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唐诗送柴侍御图文

    1. 求《送柴侍御》古诗的全注音

    《送柴侍御》古诗的全文注音如下:

    《送柴侍御》sòng chái shì yù

    作者:王昌龄

    zuò zhě:wánɡ chānɡ línɡ

    朝代:唐

    cháo dài:táng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yuán shuǐ tōnɡ bō jiē wǔ ɡānɡ,sònɡ jūn bú jué yǒu lí shānɡ 。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qīnɡ shān yí dào tónɡ yún yǔ,mínɡ yuè hé cénɡ shì liǎnɡ xiānɡ 。

    译文:

    沅江的波浪连接着武冈,送你不觉得有离别的伤感。你我一路相连的青山共沐风雨,同顶一轮明月又何曾身处两地呢?

    扩展资料:

    《送柴侍御》是王昌龄被贬到龙标时的作品。这位柴侍御将要从龙标前往武冈,诗人写下这首诗为他送行。

    王昌龄的这首诗体现出“道是无情却有情”,诗的第二句说“送君不觉有离伤”, 写自己送朋友离开,也不觉得悲伤,因此看似无情,但诗人接着说“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一句肯定,一句反诘,蕴涵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这两句既对朋友表示宽慰,又将深挚不渝的友情和别后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了,更显体贴与深情。

    这首诗豁达乐观,表达的是对朋友的宽慰之情;严诗凄凉哀婉,表达了对朋友的深切思念。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送柴侍御

    2. 唐王昌龄的《送柴侍郎》的意思

    送柴侍御王昌龄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昌龄是一位很重友情的诗人,单就他的绝句而论,写送别、留别的就不少,而且还都写得情文并茂,各具特色.“离愁渐远渐无穷”,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远”,就意味着空间距离之大,相见之难.所以不少送别一类的诗词就往往在这个“远”字上做文章.比如:“荆南渭北难相见,莫惜衫襟着酒痕.”“雪晴云散北风寒,楚水吴山道路难.”“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它们都是以不同的形象着意表现一个“远”字,而那别时之难,别后之思,便尽在不言之中了.然而,王昌龄的这首《送柴侍御》倒是别开蹊径的.从诗的内容来看,这首诗大约是诗人贬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时的作品.这位柴侍御可能是从龙标前往武冈(今湖南省武冈县),诗是王昌龄为他送行而写的.起句“流水通波接武冈”(一作“沅水通流接武冈”),点出了友人要去的地方,语调流畅而轻快,“流水”与“通波”蝉联而下,显得江河相连,道无艰阻,再加上一个“接”字,更给人一种两地比邻相近之感,这是为下一句作势.所以第二句便说“送君不觉有离伤”.“谁渭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龙标、武冈虽然两地相“接”,但毕竟是隔山隔水的“两乡”.于是诗人再用两句申述其意,“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笔法灵巧,一句肯定,一句反诘,反复致意,恳切感人.如果说诗的第一句意在表现两地相近,那么这两句更是云雨相同,明月共睹,“物因情变”,两地竟成了“一乡”.这种迁想妙得的诗句,既富有浓郁的抒情韵味,又有它鲜明的个性.它固然不同于“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那种面临山川阻隔的远离之愁;但也不象“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何人不识君”那么豪爽、洒脱.它是用丰富的想象,去创造各种形象,以化“远”为“近”,使“两乡”为“一乡”.语意新颖,出人意料,然亦在情理之中,因为它蕴涵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而这种情谊不也就是别后相思的种子吗!又何况那青山云雨、明月之夜,更能撩起人们对友人的思念,“欲问吴江别来意,青山明月梦中看”(王昌龄《李仓曹宅夜饮》).所以这三四两句,一面是对朋友的宽慰,另一面已将深挚不渝的友情和别后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了.说到这里,我们便可以感到诗人未必没有“离伤”,但是为了宽慰友人,也只有将它强压心底,不让它去触发、去感染对方.更可能是对方已经表现出“离伤” 之情,才使得工于用意、善于言情的诗人,不得不用那些离而不远、别而未分、既乐观开朗又深情婉转的语言,以减轻对方的离愁.这不是更体贴、更感人的友情么?是的.正是如此,“送君不觉有离伤”,它既不会被柴侍御、也不会被读者误认为诗人寡情,恰恰相反,人们于此感到的倒是无比的亲切和难得的深情.这便是生活的辩证法,艺术的辩证法.这种“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抒情手法,比那一览无余的直说,不是更生动、更耐人寻味吗?。

    3.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完成后面的问题

    小题1:七言绝句(或七绝、绝句);送别诗

    小题2:两地流水相通,形同比邻;自己和朋友风雨与共,明月共睹;虽处异地,情感相通,因此“送君不觉有离伤”。

    小题3:感情色彩:王诗豁达乐观,表达的是对朋友的宽慰之情;严诗凄凉哀婉,表达了对朋友的深

    切思念。表现手法:王诗“青山”“明月”句,是作者借助想象来抒情;“明月”句是作者运用反问的手法直抒胸臆。(答出1点即可)严诗写“日晚”“寒鸦”“江水”,寓情于景,抒情委婉含蓄。(结合诗句,言之成理即可)

    小题1:

    试题分析:从标题中的关键词“送”即可知为送别诗。

    小题2:

    试题分析:起句“流水通波接武冈”,点出了友人要去的地方,语调流畅而轻快,“流水”与“通波”蝉联而下,显得江河相连,道无艰阻,再加上一个“接”字,更给人一种两地比邻相近之感,这是为下一句作势。所以第二句便说“送君不觉有离伤”。龙标、武冈虽然两地相“接”,但毕竟是隔山隔水的“两乡”。

    小题3:

    试题分析:王诗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笔法灵巧,一句肯定,一句反诘,反复致意,恳切感人。如果说诗的第一句意在表现两地相近,那么这两句更是云雨相同,明月共睹,这种迁想妙得的诗句,既富有浓郁的抒情韵味,又有它鲜明的个性。严诗第三、四句写别后的情景。“日晚江南望江北”,点明友人远行的方向——江北。兰舟已逝,离情难舍。天色向暮;连成群的寒鸦也纷纷飞尽,各自归入巢中。但是,诗人仍在江畔伫立,久久地凝望着友人离去的方向。“寒鸦飞尽水悠悠”,是望中之景,然而景中有情,情景交融,合为一体。友人远去,相见无期,鸟儿飞尽,无踪可寻。天地间显得多么空阔、多么寂寞。只有那无尽的江水在无言地流淌,恰如诗人心中无限的忧愁。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送柴侍御王昌龄流水通波接武冈,

    【小题1】“接”是连接之意,指出了流水使两地连接,给人以邻近之感,表达对友人的宽慰之情。

    【小题2】起句点出友人要去的地方,江河相连,给人以邻近之感;三四句运用想象,出人意料,使不觉有离伤之感在情理之中;表达了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厚情感。 【小题1】试题分析:从诗的内容来看,这首诗大约是诗人贬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时的作品。

    这位柴侍御可能是从龙标前往武冈(今湖南省武冈县),诗是王昌龄为他送行而写的。起句“流水通波接武冈”(一作“沅水通流接武冈”),点出了友人要去的地方,语调流畅而轻快,“流水”与“通波”蝉联而下,显得江河相连,道无艰阻,再加上一个“接”字,更给人一种两地比邻相近之感,这是为下一句作势。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试题分析:王昌龄是一位很重友情的诗人,单就他的绝句而论,写送别、留别的就不少,而且还都写得情文并茂,各具特色。 笔法灵巧,一句肯定,一句反诘,反复致意,恳切感人。

    如果说诗的第一句意在表现两地相近,那么这两句更是云雨相同,明月共睹,“物因情变”,两地竟成了“一乡”。这种迁想妙得的诗句,既富有浓郁的抒情韵味,又有它鲜明的个性。

    它是用丰富的想象,去创造各种形象,以化“远”为“近”,使“两乡”为“一乡”。 语意新颖,出人意料,然亦在情理之中,因为它蕴涵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

    而这种情谊不也就是别后相思的种子吗!又何况那青山云雨、明月之夜,更能撩起人们对友人的思念。所以三四两句,一面是对朋友的宽慰,另一面已将深挚不渝的友情和别后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了。

    说到这里,我们便可以感到诗人未必没有“离伤”,但是为了宽慰友人,也只有将它强压心底,不让它去触发、去感染对方。更可能是对方已经表现出“离伤”之情,才使得工于用意、善于言情的诗人,不得不用那些离而不远、别而未分、既乐观开朗又深情婉转的语言,以减轻对方的离愁。

    这不是更体贴、更感人的友情么?是的。正是如此,“送君不觉有离伤”,它既不会被柴侍御、也不会被读者误认为诗人寡情,恰恰相反,人们于此感到的倒是无比的亲切和难得的深情。

    这便是生活的辩证法,艺术的辩证法。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5.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完成后面题目

    小题1:送别,乐观/豁达/开朗/积极都可(2分)

    小题2:我同意。诗的第二句说“送君不觉有离伤”, 写自己送朋友离开,也不觉得悲伤,因此看似无情,(1分)但诗人接着说“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一句肯定,一句反诘,蕴涵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2分)这两句既对朋友表示宽慰,又将深挚不渝的友情和别后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了,更显体贴与深情。(1分)

    小题1:

    试题分析:由题目“送柴侍御”就可以确定是一首送别诗,揣摩“送君不觉有离伤”与“明月何曾是两乡”就可以品味出诗人乐观、豁达、开朗的心态。

    小题2:

    试题分析:类似题目的解答,一般情况下要顺势思维,最好选择“同意”,这样就能比较好地结合诗句来分析原因。分析时要具体,对于绝句来说,最好逐句分析。

    6.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题1:两地流水相通,形同比邻;(1分)自己和朋友风雨与共,明月zhidao共睹(1分);虽处异地,情感相通(1分),因此“送君不觉有离伤”。

    小题1:感情色彩:王诗豁达乐观,表达的是对朋友的宽慰之情;严诗凄凉哀婉,表达了对朋友的深切思念。(2分)

    表现手法:王诗“青山”“明月”句,是作者借助想象来抒情;“明月”句是专作者运用反问的手法直抒胸臆。(答出1点即可)严诗写“日晚”“寒鸦”“江水”,寓情于景,抒情委婉含蓄。(共2分,结合诗句,言之成理即可)

    小题1:重点此诗,从第一句可总结出两地水相通,三四句则可得出,两人虽分离,但一和同表明两人风雨与共,明月何曾,表明两人共享一个明月。所以要答出三个方面,一个一分。

    小题1:从诗句中可得出感情色彩,王诗的送君不觉有离伤使得本诗更多的是乐观,而严诗一别心知两地秋,从秋与寒来看作者内心悲凉。所以此诗没有王诗的乐观,而更多的是凄婉。语言表达方面从何曾两字可看出有反问,而严诗则用“寒鸦”“江水”等意象表现感情。所以答寓情于景更合适属。

    唐诗送柴侍御图文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