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文佩唐诗宋词元曲
1. 唐诗宋词元曲中的《江杜》谁知道
是杜甫的《江村》吧? 《江村》 [唐]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注释 1、抱:围绕。 2、长夏:盛夏。
3、微躯:微贱的身躯,诗人自指。 4、但有故人供禄米:此句或为“多病所须惟药物” 译文 清澈的江水曲折地绕村流过,长长的夏日里,村中的一切都显得幽雅。
梁上的燕子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水中的鸥鸟互相追逐嬉戏,亲亲热热。妻子在纸上画着棋盘,小儿敲针作鱼钩。
我老了,多病的身体需要的只是治病的药物,除此之外,还有别的什么奢求呢? 赏析 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在几个月之前,诗人经过四年的流亡生活,从同州经由绵州,来到了这不曾遭到战乱骚扰的、暂时还保持安静的西南富庶之乡成都郊外浣花溪畔。
他依靠亲友故旧的资助而辛苦经营的草堂已经初具规模;饱经离乡背井的苦楚、备尝颠沛流离的艰虞的诗人,终于获得了一个暂时安居的栖身之所。时值初夏,浣花溪畔,江流曲折,水木清华,一派恬静幽雅的田园景象。
诗人拈来《江村》诗题,放笔咏怀,愉悦之情是可以想见的。 本诗首联第二句“事事幽”三字,是全诗关紧的话,提挈一篇旨意。
中间四句,紧紧贴住“事事幽”,一路叙下。梁间燕子,时来时去,自由而自在;江上白鸥,忽远忽近,相伴而相随。
从诗人眼里看来,燕子也罢,鸥鸟也罢,都有一种忘机不疑、乐群适性的意趣。物情如此幽静,人事的幽趣尤其使诗人惬心快意:老妻画纸为棋局的痴情憨态,望而可亲;稚子敲针做钓钩的天真无邪,弥觉可爱。
棋局最宜消夏,清江正好垂钓,村居乐事,件件如意。经历长期离乱之后,重新获得家室儿女之乐,诗人怎么不感到欣喜和满足呢?结句“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虽然表面上是喜幸之词,而骨子里正包藏着不少悲苦之情。
曰“但有”,就不能保证必有;曰“更何求”,正说明已有所求。杜甫确实没有忘记,自己眼前优游闲适的生活,是建筑在“故人供禄米”的基础之上的。
这是一个十分敏感的压痛点。一旦分禄赐米发生了问题,一切就都谈不到了。
所以,我们无妨说,这结末两句,与其说是幸词,倒毋宁说是苦情。艰窭贫困、依人为活的一代诗宗,在暂得栖息,杜甫能安居的同时,便吐露这样悲酸的话语,实在是对封建统治阶级摧残人才的强烈控诉。
中联四句,从物态人情方面,写足了江村幽事,然后,在结句上,用“此外更何求”一句,关合“事事幽”,收足了一篇主题,最为简净,最为稳当。 《江村》一诗,在艺术处理上,也有独特之处: 一是复字不犯复。
此诗首联的两句中,“江”字、“村”字皆两见。照一般做律诗的规矩,颔、颈两联同一联中忌有复字,首尾两联散行的句子,要求虽不那么严格,但也应该尽可能避复字。
现在用一对复字,就有一种轻快俊逸的感觉,并不觉得是犯复了。这情况,很象律句中的拗救,拗句就要用拗句来救正,复字也要用复字来弥补。
况且,第二句又安下了另外两个叠字“事事”,这样一来,头两句诗在读起来的时候,就完全没有枝撑之感了。 二是全诗前后啮合,照应紧凑。
“梁上燕”属“村”,“水中鸥”属“江”:“棋局”正顶“长夏”,“钓钩”又暗寓“清江”。颔联“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两“自”字,两“相”字,当句自对:“去”“来”与“亲”“近”又上下句为对。
自对而又互对,读起来轻快流荡。颈联的“画”字、“敲”字,字皆现成。
且两句皆用朴直的语气,最能表达夫妻投老,相敬弥笃,稚子痴顽,不隔贤愚的意境。 三是结句,忽转凄婉,很有杜甫咏怀诗的特色。
杜甫有两句诗自道其做诗的甘苦,说是“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至后》)。此诗本是写闲适心境,但他写着写着,最后结末的地方,也不免吐露落寞不欢之情,使人有怅怅之感。
杜甫很多登临即兴感怀的诗篇,几乎都是如此。前人谓杜诗“沉郁”,其契机恐怕就在此处。
作者简介 杜甫(公元712--770),汉族,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
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人称“诗圣”。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现巩义市)。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乃父杜闲。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七一二-七七零),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
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
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
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其人忧国忧民。
2. 唐诗、宋词、元曲是怎样起源的
胡乱写几句,基本按记忆,如有错误,概不负责。
古诗,简单可以分两类,一类称古风,一类称近体诗,也就是所谓的格律诗。所谓古风,是针对近体诗而言的。诗歌起源很古老,其实不管是诗还是词或是曲,都和音乐有直接联系,单说文字,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诗经都是可以配乐唱的,所以《尚书》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意思是,把心里所想,写出来,给他谱上曲子,然后歌唱。(注意:是先有文字,然后谱曲,先后顺序一定记住,很重要的一点。)这类的演唱,后人称为“雅乐”,当时所有的诗都是可以唱的,所以到现在还是诗歌并称。可惜经过先秦两汉,五胡乱华,就完全失传了。这个简略说说就得,本和题目无关的,不过是个追踪溯源。
汉武帝时期,开始置乐府,于是,把能入乐而歌的,称为歌,把不能歌的,叫做诗,于是,“诗”,成了个没音乐的单身汉。诗和歌的分手,从这里代开始。(派系争论略)顺便说句,到了汉哀帝,乐府罢黜,估计是这位同学,因失聪而恼怒吧。后人把这时期写的东西,笼统称“汉魏乐府”。而这“乐府”,其配乐方式,也是先文字,后谱曲,其演唱方式,称为“清乐”,和《诗经》的“雅乐”,大不相同。
南北朝时期,南朝浙江人沈约、周顒、谢脁等发现了汉语四声,就是“平上去入”四声。沈约因此撰写了《四声谱》,并创了“四声八病”之说,这个就是声律说的起源。不过这个学说在当时,并不是都知道,包括从小就受高等教育的帝王。比如那个喜欢当和尚的梁武帝萧衍,就不懂四声是什么,哦,估计问他佛经,他该知道,呵呵。有次他问周舍(周顒之子)“你们写东西讲究个四声,到底是什么?”小周拍了个马屁说:就是“天子圣哲”。这四字,刚好是平上去入四声,但老萧光想去同泰寺当和尚了,问了也懒得知道。
上面说了半天四声八病,这些就是唐朝近体诗的源头。从南朝开始,声律说蜂起,到了初唐,在杜审言、沈佺期、宋之问等人的不断完善下,一种讲究平仄、对仗的新诗体,正式出现,后人称为近体诗,或称格律诗。其把平上去入四声,分为两类,平声为平音,其他三声叫仄音,其基本规律是“一句之内,平仄相间;两句之中,平仄相对;两联之间,平仄相沾。”并对拗句、孤平、拗救、对仗等,做了细致的规定。为了区分近体诗之前那些不怎么讲究格律的诗歌,于是,把那些统一称为古风。后来朝廷把五言排律的格律诗,纳入了科举之中,称“试帖诗”,可想,因为功名,近体诗肯定大行其道了。(当然唐诗兴起也不全是功名的原因,这里随便调侃句。)顺便说句,杜审言也许未必大家都知道,他孙子,大家肯定熟悉,就是大名鼎鼎的杜甫老先生。杜甫教育他儿子的诗说“诗是吾家事”,这个是大实话,并不是他吹牛的。因为近体诗,就是他爷爷折腾出来的。
唐诗,也是先有文字,后有音乐的,这个也是诗歌一个特色,或说是国产韵文的特点。既然有国产,肯定有“舶来品”,这个“船上来”的玩意,就是大家熟悉的宋词,不过这个船,是沙漠之舟---骆驼,哦,也不知道“词”当时是不是骑骆驼来中原的,下面扯下宋词。
话说从南北朝末年,一些由琵琶为主要乐器的西域乐队,从印度、中亚细亚、等地经新疆、河西走廊,开始象中原“流窜”,经过和中原音乐少量的融合,在隋唐时期,在中原定居下来。这群乐队,是先有了乐谱,但只有音乐太单调,于是根据音乐的高低旋律,演唱的,给这些音乐配上些文字,这样就显得的丰富多了。这群人,为了发展,经常出入各大宴会,于是,大家把这中新兴的音乐,称为“燕乐”,燕,是通假字,通“宴”,说白了就是宴会上的音乐。
因为这个新兴的东西,先有了音乐,后有了文字,所以叫做“填词”或“依声填词”。填词,其实是根据旋律高低来凑字,而不是根据什么平仄来写。为了配合旋律,据说在隋朝就已经出现了长短不齐的文字了。后来文人逐渐介入到这个新音乐中,晚唐的温庭筠、韦庄在早期最出名的词家。经过温、韦,到南唐二主、冯延巳、宋朝晏殊、欧阳修等,逐渐文雅。其中柳永,是一个致力于长调的词人,西夏使者说“凡有井台处,皆歌柳永词”。但因为他的词很多比较俗,所以不被晏殊欣赏,由此也可知道到了晏、柳的年代,词已经基本被完全雅化了。
(待续)
3. 关于劝学的唐诗宋词元曲各10首
朱熹《劝学诗》:“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一首诗叫<;劝学>;,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发愤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劝学
(唐)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
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
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长歌行
《乐府歌辞》
青青园中葵,
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
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
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
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古代的“劝学诗”集锦
一、立志
少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神童诗》)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神童诗》)
读律看书四十年,乌纱头上有青天。男儿欲画凌烟阁,第一功名不爱钱。(明 杨继盛《言志诗》)
二、勤学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 颜真卿《劝学》)
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宋 刘过《书院》)
三、惜时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晋 陶渊明《杂诗》)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唐 《金缕衣》)
昨日兮昨日,昨日何其好!昨日过去了,今日徒烦恼。世人但知悔昨日,不觉今日又过了。水去汩汩流,花落日日少。万事立业在今日,莫待明朝悔今朝。(佚名《昨日歌》)
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明 文嘉《今日歌》)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东流水,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清 钱泳《明日歌》)
四、方法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宋 陆九渊《读书》)
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唐 韩愈《劝学诗》)
五、体会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月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 朱熹《观书有感》)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宋 朱熹《观书有感》)
六、乐趣
木落水尽千崖枯,迥然吾亦见真吾。坐对韦编灯动壁,高歌夜半雪压庐。地炉茶鼎烹活火,一清足称读书者。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元 翁森《四时读书乐》冬)
春读书,兴味长,磨其砚,笔花香。读书求学不宜懒,天地日月比人忙。燕语莺歌希领悟,桃红李白写文章。(民国 熊伯伊《四季读书歌》春) 劝学
(唐)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
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
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长歌行
《乐府歌辞》
青青园中葵,
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
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
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
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