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普通话不押韵
1. 为什么有的古诗词不完全押韵就是有一两句不押韵
古人吟诗作对是按古音的, 当用今音朗读古联时, 就容易误会古人平仄不合联律了.举例如“吸来江水煮新茗;卖尽青山当画屏.” 按普通话四声 吸来江水煮新茗; 平平平仄仄平平 卖尽青山当画屏. 仄仄平平平仄平 按古四声则是 吸来江水煮新茗; 仄平平仄仄平仄 卖尽青山当画屏.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从以上平仄排列,用古声是合联律,而用今音则不合了(最起码的句末上仄下平铁律都不符).故以后谈论联中平仄时,首先要了解创作人是根据古音,今音,还是地方方言出联;否则便会弄出笑话来. 诗词的意境可以给人美感,可以取悦于读者,或可以传情达意,给人启发.于是有人想到为何不让诗词的声音也能给人美感,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平仄之说就此诞生. 随着平仄之说的刻意发展,到后来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制约了诗词气势和意境的发挥和拓展,成了诗人的蹩脚鞋或包袱,大大地误入歧途、有违初衷.特别是平仄之说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因人而异,众说纷纭,难以统一、难以规范,让学习的人无所适从,学会的人无法运用,这是对诗词文学的自我封闭,对诗词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极其不利. 诗词的最终目的是走进大众、服务大众,我们不能因为传统的不完善的平仄之说而拒人千里,让人觉得高不可攀、望而生畏.诗词只是文体的一种,应该走进课堂、走进课本、走进考卷,让教师、学生乃至社会民众都喜闻乐见、共同参与.李白、王维、苏东坡、辛弃疾等都曾有过不同程度的出律,所以现代人无论是创作或评判诗词的好坏,都不应过于拘谨于诗词格律、平仄之说,当以诗词的意境为重、气势为重.至于诗词的音调只要读起来顺口即可.。
2. 古人不说普通话为什么古诗那么押韵
古时候,的确没有普通话,但是有一种官方话。
不知道你注意到没有。我们小时候学习汉字用的字典里,在注音的时候,除了现在的字母拼音之外,还有一种拼音:类似“ㄚㄛㄜㄠㄚ”这些标志,这些就是汉字在字母拼音出现之前使用的同一官方拼音。
文人在学习文字时,已经排除了当地的方言,全部就使用这种拼音拼出来的发音。自然就能在作诗的时候让诗押韵。
你想啊,无论它们每个字母发音是怎么样的,只要是同样的韵母,那么就能押韵了不是?就像金庸在写《碧血剑》的后记时,在写袁崇焕的一些故事时,就说袁崇焕作为广东人,到北京去见皇帝,如果操着满口的“几大就几大”之类的方言,皇帝能听懂才怪。所以,在古时候,士族和世家大族中,也就是文化人之间,流传着一种统一发音的官话。
这是没有接受教育的庶民所不懂的。这种官话,也就是当时的普通话了。
就像《红楼梦》里,林黛玉薛宝钗她们玩对诗游戏的时候,从格子里抽取韵脚,有什么“十三元”的韵脚之类的说法。就是我说的那种语言。
3. 古人不说普通话为什么古诗那么押韵
非也!我们见到的古诗都是精挑细选,尽量符合现代人的语言习惯。
古韵跟今韵还是挺大区别的。拿“纸”字说,今音zhǐ古音应当是jǐ,“时”今音shí,今音“xi”今音i,古音有可能是ei。
“说”今音shuo,古音应该是xue,等等。如你所见,这些跟某些地方的方言很接近,那些说古韵跟今韵差别不大的,多半是普通话不标准的某些地方人。
差得多好吧。只有一些宽韵如一先韵这一类,才跟今天差别不大,当然也有区别。
古代分得那是相当细。正如今日的普通话,古代也有主流的语种,据说是闽南话,是为官话。
是古诗词韵的根本,诗用平水韵,词用词林正韵。就看韵书的部数就知道差别大不大了,拿诗韵讲,平水韵106部,新韵14部。
这么大变化,不知道这些人怎么就没看出来,反说古韵好用。多找几首古诗,用今天的普通话读读试试吧。
谁能给我读出平水韵,我才佩服他,不然都是渣,会用又怎的?不会读你跟我说它美在何处?反正我用普通话读各种别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