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唐诗宋词研究的论文

    1. 求一篇鉴赏唐诗宋词的研究性论文

    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而宋代则被称为词的时代。

    词源于民间,始于唐,兴于五代,盛于两宋。在宋代,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更加强烈。

    在宋词的发展繁荣过程中,整个社会的导向作用同样十分明显。如果说唐代的诗人在某种程度上还只是供皇室及其统治者御用的工具和玩物而已,那么宋代的词人已由被别人欣赏而一跃登上了政治舞台,并成为宋代政治舞台上的主角。

    宋代皇帝个个爱词,宋代大臣则个个是词人。宋代政治家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都是当时的著名词人。

    在封建社会中从不出头露面的女子李清照也成为一代词宗,名垂千古。在当时的科举考试中,流传着这样的谚语:“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

    由此足见词人苏轼被崇拜的程度。正是全社会的认同和推崇,宋词才得以佳篇叠出,影响久远。

    原因如下: ① 两宋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是宋词兴盛的物质基础. ② 市民阶层的扩大,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 ③ 两宋社会矛盾尖锐,文学家用词更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先讲宋词的成就。词源于唐代的曲子词,句子有长有短,和乐曲紧密结合在一起,可以歌唱。

    由于宋代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数量不断增加,能够歌唱的词比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更适应市井娱乐生活的需要,而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又很尖锐,句子长短不齐的词也更便于抒发人们忧国忧民的思想,因此便逐渐兴盛起来,取代诗而成为文学的主流。课文按北宋前期、北宋中后期和南宋四个阶段,分别介绍了柳永、苏轼、李清照、辛弃疾与陆游的词作风格及其成就。

    柳永是北宋词坛婉约派的重要代表。他长期在都市里生活,作品多表现城市的繁华和男女的悲欢离合之情,尤长于抒写羁旅的孤寂与乡愁。

    他的词作,多采用俚俗口语,通俗生动,“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叶梦得:《避暑录话》),因而流传很广。他的词作,还大量融入铺叙的成分,不仅扩大词的境界,也为元曲的发展开启了门径。

    苏轼是北宋中后期豪放派的开创者和主要代表,他的词作题材十分广泛,大大拓展了词的内容,并以豪迈奔放的感情,为词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两宋之交的李清照,是杰出的婉约派女词人,她提出“词别是一家”的主张,善于用白描手法、浅白词句,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

    南宋的辛弃疾和诗人陆游,主张积极抗金,作品都以豪放为主,深刻地表达了恢复中原的强烈愿望,苏轼和辛弃疾是宋代最具代表性、成就最高的词作家,教材还在“历史纵横”小栏目和图注中分别介绍了他们的生平。必须指出的是,宋代的豪放派作家,作品以豪放为主,但也写出一些非常动人的婉约词,并非只是一味地豪放。

    词是一种诗歌艺术形式,是中国古代诗体的一种,亦称宋词、曲子词、诗余、长短句。始于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代,形成于唐代,在宋代达到其顶峰。

    一开始伴曲而唱,所以写词又称作填词、倚声。后来逐渐独立出来,成为一门专门的诗歌艺术。

    词牌,也称为词格,是填词用的曲调名。词最初是伴曲而唱的,曲子都有一定的旋律、节奏。

    这些旋律、节奏的总和就是词调。词与调之间,或按词制调,或依调填词,曲调即称为词牌,其通常根据词的内容而定。

    宋后,词经过不断的发展产生变化,主要是根据曲调来填词,词牌与词的内容并不相关。当词完全脱离曲之后,词牌便仅作为文字、音韵结构的一种定式。

    按长短规模分,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一首词,有的只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按音乐性质分,词可分为令、引、慢、三台、序子 、法曲、大曲、缠令、诸宫调九种。 按拍节分,常见有四种:令,也称小令,拍节较短的;引,以小令微而引长之的;近,以音调相近,从而引长的;慢,引而愈长的。

    按创作风格分,大致可以分成婉约派和豪放派 一、宋词对唐诗的继承关系 “唐诗宋词”一语,宋词与唐诗并称,不唯标示“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之义,而且也说明,宋词是庶几可与唐诗媲美的一大诗体。宋季承唐,然而如鲁迅先生所言,好诗差不多已被唐人作完了。

    所以,到了宋代,宋人在诗歌创作方面,要不落唐人的窠臼,确乎很难。但是,唐人所留下的丰富的文学遗产,宋人也并不有白白浪费,而是将它们更多更灵活运用在“词”这一诗歌体式上,使词在宋代获得了空前绝后的发展。

    我们在论宋词与唐诗的关系时,往往更多的注意于宋词与唐诗的区别。差别的确是主要的也是重要的,在本书的宋词部分,笔者也主要着眼于宋词最主要的艺术特征(当然也是与唐诗的不同之处)来展开论述。

    但在此绪论中,就像我们在论述唐诗的艺术特性前必须先说明唐诗对前代的继承关系一样,我们也必须先说明宋词对唐诗的继承关系。 可以肯定地说,宋词能取得如此显赫的成就,如果不是建立在唐诗如此卓越的成就和如此纯熟的技巧之上,是绝对不可想象的。

    从后来挖掘出来的敦煌曲子词来看,词在进入文之手以前,除了它的句式。

    2. 写一篇 唐诗宋词中的 研究报告

    在中国,凡是稍通文墨的人,没有不喜欢唐诗宋词的。

    不管你是科学家,文人,抑或农工商贸之流,甚至日理万机的政客,奔波谋生之余,觥筹交错之时,云淡风轻之野,月明星稀之夜,触景生情,心摇魄动,均可以吟出一两句对景的唐诗宋词来。在下虽然愚钝,每遇尘世繁剧、心烦气躁之事,夜来辗转反侧,只要翻开枕边古人诗词一册,读它几首,亦可气娴心定,陶然入梦矣!

    俺要《在心灵里建立起一座唐诗公园》,良有已也。

    但是,究竟是什麽东西令唐诗宋词有这麽大的勾魂摄魄的力量呢?

    是人性!是唐诗宋词反映的人性对自由的天然的渴望,对真、善、美的向往;是人们厌倦了俗世尔虞我诈,对回归自然的憧憬。

    宋朝郭熙在他的画论《林泉高致》中说:“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园,养素所常处也;泉石,啸傲所常乐也;渔樵,隐逸所常适也;猿鹤,飞鸣所常亲也。尘嚣缰锁,此人情所常厌也。”呵呵,这个“尘嚣缰锁,此人情所常厌也。”真是一语中的,人们谁不喜欢自由,谁喜欢那个禁锢人身和思想自由的“尘嚣缰锁”?

    郭熙在这里虽是论画,但中国传统文化诗、书、画本属一体,用之于整个文学艺术,也是非常恰当的。因此书写性灵,讴歌人类对自由、自然、平等、仁爱的渴望,就是文学艺术,也是唐诗宋词之属永不退色的主题。

    不信?你翻开唐诗宋词看看,尤其是词,大概三分之二是抒写性灵的。而且也只有那些描写人性的向往,抒发对自由的渴望的才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李白的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煜的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打动过千古多少凡夫俗子、仁人志士的心啊!

    郭熙的“尘嚣缰锁,此人情所常厌也”之说,真真是所言不虚啊。

    就说说李白吧,后人叫他是自由主义诗人,也有说他是浪漫主义的。什麽浪漫主义?不让他想入非非,关他在监狱了,还浪漫得起来麽?所谓浪漫主义,不过是“自由主义”的一个饰词而已。他的那些追求个性解放,讴歌清风明月的浪漫主义诗歌,大家耳熟能详了,咱且不一一举例,咱就举这首著名的: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呵呵,俺要说这首诗是歌颂自由的,你相信麽?是呀,这里没有提到一个“自由”的字眼,怎麽是歌颂“自由”呢?你知道不?这是李白怀着爱国之心,要与安禄山斗一斗的,谁知错投永王李粼,事后被定罪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乘船直下江陵,那种重获自由的心情,还用提吗?因此“白帝彩云”、“猿声不住”、“千里一日”、“轻舟已过”云云,无非表达诗人重获自由之心情、意象耳!

    看似写景叙事的,实则“自由隐在意象”里。人们在欣赏它的明丽、轻快的意境的同时,不自觉地感受到自由的可爱。这就是我们喜欢这首诗的根本原因,连政治家也不能免俗,呵呵。

    俺说政治家也不能免俗,大家有点不信了!其实政治家也是人,是人,就喜欢自由、自然,喜欢美,除了在政坛上摆出一副道貌岸然的面孔外,回到家中,回到个人的天地,那人性的另外一面就掩盖不住了。

    小时候俺读唐诗宋词,就遇到一种奇怪的现象。有些诗人词家,同时又是政治家、理学家,他在自己诗词里表现出来的东西,和他的演说呀,论文呀,就是面对政治的那一面,竟是那样的截然不同。

    比如欧阳修吧,看他的论文,那真是道貌岸然,守着那个“理”纹丝不动。这个呢,俺就不用举例,唐宋八大家文选里多的是,不信的可去翻开看一看。可是呢,当你翻开他的六一词,我的个乖乖,那简直就是另外一个人,一个有血有肉的实实在在的普通人!喝酒啊,倘佯山水啊,呼朋邀友啊,甚至游戏歌伎啊,无一不是行家

    3. 写一篇 唐诗宋词中的 研究报告

    在中国,凡是稍通文墨的人,没有不喜欢唐诗宋词的。

    不管你是科学家,文人,抑或农工商贸之流,甚至日理万机的政客,奔波谋生之余,觥筹交错之时,云淡风轻之野,月明星稀之夜,触景生情,心摇魄动,均可以吟出一两句对景的唐诗宋词来。在下虽然愚钝,每遇尘世繁剧、心烦气躁之事,夜来辗转反侧,只要翻开枕边古人诗词一册,读它几首,亦可气娴心定,陶然入梦矣! 俺要《在心灵里建立起一座唐诗公园》,良有已也。

    但是,究竟是什麽东西令唐诗宋词有这麽大的勾魂摄魄的力量呢? 是人性!是唐诗宋词反映的人性对自由的天然的渴望,对真、善、美的向往;是人们厌倦了俗世尔虞我诈,对回归自然的憧憬。 宋朝郭熙在他的画论《林泉高致》中说:“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园,养素所常处也;泉石,啸傲所常乐也;渔樵,隐逸所常适也;猿鹤,飞鸣所常亲也。

    尘嚣缰锁,此人情所常厌也。”呵呵,这个“尘嚣缰锁,此人情所常厌也。”

    真是一语中的,人们谁不喜欢自由,谁喜欢那个禁锢人身和思想自由的“尘嚣缰锁”? 郭熙在这里虽是论画,但中国传统文化诗、书、画本属一体,用之于整个文学艺术,也是非常恰当的。因此书写性灵,讴歌人类对自由、自然、平等、仁爱的渴望,就是文学艺术,也是唐诗宋词之属永不退色的主题。

    不信?你翻开唐诗宋词看看,尤其是词,大概三分之二是抒写性灵的。而且也只有那些描写人性的向往,抒发对自由的渴望的才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李白的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煜的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打动过千古多少凡夫俗子、仁人志士的心啊! 郭熙的“尘嚣缰锁,此人情所常厌也”之说,真真是所言不虚啊。

    就说说李白吧,后人叫他是自由主义诗人,也有说他是浪漫主义的。什麽浪漫主义?不让他想入非非,关他在监狱了,还浪漫得起来麽?所谓浪漫主义,不过是“自由主义”的一个饰词而已。

    他的那些追求个性解放,讴歌清风明月的浪漫主义诗歌,大家耳熟能详了,咱且不一一举例,咱就举这首著名的: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呵呵,俺要说这首诗是歌颂自由的,你相信麽?是呀,这里没有提到一个“自由”的字眼,怎麽是歌颂“自由”呢?你知道不?这是李白怀着爱国之心,要与安禄山斗一斗的,谁知错投永王李粼,事后被定罪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乘船直下江陵,那种重获自由的心情,还用提吗?因此“白帝彩云”、“猿声不住”、“千里一日”、“轻舟已过”云云,无非表达诗人重获自由之心情、意象耳! 看似写景叙事的,实则“自由隐在意象”里。人们在欣赏它的明丽、轻快的意境的同时,不自觉地感受到自由的可爱。

    这就是我们喜欢这首诗的根本原因,连政治家也不能免俗,呵呵。 俺说政治家也不能免俗,大家有点不信了!其实政治家也是人,是人,就喜欢自由、自然,喜欢美,除了在政坛上摆出一副道貌岸然的面孔外,回到家中,回到个人的天地,那人性的另外一面就掩盖不住了。

    小时候俺读唐诗宋词,就遇到一种奇怪的现象。有些诗人词家,同时又是政治家、理学家,他在自己诗词里表现出来的东西,和他的演说呀,论文呀,就是面对政治的那一面,竟是那样的截然不同。

    比如欧阳修吧,看他的论文,那真是道貌岸然,守着那个“理”纹丝不动。这个呢,俺就不用举例,唐宋八大家文选里多的是,不信的可去翻开看一看。

    可是呢,当你翻开他的六一词,我的个乖乖,那简直就是另外一个人,一个有血有肉的实实在在的普通人!喝酒啊,倘佯山水啊,呼朋邀友啊,甚至游戏歌伎啊,无一不是行家。

    4. 如何写鉴赏唐诗宋词的研究性论文

    嘿嘿 我也是新高一哦~不过经过我努力的查询 终于找到了一种规律

    首先要写作者写作时的背景,就像水调歌头把,就要叙述苏轼所做这首诗的背景

    下一步就分句去分析它的结构作用 如果是词的话就分上下阙去说

    再下一步 就是分析词和句的妙用,仔细推敲

    最后一步 把作者的中心思想 什么热爱大自然啦 热爱祖国山河之类的套进去就ok了哦~

    中间看见能套上中心的一定要套!!一定要 哦~这可是把握中心!!

    如果想要参考 告诉我 我会给你发

    5. 关于唐诗宋词鉴赏的论文八百字以上

    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而宋代则被称为词的时代。

    词源于民间,始于唐,兴于五代,盛于两宋。在宋代,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更加强烈。

    在宋词的发展繁荣过程中,整个社会的导向作用同样十分明显。如果说唐代的诗人在某种程度上还只是供皇室及其统治者御用的工具和玩物而已,那么宋代的词人已由被别人欣赏而一跃登上了政治舞台,并成为宋代政治舞台上的主角。

    宋代皇帝个个爱词,宋代大臣则个个是词人。宋代政治家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都是当时的著名词人。

    在封建社会中从不出头露面的女子李清照也成为一代词宗,名垂千古。在当时的科举考试中,流传着这样的谚语:“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

    由此足见词人苏轼被崇拜的程度。正是全社会的认同和推崇,宋词才得以佳篇叠出,影响久远。

    原因如下: ① 两宋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是宋词兴盛的物质基础. ② 市民阶层的扩大,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 ③ 两宋社会矛盾尖锐,文学家用词更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先讲宋词的成就。词源于唐代的曲子词,句子有长有短,和乐曲紧密结合在一起,可以歌唱。

    由于宋代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数量不断增加,能够歌唱的词比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更适应市井娱乐生活的需要,而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又很尖锐,句子长短不齐的词也更便于抒发人们忧国忧民的思想,因此便逐渐兴盛起来,取代诗而成为文学的主流。课文按北宋前期、北宋中后期和南宋四个阶段,分别介绍了柳永、苏轼、李清照、辛弃疾与陆游的词作风格及其成就。

    柳永是北宋词坛婉约派的重要代表。他长期在都市里生活,作品多表现城市的繁华和男女的悲欢离合之情,尤长于抒写羁旅的孤寂与乡愁。

    他的词作,多采用俚俗口语,通俗生动,“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叶梦得:《避暑录话》),因而流传很广。他的词作,还大量融入铺叙的成分,不仅扩大词的境界,也为元曲的发展开启了门径。

    苏轼是北宋中后期豪放派的开创者和主要代表,他的词作题材十分广泛,大大拓展了词的内容,并以豪迈奔放的感情,为词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两宋之交的李清照,是杰出的婉约派女词人,她提出“词别是一家”的主张,善于用白描手法、浅白词句,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

    南宋的辛弃疾和诗人陆游,主张积极抗金,作品都以豪放为主,深刻地表达了恢复中原的强烈愿望,苏轼和辛弃疾是宋代最具代表性、成就最高的词作家,教材还在“历史纵横”小栏目和图注中分别介绍了他们的生平。必须指出的是,宋代的豪放派作家,作品以豪放为主,但也写出一些非常动人的婉约词,并非只是一味地豪放。

    词是一种诗歌艺术形式,是中国古代诗体的一种,亦称宋词、曲子词、诗余、长短句。始于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代,形成于唐代,在宋代达到其顶峰。

    一开始伴曲而唱,所以写词又称作填词、倚声。后来逐渐独立出来,成为一门专门的诗歌艺术。

    词牌,也称为词格,是填词用的曲调名。词最初是伴曲而唱的,曲子都有一定的旋律、节奏。

    这些旋律、节奏的总和就是词调。词与调之间,或按词制调,或依调填词,曲调即称为词牌,其通常根据词的内容而定。

    宋后,词经过不断的发展产生变化,主要是根据曲调来填词,词牌与词的内容并不相关。当词完全脱离曲之后,词牌便仅作为文字、音韵结构的一种定式。

    按长短规模分,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一首词,有的只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按音乐性质分,词可分为令、引、慢、三台、序子 、法曲、大曲、缠令、诸宫调九种。 按拍节分,常见有四种:令,也称小令,拍节较短的;引,以小令微而引长之的;近,以音调相近,从而引长的;慢,引而愈长的。

    按创作风格分,大致可以分成婉约派和豪放派 一、宋词对唐诗的继承关系 “唐诗宋词”一语,宋词与唐诗并称,不唯标示“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之义,而且也说明,宋词是庶几可与唐诗媲美的一大诗体。宋季承唐,然而如鲁迅先生所言,好诗差不多已被唐人作完了。

    所以,到了宋代,宋人在诗歌创作方面,要不落唐人的窠臼,确乎很难。但是,唐人所留下的丰富的文学遗产,宋人也并不有白白浪费,而是将它们更多更灵活运用在“词”这一诗歌体式上,使词在宋代获得了空前绝后的发展。

    我们在论宋词与唐诗的关系时,往往更多的注意于宋词与唐诗的区别。差别的确是主要的也是重要的,在本书的宋词部分,笔者也主要着眼于宋词最主要的艺术特征(当然也是与唐诗的不同之处)来展开论述。

    但在此绪论中,就像我们在论述唐诗的艺术特性前必须先说明唐诗对前代的继承关系一样,我们也必须先说明宋词对唐诗的继承关系。 可以肯定地说,宋词能取得如此显赫的成就,如果不是建立在唐诗如此卓越的成就和如此纯熟的技巧之上,是绝对不可想象的。

    从后来挖掘出来的敦煌曲子词来看,词在进入文之手以前,除了它。

    6. 最新的唐诗宋词论文

    中国是诗的国度,唐诗又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

    在唐代三百余年的历史中,涌现了无数诗人,其中如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等,更是名垂青史、光照万代的大诗人。正是无数有名的大诗人和默默无闻的小诗人一道,构成了唐诗星光灿烂的景象,让千百年以后的诗人、诗坛黯然失色。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唐诗这种空前绝后的景象呢?首先,是唐代以诗取士的政策。唐承隋制,实行的是科举制。

    这为人才的解放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唐代的科举名目繁多,其中最为人重视的是进士科的考试。

    一般官僚,即使官位再高,如不中进士,终身为憾。而进士科的考试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是考诗歌创作。

    为了能中进士,举子们无不在诗歌上狠下功夫。这样,就势必在客观上推动诗歌艺术的发展与提高。

    由于诗歌写得好坏关系着一个人的政治前途,因此,诗歌受到了社会的广泛重视。从封建帝王到落泊文人,从达官贵人到引车卖浆之徒,无不以能诗为荣。

    唐太宗、唐玄宗、唐德宗等皇帝自己就是诗歌的热烈爱好者,他们不仅经常自己写诗,而且也常常鼓励别人写诗,并大力提拔能诗者。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在皇帝们的鼓励带动下,全社会各阶层都参与了诗歌创作,形成了谈诗、写诗的广泛风气,这也造成了庞大的诗人队伍。

    在这种情况下,人人以能诗为荣,以不能诗为耻。以至出现了妓女以能背诵诗来提高身价的现象。

    种种重视诗歌创作的现象,应该说都是与以诗取士的政策有直接的关系。 其次,诗歌发展到了唐代,也到了应该开花结果的时期了。

    从《诗经》开始,中国古典诗歌经过了漫长的发展、成长过程,已积累了比较丰富的艺术经验,诗人们对诗歌涉及到的各个方面都有了深入的认识。特别是魏晋以来,随着诗歌的反复繁荣,在理论上对声律等问题的深入探讨,为唐代诗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各种诗歌艺术经验。

    特别是南朝“永明体”的出现,为诗歌走向格律化已作了充分的准备。正是由于唐代诗人们广泛地吸收了前人的诗歌遗产,加以创造,终于酿成了诗歌的空前繁荣。

    站在前人肩膀上的唐人,终于比前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因此,他们的世界也更为精彩。 再次,我们也应看到唐代强盛的国力对诗歌繁荣的作用。

    唐代的国力之盛,当时世界无出其右。这不仅为唐人的生活提供了必要的保障,更重要的是增强了人们的自信心与凝聚力。

    初盛唐时期的那种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豪迈之作,正是人们对国家和个人自信心的反映。唐诗的那种旷古少有的豪情逸兴也是强盛国力作用的结果。

    历史不能重复唐代,当然就不可能再现唐诗那样的辉煌。 自宋代以来,人们在审视唐诗的发展时,总不忘对唐诗的发展进行分期,所以就有了三唐、四唐之类的说法。

    自从明人提出了四唐说之后,人们普遍承认了这种说法的权威性。而权威性是建立在合理性基础之上的。

    四唐说将唐诗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即初唐、盛唐、中唐、晚唐,这有其合理性,因为它确实勾勒了唐诗发展不同时期的特点。 初唐,即唐玄宗以前,这是唐诗发展的初级阶段。

    一方面,南朝宫体诗在诗坛上占据着统治地位,从唐太宗到上官仪等,无不大写华丽婉媚的作品;另一方面,诗歌改革的序幕正悄然拉开了。初唐的诗歌改革是从两方面来进行的:以陈子昂、四杰为代表的一批出身低微的下层诗人,通过自身的遭遇意识到了诗歌创作必须表现真情实感,于是他们提倡“兴寄”、“风骨”,写出了诸如《登幽州台歌》、《感遇》、《在狱咏蝉》、《从军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之类情感充沛,动人心魄的作品,从内容上对宫体诗进行了改造或改革。

    而以沈佺期、宋之问、上官仪为代表的上层诗人则在对诗歌艺术的精雕细刻中,发展并完善了诗歌格律,并最终完成了对诗歌格律的定型,这从形式上发展了宫体诗。所以,初唐没有伟大的诗人,却有杰出的诗歌改革家。

    盛唐,即唐玄宗至唐代宗时期,这是唐代诗歌高度繁荣的时期。盛唐诗人将初唐诗人在内容与形式上的改革成果合二为一,完成了内容与形式的结合,于是诗歌创作大放异彩,涌现出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白、杜甫等著名的诗人。

    他们不论是写作田园山水,还是描写边塞生活,抑或是表现社会人生,无不穷形尽相,极尽能事,因而形成了鲜明的个性特征。他们以不同的声音合唱出令后世神往的“盛唐之容”—— 一种富有理想、昂扬向上、热情豪迈的精神风范。

    这些诗人是这个时代的伟大诗人,由于他们站在时代的顶峰上,因而也就成了整个历史的伟大诗人。特别是李白、杜甫更成了后人不可企及的典范。

    中唐,即唐代宗至唐文宗时期,这也是唐诗精彩纷呈的时期。“安史之乱”使唐由盛而衰,国力衰微了,但诗歌并没有衰落。

    这一时期的优秀诗人如白居易、韩愈、柳宗元、刘禹锡、元稹等仍不失英雄本色,与盛唐诗人相比也不逊色。因此,学术界有人认为,中唐诗歌的成就甚至要超过盛唐。

    这一时期诗歌的最大特点是派别林立,诗人的个人风格极为突出。 从开始时的“大历十才子”,到后来的韩孟诗派,无不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

    晚唐,即唐文宗至唐亡,这是唐诗的夕阳期。这个时期的代表诗人李商隐“夕阳。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