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风的配画
1. 唐韵诗古诗的原文是什么
唐韵古诗的原文
《题汪季路家藏吴彩鸾唐韵后》
旧说仙人吴彩鸾,日书切韵归毫端。
不应神速有如此,令人至今疑稗官。
相传此事三百载,谁知真迹俨然在。
笔精墨妙信入神,间以朱丹倍晶彩。
法言初为此韵时,賸裒文字觉后知。
宁知遂经谪仙手,讳字曾阙民与基。
经生矻矻尽精力,摩以岁月或可得。
动翰如飞犹恐迟,一日一挥出心画。
神仙之说云渺茫,仙凡配耦尤荒唐。
萧史弄玉乘凤去,蓝田空说容裴航。
文箫之遇真是否,岂此虚名传不朽。
五篇历历为全书,始信传闻是真有。
当时所直才五缗,于今千金价未均。
十年盖有数百本,未知几本传今人。
惜哉字画太纤细,后日传之知几岁。
只今已有字不全,欲镌翠珉固非易。
我逾七十方见之,暂借一观聊自怡。
平生愿见心便足,何必更谋身后为。
2. 简述中唐诗坛的概况
1、简介
文学史上的中唐,一般是指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到唐文宗开成元年(836)年,历代、德、顺、宪、穆、敬、文宗七朝,共71年。766年左右,先后逝去的著名诗人有王维(761)、李白(762)、高适(765)、杜甫(770)、岑参(770)等,盛唐诗坛由此冷寂。但此后新的诗人群体不断涌现,至贞元、元和、长庆时期出现了文苑再盛的局面,直到836年前后,柳宗元(819)、韩愈(824)、元稹(831)、刘禹锡(842)、白居易(846)等文坛大家相继离世,中唐文学亦到了它的尾声。
2、中唐诗风的转变:
1) 时代精神的转变:由盛唐的自由浪漫转为冷静思考,由济时用世转为忧时拯世。
2)审美趣尚的转变:由盛唐的兴象玲珑、风骨端翔、意境浑融转为大历十才子的清新淡远、韩孟的奇崛险怪、元白的平易通俗。
3)写实成为诗歌创作的主流 。
3、中唐诗歌的分期:
中唐诗家辈出,风格多样,为唐诗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高潮,上承杜诗,下启晚唐和两宋诗风
1)中唐前期——自大历至贞元中:
韦应物、刘长卿:以山水诗为主
钱起、卢纶等大历十才子及李益的边塞诗
元结、顾况:新乐府运动的先驱
2)中唐后期——贞元后期至长庆年间:
元白诗派
韩孟诗派及李贺
柳宗元
刘禹锡
3. 简述中唐诗歌创作的概况
中唐诗人在盛唐那样的艺术高峰面前,表现出拓展新的诗歌艺术领域的巨大努力,从而使中唐成为继盛唐之后诗歌的又一繁荣时期,不仅诗人和诗作的数量大大超过盛唐,而且流派繁多。
从盛唐到中唐,是一个巨大的转变。而杜甫就是衔接这个转变的伟大诗人,杜甫的诗歌是“安史之乱”前后的一部诗史。他忧国伤时,善于把时代的灾难、民生的涂炭和个人的不幸结合起来,用典型事例反映现实,因而他的诗感情深沉,蕴涵深广,形成“沉郁顿挫”的风格。又由于他善于涵古茹今,转益多师,所以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专”。成为一位既集前人大成,又开后人无数法门的诗人。
自大历至贞元中,唐诗处于两个高潮之间的低谷,呈现出一种过渡状况。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韦应物、刘长卿、李益及“大历十才子”,他们大多经历了安史之乱,所以他们的诗对社会的疮痍、民生的凋敝有所反映,但多客观冷静的描:写、低沉感伤的哀叹,缺乏盛唐诗歌那种强烈浓厚的感情和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另外还有元结、顾况等,用风格古朴的乐府古体揭露时弊,反映百姓疾苦,成为介于杜甫与元稹、白居易之间的一个现实主义流派。
从贞元后期至长庆年间,是唐代诗歌发展的又一高潮。与盛唐相比,此时的诗歌有所变化:其一,内容上现实主义倾向有所加强,题材有所拓宽,总结历史教训的题材增多。其二,形式上流派众多,风格各异。一派由白居易、元稹、张籍、王建等人倡导、参与新乐府运动,他们有一套较系统明确的理论,主张发挥诗歌的美刺作用,干预现实,对杜甫的现实主义有所继承和发展。另一派以韩愈、孟郊为代表,他们的风格不尽相同,但都继承了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神,以怪奇怒张为美,追求惊世骇俗的审美情趣,形成奇崛险峭的风格。在元白和韩孟两派诗人之外,柳宗元和刘禹锡标新立异,也是中唐时期优秀的诗人。其三,表现手法更加丰富,如以文为诗,以议论为传,以律调入歌行,用传奇的手法叙事写人等。
4. 诗人李贺字什么
李贺,字长吉 李贺,字长吉。
系出郑王后。七岁能辞章。
韩愈、皇甫湜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辄就,自目曰《高轩过》。二人大惊,自是有名 李景.隋朝官员 字道兴,天水休官人也。
父超,周应、戎二州刺史。景容貌奇伟,膂力过人,美须髯,骁勇善射。
平齐之役,颇有力焉,授仪同三司。以平尉迥,进位开府,赐爵平寇县公,邑千五百户。
开皇九年,以行军总管从王世积伐陈,陷陈有功,进位上开府,赐奴婢六十口,物千五百段。及高智慧等作乱江南,复以行军总管从杨素击之。
别平仓岭,还授鄜州刺史。十七年,辽东之役,为马军总管。
及还,配事汉王。高祖奇其壮武,使袒而观之,曰:“卿相表当位极人臣。”
寻从史万岁击突厥于大斤山,别路邀贼,大破之。后与上明公杨纪送义成公主于突厥,至恒安,遇突厥来寇。
时代州总管韩洪为虏所败,景率所领数百人援之。力战三日,杀虏甚众,赐物三千段,授韩州刺史。
以事王故,不之官。仁寿中,检校代州总管。
汉王谅作乱并州,景发兵拒之。谅遣刘暠袭景,战于城东。
升楼射之,无不应弦而倒。选壮士击之,斩获略尽。
谅复遣岚州刺史乔钟葵率劲勇三万攻之。景战士不过数千,加以城池不固,为贼冲击,崩毁相继。
景且战且筑,士卒皆殊死斗,屡挫贼锋。司马冯孝慈、司法参军吕玉并骁勇善战,仪同三司侯莫陈乂多谋画,工拒守之术。
景知将士可用,其后推诚于此三人,无所关预,唯在阁持重,时出抚循而已。月馀,朔州总管杨义臣以兵来援,合击,大破之。
先是,景府内井中甃上生花如莲,并有龙见,时变为铁马甲士。又有神人长数丈见于城下,其迹长四尺五寸。
景问巫,对曰:“此是不祥之物,来食人血耳。”景大怒,推出之。
旬日而兵至,死者数万焉。景寻被征入京,进位柱国,拜右武卫大将军,赐缣九千匹,女乐一部,加以珍物。
景智略非所长,而忠直为时所许,帝甚信之。击叛蛮向思多,破之,赐奴婢八十口。
明年,击吐谷浑于青海,破之,进位光禄大夫。赐奴婢六十口,缣二千匹。
五年,车驾西巡,至天水,景献食于帝。帝曰:“公,主人也。”
赐坐齐王暕之上。至陇川宫,帝将大猎,景与左武卫大将军郭衍俱有难言,为人所奏。
帝大怒,令左右Ξ之,竟以坐免。岁余,复位,与宇文述等参掌选举。
明年,攻高丽武厉城,破之,赐爵苑丘侯,物一千段。八年,出浑弥道。
九年,复出辽东。及旋师,以景为殿。
高丽追兵大至,景击走之。赉物三千段,进爵滑国公。
杨玄感之反也,朝臣子弟多预焉,而景独无关涉。帝曰:“公诚直天然,我之梁栋也。”
赐以美女。帝每呼李大将军而不名,其见重如此。
十二年,帝令景营辽东战具于北平,赐御马一匹,名师子?吉。会幽州贼杨仲绪率众万馀人来攻北平,景督兵击破之,斩仲绪。
于时盗贼蜂起,道路隔绝,景遂召募,以备不虞。武贲郎将罗艺与景有隙,遂诬景将反。
帝遣其子慰谕之曰:“纵人言公窥天阙,据京师,吾无疑也。”后为高开道所围,独守孤城,外无声援,岁馀,士卒患脚肿而死者十将六七,景抚循之,一无离叛。
辽东军资多在其所,粟帛山积,既逢离乱,景无所私焉。及帝崩于江都,辽西太守邓暠率兵救之,遂归柳城。
后将还幽州,在道遇贼,见害。契丹、靺轲素感其恩,闻之莫不流涕,幽、燕人士于今伤惜之。
有子世谟。 李绅 所属朝代:唐代 所属文学时期: 隋唐五代文学 同时期作家:元稹、白居易 李绅生于唐大历七年(772年),祖籍安徽亳州。
父李晤, 历任金坛、乌程(今浙江吴兴)、晋陵(今常州)等县令,携家来无锡,定居梅里抵陀里(今无锡县东亭长大厦村)。李绅幼年丧父,由母教以经义。
15岁时读书于惠山。青年时目睹农民终日劳作而不得温饱,以同情和愤慨的心情,写出了千古传诵的《悯农》诗2首,内有“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名句,被誉为悯农诗人。
贞元二十年(804)李绅再次赴京应试,未中,寓居元稹处。曾为元稹《莺莺传》命题,作《莺莺歌》,相得益彰,流传后世。
元和元年(806)中进士,补国子监助教。 后离京至金陵,入节度使李掎幕府。
因不满李掎谋叛而下狱。李掎被杀后获释,回无锡惠山寺读书。
元和四年赴长安任校书郎,与元稹、白居易共倡新乐府诗体(史称新乐府运动),作有《乐府新题》20首。 元和十四年升为右拾遗。
元和十五年任翰林学士,卷入朋党之争,为李(德裕)党重要人物,任御史中丞、户部侍郎等要职。与李德裕、 锄禾曲谱 元稹被誉为三俊。
长庆四年(824年),李党失势,李绅被贬为端州(今广东肇庆)司马。放逐期间,李绅写了不少描绘路途艰险、发泄心中怨气的诗文。
自宝历元年(825)至太和四年(830),李绅历任江州刺史、滁州刺史、寿州刺史,处境有所改善。 太和七年,李德裕为相,起用李绅任浙东观察使。
开成元年(836年)任河南尹(管理东都洛阳的长官),旋又任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使、宋毫汴颖观察使。开成三年八月,编《追昔游诗》3卷,并作序。
诗序历述从少年起至入汴止的经历。开成五年任淮南节度使,后入京拜相,任中书情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继又晋升为尚书右仆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