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的意美指什么
1. 古典诗词的三美指的是什么
第一个方面,我们欣赏古典诗词就要欣赏古典诗词的意境美,从领略、把握诗词的意境入手,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诗词那种深邃的、优美的境界,那种优美的艺术魅力。意境美是中国古代诗歌所追求的最高的艺术标准,也是欣赏诗歌首先应当注意的。 欣赏中国古典诗词的第二个切入点,应该是语言美。因为中国古典诗词也是语言的艺术,是最精粹的、最精练的语言,是最美的语言。人们说这个语言很美,就是讲它的语言像诗一样,所以诗的语言是非常美的语言,诗歌的语言如同绘画的颜料,这个画面再美,也要靠语言来涂染它。所以诗歌的语言美,可以使作品表现出一种绘画美。古代的诗歌概括力强、体制小,所以要求语言比较准确精练、生动形象。 诗歌欣赏的第三个切入点就是形式美。中国古代诗词是最讲究形式的,在长期发展的过程当中,逐渐形成了各种规律、各种体制,再结合汉语言文字的特点,使得古代诗歌在形式上具有一种音乐美和建筑美,诗读起来很好听,抑扬顿挫;也有一种建筑美,诗很规整、很整齐,就像我们现在盖的楼房一样,上上下下都是方的。西方的诗或者国外其它的诗,金字塔式的或者阶梯式的,也有它排列的形式。当然词有长短句,它也是一种形式、一种形态,所以它表现出一种独特的音乐美和建筑美,这种形式美,在世界的诗歌园地当中也是独具一格的。中国古典诗歌早期定型为“四言诗”,大家知道《诗经》,最早定型的是“四言诗”,就是四个字一句,但是并没有特别的格律的要求;到了汉魏六朝时期,“五言诗”“七言诗”兴起;到了南朝时期,在齐代永明年间,有人发现了汉字有平、上、去、入四声,四种声调,有人就根据汉字的这种四种声调,以及双声叠韵这些规律,来研究诗句当中声韵调的配合,要求写诗要“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讲究对偶。所以在南朝时期就出现了注重声律的一种新的诗体——“永明体”。“永明体”对后来格律诗的形成,以及后来的骈文和词、曲这些文学样式的产生和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唐代初年,就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了律诗和绝句,也就是所谓的“格律诗”。
2. 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美是什么
1、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意向、景物构造的情境,形成的含有情语在内的文章意境,这是中国独有的文学概念!
可以参看王国维的《人间词话》
另:
古人作诗,十分重视意境。所谓意境,就是心与物、情与景的统一,就是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审美情趣与自然景物的贯通交融。意境又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有我之境,即以我观物,故物皆有我之色彩,亦即“情中景”;无我之境,即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亦即“景中情”。在意境美中主客观的统一具体表现为情景交融。古诗的意境美可从以下几方面去欣赏。
意境具有生动的形象
“意境”引起人的美感,首先在于它的生动形象。意境中的形象集中了现实美中的精髓,也就是抓住了生活中那些能唤起某种情感的特征,是情中景。如王维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什么奇观,惟有“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着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必须用一个“长”字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个“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圆”“直”二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达了诗人的深切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于广阔的自然景物的描绘中,达到了至高的艺术境界。又如杜甫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一个“出”字写出鱼的欢欣,“斜”写出了燕子的轻盈,逼肖生动,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因此,我们应该注重认识这种生动的形象,从中得到更多的艺术享受。
意境包含了诗人丰富的情感
意境中的形象是诗人情感的化身,情感融化在形象中。所以别林斯基说:“情感是诗的天性中的一个主要的活动因素,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如李白的《朝发白帝城》一诗,写诗人在流放途中突然遇赦,心情欢快、振奋,急切盼望与家人团聚。诗中无一字直接写情,但又无一字不言情,诗人的情感都融化在景色中,头两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借早上绚丽的景色流露诗人在出发前的欢快心情。后两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更是透露出诗人此时心情的轻快舒畅。汪庭国
3. 请问诗歌中的意境指什么
一首好诗至关重要的,就是她的意境美。
如果诗的意境不美,尽管你有美的形式、美的语言、美的旋律,它也不会给人以真正的美感,也不会具有诗的艺术美,从而,也就失去了诗意美。诗是很讲究意境的。
所谓炼句不如炼字,炼字不如炼意,诗贵意境等,就是讲诗的意境的重要性。但何谓意境?意境就是诗人对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感受以后产生的一种情怀,它的全部奥秘既是外部世界即境的心灵化与内部世界即意的具象化。
意境的形成,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对客观事物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的具体表现;而意境的创造,则是诗人为源于生活的情意寻找一个更为典型的艺术环境的艺术实践。比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就可以称之为意境美的典范。
在诗中,徐志摩对诗的意境是苦心经营和刻意追求的。他将自己对母校多年的感情浓缩在精练的诗句中,溶化到一些富有个性色彩的形象和想象中间。
由于徐志摩巧妙地把气氛、感情、形象三者融合为一,因而造成一个色彩鲜明、线条清晰、匀称柔和的境界。你看,在诗人眼里,那河畔夕阳中的垂柳被镀上了一层富贵而又妩媚的金色,在轻柔的微风摇曳,婀娜多姿的影子倒映在水中,仿佛一位美艳绝伦的新娘,这新娘的艳影,在水中荡漾,同时也在诗人的心中荡漾。
在徐志摩的眼中,那柳荫下波光潋滟的清泉,沉淀着他象彩虹一样绚丽迷人的梦;可以说是融情入景,把那如水中月,镜中花般的“彩虹似的梦”描绘的多么形象、鲜明,多么令人心醉,仿佛伸手就可以揽到似的。于是,他似乎乘着满载星辉的的一叶小舟,向着水草幽幽的小河深处,击拍纵歌,去寻找他彩虹似的梦。
梦能寻到吗?于是几声浸透淡淡哀愁的的箫音,沉默的夏虫、沉默的康桥,烘托出一种梦幻般的惆怅,于是,便诞生了这样流传千古的名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整首诗,情因景生,景因情活,情景交融,物我一体,构成了诗 的深邃意境,给读者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再比如,这样的的一首诗歌〈思念〉。虽然寥寥数字。
但它抓住了意境美这一要素,应该是一首很好的情诗。读了它我们可以想象,在一个春意融融的午夜,一个寂寞的男孩,独坐在窗前思念远在他乡的、心爱的女孩。
春天,本来就应该是少男、少女们的季节。这首诗通过柔风、无垠的夜空、随风轻舞的柳絮,描绘了一个多么美丽、多么浪漫的春夜,但景色的愈发美丽,更衬托出男孩的寂寞,美的让人心碎!这一感情又通过一幅精彩的描述得到升华:几颗晶莹的泪滴悄挂腮边,就像露珠沾上草尖!请想象,黎明,草尖上跳动的露珠,那是多么的令人砰然心动,使人顿生爱惜之心,这更衬托出这份思念的凄楚,令人心酸。
因此,这是一首很好的诗歌。所以,我们在进行诗歌创作时,一定要注意意境的描述,抓住了意境,你就抓住了诗歌的灵魂,那你肯定就能写出很好的诗歌。
附:思念 初春,夜,柔风徐徐。思念你的我,独自凝望无垠的夜空。
几颗晶莹的泪滴悄挂腮边,就像露珠沾上草尖!窗外,朵朵柳絮随风轻舞:飘飘,又见你弯弯的眉!========= 读诗的意境 从古至今,中国最灿烂的文化莫过于文字,从古朴典雅的陶器到书生文文的字画,从悠悠含蓄的古诗到引人入胜的现代小说,这些都离不开文字的修饰推敲。而对于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现代人来说,诗,这种文学艺术似乎在被人们淡忘。
也许在大多数人的眼里,读诗是一种水中望月,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觉,其实,读诗的意境并不高深莫测,只在于你是否有一颗善于发现的心。人们写诗,或是为了反映事理,或是寄情所感,都是为了表达诗人当时的一种心境。
古人写诗,讲究“逸伦之士,非理不动”,要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近而川渟岳峙,成为智者。古代的诗要求最严格的就是平仄韵律了,且格式都是很有讲究的。
而自从1917的新文化运动开始,现代诗诞生了,白话文的描述手法不仅通俗易懂,也取消了许多繁琐的取读结构。现代诗也没有了以前的平仄之声,更注重了艺术的联想和感情上的渲染。
比如,舒婷的《致橡树》和《诗经》中的一些文章相比,我们不难看出,前者人们思想的开放,以大胆的想象来赞美爱情,而这在古代的诗词中是绝对看不到的。所以,现代诗的美感也就在此体现得淋漓尽致。
现代诗虽然大方,但也不乏委婉柔情,现代诗大多是朦胧诗。记得在《关于朦胧诗的三味、三度及三品》中说,朦胧诗有三味:“思的迷惘”、“感情的隐秘”、“艺术的新异”,应有三度:“自我表现”、“打破传统”、“艺术创新”。
并把诗分为三品:“凡有积极意义,艺术技巧上有创新的列为上品;内容一般的,或富有感情而尚未临于消沉,表现手法新颖 的列为中品;内容不好,消沉颓废的,即使有比较新奇的表现技巧,列为下品。”可见,现代诗更注重意象的追求,而对于文字的斟酌就不如古人那样细致了。
在艺术上,现代诗的特点是,以象征的手法为中心。作为现代诗,从韵脚上讲,有押韵的,有不押韵的,绝大部分是不押韵的。
现代诗强调节奏、音律、意境。比如闻一多的《死水》,虽然表面描写的是一潭脏水,但是其实际意义是要。
4. 请问诗歌中的意境指什么
一首好诗至关重要的,就是她的意境美。
如果诗的意境不美,尽管你有美的形式、美的语言、美的旋律,它也不会给人以真正的美感,也不会具有诗的艺术美,从而,也就失去了诗意美。诗是很讲究意境的。
所谓炼句不如炼字,炼字不如炼意,诗贵意境等,就是讲诗的意境的重要性。但何谓意境?意境就是诗人对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感受以后产生的一种情怀,它的全部奥秘既是外部世界即境的心灵化与内部世界即意的具象化。
意境的形成,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对客观事物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的具体表现;而意境的创造,则是诗人为源于生活的情意寻找一个更为典型的艺术环境的艺术实践。比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就可以称之为意境美的典范。
在诗中,徐志摩对诗的意境是苦心经营和刻意追求的。他将自己对母校多年的感情浓缩在精练的诗句中,溶化到一些富有个性色彩的形象和想象中间。
由于徐志摩巧妙地把气氛、感情、形象三者融合为一,因而造成一个色彩鲜明、线条清晰、匀称柔和的境界。你看,在诗人眼里,那河畔夕阳中的垂柳被镀上了一层富贵而又妩媚的金色,在轻柔的微风摇曳,婀娜多姿的影子倒映在水中,仿佛一位美艳绝伦的新娘,这新娘的艳影,在水中荡漾,同时也在诗人的心中荡漾。
在徐志摩的眼中,那柳荫下波光潋滟的清泉,沉淀着他象彩虹一样绚丽迷人的梦;可以说是融情入景,把那如水中月,镜中花般的“彩虹似的梦”描绘的多么形象、鲜明,多么令人心醉,仿佛伸手就可以揽到似的。于是,他似乎乘着满载星辉的的一叶小舟,向着水草幽幽的小河深处,击拍纵歌,去寻找他彩虹似的梦。
梦能寻到吗?于是几声浸透淡淡哀愁的的箫音,沉默的夏虫、沉默的康桥,烘托出一种梦幻般的惆怅,于是,便诞生了这样流传千古的名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整首诗,情因景生,景因情活,情景交融,物我一体,构成了诗 的深邃意境,给读者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再比如,这样的的一首诗歌〈思念〉。虽然寥寥数字。
但它抓住了意境美这一要素,应该是一首很好的情诗。读了它我们可以想象,在一个春意融融的午夜,一个寂寞的男孩,独坐在窗前思念远在他乡的、心爱的女孩。
春天,本来就应该是少男、少女们的季节。这首诗通过柔风、无垠的夜空、随风轻舞的柳絮,描绘了一个多么美丽、多么浪漫的春夜,但景色的愈发美丽,更衬托出男孩的寂寞,美的让人心碎!这一感情又通过一幅精彩的描述得到升华:几颗晶莹的泪滴悄挂腮边,就像露珠沾上草尖!请想象,黎明,草尖上跳动的露珠,那是多么的令人砰然心动,使人顿生爱惜之心,这更衬托出这份思念的凄楚,令人心酸。
因此,这是一首很好的诗歌。所以,我们在进行诗歌创作时,一定要注意意境的描述,抓住了意境,你就抓住了诗歌的灵魂,那你肯定就能写出很好的诗歌。
附:思念初春,夜,柔风徐徐。思念你的我,独自凝望无垠的夜空。
几颗晶莹的泪滴悄挂腮边,就像露珠沾上草尖!窗外,朵朵柳絮随风轻舞:飘飘,又见你弯弯的眉!=========读诗的意境从古至今,中国最灿烂的文化莫过于文字,从古朴典雅的陶器到书生文文的字画,从悠悠含蓄的古诗到引人入胜的现代小说,这些都离不开文字的修饰推敲。而对于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现代人来说,诗,这种文学艺术似乎在被人们淡忘。
也许在大多数人的眼里,读诗是一种水中望月,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觉,其实,读诗的意境并不高深莫测,只在于你是否有一颗善于发现的心。人们写诗,或是为了反映事理,或是寄情所感,都是为了表达诗人当时的一种心境。
古人写诗,讲究“逸伦之士,非理不动”,要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近而川渟岳峙,成为智者。古代的诗要求最严格的就是平仄韵律了,且格式都是很有讲究的。
而自从1917的新文化运动开始,现代诗诞生了,白话文的描述手法不仅通俗易懂,也取消了许多繁琐的取读结构。现代诗也没有了以前的平仄之声,更注重了艺术的联想和感情上的渲染。
比如,舒婷的《致橡树》和《诗经》中的一些文章相比,我们不难看出,前者人们思想的开放,以大胆的想象来赞美爱情,而这在古代的诗词中是绝对看不到的。所以,现代诗的美感也就在此体现得淋漓尽致。
现代诗虽然大方,但也不乏委婉柔情,现代诗大多是朦胧诗。记得在《关于朦胧诗的三味、三度及三品》中说,朦胧诗有三味:“思的迷惘”、“感情的隐秘”、“艺术的新异”,应有三度:“自我表现”、“打破传统”、“艺术创新”。
并把诗分为三品:“凡有积极意义,艺术技巧上有创新的列为上品;内容一般的,或富有感情而尚未临于消沉,表现手法新颖 的列为中品;内容不好,消沉颓废的,即使有比较新奇的表现技巧,列为下品。”可见,现代诗更注重意象的追求,而对于文字的斟酌就不如古人那样细致了。
在艺术上,现代诗的特点是,以象征的手法为中心。作为现代诗,从韵脚上讲,有押韵的,有不押韵的,绝大部分是不押韵的。
现代诗强调节奏、音律、意境。比如闻一多的《死水》,虽然表面描写的是一潭脏水,但是其实际意义是要借。
5. 什么是诗的意境美
一首好诗至关重要的,就是她的意境美。诗是很讲究意境的。所谓炼句不如炼字,炼字不如炼意,诗贵意境等,就是讲诗的意境的重要性。但何谓意境?意境就是诗人对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感受以后产生的一种情怀,它的全部奥秘既是外部世界即境的心灵化与内部世界即意的具象化。意境的形成,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对客观事物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的具体表现;而意境的创造,则是诗人为源于生活的情意寻找一个更为典型的艺术环境的艺术实践。比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就可以称之为意境美的典范。在诗中,徐志摩对诗的意境是苦心经营和刻意追求的。他将自己对母校多年的感情浓缩在精练的诗句中,溶化到一些富有个性色彩的形象和想象中间。由于徐志摩巧妙地把气氛、感情、形象三者融合为一,因而造成一个色彩鲜明、线条清晰、匀称柔和的境界。你看,在诗人眼里,那河畔夕阳中的垂柳被镀上了一层富贵而又妩媚的金色,在轻柔的微风摇曳,婀娜多姿的影子倒映在水中,仿佛一位美艳绝伦的新娘,这新娘的艳影,在水中荡漾,同时也在诗人的心中荡漾。在徐志摩的眼中,那柳荫下波光潋滟的清泉,沉淀着他象彩虹一样绚丽迷人的梦;可以说是融情入景,把那如水中月,镜中花般的“彩虹似的梦”描绘的多么形象、鲜明,多么令人心醉,仿佛伸手就可以揽到似的。于是,他似乎乘着满载星辉的的一叶小舟,向着水草幽幽的小河深处,击拍纵歌,去寻找他彩虹似的梦。。。。。梦能寻到吗?于是几声浸透淡淡哀愁的的箫音,沉默的夏虫、沉默的康桥,烘托出一种梦幻般的惆怅,于是,便诞生了这样流传千古的名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整首诗,情因景生,景因情活,情景交融,物我一体,构成了诗 的深邃意境,给读者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所以,我们在进行诗歌创作时,一定要注意意境的描述,抓住了意境,你就抓住了诗歌的灵魂,那你肯定就能写出很好的诗歌。
6. 诗词的音乐美指什么
诗歌的音乐美如何表现?及诗歌中的音乐元素有哪些?应当掌握以下十三中“音乐美”的构成元素。
一、节奏:音步长短的交错美。
二、轻重:高低错落,抑扬顿挫美。
三、句读:相当于休止、延长。
四、韵脚:押韵,跳转均可。
五、虚实:虚词、诗词的轻重高低发声,造成类似音乐的倚音效果。
六、声调平仄:一句当中的平仄变化及由平仄导致的高、低、轻、重、长、短。
七、字句整散:句子音律长短变化的美:整句,整齐美;长短句,参差美。
八、双声叠韵:同声连用、同韵连用、连绵词。
九、循环往复:连续或者间杂、呼应。
十、对偶排比:在现代诗歌中常用排比,律诗则强调对偶。
十一、顶针回还:
十二、平仄粘对:上下句之间相同位置字词的平仄相对。
十三、拟声描摹:拟声词的运用或者对音乐美、乐音进行情景描绘。“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7. 诗歌的意境美
诗歌的意境美: 高尔基说:“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
语言是文学的主要工具,它和各种事实、生活现象一起,构成了文学的材料。”(《和青年作家谈话》,《文学论文选》第294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可见,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而诗歌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学样式,也必有它自己的语言或艺术的表现行为。诗歌是渴望情感、感受和想象,是一种“摆脱散文的现实情况,凭主体的独立想象,去创造一种内心情感和思想的诗性世界。”
(黑格尔《美学》第三卷)诗是把情思融进物象,借助跨越时空的想象,使它的情境与意象具有立体感;笔者认为这里的情境与意象所共同表现出来的一种空间就是诗歌的意境,一首诗歌如果没有了这种情境与意象所产生出来境界,是很难给人以美感的。我们首先来看一首唐朝韦应物的《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首诗作于安徽滁州刺史任内,写的是春天涧边的景色。
起始两句写在涧边的所见所闻,是雨前傍晚的涧边的春景,从岸上写出;后两句写雨中西涧的景色,从水中写出;四句诗有静有动,以动衬静,雨前涧边的春景构成一幅幽深的画面,雨中西涧的景色同样也很深邃。两张滁州西涧的画幅,都流露了诗人心情的闲适和恬淡,而读者在阅读这首诗时所感受的这其中的体味,其实就是所谓的诗歌的“意境”。
意境是中国美学史上特有的美学范畴,也是诗歌美学中非常重要和基本的审美范畴。 一.关于意境的发展及含义 关于意境的发展及含义,学术界历来都有争议或分歧。
“意境”一词,源自佛经。佛家认为,心之所游履攀缘者,谓之境,所观之理也谓之境,能观之心谓之智。
这里说的“智”与“境”,在文学方面就是“意”与“境”。我国古代学者对“意境”多有阐述:晋代的陆机在《文赋》中从“情思”与“物境”互相交融的角度说过,“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则认为构思规律的奥妙在于“神与物游”,即作家的主观精神与客观物境的契合交融;从唐朝开始,最初把意境作为一个美学范畴提出来的是王昌龄,在他的《诗格》中说道: 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物境一: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
情境二: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意境三: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王昌龄《诗格》,中国历代诗话选<一>,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38——39页) 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王昌龄所说的“物境”是指形似;“情境”是指传情;“意境”实际上是指表意。通过后人对意境的理解,由此可以看到王昌龄对于意境的解释还是比较粗造的。
到了明代,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把“意境”描绘成“意象”;清代王夫之在《姜斋诗话笺注》中又把“意境”摹写成“兴象”;近代的王国维继承并发展了源远流长的“境界说”,深入探讨了“意境”的含义,揭示了诗歌创作的契机,他在《人间词话》等一系列著作中,对于“境界”有多种精辟的理解: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否则谓之无境界。”(《人间词话》) “何以谓之有境界?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也。”
(《宋元戏曲考》) 可见,王国维对“意境”的探讨与看法已经远远超过了前人对于“意境”的理解了。 可是王维说的“境界”到底是不是就是人们所认为的“意境”呢?历来说法是不一的,大多数人还是持赞同的口吻的,笔者个人以为“境界”说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意境”的含义,但从细处来看,还是有区别的,二者是不能划等号的;从“境界”的字面意义来看,它最初是指地界、疆域等,而没有涉及到人的或是其他的思想精神的领域,只是后来才慢慢被引入的。
究其字意的内涵还是和“意境”有所差别的。早在50年代,李泽厚先生就指出,“意境”一词“比稍偏于单纯客观意味的‘境界’二字似更准确” (李泽厚《“意境”杂谈》,《美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叶嘉莹女士也认为,“境界”一词含义太多,使用起来“不免导致种种误会”或者增加了理解上的“混淆和困难”,相比之下,还是“意境尤易于为人所了解和接受”(叶嘉莹《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第225页,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那到底什么是意境呢?宗白华这样说道: 什么是意境?……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景,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
艺术境界主于美。(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现在人一般认为,意境是:“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具有虚实相生、意与境谐、深邃幽远的审美特征,能使读者产生想象和联想,如身入其境,在思想情感上受到感染。”(《辞海》1999缩印本第2453页)笔者认为。
8. 诗歌的意境美
意境美是中国古代诗歌所追求的最高艺术标准,也是欣赏诗歌时首先应该注意的。一首好诗至关重要的,就是她的意境美。 如果诗的意境不美,尽管你有美的形式、美的语言、美的旋律,它也不会给人以真正的美感,也不会具有诗的艺术美,从而,也就失去了诗意美。 诗是很讲究意境的。所谓炼句不如炼字,炼字不如炼意,诗贵意境等,就是讲诗的意境的重要性。我国文学史上优秀的诗词曲赋,都蕴含美的意境。作为抒情文体的典范,诗歌更具有期独特的意境美。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和欣赏诗歌时,要进入诗歌的意境,领略作者丰富的艺术想象。
意境包括“意”和“境”两个方面,“意”是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描绘的具体景物和生活画面。意与境合,就形成了意境,优美的意境总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我认为意与境的交融主要有三种不同的方式:
一、情随境生
诗人先前并没有自觉的情思意念,在生活中遇到某种物景,忽有所悟,思绪满怀,于是会借着对物景的描写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出来,达到意与境的交融。《文心雕龙。物色篇》:“物色之动,心亦摇焉。”说的就是由意及境的过程。我国古代诗歌中有许多这类例子: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阳头扬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这是诗中的人物随境生情。诗人自己随景生情达到意境浑融的如:孟浩然《秋登万山寄张王》:“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天。愁因薄幕起,兴是清秋发。”《宿中同庐江寄广陵旧游》:“山瞑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日照一孤舟。”崔景页 《黄鹤楼》:“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相关何处上,烟波江上使人愁 。”在这类诗中,诗人的情思意念都是由客观物景触发的,由境及意的脉络比较分明。有的诗更写出情意随着物景转换而变化的过程,如柳永《夜半乐》这首词共三叠,层次很分明,景物的转换引起感情的变化,感情的变化又反过来改换了景物的色调,可以说是达到了“意与境深”的地步。
情随境生,“情”固然是随境而生,但往往是原先就有了,不过隐蔽着不很自觉自己,耳目一旦触及外境,遂如吹皱的一池春水,唤醒了心中的意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