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唐诗绝句不合平仄

    1. 为什么很多律诗绝句读起来不合平仄的要求

    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即现在常说的古风诗,不讲究平仄;近体诗即律诗,有平仄限制。在古代律诗不仅讲究平仄,还要求压韵,诗压平韵;词可压平也可压仄,通常是一韵到底,也有换韵的词牌,元曲平仄通压。

    有时候我们会觉得某些人说话的声音特别好听,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是因为音调的缘故,也就是韵律的缘故。翻开古代文学,其实早在《诗经》的时候,就开始出现韵律,在西晋南北朝时有些诗句已符合平仄,但在唐代之前,人们并不把韵律平仄作为写诗的要求,主要以叙事追求意境为主。

    到了唐代,随着人口的爆发式增长,文人一拨接一拨的出现,诗歌这门技艺得到了快速发展,又因为古代科技不发达,供人们玩赏娱乐的东西实在难寻,于是人们总结出来律诗这玩意,类似一种游戏,比比谁最会玩。唐代写诗的很多,但史上留名的至多有几万人,因为好的诗歌不但追求格律还需要有高雅的意境和一定的思想,而且这些牛逼的诗人到最后写的诗歌也不一定符合格律,因为格律是服务于诗歌,为的是写出更好的诗歌,如果局限于格律,把格律当准则,那就真真成了“八股文”了。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尽管律诗对诗歌的贡献特别大,但也阻碍了诗歌更好的发展。于是人们建议把格律放宽点,然后就出现了宋词。宋词发展了一段时间,人们觉得规矩还是太多了,然后出现了元曲,后来又兴起了小说,白话文,现代诗歌以及瞎鸡巴写。

    任何伟大作品都是有技巧,讲规矩的,即便现代的大作家,他们的作品,在注重内容的同时,都有很高的文字技巧。

    在一年写好几本书的当下,谈论上面内容,只因为现实中的我实在是病的不轻,我就是那种说这文学应该如何如何发展,而实际上一年下来帮别人写N多本书的编辑。我是编辑我可耻,我为国家浪费纸。

    2. 唐诗五言、七言的律诗和绝句的平仄口诀(举例)

    律诗:

    五律平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为平声。五律仄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为仄声。

    平平仄仄平(韵)

    七律平起:首句第二字必用平声。七律仄起:首句第二字必用仄声。

    绝句:

    七绝平起首句押韵。七绝平起首句押韵。七绝仄起首句押韵。七绝仄起首句不押韵。

    五绝平起首句押韵。五绝平起首句不押韵。五绝仄起首句押韵。五绝仄起首句不押韵。

    扩展资料:

    普通话的四声中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

    古代“平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分化为阴平及阳平。

    古代“上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一部分变为去声,一部分仍是上声。

    上声是现代汉语拼音的第三声。

    古代“去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仍是去声。

    古代“入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变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平仄

    3. 古诗中绝句和律诗中每个句子的平仄是怎么设定的

    1.据说平仄使作品读起来抑扬顿挫。

    但是我又知道,有很多诗,像古体诗,都不管平仄的,然而其中有很多是很好的啊,为什么一定要严格的平仄格式呢? 这就象足球一样,手是不能碰的.没有规则不成方圆 2.再说词和曲。他们也是每一句都有固定的平仄格式。

    然而,词和曲的句子不用平仄也会很好的,为什么一定要用平仄才行呢? 你说的曲是什么?没见过词是不压平仄的!! 3.况且我们知道,词和曲都是用来唱的。而唱出来的音调不会是原来的音调,而是歌谱的音调,也就是说,不管是平还是仄唱出来都是一样的。

    你说的词是现代歌词吗?这可压可不压.象现代诗一样 4.但是歌词就算不顾平仄,也是有些歌词顺得很,有些又拗口得要死,这又是什么原因? 古诗词的压韵和现代歌词应该是不同的. PS: 你所说的应该是格律诗.格律诗要注意的是1意境 2压韵 3平仄 4对仗 1和4就不说了 就先说2压韵,压韵就是在诗的某一句末,且用同韵母来收尾. 现在的一般为18韵 麻,播,歌,皆,支,儿,齐,微,开,姑,鱼,侯,豪,寒,浪,堂,庚,东. 古人吟诗用歌唱的形式表达,不压韵就不叫诗 平仄有四种.平起平收,平起仄收,仄起仄收,仄起平收.仄为2,4平为1,3. 平仄一般是律诗,绝句等用. 平仄律是从文学音律的角度对汉字声调的分类。古汉语将汉字分为平、上、去、入共四个声调。

    平是指平声,仄指上、去、入声。元代后北方入声逐渐消失,化入现在的二声和四声中,而平声逐渐演化成阴平和阳平两类。

    近代汉语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调称为新四声。凡声调为阴平、阳平(指标准拼音中的一、二声)的称为平声,凡声调为上声、去声(指标准拼音中的三、四声)的称为仄声。

    有些原在古汉语中属入声的字现在虽归入阴平、阳平之中,但论及平仄时仍应属仄声。 根据这个原则,人们将所有的汉字统统分为两大类:即一平一仄,非平即仄,其关系一阴一阳。

    平仄相替产生节奏,由此也就产生了汉语的音韵之美。 对联不但同句平仄要交替,上联、下联也要交替,即上下联相应的位置必须平仄相对。

    字音的对仗加上字意的对仗,就形成了联句结构的参差美,读起来便会琅琅上口,抑扬顿挫,韵味和谐。 作对联,要合于下列规律: (一)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用重复的字。

    (二)上联的末一句必须是仄声,下一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 (三)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词类相当,结构相应)。

    (四)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平:平声字;仄,仄声字,包括上、去、入三声的字)。 (五)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只说一事,也不妨分说两事。

    对联和律诗中间的对仗有继承演进的关系,律诗的平仄格律和"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也适用于对联。至于每副对联的字数,并无限制,由四字、五字、六字、七字、八字、九字到几十字、几百字,只要有话可说,能成对偶就行。

    作对联要音韵和谐。语言精炼,合于规律,而又有一定的内容。

    文字不相对,平仄不协调或把标语口号式的句子分写两行,全不能算是对联。 对上面的介绍的内容,我们可以归结为"四讲",即"字数讲相等,字音讲平仄,词语讲对仗,句法讲对称"。

    同时,上下联内容要有一定的联系,但不能雷同或重复,雷同的对句俗称为"合掌对",比如"新年迎五福,春节接三多",其中的"新年"和"春节"、"迎"和"接"都同意,传统上认为这样的楹联犯制作楹联的大忌。 对文中"'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也适用于对联",是指五、七言诗每句的第一、三、五字,不拘平仄,当用平声字的用了仄声字,或当用仄声字的用了平声字,皆无不可;而每句的第二、四、六字,则须平仄分明,不容更换。

    皆因一、三、五字平仄移易,读音影响不大,二、四、六字平仄失调,则读之拗口,乃律诗之大忌,用于楹联创作,也是传统楹联作法之大忌。 基本句式: 仄 平 (仄)仄 (平)平 (平)平仄/平仄仄 (仄)仄平/仄平平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 对联不存在韵脚,上联和下联的末字忌韵母相同。

    4. 绝句的平仄关系

    (1)平起式 两字压韵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2)仄起式 两字压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3)平起式 三字压韵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4)仄起式 三字压韵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七绝 (1)仄起式 两字压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2)平起式 两字压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3)仄起式 三字压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4)平起式 三字压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五绝中 除了“平平仄仄平”没有字是可平可仄(防孤平), 其他句式都是第一字可平可仄。

    5. 古诗中的平仄问题,古诗分多少种(绝句 律诗我知道),是不是有的诗

    一、古代诗歌分两类,一是古体诗,一是近体诗.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绝句 中国诗体.又称截句、断句、绝诗.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也偶有六绝.它源于汉及魏晋南北朝歌谣.唐以后盛行近体绝句,格律同于八句律诗中的前、后或中间四句.所以,唐人有的在诗集中把绝句归于律诗.后来也有学者认为绝句是截于律诗之半而成.绝句灵活轻便,适于表现一瞬即逝的意念和感受,广为诗人所采用,创作之繁荣超过其他,绝句也被人视作唐人乐府(后面还有详细说明). 律诗 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发源于南朝,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如果仅6句,则称为小律或三韵律诗;超过8句 ,即10句以上的 ,则称排律或长律.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排律除首末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偶.小律对偶要求较宽.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另外,律诗的格律要求也适用于绝句. 总而言之,区别在于绝句是四句,律诗是八句. 古体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后世使用五言、七言较多.五言简称“五古”,七言简称“七古”.古体诗不拘句数,不求对仗,也不大讲平仄,用韵较为自由. 近体诗 近体诗是相对古体诗而言的,产生较晚,起源于南朝,至唐初成熟.其中的律诗,形式固定,格律严密,每首八句.单句叫出句,双句叫对句,合起来称为一联.一二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颔联、颈联一般要对仗.首句可用韵可不用韵,通常押平声韵.五言简称“五律”,七言简称“七律”,十句以上的称排律.其中的绝句,又称绝诗、截句.它好像截取律诗的一半,每首四句.就其规格看,有的后一联对仗,类似律诗的首联、颔联;有的前一联对仗,类似律诗的颈联、尾联;有的两联都对仗,类似律诗的颔联、颈联;有的不用对仗,类似律诗的首联和尾联.绝句的韵脚在二、四两句,通常押平声韵.第一句如押韵,也押平声字.绝句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两种,简称“五绝”和“七绝”. 汉乐府 在中国中古时期的汉魏两晋南北时代,中央政府一直设置着管理音乐和歌曲的专门官署乐府,负责采集和编制各种乐曲,配诗演唱.这些配乐演唱的诗歌,就称为乐府诗,也简称乐府. 在体式上,乐府诗以五言为主,兼有七言及杂言.句式比较灵活自由,语言自然流畅,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生活气息非常浓厚.他的思想性主要有:1、反映的是老百姓被君主、官吏所奴役和迫害的痛苦;2、反映的是人民群众流离失所的痛苦;3、批判了上层社会的腐朽生活.他的艺术性主要有;1、叙事性成分占很大比重,并通过叙事塑造人物形象,从乐府开始,中国叙事诗开始了新纪元;2、比兴的大量运用,是以前诗歌所没有的;3、形式多样,有四言句,有五言句 ,有杂言句,语言活泼生动.乐府民歌继承和发扬了《诗经》的传统,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它与近体诗的区别是:句式比较灵活自由,比兴的大量运用,形式多样,语言活泼生动.而绝句,律诗讲究严格的格律、平仄、押韵,讲究语言的凝练,意境的营造等. 二、中国古典诗歌,从格律上看,大致可分为近体诗和古体诗两种。

    古体诗:是相对于近体诗而言的一个概念。这类诗的特点就是不讲究对仗,平仄与用韵也比较自由。

    需要特别指出的一点就是,古体诗既包括唐以前的诗歌,主要是汉魏六朝的诗歌(包括汉魏乐府古辞、南北朝乐府民歌及当时的文人诗),也包括唐代诗人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诗歌。其中唐代诗人所作古诗从字数上看,大致可分为五古和七古。

    近体诗:其特点就是讲究格律。从字数上分类,可分为五律和七律。

    绝句:只有四句的叫绝句。从字数上看,可分为五绝和七绝。

    从格律上看,可分为古绝和律绝。 乐府: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后逐渐演变为一种诗体(其中的过程比较复杂,有兴趣可参看罗根泽《乐府文学史》和吴相洲主编的《乐府诗集分类研究》系列)。

    一般我们所谓乐府诗是指汉乐府,即两汉时期由乐府机关采集并配乐而流传下来的诗歌。其特点就是可以歌唱。

    乐府又有旧题乐府和新题乐府之说。 旧题乐府:是指后世文人袭用乐府旧题模仿乐府体裁写的作品,虽然没有配乐,也称为乐府诗。

    新题乐府:即模仿乐府体裁,但却自创新题而写的作品。 关于诗体的问题,详情可参考王力的《古代汉语》第四册通论(三十)和《汉语诗律学》。

    ======================================== 关于唐诗三百首的排序,版本不同,会有出入。 所见的版本其目录大致如下: 卷一 五言古诗:张九龄《感遇》——孟郊《游子吟》 卷二 七言古诗: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杜甫《古柏行》 卷三 七言古诗:杜甫《观公孙大娘笛子舞剑器行并序》——李商隐《韩碑。

    6. 这首五言绝句是否符合平仄韵律格式

    孟浩然的五言绝句《春晓》不合平仄律吗? 江南大学教授黄志浩先生在其《古代诗词创作与鉴赏》一书中,这样评价孟浩然的《春晓》诗的:“这首诗虽不太符合五绝的平仄律,但读起来却朗朗上口,……” 。

    这首诗真的不合五绝律格吗?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看个究竟。孟诗如下: 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是一首首句入韵的仄声韵诗,“晓”“鸟”“少”均为“筱”字韵部里的字。该诗的平仄建构如下: 平平仄仄仄* 仄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平 平仄平平仄* 用律诗的基本句式的律格表示如下: 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 其中,[平]表示基本句式中的平声字位孟诗用了仄声字;[仄]表示基本句式中的仄声字位孟诗用了平声字;带*号的字为韵脚。

    这种用法符合“奇活偶定”的变通原则,即所谓“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上述基本句式组成的五绝格式与首句入韵的仄韵五绝诗的平仄律格式: 仄仄平平仄(1) 平平平仄仄(3) 平平仄仄平(2) 仄仄平平仄(1) 无本质差别。

    所不同的,只是该格式中句式(3)和(1)在孟诗的格式中互换了位置。即变成了: 平平平仄仄(3) 仄仄平平仄(1) 平平仄仄平(2) 仄仄平平仄(1) 这一格式。

    由上我们可以看出,孟诗的所有诗句,均按“奇活偶定”变通原则得来的句式变格。其中,首句第三字以仄代平而成“三连仄”看似未救;第二句完全按律格而写;第三句首字以仄代平、第三字以平代仄;第四句首字以平代仄。

    完全符合“奇活偶定”变通原则。 其实,律诗中以入代平即该用平声字的字位用近於平声的入声字代替,是被允许的。

    首句的第四个字“觉”就是一个近於平声的入声字(国语今音读为阳平声)。因此,首句“三连仄”可视为已经自救,即符合“平平仄平仄”的自救格式。

    因此,笔者认为,孟浩然的这首五言绝句,是符合五句平仄律的。 追问: 请仔细看题目!~~谢谢。

    7. 绝句和律诗的平仄

    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

    汉语虽有四声,但在近体诗中,并不需要象词、曲那样分辨四声,只要粗分成平仄两声即可。要造成声调上的抑扬顿挫,就要交替使用平声和仄声,才不单调。汉语基本上是以两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的,重音落在后面的音节上。以两个音节为单位让平仄交错,就构成了近体诗的基本句型,称为律句。对于五言来说,它的基本句型是: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

    这两种句型,首尾的平仄相同,即所谓平起平收,仄起仄收。我们若要制造点变化,改成首尾平仄不同,可把最后一字移到前面去,变成了: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除了后面会讲到的特例,五言近体诗无论怎么变化,都不出这四种基本句型。七言诗只是在五言诗的前面再加一个节奏单位,它的基本句型就是: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言近体诗无论怎么变化,也都不出这四种基本句型。

    这些句型有一个规律,就是逢双必反:第四字的平仄和第二字相反,第六字又与第四字相反,如此反复就形成了节奏感。但是逢单却可反可不反,这是因为重音落在双数音节上,单数音节就相比而言显得不重要了。

    我们写诗的时候,很难做到每一句都完全符合基本句型,写绝句时也许还办得到,写八句乃至更长的律诗则几乎不可能。如何变通呢?那就要牺牲掉不太重要的单数字,而保住比较重要的双数字和最重要的最后一字。因此就有了这么一句口诀,叫作「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就是说第一、三、五(仅指七言)字的平仄可以灵活处理,而第二、四、六以及最后一字的平仄则必须严格遵守。这个口诀不完全准确,在一些情况下一、三、五必须论,在特定的句型中二、四、六也未必分明,在后面我们会谈到,但接下来我们先来看看如何由这些基本句型构成一首完整的诗。

    唐诗绝句不合平仄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