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诗人二类
1. 求两类有关唐朝的诗
[唐] 沈佺期 游少林寺 长歌游宝地,徒倚对珠林。
雁塔风霜古,龙池岁月深。 绀园澄夕霁,碧殿下秋阴。
归路烟霞晚,山蝉处处吟。 [唐] 宋之问 幸少林寺应制 绀宇横天室,回銮指帝休。
曙阴迎日尽,春气抱岩流。 空乐繁行漏,香烟薄彩斿。
玉膏从此泛,仙驭接浮邱。 褚朝阳 登少室山寺 飞阁青云里,先秋独早凉。
天花映窗近,月桂拂檐香。 华岳三峰小,黄河一带长。
空间指归路,烟处有垂杨。 [唐] 李颀 少室晴雪送王宁 少室众峰几峰别?一峰晴见一峰雪。
隔城半山连青松,素色峨峨千万重。 过景斜临不可道,白云欲尽难为容。
行人与我玩幽境,北风切切吹衣冷。 惜别浮桥驻马时,举头试望南山岭。
[唐] 李白 嵩山采菖蒲者 神人多古貌,双耳下垂肩。 嵩岳逢汉武,疑是九疑仙。
我来采菖蒲,服食可延年。 言终忽不见,灭影入云烟。
喻帝竟莫悟,终归茂陵田。 [唐] 李白 元丹丘歌 元丹丘,爱神仙。
朝饮颍川之清流, 暮还嵩岑之紫烟。三十六峰常周旋。
长周旋,蹑星虹,身骑飞龙耳生风。 横河跨海与天通,我知尔游心无穷。
[唐] 李白 赠嵩山焦炼师 二室凌青天,三花含紫烟。 中有蓬海客,宛疑麻姑仙。
道在喧莫染,迹高想已绵。 时餐金鹅蕊,屡读青苔篇。
八极恣游憩,九垓长周旋。 下瓢酌颍水,舞鹤来伊川。
还归东山上,独拂秋霞眠。 萝月挂朝镜,松风鸣夜弦。
潜光隐嵩岳,炼魄栖云幄。 霓裳何飘飖,风吹转绵邈。
愿同西王母,下顾东方朔。 紫书傥可传,铭骨誓相学。
[唐] 岑参 自潘陵尖还少室居止秋夕凭眺 草堂近少室,夜静闻风松。 月出潘陵尖,照见十六峰。
九月山叶赤,溪云淡秋容。 火点伊阳村,烟深嵩角钟。
尚子不可见,蒋生难再逢。 胜惬只自知,佳趣为谁浓? 昨诣山僧期,上到天坛东。
向下望雷雨,云间见回龙。 久与人群疏,转爱邱壑中。
心淡水木会,兴幽鱼鸟通。 稀微了自释,出处乃不同。
况本无宦情,誓将依道风。 [唐] 戴叔伦 游少林寺 步入招提路,因之访道林。
石龛苔藓积,香径白云深。 双树含秋色,孤峰起夕阴。
屧廊行欲遍,回首一长吟。 [唐] 韦应物 经少林精舍寄都邑亲友 息驾依松岭,高阁一攀缘。
前瞻路已穷,既诣喜更延。 出献听万籁,入林濯幽泉。
鸣钟生道心,暮鹤空云烟。 独往虽暂适,多累终见牵。
方思结茅地,归息期暮年。 [唐] 白居易 从龙潭寺至少林寺题赠同游者 山屐田衣六七贤,搴芳踏翠弄潺湲。
九龙潭月落杯酒,三品松风飘管弦。 强健且宜游胜地,清凉不觉过炎天。
始知驾鹤乘云外,别有逍遥地上仙。 [唐] 白居易 早春题少室东岩 三十六峰晴,雪销岚翠生。
月留三夜宿,春引四山行。 远草初含色,寒禽未变声。
东岩最高石,唯有我题名。
2. 唐朝诗人有哪些得超多超多哦
初唐诗人 骆宾王 王 勃 卢照邻 宋之问 杜审言 杨 炯 陈子昂 沈全期 王 绩 李世民 盛唐诗人 李 白 杜 甫 张九龄 王 维 孟浩然 皇甫冉 王昌龄 贺知章 王之涣 李 颀 崔 颢 顾 况 元 结 刘长卿 岑 参 邱 为 高 适 皇甫冉 祖 咏 王 翰 钱 起 綦毋潜 常 建 中唐诗人 柳宗元 孟 郊 韩 愈 白居易 卢 纶 李 贺 李 益 刘禹锡 贾 岛 张 继 韦应物 李 坤 元 稹 张 祜 杜秋娘 张 籍 戴叔伦 顾 况 晚唐诗人 李商隐 温庭筠 杜 牧 陈 陶 马 戴 杜荀鹤唐朝诗人万 楚 上官仪 于 鹄 于良史 于武陵 马 戴 元 结元 稹 方 干 无 可 王 建 王 驾 王 勃 王 涯王 绩 王 惟 王 湾 王 韩 王之涣 王昌龄 韦 庄韦应物 丘 为 卢 纶 卢汝弼 卢照邻 司马札 司空图司空曙 白居易 皮日休 刘 叉 刘 沧 刘 皂 刘 驾刘 商 刘方平 刘长卿 刘希夷 刘采春 刘禹锡 吕 温权德舆 许 浑 齐 己 严 武 严 惟 吴 融 宋之问张 乔 张 旭 张 孜 张 泌 张 说 张 继 张 谓张 潮 张 籍 张九龄 张仲素 张若虚 张敬忠 李 白李 华 李 约 李 冶 李 绅 李 洞 李 贺 李 涉李 益 李 颀 李 频 李 端 李适之 李商隐 李群玉李德裕 杜 甫 杜 牧 杜审言 来 鹄 杨巨源 杨敬之沈如筠 苏味道 陆龟蒙 陈 羽 陈 陶 陈玉兰 陈子昂孟 郊 孟云卿 孟宾于 孟浩然 武元衡 畅 当 罗 虬罗 隐 贯 休 郎士元 郑 裕 金昌绪 鱼玄机 姚 合施肩吾 柳中庸 柳宗元 皇甫松 祖 咏 胡令能 贺知章项 斯 骆宾王 唐彦谦 徐 凝 秦韬玉 翁 宏 聂荑中贾 至 贾 岛 郭 震 钱 起 顾 况 高 适 高 骈高 蟾 崔 护 崔 郊 崔 钰 崔 涂 崔 橹 崔 灏崔国辅 崔道融 常 建 捧剑仆 曹 邺 曹 松 皎 然黄 巢 储光曦 寒 山 景 云 温庭筠 葛鸦儿 韩 琮韩 愈 虞世南 雍 陶 雍裕之 谭用之 薛 涛 薛 逢戴叔伦 花蕊夫人。
3. 初唐,盛唐,中唐,晚唐著名诗人有哪些
1、初唐:杨炯、王勃、卢照邻等。
代表作有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杨炯的《从军行》;卢照邻的《长安古意》;骆宾王的《在狱咏蝉》。
2、盛唐: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高适﹑岑参等。
李白的《行路难》《将进酒》;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3、中唐:温庭筠、刘禹锡等。
温庭钧的《菩萨蛮》。
4、晚唐:杜牧、李商隐、张祜、许浑、李群玉、韩偓、韦庄等。
杜牧的《感怀诗》《杜秋娘诗》;李商隐的《锦瑟》《燕台诗》《碧城三首》等。
扩展资料:
1、初唐诗人的诗歌创作:
初唐诗坛有两大创作取向:宫廷诗人诗歌的戏乐取向和初唐四杰、陈子昂等人儒家“诗言志”的创作取向,可以把初唐诗人分为二类:一类是围绕在唐太宗和唐高宗、武则天身边的宫廷诗人;另一类是与宫廷关系较为疏远、或者是飘游在山野之中的诗人。诗人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直接影响着他们诗歌创作的取向和诗歌风格的形成。
2、盛唐诗人的诗歌创作:
热情洋溢、豪迈奔放、具有郁勃浓烈的浪漫气质,是盛唐诗的主要特征;而即使是恬静优美之作,也同样是生气弥满、光彩熠熠的。这就是为后人所艳羡的“盛唐之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初唐
百度百科-盛唐
百度百科-晚唐
百度百科-中唐
4. 初唐时期有哪些些有名的诗人
初唐诗坛有两大创作取向:宫廷诗人诗歌的戏乐取向和初唐四杰、陈子昂等人儒家“诗言志”的创作取向,可以把初唐诗人分为二类:一类是围绕在唐太宗和唐高宗、武则天身边的宫廷诗人;另一类是与宫廷关系较为疏远、或者是飘游在山野之中的诗人。
诗人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直接影响着他们诗歌创作的取向和诗歌风格的形成。 宫廷诗人诗歌的戏乐取向为内容上歌功颂德、应制唱和,形式上讲究声律对偶、雕琢辞藻。
代表为“上官体”,特点主要有三:一是多写丽景艳情;二是善于缘情体物,抒写敏感细腻的心曲;三是属对精雅。宫廷诗人虽然对近体诗体式的定型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在思想内容、诗歌风格上,他们的诗歌并不能将唐诗创作引上康庄的大道。
“四杰”的诗学主张集中体现在杨炯的《王勃集序》、王勃的《上吏部裴侍郎启》、卢照邻《南阳公集序》等文章中,综合起来,有如下几点:第一, 批评龙朔诗坛“绮错婉媚”的“上官体”诗风,提出诗歌创作应有“骨气”,走“刚健”一路。第二,继承言志缘情的诗学传统。
第三,注意南北文风的取长补短,自鸣开一代风气的志向。第四,注意诗文的社会作用。
陈子昂在《修竹篇序》中提出了自己的诗学主张,归纳起来有如下五点:一是倡导“汉魏风骨”和“正始之音”来反对齐梁以来“彩丽竞繁”的诗风;二是把“汉魏风骨”与“兴寄”相联系,明确诗歌抒情言志的本质特征,既抒写社会现实内容又抒发具有时代美学深度的思想感情;三是把“风雅”与“兴寄”相联系,注重诗歌风雅美刺的教化功能;四是强调诗歌应该“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这是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有机统一所呈现的美学风貌。
五是主张诗歌能“洗心饰视,发挥幽郁”,具有发幽思、遣郁闷,泄导人情的功能。这五点相互联系和制约,相辅相成,构成了较为完整的诗歌理论体系。
这也是对先唐诗学成果所进行的较为全面的理论总结。这样,陈子昂便给唐代诗人指出了一个正确的创作方向。
【初唐前期】 初唐受南朝文风影响较大,隋唐之际的王绩善写陶然自乐的田园生活诗,风格清新朴素,为盛唐田园诗的先驱人物,代表作为《野望》。唐太宗及其大臣们的文学主张比较务实,反对浮华,但在创作中绮丽之风与通脱朴实并存。
宫廷诗人上官仪,其诗即所谓“上官体”风格婉媚,但声律严整。《全唐诗》现存上官仪诗20首。
其中12首为应制、宴游、酬答之作,这类诗多是逢场应景,点缀升平的寻乐轻歌;4首为挽歌;只有《春日》、《入朝洛堤步月》、《咏画障》和《王昭君》为有感而作之诗。另外据宋人魏庆之《诗人玉屑》所载,上官仪在总结齐梁时期沈约的“四声八病”之说和刘勰《文心雕龙·丽辞》的“言对、事对、正对、反对”之说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六对” 之说,(“八对”,其孙女上官婉儿)并把对偶的技巧运用于诗歌创作。
如《酬薛舍人万年宫晚景寓直怀友》、《早春桂林殿应诏》用了多种对偶形式,对唐代近体诗格律形式的完善的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而从声律上看,“对时行宫庭中应制、应诏诗的优劣衡定,和以后以诗取士的评定标准,定了一个具体的尺度”。
【初唐后期】 初唐四杰(即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在唐诗发展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起到了承先启后的作用,其作品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对初唐浮艳诗风或较单一的体制有所突破和革新。四杰仕宦不显而才华横溢,慷慨有志。
他们反对绮靡文风,提倡抒发真情实感。其创作在形式上虽未完全摆脱齐梁遗风,但内容与气骨方面已大有突破。
王、杨工于五言律诗,卢、骆擅长七言歌行,代表作有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杨炯的《从军行》;卢照邻的《长安古意》;骆宾王的《在狱咏蝉》。 闻一多充分肯定了“四杰”在唐诗发展史上的作用:首先,他指出了“四杰”的诗歌创作把唐诗从宫庭、台阁引向市井、江山和塞漠,增加了新的题材,扩大了创作的范围。
其次,他从诗歌形式的演变入手,把“四杰”分成王杨和卢骆两派,指出王杨的使命主要是建设五律,与沈、宋一脉相承(一在内容、一在形式);卢骆的使命主要是用新式的宫体诗破坏旧式的宫体诗,对刘、张及后代长篇歌行有直接的影响。如果从诗歌的题材、范围和形式演变着眼,这大致上是符合“四杰”的创作实际的。
“沈宋”(即沈铨期、宋之问,皆为宫廷诗人)和杜审言对唐代近体诗的完成和定型作出了两方面的重要贡献:把“四声”二元化和将平仄粘对规律贯穿全篇。他们把齐梁“永明体”和初唐“上官体”的声韵技术和对偶技巧完善地结合起来,由词义的对偶扩大到字音和句法的对偶,既注意平仄的协调,有符合粘连对仗的规则,为唐代律诗创作提供了规范的形式。
宋之问、杜审言的五律写得较好,沈佺期的七律写得较好。代表作有沈铨期的《古意呈乔补阙知之》;宋之问的《过大庾岭》、《渡汉江》。
某些非应制诗成就较高。另外刘希夷《代白头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对七言歌行的成熟有积极意义。
5. 唐代诗人著名的有那些
初唐“四杰”:王勃、洛宾王、卢照邻、杨炯。
盛唐有著名诗人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高适﹑岑参
中唐:柳宗元 孟 郊 韩 愈 白居易 卢 纶 李 贺
李 益 刘禹锡 贾 岛 张 继 韦应物 李 坤
元 稹 张 祜 杜秋娘 张 籍 戴叔伦 顾 况
晚唐:李商隐 杜牧
一、山水诗,主要景物的描绘,抒发了自然美。
唐代以王维为代表的山水诗派,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为山水诗派的创作及其艺术精神,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中国诗歌的特质。
二、咏物诗,看似表面上是写物,实际上往往寄托诗人的情怀与思想。
贺知章,李商隐,等等。
三、田园诗,主要是写田园风光或劳动场景、农家的生活。
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
四、怀古诗,一般不仅叙古事而融入诗人的感受与评论,有时则是借古讽今,曲折的反映出诗人自己对现实的关注。
杜甫,刘禹锡为代表人物
五、送别诗,一般表面诗人或友人离情别绪或是留恋或安慰、嘱咐、惆怅、期望、伤怀的心境等等。
李白,王昌龄,王勃等等。
六、行旅诗,主要是表现行旅生涯诗人的旅程寂寞,艰辛以及对故乡与亲人的思念之情。
韦应物使其代表人物
七、边塞诗,一般是表现思妇征人的忧怨与担心,熏染边塞苦寒的边境,壮写士兵的艰辛生活与保家卫国的高度热情与英雄的气概,抒发了诗人的同情之感,另有表现边塞生活的孤苦孤寂,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弊端等等。这些分类主要是按照诗的取材范围来分的,当然唐诗的分类还有其他的,重要是这几种。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高之《燕歌行》、岑参《白雪歌》、《走马川行》等七言 长篇歌行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除此之外,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过边塞诗,这些边塞诗成为他们的代表作的一部分。如:李白的《关山月》、《塞下曲》六首、《战城南》、《北风行》……,杜甫的《兵车行》、《前出塞九首》、《后出塞六首》等。
6. 关于所有初唐诗人
初唐的诗歌创作取向 初唐诗坛有两大创作取向:宫廷诗人诗歌的戏乐取向和初唐四杰、陈子昂等人儒家“诗言志”的创作取向,可以把初唐诗人分为二类:一类是围绕在唐太宗和唐高宗、武则天身边的宫廷诗人;另一类是与宫廷关系较为疏远、或者是飘游在山野之中的诗人。
诗人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直接影响着他们诗歌创作的取向和诗歌风格的形成。 上官体 宫廷诗人诗歌的戏乐取向为内容上歌功颂德、应制唱和,形式上讲究声律对偶、雕琢辞藻。
代表为“上官体”,特点主要有三:一是多写丽景艳情;二是善于缘情体物,抒写敏感细腻的心曲;三是属对精雅。宫廷诗人虽然对近体诗体式的定型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在思想内容、诗歌风格上,他们的诗歌并不能将唐诗创作引上康庄的大道。
四杰 “四杰”的诗学主张集中体现在杨炯的《王勃集序》、王勃的《上吏部裴侍郎启》、卢照邻《南阳公集序》等文章中,综合起来,有如下几点:第一, 批评龙朔诗坛“绮错婉媚”的“上官体”诗风,提出诗歌创作应有“骨气”,走“刚健”一路。第二,继承言志缘情的诗学传统。
第三,注意南北文风的取长补短,自鸣开一代风气的志向。第四,注意诗文的社会作用。
陈子昂在《修竹篇序》中提出了自己的诗学主张,归纳起来有如下五点:一是倡导“汉魏风骨”和“正始之音”来反对齐梁以来“彩丽竞繁”的诗风;二是把“汉魏风骨”与“兴寄”相联系,明确诗歌抒情言志的本质特征,既抒写社会现实内容又抒发具有时代美学深度的思想感情;三是把“风雅”与“兴寄”相联系,注重诗歌风雅美刺的教化功能;四是强调诗歌应该“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这是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有机统一所呈现的美学风貌。
五是主张诗歌能“洗心饰视,发挥幽郁”,具有发幽思、遣郁闷,泄导人情的功能。这五点相互联系和制约,相辅相成,构成了较为完整的诗歌理论体系。
这也是对先唐诗学成果所进行的较为全面的理论总结。这样,陈子昂便给唐代诗人指出了一个正确的创作方向。
7. 初唐时期有哪些些有名的诗人
除了初唐四杰还有以下有名的诗人: 1.陈子昂(661-702) ,梓州射洪县(四川射洪)人。
被誉为诗骨。提倡“汉魏风骨”, 以复古为革新。
所作《感遇诗》和边塞诗,内容丰富,刚健朴质,现实性很强, 实践了他的理论主张。以鲜明的创造革新精神,扫荡齐梁余风,开启了 一代新风。
代表作: 《登幽州台歌》。 2.沈佺期(约656-713),相州内黄(河南内黄)人。
与宋之问并称沈宋,律诗之祖。重视平仄、声律的协调,对偶句式的工整。
完成了五七言律诗的定型,确立了律诗的形式,在声律方面有重要贡献。明确划开了古体诗和近体诗的界限。
代表作: 《邙山》。 3.末之问(约656-712),汾州(山西汾阳)人。
人称宋学士,与沈佺期并称沈宋,律诗鼻祖。尤善五言诗。
重视平仄、声律的协调,对偶句式的工整。为文赋诗,讲求比兴,属对精密,点划入微,完成了五七言律诗的定型,确立了律诗的形式,在声律方面有重要贡献。
明确划开了古体诗和近体诗的界限。代表作:渡汉江、度大庾岭。
4.虞世南(公元558- -638年),字伯施,浙江馀姚人,是由隋入唐的初唐四大书家之一。幼年学书于王羲之七世孙,著名书法家僧智永,受其亲传,妙得“二王”及智永笔法在隋,官秘书郎,十年不徙。
入唐,为秦府记室参军,迁太子中舍人。为唐太宗李世民所器重。
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 5.上官仪,子游韶, 陕州人。
作品十之八九是奉和应诏之作。他把诗的对偶,归纳为六种对仗方法, 除为宫廷诗服务外, 对格律诗的发展起了一些促进作用。
6.李峤(约645-约714), 赵州赞皇(河北)人。与同乡苏味道齐名,合称苏李,与苏味道、崔融、杜审言并称文章四友。
宫廷诗人,诗多咏物。代表作: 风。
7.王绩(590-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隋未举孝悌廉洁科,授秘书省正字,出为六合丞。
简傲嗜酒,屡被勘劾。时天下已乱。
遂托病还乡。其后浪迹中原、吴、越间。
唐初,曾待诏门下省、任大乐丞。后弃官归田,躬耕东阜。
拓展资料: 1.王勃(650-675) ,绛州龙门(山西河津)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称“王杨卢骆”,为四杰之首,被誉为诗杰。
积极开拓诗歌的表现领域,从题材内容到格律形式都有新的探索,显露了新的独特风貌。文名甚高,对近体诗有所建树,为唐诗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代表作: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蜀中九日》。 2.杨炯(650-692) ,弘农华阴(陕西)人。
人称“杨盈川”,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称 王杨卢骆”。反对宫体诗风,主张“骨气”“刚健”的文风。
以边塞征战诗著名,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风格雄健豪放,气势轩昂,很有气魄。张说谓“杨盈川文思如悬河注水,酌之不竭”。
突破齐梁“宫体”诗风为特色,在诗歌的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代表作:《从军行》、《出塞》 。
3.卢照邻(632-695) ,幽州范阳(河北省涿州)人。自号幽忧子,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称“王杨卢骆”,杨炯誉之人间才杰。
擅长诗歌骈文,尤擅七言歌行,意境清迥。对推动七古的发展有贡献。
代表作: 《长安古意》、《咏史四首》、《紫骝马》。 4.骆宾王(638-? ),婺州义乌(浙江义乌)人。
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称“王杨卢骆”。内容广泛,格调高远,多感叹个人遭遇,抨击社会现实之作。
代表作: 《咏鹅》、《易水送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