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之谦书法集唐诗
1. 赵之谦行书 七言联 对联 等作品选
1. 本幅作品是赵之谦赠与时任河南巡抚李鹤年的行书七言联。李鹤年为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进士,由翰林院编修改御史,转给事中。同治元年(1862年),任常镇通海道,代理河南按察使,调直隶布政使。同治四年(1865年),擢湖北巡抚,又调河南巡抚。经过多年追剿,平定捻军。同治十年(1871年),擢为闽浙总督。次年,上京朝见,赐紫禁城骑马待遇。不久,代理福州将军,兼福建巡抚。光绪元年(1875年),调任河东河道总督,同时代理河南巡抚。光绪七年(1881年),正式担任河南巡抚,仍兼河督一职。光绪十年(1884年),因事降职。光绪十三年(1887年),又代理河督,治理黄河不力,被发往军台效力,不久释归,赏三品衔。光绪十六年(1890年)卒。宣统元年(1909年),恢复原官。
赵之谦因鄙视八股文,好引用古文和奇字,受到某些考官的抑制,致科场失意。但却因此成为受难的英雄式人物被社会加以推扬,甚至奉为清流。赵之谦由此声望大著,受到不少高门权贵的看重。同治七年赵之谦四十岁,与李鹤年(时任河南巡抚)等高级官僚多有交往,并为李鹤年作《芍药图》、《行书团扇》、《临元人画山水团扇》等。此幅书法对联应是这一时期的作品。赵之谦把本风马牛不相及的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诗摘句“云中孤月妙无比”(出自苏辙集《魏佛狸歌》)和宋代大诗人陆游诗摘句“湖上梅花手自移”( 出自宋陆游《梅花绝句》)
巧妙的和为上下联,锦上添花,产生出别样的新意境,细细品来使人回味无穷。以至后来国学大师饶宗颐在他的《书道创作汇集·书韵联情》中也借用此联句抒发情怀。
赵之谦对中国书法的杰出贡献即在行书中参入篆隶且能解散北碑,得力于造像而能明辨刀笔不受其骗,天分之高盖无其匹,所以能产生出极富时代气息的作品。其书法作品用其锐利的笔锋所表现出来的美妙感觉,对当时主流的书风学派是不小的冲击和震撼,无疑是注入了一股新鲜空气,令人拍案叫绝。此联七言行书作品看似书写随意,细观则内蕴深厚,点划之间隶、魏相揉,入笔、收笔方、圆兼用,挥写潇洒淋漓、一气呵成。在书写法度的把控上,我们更多地看到了赵之谦自我生成、放任自由且不为法所困的一面,这一点也正是造就赵之谦成为清晚期书法中兴的代表人物的根本原因。而在书写技巧上的运用,赵之谦则又表现得触类旁通、游刃有余、信笔挥毫,正所谓艺高人胆大。本作品应是在赵之谦心境愉悦、神情俱佳状态下的得心应手之作,为赵之谦行书中难得一见的佳品力作。本幅作品为晚清名士归羡周旧藏。出版于上海古籍出版社《赵之谦书画编年图目》。
2.
2. 赵之谦的书法有哪些特点
赵之谦的书法初学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后致力于魏碑,篆隶书取法清代书法家、篆刻家邓石如而融进自己的风骨,书风凝练雄强,独具风格。
赵之谦在书法方面的造诣是多方面的,可使真、草、隶、篆的笔法融为一体,相互补充,相映成趣。赵之谦曾说:独立者贵,天地极大,多人说总尽,独立难索难求。
赵之谦一生在诗、书、画、意上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终于成为一代大师。他的行楷团扇以行楷书写,在章法安排上,正好是一分为二,右半部分略松,左半部分略紧。书法用笔厚重中不乏机巧遒逸,体现了作者融会个人情性于北魏之中的创造能力。
3. 赵之谦书法对联:真行篆隶 无所不精
赵之谦 字撝叔、益甫(一作益父),号悲盦、梅盦、无闷、冷君、憨寮、贾叔、悲阤、悲阤居士、铁三、孺卿、梅阤、子欠、凡夫、笑道人、悲翁、思悲翁、赵叔子、勇庐、缉雅堂等。
所居曰二金蝶堂、苦兼室。会稽(今浙江绍兴)人。
咸丰举人,官江西鄱阳、奉新知县。工诗文,擅书法。
初法颜真卿,后专意北碑,篆、隶师邓石如,加以融化,自成一家,奇倔雄强,别出时俗,能以北碑写行书,尤为特长。作花卉木石及杂画亦以书法出之,宽博淳厚,水墨交融,能合徐渭、石涛、李鳝独具面目,为清末写意花卉之开山。
。
4. 赵之谦的书法具有哪些特征
赵之谦的真书,初学颜真卿,后转学北碑。
他大量捜集有关金石文字的资料,考证、著录,同时也是其学书的范本。赵氏的真书兼取诸多北魏墓志的体势、笔法,不专取一种,而从其书风考察,以北魏诸多形体方正、用笔方劲舒展的风格类型为其取法的主要对象。
故其真书体态方整而多姿,点画多动势,婀娜舒展。 用笔在起笔处强调其落笔形态,横画直落成形,再转而平铺至收笔处向右下方侧按,成一斜面回收;直画则在起笔处自左向右下方侧势落笔成形,再转而翻毫平铺直下,至收笔处向右下方侧按上提;其他笔画,如勾则平出,戈画平转再向上直挑,撇、捺之脚部强化其方侧形态等等,形成其贯穿全局的定法,而且以此笔法作篆、隶。
其篆书自邓石如一系发展而来,取法秦刻石与汉碑额、瓦当等,但其笔势之圆转流畅,字形之委婉动感远胜于邓氏,尤其突出的一点即表现在其横画起止两端和直画的起端的真书笔法,只是篆书没有撇、捺形态,而其直画的下端仍保留相类于邓氏篆书那般的驻笔出锋形态(图180)。 而其隶书取法汉隶以《封龙山颂》成分为多,兼有《石门颂》的意味,这是就其结体与势态而言的。
其纵横笔法则以真书为基本,不一样者在撇画的收笔回勾、长横的波形以及勾赵的平出、戈画的出锋收笔处成磔形。因此,有时他所作真书隶意较多者与所作隶书真法较多者置于一处,看起来既可定为隶又可定为真,笔势、笔法及气息均十分接近。
5. 赵之谦的书法吸收了哪些名家的真髓
赵之谦工字帖诗文,擅长书法,刚开始学习颜真卿,后取法北朝碑刻,所作 楷书,笔致婉转圆通,人称“魏底颜面”;篆隶宗法邓石如,后来自成一格,奇雄 倔强,别出时俗。
绘画擅长人物、山水,尤其善于画花,刚开始学习石涛然后有所 改变,是清末写意花卉的开山鼻祖。刚开始的画风工丽,后来取法徐渭、朱聋、扬 州八怪诸家,笔墨趋于放纵,挥笔泼墨,笔力雄健,洒脱自如,色彩浓艳,富有新 意。
篆刻刚开始学习西泠八家,后来宗法皖派,然后参照秦诏版、汉镜文、钱币 文、瓦当文、封泥等,一扫旧习,形成章法多变,意境清新的独特风貌,并创阳文 边款,其艺术将诗、书、画、印有机结合,在清末艺坛上影响很大。在书法方面, 赵之谦的造诣是多方面的,能够使真、草、隶、篆的笔法融为一体,相互补充,相 映成趣。
他一生在诗、书、画、意上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终于成为一代大师。
6. 赵之谦的作品赏析
在晚清的艺坛上,出了一个书画篆刻都使人为之耳目一新的全能大师,那就是众所周知的赵之谦。在书法上,赵之谦不仅精于隶书、楷书,并且对于篆书和行书也极擅胜场。有意思的是,他在《与梦醒书》中却对自己的各体书法作出了这样的自评:“于书仅能作正书,篆则多率,隶则多懈,草本不擅长,行书亦未学过,仅能稿书而已。然平生因学篆而能隶,学隶始能为正书。”这除了隐约表示了自己于书法擅长篆、隶、楷之外,对于行、草书则有些自谦。但事实又怎样呢?单就他的行书来看,其实造诣是很高的。从整体着眼,他的行书笔墨腴润,风致潇洒,有着强烈个人风格的“创新”一面,又有着符合大众欣赏习惯的“从俗”一面,可谓推陈出新、雅俗共赏。
现藏日本的《吴镇诗》一帖,堪称他的行书代表作之一。作为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行书来说,在创作时既要有跌宕的风致,又要有翩翩的运笔技巧,然后才能得心应手,合情调于纸上。赵之谦在此帖中表现出来的用笔基调,无疑是扎实而又灵动的。说其扎实,无论是点画波磔,无论是提按顿挫,全都起讫分明,交待得清清楚楚,毫无含糊拖沓的地方,可见书写之时精神是很贯注的;说其灵动,落笔重时不浊不滞,落笔轻处血脉流贯,游丝掩映,又颇得得心应手之妙。至于用锋的偏正藏露,也是随机应变,交替互出,7a64e58685e5aeb931333361303032不主故常的。而在用笔上最有特色的,则更是表现在丰腴而不剩肉、清劲而不露骨上,这是《吴镇诗》中用笔难能可贵的地方。
再从结字来看,也是很具匠心的。在每一个字中,都有一个精神绾结的中心,然后再由中心舒展四旁,这就是所谓的敛放。如“暮云多萧森”句,每一字的精神绾结处,差不多都凝聚在字心的中心偏上部分。当然这是就常规而言的,其中反其道而行之的地方也不少,于此可见其随机应变之妙了。作品中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如“爱”字的上密下疏,“澹”字的左疏右密,等等,也是较为典型的。因此造成了一种艺术上布白与留黑的强烈对比,茂密和疏朗的强烈对比。在用笔的轻重肥瘦方面,如果是左侧不足的便肥重其左侧,右侧不足的则肥重其右侧,其他上下内外等也多参用这一方法,如“风”字夸张其左垂撇,“钺”字夸张其“金”旁,于此颇见赵之谦的匠心独运。
在帖学渐衰、碑学兴起的时代,赵之谦不但在理论上加以阐发,为北碑盛行推波助澜,并以创新的北碑书法横扫了因帖学及馆阁体造成的媚弱书风,其功大焉。赵之谦北碑风貌的书法,在其四十岁前后已臻成熟。他取诸碑之长,领悟笔意,尤重精神气骨。
当代书坛泰斗沙孟海先生在其《近三百年书学》一文中评道:“学邓石如篆书的莫友芝最好,赵之谦、吴熙载其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