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唐诗怎么过度到宋词

    1. 唐诗宋词元曲中间是怎么过渡的,差别很大阿

    老师说了,这个转变主要是由于音乐的原因。象在唐末时,由于各个民族的涌入,各个民族的融合,其他民族的音乐的传入,都在中原进行了融合,还有佛教在唐代的盛行,佛教经典的翻译,导致了当时语音的大大变化,所以才出现了对于韵律的重视,这才导致了词的出现,在唐末时,词就已经出现了,象唐五代的韦庄、温庭筠就是花间词派的名人。在宋代的时候,词是相当于唐诗的代表地位。

    其实宋词是作为宋代的一个代表,但是与其后相比,其实宋诗的地位并不低的,正因为如此,所以后代有的名家就说,唐诗主情,宋诗主理。所以宋诗是与唐诗相对的另一个诗歌的高点,只不过这个高点并不一定被后人所认可。后人一般都把宋词作为宋代的代表。

    至于元代,就和唐代的现象一样,其实曲子等在宋末就已经出现了,所以在元代时,元代最著名的是散曲,散曲又分为小令、套数。当时的文人因为政府对于科举的禁止,一般来说,文人的使命即在于考科举,而现在这唯一的道路都没了,所以文人的创作热情只能投向了曲子,再加上当时的市民文学的兴起,有很多的女演员也可以出来演戏,所以在元代,散曲是很兴盛的

    现在差不多了,楼主没有问明清,所以下面我就不问了

    2. 为什么唐诗会变成宋词

    在宋代文学中,你会觉得有一种饱满与安静,它酝酿了另外一颗新的种子,与花的骚动性的美非常不同。骚动是因为它正在开放,开花自然要吸引别人注意,而果实不见得有那么多吸引力,但自有一种圆满。

    词的产生 由于唐诗的成就太高,它经过初唐的成就,到李白、杜甫、李商隐、杜牧,唐诗的成就高到这样的程度以后,老百姓、民间慢慢读不懂了,因为它已经高不可攀。凡是艺术形式意境越来越高的时候,其实也就说明它远离了民间。可是民间本身不可能没有娱乐生活,所以他们自己就会写一些歌来唱。结果这两者就越来越远。然而一旦当这两个东西被拉近的时候,它就会产生新的艺术形式。就是我们现在讲的词。 大家千万不要误会,认为宋朝没有人写诗,其实多得不得了,甚至他们的诗比词还要多。可是他们的诗都没有词的成就高。因为词比较自由,它的整个音韵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当我们在读“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我们会发现唐诗的七、五都在变化,它的音韵的跌宕起伏发生了很多节奏上的新的韵律感,这个韵律感推展出词的一个新的境界出来。 讲到词,首先要提到五代词,因为五代词是唐诗过渡到宋词的一个关键桥梁,这个关键桥梁的关键人物是李后主,其实李后主的作品不多,可是不多的作品,却在文学史上发生了那么大的影响力。有时候的确可以看到在文学艺术的创造性上,一个人会有旋乾转坤这么大的力量。 李后主挥泪对宫娥 在李后主早期作品当中,我们读不到感伤,他也从来没有想到有一天感伤会降临到他的身上。 等到宋太宗大军南下的时候,李后主吓了一跳:“怎么打仗了?”他曾在诗里写过“几曾识干戈”,从皇帝忽然变成俘虏,巨大的命运转折,使他在文学史里扮演了重要角色。 王国维在评论他的时候,有一种很特殊的悲悯。王国维说李煜长于深宫妇人之手,从小在一堆女人当中长大,没有办法要求他不写这样的诗。他根本没有机会出宫,没有机会到宫廷外面去看外面的人生百态,他生命另外的一个开始,就是亡国。他前半生面对自己追求感官上的愉悦,追求女性,是诚实的,后半生亡国以后他的哀伤也是诚实的。甚至变成俘虏以后,李后主想到的竟然还是美。 宋朝军队抓他的时候,他特意跑到祖庙里,因为中国古代有一个习惯,君王亡国后,要到祖宗的坟墓前面去磕头,跟自己的祖先告别,然后辞庙。“最是仓皇辞庙日”,拜完庙就被抓走了。他觉得很惨,“教坊犹奏别离歌”,教坊是皇室里面的乐队,乐队觉得皇帝要走了,就演奏起充满离别意味的曲子。他看到平常服侍他的宫女,就哭了,“挥泪对宫娥”。这首诗被骂得非常厉害,大多数选本都没选这首作品。人们觉得到这个时候李后主还“挥泪对宫娥”,真是亡国之君,实在太过贪好女色,亡国的时候还惦记着宫娥。如果他说“挥泪对祖先”好像比较可以被原谅。王国维却认为他作为诗人的真性情就是在这个时候表现出来的。他觉得要走了,最难过的就是要与这些一同长大的女孩子们告别。所谓的忠、所谓的孝,对他来讲非常空洞,他没有感觉。这里颠覆了传统的文以载道,绝对是真性情。李后主没有感知到国家,他就是感知到宫娥,因为他是跟这些女孩子一起长大的,没有其他机会去感知到底家国是什么?家国对他来讲,只是供他挥霍的富贵。 文学的创作,艺术的创作,最重要一点就是是否真实。如果存在作伪,就是有问题。可李后主写的“挥泪对宫娥”,如果以现代视角来看,刚好颠覆了人的伪善部分。我们看文天祥的《正气歌》、史可法的《左忠公轶事》、林觉民的《与妻诀别书》为什么被选进课本?不见得因为它们是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们才会觉得当李后主写出“挥泪对宫娥”的时候,颠覆性有多么大,他等于是打了已经习惯于伪善的文学传统一个耳光。他就是不要挥泪对家国,而是挥泪对宫娥,这是他的私情。这在我们的生命当中,是令人羞怯和难以启齿的部分,只有天真烂漫的李后主,才会如此坦然地写出来。我一直很感动于王国维在写《人间词话》的时候给予李后主新的定位,不然在整个文化传统中,我们甚至都会怀疑,到底应该把他放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

    3. 如何快速准确记住唐诗宋词

    其实诗歌不是拿来背的是拿来欣赏品味的,就如同流行歌曲。有谁去背诵呢。

    用心的去体会诗歌用语的精妙,以及诗人当时的所处所感。

    在脑中浮现诗歌的画面,在心中默默地吟诵。

    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你也就会背了。

    本人就是用这个方法 呵呵 举个例子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是陈子昂怀才不遇,登临遇景而感之作。幽州台也叫蓟北楼,在今北京市。登上这古老的幽州台,因而想起了古代的事。当年燕昭王求士,筑金台,招揽天下贤人,燕国得以兴盛。但这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事。作者由此而感到自己的不遇,心中诞生了无限抑郁悲凉之感。浩浩苍空,茫茫旷野,而胸中之不平,又何从吐诉!想到这里,百感交集,“独怆然而泪下”了。诗的气魄很大,语言纵横,但悲怆之情亦深。

    其实最终还是要自己多多体会,就像欣赏一副艺术作品。

    多读诗歌多品味就会自然越来越喜欢的

    4. 唐诗、宋词在古代是如何传下来的

    唐诗中国唐代诗歌的称谓。

    标志着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唐代诗歌创作繁荣,题材丰富、风格多样、流派众多、体制齐备,作家作品量多质高,据《全唐诗》存录,诗有4.89万余首,有姓名可考的作者2200多人。

    唐诗成就卓著,是在封建政治、经济进一步发展、变革的历史条件下,在社会思想比较开放 , 艺术文化普遍高涨的推动下 , 诗人们继承和发扬《诗经》、《楚辞》以来的优良传统,广泛总结前人的创作经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结果。它显示出中国古典诗歌已发展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发展过程 唐诗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初唐、盛唐、中唐 、晚唐等4个阶段。①初唐诗歌。

    初唐诗歌仍处于陈隋时期余光返照中。太宗李世民及周围的文人诗作浮艳柔丽。

    上官体绮错婉媚。只有魏徵、王绩、王梵志等少数人能自拔于流俗。

    直到初唐四杰,诗歌的内容和形式才有所开拓。但他们仍未摆脱六朝后期“采丽竞繁”的影响。

    真正廓清梁陈诗风影响的,是武后时期的陈子昂。他提倡“汉魏风骨”,以复古为革新,抵制浮靡诗风。

    与他略同时而不同流派的,有沈佺期、宋之问和文章四友(李峤、崔融、苏味道、杜审言),他们的作品多是奉和应制、点缀升平,但他们其他题材诗中,也有一些佳作。尤其是杜审言的诗。

    但他们的主要贡献在律体完成方面。沈、宋、杜三人被后世称为五、七言律诗定型的奠基人。

    ②盛唐诗歌。盛唐诗人在陈子昂和沈、宋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正确的方向和完美的形式结合起来。

    玄宗开元、天宝间,诗歌全面繁荣,名家大量出现。他们的作品精丽华美 、雄健清新、兴象超妙、韵律和谐,表现了时代共同的艺术特色。

    边塞诗和田园山水诗在盛唐诗中比重很大。边塞诗派以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为代表,其作品气氛浓郁、情调悲壮,多用七言歌行或七绝。

    田园山水诗人以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最知名,他们的诗多反映闲适、退隐的思想情绪,色彩清淡,意境深幽,多用五言律绝和五言古体。这派诗人在发掘自然美方面比六朝人前进了一大步。

    其中以王维成就最高。李白、杜甫是盛唐诗歌最高成就的标志。

    李白的名作,以安史之乱前为多。内容、题材丰富,气势雄放,想象丰富,风格飘逸,多侧面、多层次地反映唐朝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时代心理。

    杜甫的诗则是动乱时代的诗史,忠实地记录了国家的变乱和人民的苦难;博大精深,沉郁顿挫;开新乐府运动先声。在诗歌语言、格律、技巧等方面,他善于转益多师,广泛地吸取前人和并世作者的经验,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为后世诗歌发展开辟了众多途径。

    另外,元结、沈千运、孟云卿等人也是此期较有特色的诗人。③中唐诗歌。

    中唐之初,国家衰落,诗坛也不景气。刘长卿和大历十才子诗学王维,精致秀润,但内容多浮浅。

    卢纶、李益有部分苍凉伤感、意境雄浑的边塞绝句。此期较杰出者是韦应物,其田园山水诗高雅闲淡,而其乐府歌行则于婉丽流美中颇寄讽喻。

    此外,戎昱、顾况、戴叔伦等也有反映民生疾苦的佳篇。永贞革新和元和中兴使诗坛重新活跃 。

    白居易、元稹、李绅、张籍、王建一派倡导新乐府运动,写下大量广泛反映现实、批评时政的政治讽喻诗,风格舒徐坦易。而韩愈、孟郊、李贺、贾岛一派则以奇险峭刻见长。

    但韩诗气豪,孟诗思深,李诗幽丽,贾诗清苦。此外,姚合诗清奇僻苦,卢仝、刘叉等人以奇崛见长。

    两大派之外,柳宗元的诗或澹泊雅丽,或哀怨激越。刘禹锡的诗精练含蓄,意境优美,韵律和谐。

    这一时期,诗人们的创新精神和个性风格是异常突出的。④晚唐诗歌。

    晚唐五代诗风渐趋纤巧。虽有过在文学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作者和作品,但总的来说,缺少盛、中唐的阔大气魄与浑融境界。

    杰出诗人李商隐、杜牧在诗歌艺术上有独特的贡献。其诗声情流美,翰藻醲郁,但伤时忧国 ,哀怨深沉,有种没落感。

    温庭筠才思清绮,词采秾丽,但格调低。他也是有佳篇秀句而总体风格轻浅纤微。

    此后诗家多是效法前人,艺术上无重大突破。较有名的诗人有皮日休 、陆龟蒙、聂夷中、杜荀鹤、罗隐、韩偓等人。

    成就 唐代诗歌体制多样,宋以后的整个中国古典诗歌,都未超出它的范围。唐人古体诗既可抒情,又可叙事、议论。

    由于受近体诗影响,唐人古诗或融入律句,或有意反律,皆不同于晋、宋以前古诗的纯任自然。五古在唐初犹承齐梁变体,经陈子昂的变革,张九龄、李白的发扬,至杜甫而堂庑顿开。

    七言则是不入律的歌行和古诗与精工整炼、有律化倾向的传统歌行体的双轨并行。乐府是古体诗中特殊的一类 。

    唐人乐府多不合乐,或借旧题写新意,或立新题记新事。以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成就为最高。

    五七言律诗是唐代新兴诗体。五律经王绩、初唐四杰,至沈、宋终于实现体制规范化。

    七律兴起较晚,至沈、宋和杜审言始有成篇。经王维、李颀和高、岑等人的发展,到杜甫境界大开。

    此后,五七言律平行发展。大历十才子、贾岛、姚合、许浑、赵嘏等均是律体名家。

    至晚唐李商隐,七律的音调美和语言技巧 ,发展到更为成熟的境地。律诗中又有排律,多数作者往往逞博矜奥,夸多斗靡。

    少有佳作。杜甫的部分排律,写重大题材,工整流美,成就较高。

    唐人绝句。

    5. 高一未学过的唐诗宋词各五首

    五言绝句: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七言绝句: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五言律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七言律诗: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古体诗: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宋词: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元曲: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6. 10首唐诗10首宋词初一没学过的容易背的

    【归园田居 (其三)】(陶渊明·东晋)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使至塞上】(王维·唐)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少年行》

    唐•王维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从军行》

    唐•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7. 要求孩子多背唐诗宋词好吗

    要求孩子多背唐诗宋词当然是好事,但是不能强迫孩子背唐诗宋词。

    众所周知,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的瑰宝。由于它琅琅上口,韵律优美,适量让孩子背诵一点,对训练孩子的语言节奏感是有益的。

    但唐诗宋词,毕竟是成人文学。孩子背了许多,不知所解,实际得益并不多。

    另外,唐诗宋词中有些名句和意象,如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在成人看来是很美的,但孩子就无法接受和理解了。 要训练孩子的语言通畅,节奏感强,又对他们的身心发展有较大的益处,还是应选择古典诗词中的具有较强儿童文学性质和特征的篇章,让孩子阅读,如骆宾王的《鹅》、李涉的《牧童词》,宋代特为儿童编的《千家诗》等,并适可而止。

    而现代儿童文学,如高士其的科学诗,叶圣陶的童话,冰心的儿童散文,张天翼的儿童小说,也应该推荐给孩子们读。 另外,对于孩子学习唐诗宋词建议如下: (1)选择的作品篇幅要短小,便于儿童记忆;内容要浅显,易于儿童理解;体裁多以五言、七言为主,儿童轻易上口。

    (2)教儿童学古诗时,最好配以画页,以图解诗,同时,做适当的讲解,帮助儿童理解作品。例如,《咏鹅》中曲项、白毛、红掌等,假如教儿童边看图,家长边解释,儿童是可以明白的。

    这样做的必要性,在于使儿童在理解的基础上,练习他的理解记忆。 (3)在背诵过程中,可以是家长背一句,儿童模拟一句,然后过度到家长与儿童分单、双句背。

    再让儿童自己背。儿童往往记得快,忘得也快。

    所以要经常复习,以便巩固。 我和女儿每天都是这样,我女儿学到了很多英文单词了,有时候她看到自己树,看到车,看到花,她就会主动的说出英文来。

    在学英文的同时,我也和女儿一起背唐诗,都是很简单的,还和女儿一起背三字经。 我讲这么多的意思是:不要刻意的教孩子唐诗,那么孩子会觉得没有乐趣。

    要在孩子玩的高兴的时候,兴趣很高的时候教孩子一些诗歌,认字,英文等知识,这样孩子接受能力和吸收能力我想会更加强一些。

    8. 唐诗宋词那么美,我们能从唐诗宋词学到写作方法吗

    当然能从唐诗宋词中学到写作的技巧。

    我向你推荐两本书,一本是姜越的《读宋词学写作》,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的,分八章,分别为:读宋词,学拟题立意;读宋词,学开头结尾;读宋词,学结构布局;读宋词,学人物刻画;读宋词,学景物描写;读宋词,学抒情技巧;读宋词,学议论方法;读宋词,学修辞方法。每章下面精选了10到12句脍炙人口的宋词名句,每句下面分别列出“出处”“原文”“注释”“译文”“赏析”和“写作应用”。

    另一本是姜正成的《读唐诗 学写作》,首师大出版社出版的。

    9. 快速,背过古诗的诗口诀是什么

    被古诗滋养的孩子,得到的不仅仅是诗情和文才,实际上也成为被生活和命运多一份垂青的人。

    圆圆很小的时候,我就开始给她读一些诗歌。我发现她既爱听,也爱记。

    大约她三岁时,我学习电脑打字,每天背“五笔字型”字根口诀。五笔输入法发明人王永明先生把“字根表”编得像诗一样节奏明快,琅琅上口。

    我背的时候圆圆在旁边听到了,到晚上关灯我躺在床上背的时候,有的地方想不起来,她竟然都能提示我。这些没有内容的东西,小家伙随意听来,居然记得比我还快,我很惊叹孩子的记忆力。

    中国文字原本就蕴含着艺术美,周作人先生说,中国汉字具有游戏性、装饰性与音乐性的特点。 而中国古典诗歌更浓缩了我们母语的精华,以其特有的节奏感、韵律感、美观性等特质,从古到今始终散发着迷人而高贵的气质。

    我在教圆圆读诗的过程中,逐渐坚定了一个认识,即儿童应该大量背诵诗歌,尤其是古诗。 从圆圆四、五岁时,我开始正式教她读古诗。

    我们最早用的读本是一套配有插图的《幼儿读古诗》,共六本,大约有一百多首诗,那些诗都很短,一般只有四句。我经常和她一起朗读这些古诗,等读熟了再一起背。

    这方面并没有做计划,做得比较随意,但因为持续不断地做,到她6岁上小学前,这些诗基本上都会背了。近年看过一些资料,有的人反对在孩子小时候教他们读古诗。

    认为孩子不理解,只是鹦鹉学舌地记住一些音节,所以提议在孩子小时候应该教他读儿歌,不要背古诗。我个人不太认同这样的观点。

    艺术首先需要感知,幼儿学古诗并不重在理解,古诗词平仄押韵,韵律感非常好,良好的感知自然会慢慢形成“理解”。觉得古典诗词陌生难懂,这是大人的事,孩子则没有这种疏离感。

    儿歌可以教孩子一些,但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无法取代古诗。每个人的学习时间都非常有限,我们应该把最好的东西教给孩子。

    如果家长拿出读儿歌的轻松和愉快来教孩子读古诗,孩子是感受不到这两种文字在愉悦感和美感上的差别的。另外,儿童时期是记忆的黄金时期,这个时候阅读和背诵的东西,真正会刻进脑子里,内化为自己的智慧财富。

    所以我们更应该珍惜童年时代的背诵,不要让孩子把时间浪费在一些平庸之作上。以唐宋诗词为主的古典诗歌,我觉得它值得一个人从小背到老。

    人们因为古诗“难懂”产生的另一个错误想法是,教孩子学古诗时,要尽可能给他讲解,把每一句都“翻译”成“白话”。事实是,学古诗要防止的,恰是“过度解释”。

    其原因,一是基于对儿童领悟力的信任;二是诗文中的意境美与文字美重在体会,它们原本就是无须解释的,一解释就是对想象力的束缚,就是对语言美的破坏。在孩子两三岁前,读诗不用解释,只要把读诗当作唱歌,体会其中的韵律感就行。

    到孩子四五岁,懂些事情时,再加进“讲解”。但这讲解一定要简单,简要地说一下这首诗的意思,同时把影响到理解的一些词解释一下就行了。

    比如我在教圆圆背诵“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时,由于诗本身明白如话,只解释一下什么是“曲项”就可以了。少解释不等于不“解读”。

    我和圆圆对一些非常美的句子经常会反复品味,比如看到“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会关注它的对仗工整,体会每个用字的精致;看到“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就想象那样一种生活场景是多么朴实有趣。这就是读诗的享受。

    但对于每一首诗,我和圆圆更多地是把时间花在一次次的读和一次次的背诵上。我们从学习中体会到,大量的朗读和背诵仍然是学习古诗词最经典的方法,这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这个方法最简单也最有效。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前人对这一点已总结得很精辟了。这种学习方法看起来简单刻板,实际上很有道理。

    著名学者、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先生说:“我们传统的启蒙教育,发蒙时,老师不作任何解释,就让学生大声朗读经文,在抑扬顿挫之中,就自然领悟了经文中某些无法(或无须)言说的神韵,然后再一遍一遍地背诵,把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基本观念,像钉子一样地楔入学童几乎空白的脑子里,实际上就已经潜移默化地融入了读书人的心灵深处,然后老师再稍作解释,要言不烦地点拨,就自然‘懂’了。即使暂时不懂,已经牢记在心,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了一定阅历,是会不解自通的。

    ” “少讲多读”并没有影响圆圆对诗歌的理解,我经常发现自己以为简要的解释,有时也是多余。记得圆圆5岁时第一次读到“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时,她觉得李白好潇洒,觉得这首诗特别好玩。

    我们刚刚读完,她就对这首诗进行了“改编”——把“李白”改成“圆圆”,把“长安”改成“烟台”,把“臣”改成“俺”——逗得我一家三口都哈哈大笑起来。无须解释一个字,我知道她已经理解这首诗了。

    读得多背得多了,不仅字面意思圆圆很容易理解,她也逐渐学会领略诗歌中方方面面的美。圆圆上小学时有一次我和她一起读杜甫的《登高》,当我们读到“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时,她沉默片刻,轻叹一口气,忍不住地说“写得真好呀!”我从未解释过这句。

    10. 唐诗和宋词在古诗里分类

    唐诗 算诗歌, 宋词 是 词,狭义说不是一类。

    《唐诗三百首》的编者把诗分为古诗、律诗、绝句三类,又在这三类中都附有乐府一类;古诗、律诗、绝句又各分为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这是一种分法。沈德潜所编的《唐诗别裁》的分类稍有不同:他不把乐府独立起来,但是他增加了五言长律一类。宋郭知达所编的杜甫诗集就只简单地分为古诗和近体诗两类。从格律上看,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字数上看,有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一般诗集只分为五言、七言两类。

    唐诗怎么过度到宋词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