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属于唐诗的有

    1. 古诗中属于律诗的有哪些

    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中国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常见的类型有五律和七律,一般有几个字说几言。

    每首限定八句,限定用平声韵。

    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七言句,简称五律、七律。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超过8句 ,即10句以上的 ,则称排律或长律。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尾联)。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习惯是对仗句。排律除首尾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仗。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律诗通常押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广义律诗允许失粘,狭义律诗不允许失粘。有“仄起”与“平起”两式。另外,律诗的格律要求也适用于绝句。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 我国最有名的唐诗有哪些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主要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

    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彩、推陈出新的。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但是近体诗中的律诗,由于它有严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诗的内容受到束缚,不能自由创造和发挥,这是它的长处带来的一个很大的缺陷。

    初唐时期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是“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此外,还有陈子昂也是初唐有名的诗人。在文风上,初唐时期的诗人作品中气象万千,雄浑博大,已经从南北朝争相纤构狭小的宫体诗中逐渐走了出来,开辟了新的世界。

    盛唐时期

    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唐诗发展至顶峰时期,题材广阔,流派众多,出现“边塞诗派”与“田园诗派”等。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和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即是这一时期最杰出的代表。他们的诗雄视千古,为一代之冠,在他们的笔下,无论五律七律,五绝七绝、古风歌行皆达到很高的艺术成就,正如韩愈所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杜甫的《三吏》、《三别》等;另有王维、孟浩然代表田园诗派和高适、岑参代表边塞诗派。

    中唐时期

    在中唐时期,诗人各有成就。但成绩最卓著的要数白居易,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进步理论主张,并亲自参加领导“新乐府运动”,白居易的诗明白晓畅,通俗易懂,深受群众喜爱,代表作有《长恨歌》、《琵琶行》等;此外,刘禹锡,李贺之诗也颇有成就。

    晚唐时期

    晚唐诗人较著名的有:温庭筠、李商隐、杜牧、韦庄等。其中,李商隐和杜牧被人们称为“小李杜”。

    山水田园诗派

    代表人物:王维、孟浩然、

    特点: 题材多青山白云、幽人隐士;风格多恬静雅淡,富于阴柔之美;形式多五言古诗 、五绝、五律。

    代表作:

    王维:《山居秋暝》、《西施咏》、《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孟浩然:《过故人庄》等

    边塞诗派

    代表人物:高适、岑参、王昌龄、李益、王之涣、李颀。

    特点: 描写战争与战场,表现保家卫国的英勇精神,或描写雄浑壮美的边塞风光,奇异的风土人情,又或描写战争的残酷,军中的黑暗,征戍的艰辛,表达民族和睦的向往与情怀。

    代表作:

    高适:《燕歌行》、《别董大》、《蓟门行五首》、《塞上》、《塞下曲》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王昌龄:《出塞》

    李益:《从军北征》

    王之涣:《凉州词》

    李颀:《古意》

    浪漫诗派

    代表人物:李白。

    特点: 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诗词自由、奔放、顺畅、想象丰富、气势宏大。语言主张自然,反对雕琢。

    代表作:

    李白:《月下独酌》、《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等。

    现实诗派

    代表人物:杜甫。

    特点: 诗歌艺术风格沉郁顿挫,多表现忧时伤世,悲天悯人的情怀。自中唐到宋代以来都继承了杜甫的写实风格。

    代表作:《三吏》、《三别》、《兵车行》等。

    3. 下列不是唐诗的是

    说错了,“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是王维的《山居秋溟》是唐诗

    其他的不变:

    “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 "王维的《菩提寺私成口号》

    “天势围平野,高出尘世间” 唐朝诗人畅当的《登鹳雀楼》

    “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 出自《城中谣》《城中谣》,原载《后汉书·马瘳传》,《玉台新咏》收录此诗,题为《童谣歌》,《乐府诗集》收入《杂歌谣辞》,题为《城中谣》。马廖(东汉初年人,马援子)鉴于“改政移风,必有其本”,“吏不奉法,良由慢起京师”,因引录这则谣辞作喻,说明“上行下效”的严重意义。

    所以不是唐诗的是最后一句

    4. 什么是 唐诗

    很多年前,华东师大的施蛰存老先生招考研究生时出了一道题目:“什么是唐诗?”这是一个大有意味的问题。

    唐诗是一个美好的词语。汉语中有很多美好的词语。

    比如长江、长城、黄山、黄河等。唐诗也是汉语中最美好的词语之一。

    我们提起唐诗,就有一种齿颊生香的感觉。唐诗只是风花雪月么?只是文学遗产么?只是语言艺术么?当然是的,可是我们又总觉得不够。

    我们仅从风花雪月去看唐诗,或许表明,我们的人生可能太功利了。我们仅从语言艺术和文学遗产去看唐诗,我们又可能把唐诗看得太专业了。

    唐诗还可不可以指向一些更远更大的东西? 我知道,唐代有兼容并包的文化精神:丝绸之路,以长安为中心,西至罗马,东至东京,各种宗教,和平共处;有世界主义的文化精神:国力极强盛,版图辽阔,经济发达,文化既大胆拿来,又讲送去主义,元气淋漓,色彩瑰丽;有继承创新的文化精神:秦汉帝国的文化格局、南北朝职官、府兵、刑律等等融为一炉。在教科书上,似乎只有这些才是唐诗的文化精神。

    不是说这些不重要,然而谈到唐诗的文化精神,就只能是“遥想汉唐多少宏放”,我觉得这似乎是一个成见。今天我们都不从这些大地方讲起,诗歌毕竟是关于心灵的事情,我们从唐诗的心灵世界讲起。

    不是说这些不重要,而是心灵性才更是唐诗幽深处的文化精神。 我常讲诗歌,也常常想起杭州的西湖边上,花港观鱼的旁边,曾经住着近代的老先生、仙风道骨的诗人马一浮先生。

    诗是什么呢?马先生有四句话说得好:诗其实就是人的生命“如迷忽觉,如梦忽醒,如仆者之起,如病者之苏”。后来叶嘉莹教授说,这是关于诗的最精彩的一句定义了。

    诗就是人心的苏醒,是离我们心灵本身最近的事情,是从平庸、浮华与困顿中,醒过来见到自己的真身。我们为什么说仅仅从风花雪月、语言艺术、文学遗产、汉唐气象等来读唐诗,总觉得不够呢,那就是隔了一层,没有醒过来跟自己的真身相见。

    这似乎有点玄了。有没有真身,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进一步论证的事情。

    但是我这里姑且将它作一个比喻:人生有很多幻身、化身,诗是这当中那个比较有力量、自己也比较爱之惜之的那个自我,而且是直觉的美好。我又想起古代有两个禅师有一天讨论问题。

    第一个禅师说了一大套关于天地宇宙是什么的道理。轮到第二个禅师时,他忽然看到池子里边有一株荷花开了,就说了一句:“时人见此一枝花,如梦相似”。

    我读唐诗,似懂非懂、似问似答之间,正是“见此一枝花,如梦相似”。因为读诗是与新鲜的感性的经验接触,多读诗,就是多与新鲜的感性的经验相接触、相释放,就像看花。

    也因为读诗读到会心,又恍然好像古人是我们的梦中人,我们是古人的前世今身。 我只举一个小例子,我十五岁离开家去当工人的时候,心里只是想家呀,沛然莫之能御。

    有一天读一首小小的唐诗: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我忽然就觉得,那个大风大雪中,快要回到家中的夜归人,就是我自己的背影啊,心里一下子有说不出的温暖与感动。为什么唐诗会这样呢,我想这是因为唐诗表达了我们古今相通的人性,而且是用永远新鲜的感性的经验来表达。

    所以唐诗一方面是永恒的人性,另一方面又永远是感性的、新鲜的。而这个古今相通的人性,恰恰正是中国文化内心深处的梦。

    我想我们中国文化做梦做得最深最美的地方,就是古今相通的人性精神。永远的风花雪月,背后是永远的人性世界。

    具体而言,唐诗中所表现的中国文化的人性精神,可以从哪几个方面来谈?我先把结论写在下面,然后再来一个一个证明。 尽气、尽才的精神 尽心、尽情的精神 人生要尽气尽才,永不舍弃 《尚书》有一句老话:人为万物之灵。

    这表明,人的生命,是天地间最美好的事物。这是古老的中国文化的一项重要的发现。

    《诗经》里有句诗:“夙兴夜寐,毋忝尔所生”。意思是说早晨起来,晚上睡下,都要想想,是不是对得起自己的生命。

    我想,如果没有古代先民对于人的生命美好的发现,就不会有这样的对于生命美好的爱惜,像一个爱清洁的人家,每天都窗明几净,开开心心地过生活。我们简单说,“人为万物之灵”有这样几个意思。

    一、人是宇宙的善意的创造。二、生命是生来美好、高贵、不可贬抑的。

    三、人在世的意义,正是善待生命的美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以不负此生、不虚此生。四、无论如何艰难困顿,人生永不舍弃。

    为什么讲唐诗要讲到这里呢?我们说唐诗里头有一个主要的声音,是说人在这个世界里要善待自己,要不负此生,不虚此生,这是我的一个直觉。我们从简单的常识讲,以诗仙李白为例子。

    李白,我常常想,中国文化中有李白这个词语,真是一个美妙的亮点。有点像美国文化里的自由女神,法兰西文化里的马赛曲。

    如果说别人尽十分气、十分才,即是尽气尽才的生命,而李白是尽二十分、三十分。根据我们的描述,李白一生,集书生、侠客、神仙、道士、公子、顽童、流浪汉、酒徒、诗人于一身,日本学者还说他是官方的间谍,超量付出了才与气。

    尽才尽气的表现,现代人的说法就是自由。自由有两种。

    一是积极自由,即充分实现自己。

    5. 古诗中属于绝句的有哪些

    七言绝句 绝句 (南宋)释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南宋)夏元鼎 崆峒访道至湘湖,万卷诗书看转愚。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墨竹图题诗 (清)郑燮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绝句四首 (唐)杜甫 四首(其一) 堂西长笋别开门,堑北行椒却背村。

    梅熟许同朱老吃,松高拟对阮生论。 四首(其二) 欲作鱼梁云复湍,因惊四月雨声寒。

    青溪先有蛟龙窟,竹石如山不敢安。 四首(其三)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四首(其四) 药条药甲润青青,色过棕亭入草亭。

    苗满空山惭取誉,根居隙地怯成形。 (清)王祖恢 浮香阁轶闻绝句五十首之十七 擐甲登陴大势危,戎装小像到今垂。

    升平父老能传说,亲见田单破敌时。 ……袁参政枢,以父宫保可立荫官部曹。

    公戎装遗像,烟墩帽,饰杂宝。绣花窄衫,佩刀而立,神彩尤动人。

    浮香阁轶闻绝句五十首之十八 炎荒万里客初归,前世邹阳梦岂虚。 不见石仙袁少保,抱孙小字号东居。

    袁楚雄赋诚,参政子,袁可立孙,知广西新宁州。……石仙,袁氏堂(袁可立堂号)名,苍古秀透,高六尺,阔杀其二。

    孟津尚书王铎题其上曰:“仙岩凝碧,艮岳遗石”也。 浮香阁轶闻绝句五十首之二十六 金缕歌终撤瑟期,露盘丹炉几迁移。

    蓬莱盛事原难纪,但录当年待月时。 袁氏“陆园”在鸣凤门内,有阜隆起,上有承露石盘、丹炉。

    ……晚相园地建道场,名“小蓬莱”。一时竟歌咏之,荟为集曰《蓬莱纪胜》。

    六言绝句 田园乐 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五言绝句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听筝 李端 鸣筝金粟桂,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是误拂弦。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送别 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相思 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杂诗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送崔九 裴迪 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

    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终南望馀雪 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八阵图 (唐)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送灵澈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弹琴 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送上人 刘长卿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 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

    秋夜寄邱员外 韦应物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新嫁娘 王建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行宫 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问刘十九 (唐)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何满子 张祜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登乐游原 (唐)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渡汉江 李频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立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6. 什么是唐诗

    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繁荣最辉煌的时期。

    据《全唐诗》及其有关 补遗所载,现存诗有52000余首,作家2300多人。数量之多,作者之众,内容 之广,风格流派之繁,体裁样式之全,均堪称空前。

    从题材内容看,唐诗几乎深入到唐人生活的每个领域。大至国家兴衰、政治得失、社会动乱、战争胜负、民生疾苦,诸如盛唐时的对外用兵,盛唐 至中唐转折时的安史之乱,以及人民在其间受到的征戍与诛求之苦,中晚唐 的三大痼疾——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党争倾轧,无不写入诗中,号称“史 诗”的作品不计其数。

    小至琴技棋艺、书理画趣、虫鱼鸟兽,亦莫不人诗。 至于那些描写自然田园,歌咏日常生活,抒发离情别绪,赞美建功立业,向 往渔樵山林等传统题材,更多如雨后春笋。

    而且形式各异,有纪游体、寓言体、赋体、传记体、传奇体等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唐诗在反映现实的广阔 性和深刻性方面大大超过了前代。

    它们从许多方面接触到当时社会的重大问 题,如对统治者的穷奢极欲、横征暴敛、穷兵黩武、腐败无能、拒谏饰非、斥贤用奸都进行了大胆的揭露和谴责,有的甚至把矛头指向最高统治者,以 至后人无不感慨道唯唐人方敢如此。同时他们对农夫织妇所受到的种种压迫 与剥削充满了深切的同情,描写下层人民的生活已成为诗歌创作的一大内 容。

    它们还提出了妇女问题、商人问题及其他社会问题。凡此种种都是前代 诗人没有或很少写到的。

    唐诗的风格流派更是百花齐放。仅就盛唐而言,“李翰林之飘逸,杜工 部之沉郁,孟襄阳之清雅,王右丞之精致,储光羲之真率,王昌龄之声俊, 高适、岑参之悲壮,李颀、常建之超凡,此盛唐之盛也”(高木秉《唐诗品 汇总序》)。

    其中,孟襄阳(浩然)、王右丞(维)等人与高适、岑参等人 还被后人奉为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在盛唐之前,还出现过以华 丽壮美著称的“初唐四杰”体和以精工纤巧著称的沈宋体,在盛唐之后,还 出现过以清丽精雅著称的十才子体、以平易通俗著称的元白诗派(亦称长庆 体>、以奇警峭劲著称的韩孟诗派、以精深婉丽著称的温李诗派等。

    具体而论,唐诗派别虽多,但总体而论,唐诗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即能把充实的内容与饱满的感情,高度的写作技巧与纯熟的表现方式完美地 结合起来。而这几个因素本是诗歌的基本因素,唐诗不但能兼而有之,且能 将其炉火纯青地融为一体,故而能登上诗歌的顶峰。

    唐之前的诗并非没有充 实的内容和饱满的感情,但苦于表现方法、艺术技巧尚不能像唐人那样随心 所欲,作起诗来难免有些板滞拙涩,缺乏活泼流动的韵味与风情。唐之后的 诗并非没有高度的写作技巧与纯熟的表现方式,但很多内容和感情早已被唐 人表现得淋漓尽致,很难再有所创新,故而作起诗来难免或多从形式及人工 安排上用力,或摆脱不掉因袭的成分,使诗歌在某种程度上丧失了应有的情 韵。

    但唐诗则不同,历史的机遇使它处于一种最佳的处境。它一方面能保有 充实内容和饱满感惰,一方面又能在写作技巧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因而唐人几乎开口便能写出好诗,如“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回乡偶书》)、“葡萄美 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 《凉州词》)、“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贾岛《寻隐者不遇》),感情真切,情趣盎然,仿佛一切皆从胸中流出, 并非在有意为诗,但写出来的却是一派有如天籁的真情神韵,这正是它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不可及处。

    就体裁形式看,中国古典诗歌的各种体裁,包括“三、四、五言,六、七杂言,乐府、歌行、近体、绝句,靡弗备矣”。(《诗薮》外编卷三)唐 人发展了汉魏以来的五七言古体诗,既保有其古朴淳美的固有本色,又增加 其生动流走的新貌,特别是能吸收唐以来近体诗的优点,使其声情更加婉转 优美,摇曳多姿。

    七言歌行体在六朝时尚属初起阶段,至唐亦蔚为大国。即 使是从南北朝起即已失去其音乐性的乐府诗,在唐代也有长足的发展和进 步。

    李白尚喜借旧题写时事,至杜甫则发展为“即事名篇,无复依傍”(元 稹《乐府古题序》),专写新题乐府,从本质上继承了汉乐府“感于哀乐, 缘事而发”的写实传统。 至白居易,更团结元稹、张籍、王建等人发起了新 乐府运动,使乐府诗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唐人在诗歌体裁上的最大创新还在于律诗。这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最富有 民族特色的诗体。

    所谓律诗即要求按一定的格律程式来写诗。唐人吸取了六 朝永明体诗四声八病说和骈文骈赋崇尚骈偶对仗的合理内核,将其进一步规 则化,产生了新体的律诗。

    这些规律主要包括:音调要合乎平仄声的规律。 即在一句之中,要以两字为节平仄声相间,尤其要使偶数字平仄相间,在一 联两句之内,要平仄相对,如五言的出句为“平平平仄仄”的话(七言只需 在前边加上与五言一二两字相异的仄仄即可),那么对句即需作“仄仄仄平 平”(七言则作平平仄仄仄平平)。

    而在两联之间,即下一联的出句与上一 联的对句之间要平仄相粘,如五言的上一联对。

    属于唐诗的有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