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读唐诗为镜照汗第三篇

    1. 唐诗为镜照汗青读书心得

    内容简介 · · · · · ·

    用一根绳子串起全唐的诗人,纵横来去不离主线

    读完这本书,就能将唐朝四次的全貌和脉络尽收眼底,了然于胸,如果你对唐诗和历史不感兴趣,那是因为你还没有读过这本书。

    本书从唐太宗开始,通过历史人物之间的亲属、朋友、同僚关系和有趣的故事串起唐朝的诗人,解读了很多著名诗人和他们最脍炙人口的作品,讲述了很多趣味盎然的典故,让读者对平时经常使用却不知来源的成语恍然大悟。从学龄儿童到成年人,从原本畏惧诗词、历史的人到文学、史学爱好者,都很容易从本书中找到兴趣点。

    作者简介 · · · · · ·

    鞠菟,全球500强欧洲企业经理。1997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工科和管理双学士学位。自幼爱好文史,对中国历史、中国古典文学比较熟悉。对西方文学、世界历史、宗教史亦有一定涉猎。

    目录 · · · · · ·

    第一章一座最贵先把酒千年风萧易水寒 1

    第二章年年岁岁花相似开箱验取石榴裙 7

    第三章滕王高阁临江渚秋水长天共一色 14

    第四章江月年年望相似不见古人幽州台 21

    第五章少小离家老大回春风不改旧时波 28

    第六章问君西游何时还金龟换酒蜀道难 34

    第七章太白醉草吓蛮书升平驸马打金枝 42

    第八章李白斗酒诗百篇沉香亭北倚阑干 48

    第九章天生我材必有用此地空余黄鹤楼 55

    第十章万里悲秋常作客安得广厦千万间 65

    第十一章看破霓裳羽衣曲相思红豆生南国 74

    第十二章遥知兄弟登高处西出阳关无故人 82

    第十三章夫子风流天下闻洞庭波撼岳阳城 89

    第十四章秦时明月汉时关不破楼兰终不还 95

    第十五章莫愁前路无知己春风不度玉门关 101

    第十六章昔日依依章台柳春城无处不飞花 109

    第十七章长安米贵居不易叶上题诗寄与谁 117

    第十八章定远何须生入关仍留一箭定天山 125

    第十九章旧时王谢堂前燕前度刘郎今又来 134

    第二十章孤舟独钓寒江雪还君明珠双泪垂 142

    第二十一章十年一剑未曾试再生贾岛在人间 150

    第二十二章春风得意马蹄疾西厢花影玉人来 156

    第二十三章曾经沧海难为水桃花依旧笑春风 163

    第二十四章薛涛浣花笺传情采春望夫歌入云 171

    第二十五章垂死梦中惊坐起我词多是寄君诗 179

    第二十六章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无恨月长圆 186

    第二十七章他时不用逃名姓从此萧郎是路人 193

    第二十八章二十四桥明月夜绿叶成荫子满枝 200

    第二十九章十年一觉扬州梦多少楼台烟雨中 206

    第三十章锦瑟无端五十弦蓝田日暖玉生烟 213

    第三十一章身无彩凤双飞翼碧海青天夜夜心 220

    第三十二章古原夕阳无限好小山重叠金明灭 227

    第三十三章过尽千帆皆不是任是无情亦动人 235

    第三十四章一剑霜寒十四州陌上花开缓缓归 243

    第三十五章天街踏尽公卿骨未老还乡须断肠 250

    第三十六章芙蓉生在秋江上一片伤心画不成 257

    2. 25课诗词曲五首课后题第三题你知道中国历史上有哪些留取丹心照汗

    你好,我来为你解答:新《课标》就语文的性质提出了二元论,即工具性和人文性,解决字词的目的是锐化文言工具,赏读课文则旨在涵养人文,两者都要兼顾。

    现今的课程改革中,文言文教学多向内容、情感方向探究延伸,片面重视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而忽视了学科的工具性。 现象试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为例,文言文后的练习题在导向性方面,就存在这方面的偏差。

    如《五柳先生传》:“这篇文章是陶渊明的自传吗?请课外查找有关资料,结合你所读过的陶渊明诗作,谈谈自己的看法。”《马说》:“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这些话题是常谈常新的,请你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看法。

    ”《送东阳马生序》:“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诗词曲五首》:“你知道中国历史上有哪些‘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人物?同学中开个故事会。”《小石潭记》:“你已学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试着把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并选择一两则加以赏析。

    ”《岳阳楼记》:“思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含义,把你的认识写成一段文字,与同学交流。”《醉翁亭记》:“下面是宋代文学家黄庭坚改写《醉翁亭记》而成的一首词,名为‘瑞鹤仙’。

    你喜欢《醉翁亭记》还是这首词?写一段文字,简要说出自己的想法。 ”这七则练习均从思想的角度谈认识,谈体会,给教者学者传达了一个信息,即文言文要花大量的精力在内容分析上。

    很多文言阅读课因此上成了思想政治课、聊天课。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在教学过程中是应该注意人文化的一面,但如果忽视了基础学科的工具性,特别是文言文所具有的自身特点,那纯粹就是建空中楼阁,舍本求末。

    在教材中其实也有一些兼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练习。如《与朱元思书》:“把课文改写成现代文,介绍富春江‘自富阳至桐庐’的景色。”

    《满井游记》:“下列三组短语中的‘之’字,有的表示修饰关系,可译成‘的’;有的表示限定关系,可译成‘以’;有的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不译。 试加以辨析,并说说这些用法现在是否还在用。”

    《诗五首》:“从‘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句诗中你联想到什么?与同学交流。”可惜这样的延伸题为数不多。

    当然,文言文的教学空间非常大,新《课标》提出的“综合实践课程”理念,在文言文教学中也应得到充分体现,如杜甫《春夜喜雨》中,春雨之“喜”除了诗人的心情外,还有“春雨贵如油”的气候学和物候学知识。 诗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既形象地描绘出春雨之情态,也道出了地表径流的地理学知识。

    如在教学《两小儿辩日》时,除了孔子的实事求是,学术诚实,两小儿的求知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外,对于究竟太阳在早晨、中午哪个时段离我们近,则是个地理学方面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组织学生探究,获得更全面的知识。 对策1。

    研读课本,质疑问难。试举课文《小石潭记》的教学为例。

    教材对“蒙络摇缀”的注释是:“遮掩缠绕,摇动下垂”。“缀”能解释为“下垂”吗?备课时,我特别查了一些资料。

    其中人教版教师用书上对这句话是翻译为“遮盖交结,摇动下垂”。 到底是“下垂”,还是“连缀”?经查,商务印书馆98年修订版《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为“缝合,连接”,应取其“连接”义。

    再查四川辞书出版社的《古代汉语词典》中为“系结,连接”。以上工具书中均未列“下垂”这一释义。

    另外,“佁然不动”在教材中注音为“yí”,解释为“呆呆的样子”。 但查字典后发现,其实并不如此。

    “佁”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除了有“痴呆的样子”之外,还有“静止”这一词条,而“静止”更能体现游鱼倏忽来去的情态。《古代汉语词典》更是直接以《小石潭记》为例,释义如下:“静止不动的样子。

    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且两书均注音为“yǐ”。

    在教学中,我将两例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就此展开讨论。学生反应很热烈。

    因为他们向来将书本奉为宝典,这次是具有颠覆意义的一次课堂探究。在学习中,他们真正体会到了“尽信书不如无书”的涵义。

    于是这篇课文的字词学习学生格外细致,因为我提示他们还有注释也存在争议。 课后不久就有学生捧着字典来找我。

    “老师,书上注释里对‘悄怆幽邃’的‘幽’,解释是不是有问题啊?”“我查了字典,‘幽’有‘昏暗、深暗’的意思,比‘幽静’要好。”“还有‘水尤清冽’里‘冽’只有‘清澈’的意思,没有‘清凉’的义项。

    ”……此后,我还在课上抓住对“翕忽”一词的理解,让学生欣赏了潭中游鱼的情致。是“轻快敏捷的样子”还是“一致的样子”?学生先查工具书,然后再根据语境作出了判断。

    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到了学习文言文的快乐。

    2。探究课内,含英咀华。

    仅仅局限于一课内的字词研究,我觉得还不够。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还要注意已学篇目的温习。

    其中较常见的就是归纳一词多义现象。如学及《岳阳楼记》的时候,学到“连。

    3. 有谁知道诗《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这首诗描写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阴、几支小小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蜓,构成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表现了大自然中万物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

    开头“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两句,把读者带入了一个小巧精致、柔和宜人的境界之中,一道细流缓缓从泉眼中流出,没有一点声音;池畔的绿树在斜阳的照射下,将树阴投入水中,明暗斑驳,清晰可见。一个“惜”字,化无情为有情,仿佛泉眼是因为爱惜涓滴,才让它无声地缓缓流淌;一个“爱”字,给绿树以生命,似乎它是喜欢这晴柔的风光,才以水为镜,展现自己的绰约风姿。

    三、四两句,诗人好像一位高明的摄影师,用快镜拍摄了一个妙趣横生的镜头:“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时序还未到盛夏,荷叶刚刚从水面露出一个尖尖角,一只小小的蜻蜓立在它的上头。一个“才露”,一个“早立”,前后照应,逼真地描绘出蜻蜓与荷叶相依相偎的情景。

    杨万里写诗主张师法自然,他对自然景物有浓厚的兴趣,常用清新活泼的笔调,平易通俗的语言,描绘日常所见的平凡景物,尤其善于捕捉景物的特征及稍纵即逝的变化,形成情趣盎然的画面,因而诗中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4. 【悯农这首诗第三句到底是什么

    谁知盘中餐悯 农李 绅锄 禾 日 当 午,汗 滴 禾 下 土.谁 知 盘 中 餐,粒 粒 皆 辛 苦.[注释] 1.悯:怜悯.2.锄禾:用锄头松禾苗周围的土.[简析] 这首诗是写劳动的艰辛,劳动果实来之不易.第一、二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描绘出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仍然在田里劳动,这两句诗选择特定的场景,形象生动地写出劳动的艰辛.有了这两句具体的描写,就使得第三、四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叹和告诫免于空洞抽象的说教,而成为有血有肉、意蕴深远的格言.这首诗没有从具体人、事落笔,它所反映的不是个别人的遭遇,而是整个农民的生活和命运.诗人选择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深刻揭露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在表现手法上,作者采用相互对比,前后映衬的方法,不仅给人以鲜明强烈的印象,而且发人深省,将问题留给读者自己去思考,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作者简介:李绅(772-846),字公垂,泣州无锡(今江苏无锡)人.唐代诗人.。

    读唐诗为镜照汗第三篇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