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唐诗三百首蹬鹳雀楼

    1. 古诗三百首登鹳雀楼诗意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2.白日:太阳.3.尽:消失.4.依:依傍.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5.穷:尽,使达到极点.6.千里目:眼界宽阔.7.更:再.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编辑本段]【王之涣《登鹳雀楼》的鉴赏】 〖诗意〗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2. 王之涣《凉州词》《登鹳雀楼》

    王之涣流传下来的诗只有绝 句六首,可后人只要喜欢诗的,几乎无人不知晓他的诗名。

    《唐诗三 百首》选了他两首诗,一首《登鹳雀楼》,另一首《凉州词》。《唐 诗三百首》是中国最享盛名的诗歌选本,居然会选中他三分之一的作 品,可见他的不同寻常。

    我个人认为这两首诗是《唐诗三百首》里最 好的诗歌,因而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好的诗歌,抄录如下: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 仅凭这两首小诗,称王之涣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流诗人,我想并 不为过。诗人的盛名,从来都应该来自他的诗作。

    有了第一流的作品, 便会有每一流的诗人。如果不是第一流的诗人,何来第一流的作品? 王之涣写出了一流的作品,虽然数量少了些,但他还是一位一流的诗 人。

    诗人的桂冠从来就取决于作品的质量,而非数量。相反,以如此 少的量博得如此高的声誉,正是王之涣不同寻常之处。

    我们可以把王之涣视为诗人。(事实上他也是诗人)他的诗作流 传下来;他的诗名流传下来;他成了中国文学的历史人物,并藉此一 直活到“现在”。

    王之涣存在的价值在于他的诗歌,在于文学意义。 后人只要一提起他的大名,马上会联想到中国文学高峰期的唐代诗歌, 以及那两首家喻户晓的诗作。

    “喔,王之涣,就是——就是那写《登 鹳雀楼》(或者是《凉州词》)的诗人嘛!”王之涣的形象是一名诗 人的形象,在后代人的心目中,诗人是他的生存形式;既然诗人是他 的生存形式,后人们若遥想当年,在他们的印象里,他的生存状态自 然也就是写诗和吟诗了。我想,假如现代雕塑家要为王之涣塑像,不 刻画他在写诗吟诗的形象又能刻画什么呢?写诗吟诗体现了他的生命 本质。

    一千多年来,王之涣的生命是早已同那两首小诗联系在一起,再 不分离。很难设想除了诗人之外他还能是什么——当然,也很难设想 除了是《登鹳雀楼》和《凉州词》的作者外他还能是什么。

    《唐诗三 百首》,在“王之涣”名下的作者简介栏里是这么说的:“并州人, 天宝间与王昌龄、高适等,联唱迭和,名动一时。”简介的内容,仍 然脱不了“旗亭画壁”,言简意赅,似乎这就足够了,除此之外他不 再可能是其它的什么。

    至于除了写诗外他还做过些什么,他的家庭如 何,他的职业,他的性格,他的人格……一切都不重要,甚至都不存 在。后人只要记住:他是诗人,写了脍炙人口的《登鹳雀楼》、《凉 州词》就行了。

    假如时光倒流,假如现在是公元八世纪,我真想到唐人中间去寻 找王之涣,看他究竟是怎样生活的。难道他会把一生的时间都花费在 酝酿与构思这两首小诗上,平仄、押韵、对仗、结构、色彩、旋律、节奏、炼字炼句……殚精虑思,反复推敲,从而催生出这两首精美的 小诗?难道他的一生除了吟诗写诗外,真的不再干点别的什么了,比 如官吏、庄园主、管家、农夫、师爷、账房、城市平民、木匠、风水 先生、士兵或者军官?如果他什么都不干,靠什么生活?要知道古代 是没有职业作家的,古代的作家诗人们,绝大多数都是官吏,也就是 说他们另有一份比作家诗人更好更体面更光彩的职业,赖以养家糊口, 或者藉此享受荣华富贵。

    文学的创作只是他们业余爱好,纯粹是爱好, 不能当饭吃。职业决定人的身份。

    如果王之涣另有职业,究竟应该视 之为“诗人王之涣”,还是其他什么的王之涣? 写两首小诗花不了他多少生命时光,即使六首加在一起,也用不 了多长时间。那个时代的诗人大多诗思敏锐诗才便捷,口占一首七绝 或五绝是做诗的基本功。

    如果不是那样的话,我看也就没有后人心目 中“唐诗”的辉煌了。王之涣除了是诗人,肯定还是其他的什么—— 只是后人不知道罢了。

    也有可能只是我不知道罢了。我只知道公元八 世纪那个名叫王之涣的人,他真实的生存状态同后人想象中模样不应 该相同,“诗人”无法概括他的身份特征,不是他的生存形式,写诗 吟诗也不是他全部的生活过程和意义。

    他真实的生存状态究竟如何? 没人知道,无法考证,也没必要去考证。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真实 的王之涣与后人想象中的王之涣肯定是两人。

    这一点我敢打赌真有趣, 一生仅留下六首绝句,其中竟有两首成了千古名作。凭这两首诗,王 之涣名留青史。

    颇像偶然与巧合,或者如人们常说的:“无意插柳柳 成荫”。他写这两首诗时,仅受制于瞬时片刻内心的冲动,是不会想 到今后能够如何如何的。

    如果他留存至今的诗总共只有六首绝句,即 使加上数倍乃至数十倍佚失的作品,他一生花在写诗吟诗上的时间也 不会很多。按照现代人的眼光看,他谈不上勤奋刻苦,更谈不上执着 以求了。

    但是,在他的一生中,就是这些短暂的用于写诗的时间,甚 至是某一瞬间,使他享有了文学史上一流诗人的盛名。 写到这里,应该言归正传了。

    我想要说明的是,文学是可以藏之 名山,传之久远的。王之涣可谓其中典型的例子。

    同时,对待文学的 态度,却不一定要恭恭敬敬诚惶诚恐,把它当做名山事业来看待。在 这一点上,王之涣也是典型的例子。

    “旗亭画壁”的故事,一生仅留 。

    3. 王之涣《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

    全诗如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全诗翻译: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此诗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

    此诗虽然只有二十字,却以千均巨椽,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令人襟怀豪放。诗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是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够催人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登高放眼,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这首诗是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王之涣因这首五言绝句而名垂千古,鹳雀楼也因此诗而名扬中华。

    4.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凉州词,李白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此诗经“孤城”为中心而衬以辽阔雄奇的背景.首句“黄河直上”,有人认为很费解,故易“黄河”为“黄沙”.然而“黄沙直上”,天昏地暗,那能看见“白云”?其实,“黄河直上”并不难理解.李白与王之涣都写过沿黄河西望的景色,不同点在于:李白的目光由远而近,故创出“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奇句;王之涣的目光自近及远,故展现了“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奇景.遥望西陲,黄河由东向西,无限延伸,直入白云,这是纵向描写.在水天相接处突起“万仞山”,山天相连,这是竖向描写.就在这水天相接、山天相连处,“一片孤城”,隐约可见.这,就是此诗所展现的独特画面.

    5. 登鹳雀楼和凉州词

    作品原文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译文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穷:尽,使达到极点.

    6.千里目:眼界宽阔.

    7.更:再.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诗词原文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

    1、凉州词:又名《凉州歌》.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2、原题二首,此其一,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凉州,唐陇右道凉州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县).

    3、远上;远远向西望去.“远”一作“直”.

    4、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5、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6、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等于213cm或264cm,约等于2.3m或2.6m).

    7、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属于一种乐器.

    8、杨柳:《折杨柳》曲.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9、度:越过.

    10、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11、何须:何必.

    译文 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像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峙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6. 到底是登鹳雀楼还是登鹳鹊楼

    登鹳雀楼唐诗三百首,教学大纲都是这样写的。

    登鹳雀楼,唐诗名,为题咏山西省永济市鹳雀楼(又名鹳鹊楼)的篇章。据《清一统志》记载,楼的旧址在山西蒲州(今永济县,唐时为河中府)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

    由于鹳雀楼楼体壮观,结构奇特,气势雄伟,加之区位优越,风景秀丽,历代文人雅士、骚人墨客,多来登楼观瞻、放歌抒怀,并留下许多居高临下,雄观大河的不朽篇章。 北宋大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道:“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

    唐人留诗者甚多,惟李益、王之涣、畅当三首能壮其观”。这三首中,李益的诗是一首七律;王之涣、畅当的诗则是五绝,均题作《登鹳雀楼》。

    其中以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最为脍炙人口,畅当的诗境也很壮阔,不失为一首名作,但有王之涣的这首诗在前,比较之下,终输一筹,不得不让王诗独步千古。

    唐诗三百首蹬鹳雀楼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