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少儿学唐诗寻隐者不遇

    1. 幼儿大班教案古诗寻隐者不遇

    一、活动目标:

    1、理解古诗的内容,学习有节奏地朗诵古诗,感受韵律美。

    2、理解古诗中有关字词的含义,萌发对祖国的美好河山的喜爱。

    二、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19页。

    2、挂图《绝句》。

    3、语言磁带。

    三、活动重点:学习有节奏地朗诵古诗,感受韵律美。

    四、活动难点:理解古诗中有关字词的含义。

    五、活动过程:

    1、出示挂图,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2、启发幼儿讲述画面内容,学习古诗。

    (1)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启发幼儿描述画面内容。

    (2)在幼儿讲述的基础上,用古诗的第一句话进行概括,学习相关字词。

    3、完整地欣赏古诗。

    (1)这四副图连起来就变成了一首优美的诗,题目叫《绝句》,大家来欣赏一下吧。

    (2)播放录音,幼儿欣赏,进一步学习古诗《绝句》。

    (3)引导幼儿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境。

    4、幼儿和老师一起朗诵古诗。

    5、简要介绍古诗的作者--杜甫。

    六、教学反思:

    学习古诗《绝句》时,我请两位会念的幼儿当小老师,孩子们都学得特别认真,始终关注两位"小老师",没几遍孩子们都会背了。学会后,孩子们都争先恐后的要当"小老师",我满足了小朋友的愿望。对于孩子来说,老师在他们心目中是多么神圣与伟大,而在实践中他们又有了切身的体会。此后,孩子们学诗的兴趣日益浓厚,更主要的是它使自信回到了孩子的脸上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作为老师又何乐不为之呢?

    2. 《寻隐者不遇》古诗的全文,要带拼音的,如果有背景图片就更好了

    寻 隐 者 不 遇 táng jiǎ dǎo 【唐】贾岛 sōng xià wèn tóng zǐ 松下问童子, yán shī caǐ yào qù 言师采药去. zhǐ zaì cǐ shān zhōng 只在此山中, yún shēn bù zhī chù 云深不知处. [注释]1.寻:寻访.2.隐者:古代隐居在山林中的人.3.童子:这是指隐者的弟子.4.处:地方. [简析] 诗人专程走访一位隐士,未遇,就记下了在走访过程中的对话场面. 首句“松下问童子”,点明会晤地点在“松下”,接待人是“童子”,这就把“不遇”的情节作了交代.松树是“岁寒三友”之一.古人写松树大多与表现孤傲高洁的品质有关,此句也是为了突出隐士的高洁.以下三句全是童子的回答.首先回答的是“言师采药去”,采药是隐者经常性的活动,用“采药”一词十分切合隐者的身份,介绍师父外出的目的.第三句的回答是承第二句来的,说师傅就在这座山中采药,对师傅的大致去向给予明确的回答,是热情的指引.第四句来个转折,“云深不知处”,说虽在山中,但云雾弥漫,不知他在何处,作了婉转的辞谢,请来访者不要作徒劳的寻觅. 本诗以问答的形式,记叙“寻隐者不遇”这件事,表现了隐者的思想和性格.隐者虽未出现,但通过侧面描写,他的形象已十分清晰地展现出来了. 作者简介:贾岛(799-843),字阆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唐代诗人.。

    3. 古诗《寻隐者不遇》,这首古诗的全意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译文 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 一天,天气晴朗,万里无云,唐代诗人贾岛想到了他隐居在山中的朋友,便想去山中会会他.于是,他收拾好行李,高兴地朝朋友的住处走去. 一路上,景色秀丽,风景迷人.山林里,一片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松树挺拔鸟语文香,贾岛不禁感叹到:“我这位朋友隐居的环境真优美啊,他在这儿一定过得不错.” 到了隐者的家,出来迎接的却不是隐者本人,却是他的童子.只见这位童子身穿布衣,手上拿着一个树枝,后面还跟着一只斑点狗.贾岛迎上去问道:“你好,请问你家先生呢?” 童子答道:“我家先生到山中采药去了.” 贾岛心中又燃起了一丝希望:“那你知道他在哪儿吗?”“我也不清楚,他只在这座山中,云雾弥漫,山林深处,不知在何处.” 贾岛略带遗憾地转身走了,但他心想:虽然这次来没有遇到他,但这一带风景迷人,我就是当来郊游了,我也不虚此行了.。

    4. 古诗改故事《寻隐者不遇》作文

    一天清早,贾岛一起床,就带上干粮,上山去访一位隐居人。

    这位隐居人精通医术,隐居山中,采摘草药,小有名气。此人只有在病人快不行的时候才出现。

    而且每次都能把病有治好。贾岛很崇拜此人,才这么早去拜访的。

    根据邻居所提供的信息,隐士住在一座山下的树林里。贾岛进了树林。

    林子里全是松树,景色十分美丽。一朵朵花儿争奇斗艳,一棵棵松树遮天蔽日。

    走了大约两个时辰,贾岛终于看见了一座在阳光下的小草房,便走上前去。一个小童子正拿着一根木棍和一只小狗玩,便问道:“你师傅在家吗?”童子听了,停下玩乐,有礼貌地回答:“我师傅每天都要上山采药。

    五个时辰才会下来。”贾岛听了非常惊讶,一个人竟能上山那么长时间,真是太有毅力了!贾岛放眼望去,只见起伏的山峰若隐若现,云雾缭绕,别说是人了,就算是一棵大树也找不到!贾岛无奈,只好谢过童子回家了。

    虽然没见到这位隐居人,但他采药的艰辛和执着却一直刻在贾岛的脑海里。

    5. 我想教给小朋友寻隐者不遇这首诗,但是我不会写教案请高人帮帮忙吧

    《寻隐者不遇》教案

    一、教学目的:

    1、以《寻隐者不遇》为例,学习并运用读懂古诗的一种方法——把“话”变成“画”。

    2、训练学生把对语言文字的抽象思维变成生动画面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点: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一种方法——把“话”变成“画”。

    三、教学难点:

    如何把“话”变成“画”。(即:如何使抽象思维变成形象思维。)

    四、教学准备:

    复合遮挡的文字投影片一张、图画场景投影片两张、录有古曲的音乐磁带一盘。

    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 导入学法

    1、指名请学生背诵课内、课外学过的古诗。

    2、根据学生的背诵情况相机小结,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古诗可以说是其中的一颗明珠,好多古诗都描写了引人入胜的景色,进而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我们在学习古诗的时候,不仅要理解字面的意思,还要把语言文字变成自己头脑中的画面,使自己进入到诗的意境中去,从而正确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读古诗的一种方法——把“话”变成“画”。

    (打出投影,出示复合遮挡的文字投影片,师生一起对照投影片审题、解题,搞清楚“话”和“画”的含义。)

    (二)指导学法

    1. 抓字眼、明诗意

    逐字逐词逐句弄懂诗的字面意思。(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的方法,教师作适当的点播。)

    2. 提问题、想诗境

    以“松下问童子”这一句为例。

    (1) 逐词就诗句提出问题。

    例如:什么样的松树下面?谁问童子?怎么问?问什么?童子什么样?11

    (2) 就问题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并用语言描述出来。

    (打出投影,出示第一张图画场景投影片,帮助学生形成画面。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合理想象,结合生活实际和看过的电影、电视剧、图书等进行想象。)

    (3) 学生借助投影片,根据想象描述画面。

    3、悟诗情、咏诗句

    (1) 根据你所描述的画面,体会诗人当时是怎样的感情。

    (2) 把体会到的感情通过读表达出来。

    (三) 总结学法

    (再次出示复合遮挡的文字投影片,师生一起总结归纳学法。)

    (四) 迁移巩固学法

    在老师适当的点播下,运用学法学习古诗后三句 。

    1、抓字眼、明诗意

    2、提问题、想诗境

    (出示第二张图画场景投影片,学生填充内容、描述画面。)

    3、悟诗情、咏诗句

    提问:诗人虽然没没能寻到隐者,但是他并不感到失望,想到隐者的生活那样有情趣,那样逍遥自在,怀才不遇的隐者此时会是什么心情呢?他会怎样做?童子可能会怎样做呢?

    (播放古曲,配乐咏诗,引学生进入到广阔而幽深的山中境界,从而体会诗人对隐者这种与世隔绝,甘与大自然为伍,自得其乐的采药生活羡慕和神往之情。)

    (五) 独立运用学法

    学习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六) 布置作业

    用把“话”变成“画”的方法学习古诗«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七) 板书设计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 (兴奋)

    言师采药去。

    (回答)

    只在此山中, (羡慕)

    (就)(这)

    云深不知处。 (向往)

    (弥漫,缭绕)

    附复合遮挡的文字投影片内容:

    古 把

    诗 话——抓字眼 明诗意

    的 变——提问题 想诗境

    一 成 悟诗情 咏诗句

    种 画

    6. 唐诗,寻隐者不遇

    【寻隐者不遇】作者:贾岛

    内容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出处】:唐五代-贾岛

    注释:

    [1]寻隐者:寻访隐居在山路山中的人。本诗一作孙革诗,题为《访羊尊师》,无根据。

    [2]松下:指隐者居住的地方。童子:男孩,隐者的徒弟。

    [3]言:说。

    [4]处:去处。

    解译;

    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

    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

    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他的行踪。

    赏析:

    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此诗就是一个例证。

    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了,只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这四个字而可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接着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问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用了以答句包赅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然而,这首诗的成功,不仅在于简练;单言繁简,还不足以说明它的妙处。诗贵善于抒情。这首诗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见深沉。一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了。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其言甚繁,而其笔则简,以简笔写繁情,益见其情深与情切。而且这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然而诗的抒情要凭借艺术形象,要讲究色调。从表面看,这首诗似乎不着一色,白描无华,是淡妆而非浓抹。其实它的造型自然,色彩鲜明,浓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这青与白,这松与云,它的形象与色调恰和云山深处的隐者身份相符。而且未见隐者先见其画,青翠挺立中隐含无限生机;而后却见茫茫白云,深邃杳霭,捉摸无从,令人起秋水伊人无处可寻的浮想。从造型的递变,色调的先后中也映衬出作者感情的与物转移。

    诗中隐者采药为生,济世活人,是一个真隐士。所以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诗中白云显其高洁,苍松赞其风骨,写景中也含有比兴之义。惟其如此,钦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怅惘之情了。

    少儿学唐诗寻隐者不遇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