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的文化词语
1. 唐诗中的成语
桂子飘香——“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宋之问《灵隐寺》)桂花散发出阵阵香气,形容中秋前后佳景。 曾经沧海——“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去巫山不是云。”
(元稹《离思》)曾经:经历过;沧海:大海。比喻见过大世面。
为人说项——“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杨敬之《赠项斯》)指为人说好话,替人讲情。
壮志未酬——“壮志未酬三尺剑,故乡空隔万重山。”(李频《春是思归》)指宏伟的志愿没有实现。
为人作嫁——“若恨年年压金钱,为他人作嫁衣裳。”(秦韬玉《贫女》)原指贫女无钱置备妆奁,却年年为人缝制嫁衣,后用以比喻徒然为别人忙碌。
古稀之年——“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杜甫《曲江二首》)此成语指七十岁。
过去人们能活到七十岁的很少,所以说“古来稀”。 绿叶成荫——“自恨寻芳到已迟,往年曾见不开时。
如今风摆花狼藉,绿叶成荫子满枝。”(杜牧《叹花》)据《唐摭言》记载:杜牧佐宣州幕时,曾游湖州,见一民女,年十六有余,容颜极美。
杜牧甚爱之,遂与其母约定:“等我十年,不来然后可嫁。”十四年后,杜牧任湖州刺史,那女子已嫁人生子,于是杜牧怅然写下了这首诗,表达了对这位姑娘的爱幕之情和不能婚配的无可奈何的自伤心理。
比喻女子出嫁后生有子女。 作茧自缚——“烛蛾谁救护,蚕茧自缠萦。”
(白居易《江州赴忠州至江陵已来舟中示舍弟五十韵》)蚕吐作蚕,把自己包裹在里面。比喻做某事的结果反使自己受困。
亦比喻束缚自己。 石破天惊——“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李贺《李凭弹箜篌》)诗句形容李凭的箜篌弹的好,使得正在补天的女娲入了迷,忘了自己的职责,结果石破天惊,秋雨倾盆。比喻文章、议论或事态的发展出奇而惊人。
天旋地转——“天旋日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白居易《长恨歌》)天地转动。
原指根本改变局面,现形容头晕眼花。 杳如黄鹤——“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崔颢《黄鹤楼》)比喻一去之后无影无踪。亦比喻人或物下落不明。
擒贼擒王——“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杜甫《前出塞》)捉盗贼要捉首恶。
比喻做事要抓关键。 卷土重来——“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卷土,人马奔跑时的尘土飞卷。此诗是诗人对项羽不肯过江而自刎乌江的惋惜和批评。
现形容失败后组织力量,重新恢复势力。 走马观花——“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郊《登科后》)比喻粗略地观察事物。 四海为家——“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获秋。”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诗人面对萧瑟秋风中的“故垒”(六朝时修建的江防工事),启发人们吸取历史教训,严防分裂局面的两次出现。原指国家统一,后指到处可以为家。
出将入相——“两朝出将复入相,五世迭鼓乘朱轮。”(崔颢《江畔老人愁》)出则为将,入则为相。
指文武兼备的人才。亦指官居高位者。
豆蔻年华——“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杜牧《赠别》)豆蔻,多年生草本植物,比喻处女。
旧指女子十三、四岁。 二分明月——“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徐凝《忆扬州》)形容古时扬州的繁华。 孤云野鹤——“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
(刘长卿《送方外上人》)旧喻闲居野处的隐士。 红豆相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王维《相思》)红豆,植物名,又叫相思子。古人长用以象征爱情。
比喻男女相思。 在一首中出现十几条成语,恐怕也只有白居易的《琵琶行》了。
千呼万唤——“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指呼唤多次,再三催促,形容不轻易出面。
切切私语——(现作“窃窃私语”)“在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指在暗中小声说话。
珠盘玉落——“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形容乐器弹奏的声音清脆悦耳,十分动听。
整衣敛容——“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现指整理衣服,收起笑容,脸色严肃起来。
秋月春风——“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比喻良辰佳景、美好岁月。
暮去朝来——“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比喻时间过得很快。
门前冷落——“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形容来来往往的人极少。
也作“门庭冷落”。 杜鹃啼血——“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本指杜鹃啼鸣,形容鸟类啼声的悲苦。 司马青衫——“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司马的衣衫都被泪水浸湿了。形容十分悲伤。
此时无声胜有声——“别有幽怨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本来指没有声音比有声音更能表现内心深处的愁怨,后来引申为更能表现内心深处的感情,或比喻某种高尚行为给予人们的深刻感受。
同是天涯沦落人——指同是飘泊沉沦在他乡异域的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相逢即成知己,不必要从前认识才算故人。
意谓一见如故。
2. 唐诗中的成语文化透析因为对唐诗很感兴趣,想到这么一个问题,本人
这是一个很好的题目,足以成为一个课题。
在唐人的诗里,有化成语入诗的,也有因诗句而成为成语的。也有整句诗句成为成语的。
以杜诗为例:既殊大厦倾,可以一木支。 --《水槛》就是化成语“大厦将倾,独木难支”而入诗。
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壮游》后人因老杜这两句诗,就引申出了“裘马清狂”的成语。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荒流。从中,我们可以归结出“星垂月涌”,作为成语。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登高》其中“风急天高”、“渚清沙白”也是后来文人状写风景时喜欢用的,足以成为成语了。
又如“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中的“飞扬跋扈”。 最著名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这两句诗已经全部一字不差的成为一个完整的成语了。-- --《。
3. 当代文化中的唐诗
唐诗是中国文明史上最灿烂的一场文学盛宴,影响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学变迁。然而在21世纪的商业化和利益化的冲击下,应该如何处理唐诗与现代社会的关系呢?
诗歌评论家李元洛先生的一场关于唐诗与现代的人文讲座令我茅塞顿开,唐诗是文学领域中的巅峰,是悠悠文明长河中的经典。正如李元洛先生所说,所谓经典,就是传着后世。因此经典不仅可以在当代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且可以经受得起历史的变迁和时间的冲刷而其色不变。唐诗的流传千古正恰如其分地证明了这一点。诗以言情、言性、言志亦言理,是一笔包罗人类智慧的巨大财富,他带给现代的影响并不是人们言之灼灼的所谓“实际意义”,而是一种精神,一种哲理。“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这是种多么豪迈而坚韧的洒脱!“问渠哪的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这又是多么发人深省的哲学思想,“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的谆谆教诲,又岂是所谓“实际意义”能衡量其价值的呢,“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豪情壮志激励着多少中华儿女的义无返顾!在这个连文学价值都要用文字的数量来衡量的年代,诗的精炼达情难道不是更显得可贵么?
很多的人都觉得,在这个连钱都挣不过来的时代里犹吟古诗,是件太过奢侈的事情。殊不知人之所以存在是因为精神的存在,文明的流传亦是因为精神的永恒。人类社会并不是由金钱物欲构建起来的,失心而求欲,本就是人最大的悲哀。而诗,依旧是那方亘古不变的净土,净人心灵,给人予智慧和唯美的诗意享受,这是多么伟大的贡献啊!
时光容易催人老,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唯有唐诗却抵得住时光的催逼,璀璨如旧。
4. 唐诗宋词中的哪些诗句体现了民俗文化
唐诗宋词中关于元宵节的诗词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在唐诗宋词中有,欧阳修的那首著名的《生查子·元夕词》:"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唐诗宋词中关于清明节的诗词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唐诗宋词中关于端午节的诗词端午节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又称端阳节,重五节,时在农历五月初五,并有“小端阳”(五月初五)与“大端阳”(五月十五)之分。古代有很多描写端午节的诗词,唐代的文秀《端午》“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梅尧臣的《五月五日》“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宋代苏轼的《浣溪沙》“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佳人相见一千年。”唐诗宋词中关于七夕的诗词七夕,这以中华民族古老而又美丽的牛郎织女鹊桥相会传说为题的浪漫节日。
古代的人们望着日月星辰编织着天上人间的旖旎风情。失去仰望习惯的今人们,未必再有心境叹那“倬彼云汉,昭回于天”,于是多年以后,那遥远的故事和那遥远的爱情,读来竟有点恍若隔世。
在我国传统的诗词、歌曲及民俗方面有着很多的反映。白居易的“七月七日长生殿, 夜半无人私语时” 宋代的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柳永的《二郎神》中的 “极目处微云暗度,耿耿银河高泻。”
“愿天上人间,占得欢娱,年年今夜。”唐诗宋词中关于中秋节的诗词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谓“仲秋”,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 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
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都是千古绝唱。
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唐诗宋词中关于重阳节的诗词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
“重阳”又称“重九”。每逢重阳节,民间有上山登高插茱萸、赏菊、饮菊花酒等活动。
这种习俗,在唐诗中有所反映。唐代诗人刘兼的《重阳感怀》诗中,有“戴花乘酒上高山,四望秋空八极宽”之句。
唐代诗人杜荀鹤《重阳日有作》诗,开头两句是:“一为重阳上高台,乱时谁见菊花开?”,结尾两句是:“大家拍手高声唱,日未沉山且莫回。”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共四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身处异乡的人,每逢佳节,会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这是人之常情。
唐诗宋词中关于冬至的诗词唐诗中有关冬至的诗不少,其内容也多限于天文律历,已看不出"进履袜"、作赤豆粥等这些民俗。如白居易《冬至夜》诗:"老去襟怀常落,病来发鬃转苍浪。
心灰不及炉中火,鬓雪多于砌下霜。三峡南宾城最远,一年冬至夜最长。
今朝始觉房栊冷,坐索寒衣说孟光。"是一首叹老思友的诗;韩偓的《冬至夜作》诗:冲宵忽见动葭灰,料得南枝有早梅。
四海便应枯草绿,九重先觉冻云开。阴氛莫向河源塞,阳气今从地底回。
不道惨舒无定分,却忧蚊响又成雷。"也几乎不牵扯节庆的气氛。
唐诗宋词中关于除夕的诗词 除夕在十二月之末,是一年最后的一个节庆。一年将尽,明日即是元旦,故称 "除"。
"除"也有除旧布新的意思,辞去旧岁,迎来新的一年。《东京梦华录》记北宋汴京民俗:《是夜禁申爆竹山呼,声。
5. 来自古诗中的词语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心有灵犀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老骥伏枥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桃花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乘风破浪《行路难》李白"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千淘万漉《浪淘沙》 刘禹锡"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悲欢离合、阴晴圆缺《水调歌头》苏东坡"
"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海角寻思遍——无穷无尽、天涯海角《踏沙行》 晏殊 "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青梅竹马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怒发冲冠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无可奈何《浣溪沙》 晏殊 "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登第》孟郊 "
"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物是人非《武陵春》李清照"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柳暗花明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不拘一格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柔情似水《鹊桥仙》秦观"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万紫千红《春日》朱熹 "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悲欢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