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思乡唐诗四句的

    1. 有关思乡的古诗 四句以下

    除夜作

    【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

    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

    愁鬓明朝又一年。

    故乡杏花

    【唐】司空图

    寄花寄酒喜新开,

    左把花枝右把杯。

    欲问花枝与杯酒,

    故人何得不同来?

    江外思乡

    【唐】韦庄

    年年春日异乡悲,

    杜曲黄莺可得知。

    更被夕阳江岸上,

    断肠烟柳一丝丝。

    远望

    【唐】元稹

    满眼伤心冬景和,

    一山红树寺边多。

    仲宣无限思乡泪,

    漳水东流碧玉波。

    和三乡诗

    【唐】高衢

    南北千山与万山,

    轩车谁不思乡关。

    独留芳翰悲前迹,

    陌上恐伤桃李颜。

    乡思

    【唐】薛涛

    峨嵋山下水如油,

    怜我心同不系舟。

    何日片帆离锦浦,

    棹声齐唱发中流。

    杂诗

    【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

    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

    寒梅着花未?

    2. 关于思乡的古诗 4首

    ⑴除 夜 作 〔唐〕高 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 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 霜鬓明朝又一年。

    ⑵归 家 〔唐〕杜 牧

    稚子牵衣问, 归来何太迟? 共谁争岁月, 赢得鬓边丝?

    ⑶乡 思 [宋]李 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⑷京 师 得 家 书 〔明〕袁 凯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⑸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唐〕戴叔伦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⑹闻雁 [唐]韦应物

    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⑺杂诗(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⑻题大庾岭北驿(宋之问)

    阴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⑼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⑽月夜亿舍弟(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雁一秋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

    ⑾送别(隋朝民歌)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尺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⑿十五夜望月(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⒀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⒁示儿(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⒂渔家傲(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⒃一剪梅 舟过吴江(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潇潇。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⒄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⒅狱中题壁(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⒆有感一章(谭嗣同)

    世间万物抵春愁,今向苍冥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3. 关于“思乡”的古诗4首,还要解释

    1.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要理解题目中的“折柳”的含义,关键就要能理解“柳”的意象。在学生学过的课文中包括一些常见的古诗词,比如,“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焕《凉州词》)、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采薇》)。

    还有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有《折杨柳枝》,歌词是:“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人。”

    由此我们可以理解到,古诗中的“柳”是有特殊的含义的。柔顺婀娜、随风摆动的“柳”和“留”谐音,另外古人还有折柳送行的习俗,这就很容易引申到“柳——留——惜别——依依不舍”的层面上来。

    使人联想到,离别的人一看见杨柳,就会想起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场面,就会浮现出赠柳惜别的情景,心中就会涌起一缕缕离愁。这样,诗中“折柳”一词所寓含的“惜别怀远”之意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2.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简析] 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诗人杜甫在饱经离乱之后,寓居四川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暂时有了安身的处所,心情比较舒畅。春暖花开时节,他独自在江畔散步赏花,写下了《江畔独步寻花》一组七首绝句,这是其中的第六首。

    首句“黄四娘家花满蹊”,点明寻花的地点。“蹊”是小路。

    “花满蹊”是说繁花将小路都盖住了,连成片了。次句“千朵万朵压枝低”。

    “千朵万朵”形容数量之多。“压枝低”中的“压”和“低”两个字用得十分贴切、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花密密层层,又大又多,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

    这句是上句“满”字的具体化。第三句“留连戏蝶时时舞”。

    “留连”是形容蝴蝶飞来飞去舍不得离开的样子。这句从侧面写出春花的鲜艳芬芳。

    其实诗人也被万紫千红的春花所吸引而留连忘返。第四句“自在娇莺恰恰啼”。

    “娇”是形容莺歌柔美圆润。“恰恰啼”是说正当诗人前来赏花时,黄莺也在鸣叫。

    只因为诗人内心欢愉,所以想当然地认为黄莺特意为自己歌唱。这与上句说彩蝶留连春花一样,都是移情于物的手法。

    由于诗人成功地运用了这一手法,使物我交融,情景相生,这首小诗读起来就更亲切有味。 3.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香炉,指庐山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其峰尖圆,烟云聚散,如博山香炉之状”(乐史《太平寰宇记》)。

    可是,到了诗人李白的笔下,便成了另一番景象: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地升起了团团白烟,缥缈于青山蓝天之间,在红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这不仅把香炉峰渲染得更美,而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为不寻常的瀑布创造了不寻常的背景。

    接着诗人才把视线移向山壁上的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前四字是点题;“挂前川”,这是“望”的第一眼形象,瀑布象是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

    “挂”字很妙,它化动为静,维妙维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谁能将这巨物“挂”起来呢?“壮哉造化功”!所以这“挂”字也包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力的赞颂。

    第三句又极写瀑布的动态。“飞流直下三千尺”,一笔挥洒,字字铿锵有力。

    “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然而,诗人犹嫌未足,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真是想落天外,惊人魂魄。

    “疑是”值得细味,诗人明明说得恍恍惚惚,而读者也明知不是,但是又都觉得只有这样写,才更为生动、逼真,其奥妙就在于诗人前面的描写中已经孕育了这一形象。你看!巍巍香炉峰藏在云烟雾霭之中,遥望瀑布就如从云端飞流直下,临空而落,这就自然地联想到象是一条银河从天而降。

    可见,“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比喻,虽是奇特,但在诗中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在形象的刻画中自然地生发出来的。它夸张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从而振起全篇,使得整个形象变得更为丰富多彩,雄奇瑰丽,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给人以想象的余地,显示出李白那种“万里一泻,末势犹壮”的艺术风格。

    4.春残 翁宏 又是春残也,如何出翠帏。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寓目魂将断,经年梦亦非。 那堪向愁夕,萧飒暮蝉辉。

    诗写女子春末怀人。首句点题,写来不拘一格。

    一句中,“又”字开头,“也”字结尾,连用一个副词和一个语气词,这在诗中是不多见的。然而作者用得很自然,使起句突兀,加强了语气,强化了诗中女主人公的哀怨之情,并有笼盖全篇的作用,算得上写法的出新。

    “又”字还与下面的“经年”相应,暗示这女子与情人离别,正是去年此时,故对物候变化特别敏感。第二句“如何出翠帏”,“如何”,有不堪的意思。

    联系第一句看,这位女子正是在去年此时此地,经受着别离的苦痛。时隔一年,记忆犹新,而且,现在还是在这一时间和这一地点,她怎敢再身临其境,重新。

    4. 关于“思乡”的古诗4首,还要解释

    1.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要理解题目中的“折柳”的含义,关键就要能理解“柳”的意象。在学生学过的课文中包括一些常见的古诗词,比如,“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焕《凉州词》)、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采薇》)。

    还有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有《折杨柳枝》,歌词是:“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人。”

    由此我们可以理解到,古诗中的“柳”是有特殊的含义的。柔顺婀娜、随风摆动的“柳”和“留”谐音,另外古人还有折柳送行的习俗,这就很容易引申到“柳——留——惜别——依依不舍”的层面上来。

    使人联想到,离别的人一看见杨柳,就会想起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场面,就会浮现出赠柳惜别的情景,心中就会涌起一缕缕离愁。这样,诗中“折柳”一词所寓含的“惜别怀远”之意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2.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简析] 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诗人杜甫在饱经离乱之后,寓居四川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暂时有了安身的处所,心情比较舒畅。春暖花开时节,他独自在江畔散步赏花,写下了《江畔独步寻花》一组七首绝句,这是其中的第六首。

    首句“黄四娘家花满蹊”,点明寻花的地点。“蹊”是小路。

    “花满蹊”是说繁花将小路都盖住了,连成片了。次句“千朵万朵压枝低”。

    “千朵万朵”形容数量之多。“压枝低”中的“压”和“低”两个字用得十分贴切、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花密密层层,又大又多,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

    这句是上句“满”字的具体化。第三句“留连戏蝶时时舞”。

    “留连”是形容蝴蝶飞来飞去舍不得离开的样子。这句从侧面写出春花的鲜艳芬芳。

    其实诗人也被万紫千红的春花所吸引而留连忘返。第四句“自在娇莺恰恰啼”。

    “娇”是形容莺歌柔美圆润。“恰恰啼”是说正当诗人前来赏花时,黄莺也在鸣叫。

    只因为诗人内心欢愉,所以想当然地认为黄莺特意为自己歌唱。这与上句说彩蝶留连春花一样,都是移情于物的手法。

    由于诗人成功地运用了这一手法,使物我交融,情景相生,这首小诗读起来就更亲切有味。 3.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香炉,指庐山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其峰尖圆,烟云聚散,如博山香炉之状”(乐史《太平寰宇记》)。

    可是,到了诗人李白的笔下,便成了另一番景象: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地升起了团团白烟,缥缈于青山蓝天之间,在红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这不仅把香炉峰渲染得更美,而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为不寻常的瀑布创造了不寻常的背景。

    接着诗人才把视线移向山壁上的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前四字是点题;“挂前川”,这是“望”的第一眼形象,瀑布象是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

    “挂”字很妙,它化动为静,维妙维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谁能将这巨物“挂”起来呢?“壮哉造化功”!所以这“挂”字也包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力的赞颂。

    第三句又极写瀑布的动态。“飞流直下三千尺”,一笔挥洒,字字铿锵有力。

    “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然而,诗人犹嫌未足,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真是想落天外,惊人魂魄。

    “疑是”值得细味,诗人明明说得恍恍惚惚,而读者也明知不是,但是又都觉得只有这样写,才更为生动、逼真,其奥妙就在于诗人前面的描写中已经孕育了这一形象。你看!巍巍香炉峰藏在云烟雾霭之中,遥望瀑布就如从云端飞流直下,临空而落,这就自然地联想到象是一条银河从天而降。

    可见,“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比喻,虽是奇特,但在诗中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在形象的刻画中自然地生发出来的。它夸张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从而振起全篇,使得整个形象变得更为丰富多彩,雄奇瑰丽,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给人以想象的余地,显示出李白那种“万里一泻,末势犹壮”的艺术风格。

    4.春残 翁宏 又是春残也,如何出翠帏。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寓目魂将断,经年梦亦非。 那堪向愁夕,萧飒暮蝉辉。

    诗写女子春末怀人。首句点题,写来不拘一格。

    一句中,“又”字开头,“也”字结尾,连用一个副词和一个语气词,这在诗中是不多见的。然而作者用得很自然,使起句突兀,加强了语气,强化了诗中女主人公的哀怨之情,并有笼盖全篇的作用,算得上写法的出新。

    “又”字还与下面的“经年”相应,暗示这女子与情人离别,正是去年此时,故对物候变化特别敏感。第二句“如何出翠帏”,“如何”,有不堪的意思。

    联系第一句看,这位女子正是在去年此时此地,经受着别离的苦痛。时隔一年,记忆犹新,而且,现在还是在这一时间和这一地点,她怎敢再身临其境,重新。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