机,将永无翻身之日。通过诵读,学生的的记忆能力便有了很大提高,一段50字左右的古文、一首古诗有的同学三遍就能背过!孩子的记忆潜能真的是不可估量!依据发展心理学的原理,人的“记忆力”与“理解力”各有其成熟之时机,而且是相辅相成的。幼童时的心智特色,是善于直觉、记忆,而不善于思辩、理解,故此时应让他多记诵有深度的文化素材,酝酿日久,待其长大,人生经验逐渐丰富,理解力自然成熟时,即可触类旁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经典古文虽然艰深难解,但儿童是具有强大的语文学习天赋,其可解处,固可以立即溶入生活之中,其不可解处,也会在默默中主动寻求理解,这正是活络其头脑的最佳训练。只要不强求其理解,艰难的教材不会造成学习压力,反而可以成为使心智更上一层的的无形助力,即一般所谓“右脑开发”。但如果教学内容只是简单可解的白话文,便缺少了这一深层长进的效能。不但如此,诵读经典古文还将带动学生心智之全体发育。在一段时间之后,即可发现,儿童各种学习能力,尤其是数理思考能力,也都跟着增长起来,令人有“忽然聪明起来”的感觉。
3.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题目
(1)本题考查学生对四大名著的理解与掌握,四大名著包括《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没有《儒林外史》,所以选C.(2)本题考查学生为某一活动拟写宣传标语的能力,写标语时,要注意三点,一是表意在明确,二是尽量选用对偶的名式,三是尽量要简短.据此可拟标语为:诵读中华经典,传承华夏文明.答案:(1)C (2 分)(2)如:诵读中华经典,传承华夏文明./与经典同行,打好人生底色;与名著为伴,塑造美好心灵./传承中华文化,感受母语魅力.(4分)。
4.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古诗6行
1、唐朝·杜甫《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2、唐朝·白居易《青石》: 青石出自蓝田山,兼车运载来长安。
工人磨琢欲何用?石不能言我代言。不愿作人家墓前神道碣,坟土未干名已灭。
不愿作官家道旁德政碑,不镌实录镌虚辞。愿为颜氏段氏碑, 雕镂太尉与太师。
刻此两片坚贞质,状彼二人忠烈姿。义心若石屹不转,死节名流确不移。
如观奋击朱泚日,似见叱呵希烈时。各于其上题名谥,一置高山一沉水。
陵谷虽迁碑独存,骨化为尘名不死。长使不忠不烈臣,观碑改节慕为人。
慕为人,劝事君。 3、唐朝·张九龄《荆州作》: 先达志其大,求息不约文。
士伸在知己,已况仕于君。微诚夙所尚,细故不足云。
时来忽易失,事往良难分。顾念凡近姿,焉欲殊常勋。
亦以行则是,岂必素有闻。千虑且犹失,万绪何其纷。
进士苟非党,免相安得群。众口金可铄,孤心丝共棼。
意忠仗朋信,语勇同败军。古剑徒有气,幽兰只自薰。
高秩向所忝,于义如浮云。千载一遭遇,往贤所至难。
问余奚为者,无阶忽上抟。 4、唐朝·李白《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 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
孤高绣衣人,潇洒青霞赏。平生多感激,忠义非外奖。
祸连积怨生,事及徂川往。楚邦有壮士,鄢郢翻扫荡。
申包哭秦庭,泣血将安仰。鞭尸辱已及,堂上罗宿莽。
颇似今之人,蟊贼陷忠谠。渺然一水隔,何由税归鞅。
日夕听猿怨,怀贤盈楚想。 5、宋朝·辛弃疾《永遇乐戏赋辛字,送茂嘉十二弟赴调》: 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
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
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
比著儿曹,累累却有,金印光垂组。付君此事,从今直上,休忆对床风雨。
但赢得,靴纹绉面,记余戏语。 6、宋朝·王安石《吴长文新得颜公坏碑》: 鲁公之书既绝伦,岁久更为所珍。
荒坛坏冢朽崖屋,剥落风雨埋煨尘。断碑数尺谁所得,点画入纸完如新。
延陵公子好事者,拓取持寄情相亲。六书篆籀数变改,训诂后世多失真。
谁初妄凿妍与丑,坐使学士劳骸筋。堂堂鲁公勇且仁,出遇世难亲经纶。
挥毫卓荦又惊俗,岂亦以此夸常民。但疑技巧有天得,不必勉强方通神。
诗歌甘棠美召伯,爱惜蔽芾由思人。时危忠谊常恨少,宝此勿复令埋堙。
国传统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简单来说,就是通过不同的文化形态来表示的各种民族文明,风俗,精神的总称。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其实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5.
(1)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中的词语含义的理解,阅读材料,根据“一方面运用舞美、动画、音乐等视听技术手段,对演播室进行360度意境营造,让诗词在演播室中‘活’起来”可以解释“活”的含义;“通过丰富多元化的方式‘热’呈现”,可以解释“热”的含义.(2)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所学古诗词的朝代风格的把握,A是唐代山水诗,C是唐代感怀诗,E是唐代现实主义叙事诗,F是唐代送别诗,J是明代绝命诗,K是背诵边塞诗,B、D、F、H、I、L是唐代边塞诗,据此即可解答.(3)本题考查的是对画面的布局的理解和象征意义的把握,阅读徽标,开放题,可从意象(月亮)、书法、构图等方面赏析,言之有理即可.答案:(1)“活”:生动,指传统诗词在声光电的背景中变得生动起来;“热”:指多元的呈现方式.(2)B、D、F、H、I、L(答对四个即可,如有答错,在原有得分基础上每个扣0.5分,扣完2分为止)(3)示例:一轮明月,具有诗情画意,符合诗词大会的内涵;“中”字由一位对月吟诗的人变形而成,体现中国味;一个人的衣袖幻化为长长的卷轴,象征着源远流长的诗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