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学锴唐诗
1. 《鹿柴》这首古诗的题材是什么
《鹿柴》 唐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译文 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能听到那说话的声音。
落日的影晕映入了深林,又照在青苔上景色宜人。 注释 (1)鹿柴(zhài):“柴”同“寨“,栅栏。
此为地名。 (2)但:只。
闻:听见。 (3)返景:夕阳返照的光。
“景”古时同“影”。 (4) 照:照耀(着)。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
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创作背景 唐天宝年间,王维在终南山下购置辋川别业。鹿柴是王维在辋川别业的胜景之一。
辋川有胜景二十处,王维和他的好友裴迪逐处作诗,编为《辋川集》,这首诗是其中的第五首。 参考资料 刘学锴.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2. 王维的送别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释】 登高:九月九重阳节,民间有登高避邪习俗。
茱萸:药性植物。重九俗以结子茱萸枝插头。
【简析】 诗写游子思乡怀亲。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
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
“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3. 后面的那首古诗
渭城曲 / 送元二使安西【作者】王维 【朝代】唐 译文对照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译文 注释清晨的微雨湿润了渭城地面的灰尘,空气清新,旅舍更加青翠。
真诚地奉劝我的朋友再干一杯美酒,向西出了阳关就难以遇到故旧亲人。赏析此诗以“渭城曲”为题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
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李商隐研究会会长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此诗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
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
“朝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早晨的雨下得不长,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了。
从长安西去的大道上,平日车马交驰,尘上飞扬,朝雨乍停,天气晴朗,道路显得洁净、清爽。“浥轻尘”的“浥”字是湿润的意思,在这里用得很有分寸,显出这雨澄尘而不湿。
4. 古诗鉴赏9求咏物言志诗2首+赏析
黄庭坚的《云涛石》: 造物成形妙化工,地形咫尺远连空。
蛟鼍出没三万顷,云雨纵横十二峰。 宴坐使人无俗气,闲来当暑起清风。
诸山落木萧萧夜,醉梦江湖一叶中。 这首诗咏一块状似云涛的石头。
首两联从云涛石本身落笔,“造物成形”、“地形咫尺”是写实,却又不是纯客观的描摹,作者借助想象,把它写得恍若横际无涯的真山真水,形神兼备。 后两联通过诗人的感受,表现云涛石的风韵,使这块石头的神异之处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宴坐”、“闲来”两句将这奇石的物质实体转化为精神形象,它让人脱俗忘情,云涛石的“神韵”更放异彩。清人方东树评此诗说:“全是以实形虚,小题大作,极远大之势,可谓奇想高妙。
小家但以刻画为工,安能梦见此境!” 唐末来鹄的《云》: 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 无限旱苗枯欲死,悠悠闲处作奇峰。
这是一首不以描摹刻画为能事,有所托寓的咏物诗,它以特殊的切时切境——夏时、久旱——的夏云形象为喻,启发人们去联想、去思索。 因为是比喻,所以所喻之理就常有见仁见智之说。
一般认为诗人抒写久旱盼雨,憎厌旱云的感情,刘学锴在《唐诗鉴赏词典》中则认为此诗概括性很强,人格化的旱云是旧时那些看来可以“解民倒悬”,实际上“不问苍生”的权势者的尊容。 。
5. 新沙 古诗
新沙
陆龟蒙
渤澥声中涨小堤, 官家知后海鸥知。
蓬莱有路教人到, 应亦年年税紫芝。
注释
渤澥(xiè):渤海的别称,一本直作“渤海”。另说渤澥为象声词,海潮声。 蓬莱:传说中的海上三仙山之一。 紫芝:灵芝的一种,传说中仙人种紫芝为食。
译文
谁说春江水暖鸭先知?那眼明手快的官吏,比海鸥更早发现涨满了的小海堤,立即派差役光顾。可惜蓬莱仙岛没有路,要是有路可通啊,哪怕神仙们不食烟火,也得把紫芝税年年缴付。
赏析
这首诗反映的是当时尖锐的社会政治问题——封建官府对农民敲骨吸髓的赋税剥削,但取材和表现手法都不落窠臼。诗人不去写官府对通都大邑、良田膏沃之地的重赋苛敛,也不去写官府对普通贫苦农民的残酷压榨,而是选取了渤海边上新淤积起来的一片沙荒地作为描写对象。诗的开头一句,描绘的是这样一幅图景:渤海岸在经年累月的涨潮落潮声中,逐渐淤垒起一线沙堤,堤内形成了一片沙荒地。这短短七个字,反映的是一个长期、缓慢而不易察觉的大自然的变化过程。这里的慢,与下句的快;这里的难以察觉,与下句的纤毫必悉,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使诗的讽刺意味特别强烈。 海鸥一直在大海上飞翔盘旋,对海边的情况是最熟悉的;这片新沙的最早发现者照理说必定是海鸥。然而海鸥的眼睛却敌不过贪婪地注视着一切剥削机会的“官家”,他们竟抢在海鸥前面盯住了这片新沙。这当然是极度的夸张,这夸张既匪夷所思,却又那样合乎情理。它的幽默之处还在于:当官府第一个发现新沙,并打算榨取赋税时,这片新沙还是人迹未到的不毛的斥卤之地呢。连剥削对象都还不存在,就响起榨取赋税的如意算盘,这仿佛很可笑,但对官家本质的揭露,又何等深刻! 一个歌唱家一开始就“高唱入云”,是很危险的。因为再扶摇直上,就会撕裂声带。这首诗的第二句,语调虽似平淡,夸张却已到极度。如下面仍用此法揭露官家剥削本性,是很不容易的。诗人没有回避艺术上的困难,也不采取撕裂声带的笨法,而是把夸张与假设推想之辞结合起来,翻空出奇,更上一层。 “蓬莱有路教人到,应亦年年税紫芝。”蓬莱仙境,传说有紫色的灵芝,服之可以长生。在常人眼里,蓬莱是神仙乐园,不受尘世一切约束,包括赋税的苛扰,那里的紫芝,自然也可任凭仙家享用,无须纳税。但在诗人看来,这些都不过是天真的幻想。蓬莱仙境之所以还没有税吏的足迹,仅仅是由于烟涛微茫,仙凡路隔;如果有路让人可到,那么官家想必也要年年去收那里的紫芝税呢。这种假设推想,似乎纯属荒唐悠谬之谈。但在这荒唐悠谬的外壳中却包含着严峻的历史真实——官家搜刮的触须无处不到,根本就不可能有什么逃避赋税的净土乐园。 这首诗高度的夸张,尖刻的讽刺,是用近乎开玩笑的幽默口吻表达出来的。话说得轻松、平淡,仿佛事情本就如此,毫不足怪。但,这丝毫也不减弱它的艺术力量。相反地,人们倒是从这里感受到一种鄙视讽刺对象丑恶本质的精神力量,分外觉得讽刺的深刻与冷峻。 (赏析作者刘学锴) 这首诗可与杜荀鹤《山中寡妇》作一个对比,反映的是同样的社会现实,均堪称入木三分。《山》的现实意义更强,而本诗无疑更具讽刺意义。
6. 李商隐一生做诗多少首
李商隐(约812年或813年—约858年),汉族,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
根据刘学锴、余恕诚的整理研究[7],李商隐流传下来的诗歌共594首,其中381首已经基本确定了写作的时间,213首无法归入具体的年份。此外,还有十来首怀疑是李商隐的诗作,不过证据欠充分。
在《唐诗三百首》中,李商隐的诗作有22首被收录,位列第4。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都爱西昆好,只恨无人作郑笺”之诮。
从吟咏的题材来看,李商隐的诗歌主要可以分为几类:
1、政治和咏史。作为一个关心政治的知识分子,李商隐写了大量这方面的诗歌,留存下来的约有一百首左右。其中《韩碑》、《行次西郊作一百韵》、《随师东》、《有感二首》等,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作品。
2、抒怀和咏物。李商隐一生仕途坎坷,心中的抱负无法得到实现,于是就通过诗歌来排遣心中的郁闷和不安。《安定城楼》、《春日寄怀》、《乐游原》、《杜工部蜀中离席》是流传得较广的几首。
3、感情诗。包括大多数无题诗在内的吟咏内心感情的作品是李商隐诗歌中最富有特色的部分,也获得了后世最多的关注。《锦瑟》、《燕台诗》、《碧城三首》、《重过圣女祠》等,保持了与无题诗类似的风格。
4、应酬和交际。在李商隐用于交际的诗作中,写给令狐绹的几首(《酬别令狐补阙》、《寄令狐郎中》、《酬令狐郎中见寄》、《寄令狐学士》、《梦令狐学士》、《令狐舍人说昨夜西掖玩月因戏赠》)特别引人注意,为解释他与令狐绹的关系提供了直接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