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起仄收七律唐诗
1. 唐诗,宋词中什么叫平声,仄声,可平可仄
唐诗、宋词中什么叫平声、仄声、可平可仄、平韵呢
唐诗的平仄规律是唐朝的沈佺期和宋之问总结出来的,遵循粘对规律,第一句称为出句,第二句称为对句,对句的平仄是和出句的平仄完全相反的,这个称为对。而粘则是指第二联的第一句和前一联的末一句(就是刚才的对句)平仄是相同的,所以把前一句的平仄抄下来即可。
这是大原则,在大原则之外还有一些小细节需要注意:
1,避免三平韵,即每一句的最后三个字不可以全是平,即“仄仄平平平”的情况是不可以出现的,如果出现就要把第三个字改变,变成“仄仄仄平平”;
2,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二四六句必须押韵,即二四六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的,这里涉及到一个小技巧,根据粘对规律,在确定第一句的平仄时我们就可以把剩下的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的平仄确定下来,如果第一句最后一个字是平声,那么第二句最后一个字就是仄声,第三局最后一个字是平声,第四局最后一个字又变成了仄声,以此类推,平仄相间,因为在写平仄的时候会说“平起仄收”之类的术语,这个意思是说,第一个字是平声,最后一个字是仄声,如果第一联第一句的平仄变化是“平平仄仄仄”,根据粘对规律第二句句应该是“仄仄平平平”,这时就出现了“三平韵”,这时候就要改变第三字。再比如第一联第一句的平仄变化是“仄仄平平仄”,同样遵循粘对规律第二句是“平平仄仄平”,这时候违反了二四六句必须押韵的规律,则将最后一个字改为“仄”即可。总的来说就是一个原则,两个细节。在原则的指导下写出大体句式,再用这两个细节进行修改即可!
2. 围绕青坟尘荒写一首七律诗,要求押韵,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你是要按古汉语的平仄还是现代普通话的平仄?要是按古汉语的平仄就要去翻韵书,我就只能对你说抱歉了,因为这个东西没个十天半个月很难搞首诗出来。要是按现代汉语的平仄你也要失望,因为严格来讲普通话的读音是完全错误的,它没有入声了,简单来说,你要是要求严格的平仄估计在知道里没人做得到。
你不是故意的吧,要求格律平仄了还要要求字面?
而且写诗最重要的是要言之有物,所谓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你就说青坟尘荒,这是什么意思,你要表达什么?估计李太白复生也只有说,奈何奈何可奈何了
3. 求七言绝句和气言律诗的平仄格式
格律分类 绝句:四联四句。
(区别于律诗:四联八句。) 七绝格律分两大类,合四种句式: 正格平起式两种:1、平起平收,首句押韵,2、平起仄收,首句不押韵, 偏格仄起式两种:1、仄起平收,首句押韵,2、仄起仄收,首句不押韵。
四种基本句式 一般而言,第一二四句平声同韵;第三句仄声不同韵。第二四句倒数第三字通常为仄音;整首诗的意境高,文辞雅,寓意深。
【首句平起入韵式】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
【首句平起不入韵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
【首句仄起入韵式】 (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首句仄起不入韵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说明:加括号表示可平可仄;◎为韵脚,必须用平声)(以上文字根据《唐诗鉴赏辞典》编辑) 基本句式举例: (一)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 曾栽杨柳江南岸, 一别江南两度春。
遥忆青青江岸上, 不知攀折是何人。 白居易《忆江柳》(十一真韵) (二)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桔绿时。 苏轼《赠刘景文》(四支韵)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十一真韵) (三) (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四支韵)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六麻韵) (四)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早发白帝城》 (十五删韵)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十五删韵) (说明:加括号表示可平可仄;◎为韵脚,必须用平声)。
4. 何为仄起平收
仄起平收,是一种写诗或写对联的格式,又称为“入韵仄起式”。就是说,首句的第二个字是仄声(仄起),首句的最后一个字是平声(入韵)。这种格式又叫“入韵仄起式”。
不是所有的律诗都是仄起平收。
七言律诗的平仄格式也有四种:仄起平收、仄起仄收、平起仄收、平起平收。
其基本格式为:
仄仄平平平仄仄(甲)(仄起仄收)
平平仄仄仄平平(乙)(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平平仄(丙)(平起仄收)
仄仄平平仄仄平(丁)(仄起平收 )
5. 写重阳七律诗词
《重阳》
年代: 宋 作者: 文天祥
万里飘零两鬓蓬,故乡秋色老梧桐。
雁栖新月江湖满,燕别斜阳巷陌空。
落叶何心定流水,黄花无主更西风。
乾坤遗恨知多少,前日龙山如梦中。
《夔州重阳》
年代: 宋 作者: 陆游
夔州鼓角晚凄悲,恰是幽窗睡起时。
但忆社醅挼菊蕊,敢希朝士赐萸枝。
山川信美吾庐远,天地无情客鬓衰。
佳日掩门君莫笑,病来纱帽不禁吹。
《重阳》
年代: 唐 作者: 高适
节物惊心两鬓华,东篱空绕未开花。
百年将半仕三已,五亩就荒天一涯。
岂有白衣来剥啄,一从乌帽自欹斜。
真成独坐空搔首,门柳萧萧噪暮鸦。
6. 古诗《从军行》
从军行作者:杨炯 烽火照西京2,心中自不平3。
牙璋辞凤阙4,铁骑绕龙城5。 雪暗凋旗画6,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7,不作一书生。 1.《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以军旅战争之事为题材。
2.蜂火:古代边防报警的信号。从边境到内地,沿途高筑烽火台,有敌情就在台上点火示警,根据敌情之缓急,逐级增加烽火的炬数。
照西京:是说报警的烽火已经照达西京(长安),表明敌情严重。 3.不平:难以平静。
4.牙璋:调兵的符牒。两块合成,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嵌合处呈齿状,故名。
这里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凤阙:汉武帝所建的建章宫上有铜凤,故称凤阙。
后来常用作帝王宫阙的泛称。 5.铁骑:精锐的骑兵,指唐军。
绕:围。龙城:汉时匈奴大会祭天之处,故址在今蒙古国鄂尔浑河东侧。
这里泛指敌方要塞。 6.“雪暗”句:大雪弥漫,落满军旗,使旗帜上的图案暗淡失色。
凋:原意是草木枯败凋零,此指失去了鲜艳的色彩。 7.百夫长:泛指下级武官。
此指赣江。 五言律诗是唐诗的主体,其形式与格律在初唐时已经完成。
五律的一切规律和创作方法,可以通用到其他诗体,为此,这里我们再讲一首五律,顺便补充讲一点关于律诗的基础知识。 杨炯是华阴县(今陕西华阴)人。
高宗显庆六年(公元六六一年),被举为神童,送入朝廷,授校书郎,才只十一岁。永隆二年(公元六八一年),为崇文馆学士,迁詹事、司直。
他也和王勃一样,自以为有才,对人态度傲慢,武则天当政时,降官为梓州司法参军。三年任满,改任盈川县令(今四川筠连县),卒于任所。
后人称他为杨盈川,他的诗文存于今者,称《杨盈川集》。 这首诗,先要讲题目。
“从军行”本来不是诗题,而是一个乐府曲调的名词。远在西汉时代,汉武帝喜爱音乐歌曲,建置了一个中央音乐院,名为“乐府”。
他聚集了著名的音乐家和诗人,收集全国各地民歌,制定许多新的歌曲,颁布天下,供公私演奏。这种歌曲,称为“乐府歌曲”。
配合这种歌曲的唱词,称为“乐府歌辞”①,或称“乐府诗”。在中、晚唐的时候,又称“歌诗”。
从形式来讲,它们有五言的,有七言的,也有三、五、七言混合的,一般都是歌行体诗,采用律诗体的很少。从作用来讲,它们是给伶人歌伎唱的。
诗与乐府诗的区别,不在于形式,而在于能唱不能唱、或谱曲不谱曲。 这里,必须补充一下,在汉代以前,所谓“诗”,就是指能唱的曲词。
一部《诗经》,三百零五首诗,都是可以唱的。到了秦汉时期,古诗已失去了曲谱,这个“诗”字渐渐成为文学形式的名词。
在东汉时期,谱曲歌唱的称为“乐府歌辞”,《诗经》式的四言诗,称为“诗”。当时新流行韵五、七言诗,称为“五言”或“七言”。
可以想见,“诗”是四言诗的传统名词,五、七言诗还不算是诗。刚才我说,能唱的称为“乐府歌辞”或“乐府诗”,不能唱的称为“诗”,这是魏晋以后的文学概念。
《从军行》是汉魏流传下来的乐府歌曲。汉魏诗人作“从军行”,是乐府曲辞。
但是到了唐代,《从军行》古曲已经不存在了,杨炯作这篇《从军行》,只是用古乐府曲调名为题目,而这首五言律诗,事实上是不能配合乐曲歌唱的。在这种情况下,这个诗题称为“乐府古题”。
它并不表示这首诗的曲调,而是表明这首诗的内容。因为每一个古代乐府曲调,都有一个规定的内容。
例如《孤儿行》是描写孤儿生活的,《从军行》是反映从军的辛苦的。杨炯做了这首五言律诗,用了这个乐府古题,但诗的内容已不同于汉魏时代的《从军行》,可知初唐诗人用乐府古题作为诗题,大多已失去了古义。
这一种体式的诗,很难分类,可以列入“乐府诗”一类,也可以列入“五言律诗”一类。 这首诗的写作方法也是一般的,只要先读第一联和第四联,整首诗的内容都清楚了。
第一联“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意思是说,边境上有敌人来犯,警报已传递到长安,使我心中起伏不平。
为什么心中起伏不平呢?因为自己只是一个书生,没有能力为国家御敌。于是第四联接下去说:“我宁可做一个小军官,也比做一个书生有用些。”
周武王的兵制,以百人为一队,队长称“百夫长”。后世就用以表示下级军官。
第二联说:领了兵符,辞别京城,率领骁勇的骑兵去围攻蕃人的京城。牙璋即牙牌,是皇帝调发军队用的符牌。
凤阙,指京城,不是一般的城市,与城阙不同,汉朝时,大将军卫青远征匈奴,直捣龙城。这龙城是匈奴首领所在的地方,也是主力军所在的地方。
匈奴是游牧民族,龙城并不固定在一个地方,唐人诗中常用龙城,意思只是说敌人的巢穴。 第三联是形容在西域与敌人战斗的情景。
围困了敌人之后,便发动歼灭战,其时大雪纷飞,使军旗上的彩画都凋残了,大风在四面八方杂着鼓声呼啸着。这时,正是百夫长为国效命的时候,一个书生能比得上他吗? 此诗第二、三联只是修饰部分,对诗意并无增加。
这正是律诗初形成时的风格,艺术手法还没有发展到高度。 关于此诗的主题思想,有两种看法:唐汝询在《唐诗解》中以为是作者看到朝廷重武轻文,只有武官得宠,心中有所不平,故作诗以发泄牢骚。
吴昌祺在《删订唐诗解》中以为作。
7. 古诗“平声”“仄声格式,以及例句
用字 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压平声韵△ 压仄声韵 ▲
《捣练子》
词例:〔南唐〕李煜
深 院 静,
○ ● ●,
小 庭 空,
● ○ △,
断 续 寒 砧 断 续 风。
◎ ● ◎ ○ ● ● △。
无 奈 夜 长 人 不 寐,
◎ ● ◎ ○ ○ ● ●,
数 声 和 月 到 帘 栊。
◎ ◎ ◎ ● ● ○ △。
忆江南
词例:〔唐〕白居易
江 南 好,
○ ◎ ●,
风 景 旧 曾 谙。
◎ ● ● ○ △。
日 出 江 花 红 胜 火,
◎ ● ◎ ○ ○ ● ●,
春 来 江 水 绿 如 蓝。
◎ ○ ◎ ● ● ○ △。
能 不 忆 江 南?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