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白居易学唐诗
1. 白居易的古诗《草》怎么写草(唐)白居易
白居易 《赋得古原草送别》又名《草》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韵译:古原上的野草乱生乱长,每年春来茂盛秋来枯黄.任凭野火焚烧不尽不灭,春风一吹旧蓬勃生长.远处芳草掩没古老驿道,延至荒城一片翠绿清朗.春绿草长又送游子远去,萋萋乱草可比满腹离伤.评析:这是咏物诗,也可作为寓言诗看.有人认为是讥刺小人的.从全诗看,原上草虽 有所指,但喻意并无确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作为一种“韧劲”而有 口皆碑,成为传之千古的绝唱.【注释】本诗又题《草》.赋得:凡是指定、限定的诗题例在题目上加“赋得”二字.这种作法起源于“应制诗”,后来广泛用于科举“试帖诗”.此诗为作者准备科举考试而拟题的习作,所以也加了“赋得”二字.“又送”两句诗意,本自《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简析】这首诗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作品,也是当时传诵的名篇.全诗结构严紧,格调清新,通过对荒原野草的赞颂,反映了作者积极进取的精神.。
2. 草白居易
《草》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离(lí)离(lí)原(yuán)上(shàng)草(cǎo) 一(yī)岁(suì)一(yī)枯(kū)荣(róng) 野(yě)火(huǒ)烧(shāo)不(bú)尽(jìn) 春(chūn)风(fēng)吹(chuī)又(yòu)生(shēng) 远(yuǎn)芳(fāng)侵(qīn)古(gǔ)道(dào) 晴(qíng)翠(cuì)接(jiē)荒(huāng)城(chéng) 又(yòu)送(sòng)王(wáng)孙(sūn)去(qù) 萋(qī)萋(qī)满(mǎn)别(bié)情(qíng)。
3. 古诗《草》赏析,白居易的
【诗文赏析】 这是一首应考习作,相传白居易十六岁时作。
按科举考试规定,凡指定的试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相类似。《赋得古原草送别》即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诗的首句“离离原上草”,紧紧扣住题目“古原草”三字,并用叠字“离离”描写春草的茂盛。第二句“一岁一枯荣”,进而写出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已的规律。
第三、四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写“枯”,一句写“荣”,是“枯荣”二字意思的发挥。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
第五、六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用“侵”和“接”刻画春草蔓延,绿野广阔的景象,“古道”“荒城”又点出友人即将经历的处所。最后两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点明送别的本意。
用绵绵不尽的萋萋春草比喻充塞胸臆、弥漫原野的惜别之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韵味无穷。 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在“赋得体”中堪称绝唱。
据宋人尤袤《全唐诗话》记载:白居易十六岁时从江南到长安,带了诗文谒见当时的大名士顾况。顾况看了名字,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
但当翻开诗卷,读到这首诗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两句时,不禁连声赞赏说:“有才如此,居亦何难!”连诗坛老前辈也被折服了,可见此诗艺术造诣之高。
4. 白居易的《草》的全诗,以及写这首诗的历史背景.我记得好象是他考试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及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白居易虽出身于官宦之家,但家境并不富裕,又因战乱而随父颠沛流离.他自幼好学,五六岁便学写诗,九岁谙识声韵,他这样勤奋刻苦,夜以继日,以至口舌生疮、手肘成骶.据说,白居易初到长安,携诗拜访京城的名士顾况.起先,他看到“居易”的名字打趣地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待他读到白居易早年的习作《赋得古原草送别》时,被其中的四句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所吸引,不禁大为赞赏说:“有句如此,居亦何难!”白居易一生写诗近三千首,终于成为一代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