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唐诗小儿垂钓教案

    1. 小儿垂钓 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小儿垂钓》是人教版第六册第一单元第三课《古诗三首》中的一首充满儿童情趣的绝句,作者是唐代诗人胡令能。

    这首诗描画了一个小孩儿初学钓鱼时的情景。孩子认真专注、天真烂漫的神态跃然纸上。

    诗句通俗易懂,活灵活现地勾画出了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孩儿形象,使人感到逼真、亲切。 结合本单元反映儿童生活的主题,及学习人物描写方法的要求,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展开想象,体验情感,丰富学生的积累,陶冶爱美情操。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分析能力,对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往往喜欢主动探究问题。本诗浅显,借助书上的画面和注释,学生理解起来不难,因此,重点可放在引导学生体会情感、培养想象力上。

    教学目标:1、有感情到朗读、背诵本诗。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3、感受乡村生活,陶冶爱美的情趣,养成积累的习惯。教学过程:一、复习学过的关于乡村儿童生活的诗,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并揭题。二、简介作者,描述一个与诗有关的故事引生读诗文:一、初读诗文,读后表扬学生中好的学习方法,渗透给学生。

    二、结合注释,再读诗文,要求边读边想象。1、说说脑海中浮现了什么情景?并说出根据诗中的哪些词句想象的。

    2、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书相关的词句完成诗抄。其间解决下列问题:⑴儿童的样子。

    ⑵“垂纶”的意思,在诗中找出近义词。⑶儿童专心钓鱼的神态动作。

    [说明: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想象力,启发学生自己去诵读、思考、领会,掌握阅读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读古诗的能力。]三、表演再现,品读诗句。

    师:我们一起让自己想象的画面活起来。一、准备阶段:1、让学生根据诗文安排环境,并说说为什么这样安排?2、根据诗文安排角色,为他们改变一下形象,选择道具,并根据诗文说出理由,帮助理解古诗。

    3、用语言对装扮后的环境、人物进行生动描述,进行语言训练 。 二、表演阶段:1、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表演。

    2、在表演中,教师适时穿插询问:问路人:刚才你一脸焦急,怎么现在面露惊喜?你看到了什么?能不能吟出一句诗?(生吟第一句。)问稚子:你远远地摆手是想告诉他什么吗?(板书:暗示、示意) 你为什么不出声和他说呢? 看他走过来你的心情怎样?你觉得这句诗怎样读最能体现你的心情?(生品读第二句诗)3、学生品读全诗。

    三、背诵积累。[说明:变教教材为用教材,充分利用教材,鼓励学生合理地想象,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自主领会到感情,培养观察说话的能力,训练描写人物的方法,学生在主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和乐趣,让莲山课件变得即好玩又有目的性。

    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朗读,注意读出诗的节奏、韵脚和情感,进入古诗描绘的境界,感受诗的意境美、语言美。]四、拓展师:诗读完了,可是故事结束了吗?此时你还想知道些什么?根据自己的想象续编故事。

    [说明:问题指引了续编的方向,由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了充分的观察,这是一个水到渠成的练习。]点评:本课时从学生的需求出发设计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以表演为依托,通过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动作的刻画,既让学生领会了诗意,也让学生体会了感情,受到的语文训练是多方面的,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积累了对人物描写的方法的运用。

    2. 小儿垂钓 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小儿垂钓》是人教版第六册第一单元第三课《古诗三首》中的一首充满儿童情趣的绝句,作者是唐代诗人胡令能。这首诗描画了一个小孩儿初学钓鱼时的情景。孩子认真专注、天真烂漫的神态跃然纸上。诗句通俗易懂,活灵活现地勾画出了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孩儿形象,使人感到逼真、亲切。

    结合本单元反映儿童生活的主题,及学习人物描写方法的要求,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展开想象,体验情感,丰富学生的积累,陶冶爱美情操。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分析能力,对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往往喜欢主动探究问题。本诗浅显,借助书上的画面和注释,学生理解起来不难,因此,重点可放在引导学生体会情感、培养想象力上。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到朗读、背诵本诗。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3、感受乡村生活,陶冶爱美的情趣,养成积累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学过的关于乡村儿童生活的诗,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并揭题。

    二、简介作者,描述一个与诗有关的故事引生读诗文:

    一、初读诗文,读后表扬学生中好的学习方法,渗透给学生。

    二、结合注释,再读诗文,要求边读边想象。

    1、说说脑海中浮现了什么情景?并说出根据诗中的哪些词句想象的。

    2、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书相关的词句完成诗抄。

    其间解决下列问题:

    ⑴儿童的样子。

    ⑵“垂纶”的意思,在诗中找出近义词。

    ⑶儿童专心钓鱼的神态动作。

    [说明: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想象力,启发学生自己去诵读、思考、领会,掌握阅读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读古诗的能力。]

    三、表演再现,品读诗句。

    师:我们一起让自己想象的画面活起来。

    一、准备阶段:

    1、让学生根据诗文安排环境,并说说为什么这样安排?

    2、根据诗文安排角色,为他们改变一下形象,选择道具,并根据诗文说出理由,帮助理解古诗。

    3、用语言对装扮后的环境、人物进行生动描述,进行语言训练 。

    二、表演阶段:

    1、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表演。

    2、在表演中,教师适时穿插询问:

    问路人:刚才你一脸焦急,怎么现在面露惊喜?

    你看到了什么?能不能吟出一句诗?(生吟第一句。)

    问稚子:你远远地摆手是想告诉他什么吗?(板书:暗示、示意)

    你为什么不出声和他说呢?

    看他走过来你的心情怎样?你觉得这句诗怎样读最能体现你的心情?(生品读第二句诗)

    3、学生品读全诗。

    三、背诵积累。

    [说明:变教教材为用教材,充分利用教材,鼓励学生合理地想象,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自主领会到感情,培养观察说话的能力,训练描写人物的方法,学生在主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和乐趣,让莲山课件变得即好玩又有目的性。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朗读,注意读出诗的节奏、韵脚和情感,进入古诗描绘的境界,感受诗的意境美、语言美。]

    四、拓展

    师:诗读完了,可是故事结束了吗?此时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根据自己的想象续编故事。

    [说明:问题指引了续编的方向,由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了充分的观察,这是一个水到渠成的练习。]

    点评:

    本课时从学生的需求出发设计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以表演为依托,通过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动作的刻画,既让学生领会了诗意,也让学生体会了感情,受到的语文训练是多方面的,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积累了对人物描写的方法的运用。

    3. 请教一首古诗;《小儿垂钓》

    小儿垂钓

    作者:唐 胡令能

    原文: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1、稚子:年龄小的孩子;

    2、垂纶:钓鱼;

    纶:钓鱼用的丝线;

    3、莓:一种小草;

    4、苔:苔藓植物;

    5、借问:向人打听;

    6、应:理睬;

    7、遥:远远地;

    诗文解释

    一个蓬头小孩学着大人钓鱼。侧身坐在乱草青苔上,身影掩映在野草丛中。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招了招手。害怕惊动了鱼不敢答话。

    简析

    这是一首描写儿童生活情趣的诗作。

    一、二句重在写形,三、四句重在传神。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由此亦可想见小儿不拘形迹专注于钓鱼的情景。“草映身”,不仅是在为小儿画像,在结构上,也为下句的“路人借问”埋下伏笔。因为路人之向他打问,就因为看得见他。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他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他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他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至于他在“招手”之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 ,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 遥招手 ”的原因之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这首诗勾画小儿垂钓的神情动态活灵活现,富有生趣,堪称佳作!

    4. 改写古诗《小儿垂钓》

    改写《小儿垂钓》在烈日当头的正午,诗人胡令能信步在乡间小道上。

    头顶是缕缕垂柳,小径两旁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好一处风水宝地。那小路附近静静的池水宛如明镜,池中几条小鱼在欢快地游着,真是一幅美不胜收的画卷啊!不经意间,他发现了一个蓬头垢面的淘气小孩儿,正小心翼翼地斜着身子藏在草丛中。

    绿草掩映着他那小小的身体,小孩正专心致志地学着钓鱼呢。为何要蹲在如此隐蔽的地方学习钓鱼呢?哦,原来这聪明的孩子是为了不让过路的行人惊扰到自己。

    只见这个天真可爱的小孩儿双手紧紧地握着那根简陋的鱼竿,眼光时刻不离那根鱼竿,身体一动不动,静静地等待着小鱼儿上钩。这时,只听得见草的“沙沙”声,十分安静,那小孩聚精会神地盯着鱼线,嘿,有条小鱼游近鱼钩,小孩儿一阵欣喜,禁不住轻轻笑了一声,谁知这却惊动了鱼儿,那条快上钩的鱼儿一下子“溜”了。

    小孩见了,吸取了教训,便不敢疏忽大意了。当他再次专注地钓鱼时,忽然有一位不知情的路人大声打听道路:“喂,小孩儿,请问到杏花村如何走?”那孩子一惊,连忙回过头、皱起眉头,用一根食指贴着嘴,示意路人别出声。

    他思索了片刻,伸出一只小手,向路人招招手,意思是要路人靠近一些,他会轻声作答的。路人会意地走到小孩身边,半蹲下身子,小孩子侧过头,轻声嘀咕了几句。

    路人会心一笑,轻轻地走开了。胡令能看着这又天真又机灵的孩子,诗兴大发,不禁口占一绝: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5. 改写古诗《小儿垂钓》

    改写《小儿垂钓》

    在烈日当头的正午,诗人胡令能信步在乡间小道上。头顶是缕缕垂柳,小径两旁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好一处风水宝地。那小路附近静静的池水宛如明镜,池中几条小鱼在欢快地游着,真是一幅美不胜收的画卷啊!不经意间,他发现了一个蓬头垢面的淘气小孩儿,正小心翼翼地斜着身子藏在草丛中。绿草掩映着他那小小的身体,小孩正专心致志地学着钓鱼呢。为何要蹲在如此隐蔽的地方学习钓鱼呢?哦,原来这聪明的孩子是为了不让过路的行人惊扰到自己。只见这个天真可爱的小孩儿双手紧紧地握着那根简陋的鱼竿,眼光时刻不离那根鱼竿,身体一动不动,静静地等待着小鱼儿上钩。这时,只听得见草的“沙沙”声,十分安静,那小孩聚精会神地盯着鱼线,嘿,有条小鱼游近鱼钩,小孩儿一阵欣喜,禁不住轻轻笑了一声,谁知这却惊动了鱼儿,那条快上钩的鱼儿一下子“溜”了。小孩见了,吸取了教训,便不敢疏忽大意了。当他再次专注地钓鱼时,忽然有一位不知情的路人大声打听道路:“喂,小孩儿,请问到杏花村如何走?”那孩子一惊,连忙回过头、皱起眉头,用一根食指贴着嘴,示意路人别出声。他思索了片刻,伸出一只小手,向路人招招手,意思是要路人靠近一些,他会轻声作答的。路人会意地走到小孩身边,半蹲下身子,小孩子侧过头,轻声嘀咕了几句。路人会心一笑,轻轻地走开了。胡令能看着这又天真又机灵的孩子,诗兴大发,不禁口占一绝:

    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6. 古诗 小儿垂钓鉴赏

    这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比较少,因而显得可贵。这首七绝写小儿垂钓别有情趣。前两句叙述、描写,从外形着笔,是实写。后两句诗侧重神态来写。此诗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和一些专注。

    一二句重在写形,三四句重在传神。稚子,小孩也。“蓬头”写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目前。“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他打问,就因为看得见他。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当路人问道,稚子害怕应答惊鱼,从老远招手而不回答。这是从心理方面来刻划小孩,有心计,有韬略,机警聪明。他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他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他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他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的原因以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

    通过以上的简略分析可以看出,前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体态,但“侧坐”与“莓苔”又不是单纯的描状写景之笔;后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神情,但在第三句中仍然有描绘动作的生动的笔墨。不失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呀!

    7. 古诗《小儿垂钓》的解释

    小儿垂钓作者:唐 胡令能原文: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简析]1、稚子:年龄小的孩子;2、垂纶: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3、莓:一种小草;4、苔:苔藓植物;5、借问:向人打听;6、应:理睬;7、遥:远远地;【诗文解释】一个蓬头小孩学着大人钓鱼。

    侧身坐在乱草青苔上,身影掩映在野草丛中。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招了招手。

    害怕惊动了鱼不敢答话。[简析]这是一首描写儿童生活情趣的诗作。

    一、二句重在写形,三、四句重在传神。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

    “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由此亦可想见小儿不拘形迹专注于钓鱼的情景。

    “草映身”,不仅是在为小儿画像,在结构上,也为下句的“路人借问”埋下伏笔。因为路人之向他打问,就因为看得见他。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他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

    他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他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至于他在“招手”之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 ,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 遥招手 ”的原因之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

    这首诗勾画小儿垂钓的神情动态活灵活现,富有生趣,堪称佳作! 【作者简介】胡令能 莆田隐者,唐诗人少为负局锼钉之业。梦人剖其腹,以一卷书内之,遂能吟咏,远近号为胡钉铰。

    诗四首,皆写得十分生动传神、精妙超凡,不愧是仙家所赠之诗作。《小儿垂钓》写一“蓬头稚子”学钓鱼,“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向他招手,想借问打听一些事情,那小儿却“怕得鱼惊不应人”(怕惊了鱼而不置一词),真是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其艺术成就丝毫不亚于杜牧著名的《清明》一诗。

    8. 根椐《小儿垂钓》这首古诗写故事

    《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作品赏析〖译文〗一个头发蓬乱的小孩子正在学垂钓,侧身坐在青苔上绿草映衬着他的身影。

    遇到有人问路他老远就招着小手,唯恐怕鱼儿被吓跑他不敢大声应答。〖点评〗这首诗注重塑造形象,贴近生活,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之感。

    ------------------------ 这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很少,因而显得可贵。

    一二句重在写形,三四句重在传神。“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

    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

    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

    “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他打问,就因为看得见他。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

    他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他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他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

    他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的原因以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 通过以上的简略分析可以看出,前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体态,但“侧坐”与“莓苔”又不是单纯的描状写景之笔;后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神情,但在第三句中仍然有描绘动作的生动的笔墨。

    不失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