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全唐诗中怎么没有秦妇吟

    1. 全唐诗中没有颜真卿的“黑发不知勤学早”,请问出处到底是哪儿啊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年青的时候不勤奋学习,到老了才悔恨何必当初”青春无价。短短的几年时光置于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是微不足道的,转瞬即逝。“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怀着一丝疑惑走进青春时代的我们也许还未懂得青春的珍贵。“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也许只是一句挂在嘴边的口头禅,珍惜时间,没有几个人真正去做。殊不知“江无回头浪,人无再少年”,滚滚东逝的长江水不知埋没了多少英雄豪杰的事迹。沉迷于网络游戏的朋友们,难道你们真想“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吗?要知道世界上可是没有卖后悔药的噢!与其晚年悲叹,不如青春努力。睁开惺忪的睡眼,看看外面的世界,也许你会发现那份遗失已久的美好!

    ---颜真卿

    颜真卿简介

    颜真卿,709年生,785年逝世,京兆万年(今陕西)人。字清臣,曾任平原太守,世称“颜平原”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们又称之为“颜鲁公”。他的书法初学禇遂良,后又得笔法于张旭,彻底摆脱了初唐的风范,创造了新的时代书风。颜真卿的真书雄秀端庄,结字由初唐的瘦长变为方形,方中见圆,具有向心力。用笔浑厚强劲,善用中锋笔法,饶有筋骨,亦有锋芒,一般横画略细,竖画、点、撇与捺略粗。这一书风,大气磅礴,多力筋骨,具有盛唐的气象。他的行草书,遒劲有力、真情流露,结构沉着,点画飞扬,在王派之后为行草书开一生面。传世颜真卿的作品比较多,著名的墨迹,楷书有《竹山堂联句诗帖》、《告身帖》;行草书有《祭侄文稿》、《刘中使帖》、《湖州帖》等。其中除《祭侄文稿》为公认的真迹外,其余的作品真伪尚有不同的意见。但都是流传有绪的墨迹。颜真卿一生书写的碑刻极多,流传至今的有《多宝塔碑》,结构端庄精密,秀美多姿;《东方朔画赞碑》,风格清远雄浑;《勤礼碑》,雄迈清整。另外,还有《麻姑仙坛记》、《大唐中兴颂》、《元结碑》等。他的书法刻帖也很多,历代汇集的中帖一般都会有他的作品,单帖有《争座位帖》《奉使帖》等。《祭侄季明文稿》,行草墨迹,纵 28.2厘米,横72.3厘米, 25行,共230字。此帖本是稿本,原不是作为书法作品来写的,但正因为无意作书,反成为颜氏不可多得的佳作。他用笔苍率,不着意而有自然生动之妙。所以此帖神彩飞动,姿态横出,笔势雄伟,超神入圣,誉为颜书行草第一。元鲜于枢曾评此帖为“天下第二行书”。原迹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2. 全唐诗中有 秦泊淮 这首诗吗

    有啊

    泊秦淮

    作者: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注解】:

    1、秦淮:河名,源出江苏省溧水县,贯穿南京市。

    2、商女:卖唱的歌女。

    3、后庭花:歌曲名,南朝后主所作《玉树后庭花》,后人亡国之音。

    【韵译】:

    烟雾弥漫秋水,月光笼罩白沙;

    小船夜泊秦淮,靠近岸边酒家。

    歌女为人作乐,那知亡国之恨?

    她们在岸那边,还唱着后庭花。

    【评析】:

    3. 《全唐诗》是如何校订补遗的

    在充分利用季胡二书的基础上, 编修诸臣作了以下几方面的校订补遗工作。

    一、增补诗什,《全唐诗》卷八八二 以下补遗七卷,系据季胡二人未用的《唐百家诗选》、《分门纂类唐歌诗》残本、《古今岁时杂咏》等书及石刻资料编成,正编各家诗亦有少量增补。二、考订辨误,包括六朝人误作唐人如陈昭、卫敬瑜妻等;六朝诗误归唐人,如吴均、刘孝 胜诗误归曹邺;误将诗题中人名视作撰者,如上官仪《高密公主挽词》作高密 诗,皆一一作了订正。

    三、据所见善本唐人诗集,增加了部分校语。季胡二书校 记皆注明出处,诸臣将出处全部抹去,仅注为“一作某”。

    四、重新调整了小 传。删繁就简,并将二书所附作者生平资料删去。

    五、删去胡书末之“道家章 咒、释氏偈颂二十八卷”。六、重新安排全书序次,“首诸帝,次后妃,次宗室 诸王,次公主,……次臣工,次闺秀,次释道”,末附神仙、鬼怪、嘲谑、歌谣 谅语、词等类作品。

    4. 为什么唐诗三百首里没有李贺的诗

    答:《唐诗三百首》是一本孩童启蒙教育的书。

    清乾隆年间蘅塘退士在《唐诗三百首》的题辞中指出,该书为“世俗儿童就学 ”而收编,“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每体数十首,共三百余首,录成一编,为塾私课本,俾童而习之。”就是说收录的诗应儿童易懂、脍炙人口,读起来朗朗上口。

    而李贺的诗后人有评价:由于过分雕琢求奇,有的作品语意晦涩、堆砌词藻,艺术形象欠完整,情思脉络欠连贯。另外,他喜欢在神话故事、鬼魅世界里驰骋,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构造出波谲云诡、迷离惝恍的境界,他的诗歌常被称为“鬼仙之辞”、“鬼诗”,有“鬼气”。

    因此他的诗不大适合“世俗儿童就学 ”、“ 俾童而习之”、“脍炙人口”的编辑主旨,未收入《唐诗三百首》就可理解了。

    5. 秦妇吟的赏析

    赏析:《秦妇吟》通过一个女子的颠沛流离的遭遇,展现了大混战大动乱的悲惨景象,自有其认识的价值。在混战中,不管是造反者的黄巢军,或是征讨者的官军都有越轨的破坏行为。作为封建士大夫对叛乱的农民军加以谴责,是在意料中事可归是他对官军的罪行也没有隐瞒粉饰,而是给予如实地反映。本诗后半部分写路逢之老翁诉说自己的家产“黄巢过后尤半剩”但“自从洛下屯师旅”之后,官军比黄巢更厉害:“入门下马若旋风,罄室倾囊如卷土。”使得他“家财既尽骨肉离,从今垂年一身苦”,并进一步说像他这样遭遇的“山中更有千万家”。正因为如此,才使韦庄晚年要收回此诗。但是,也正因为如此,本诗才受到群众的喜爱,虽然韦庄的《浣花集》不载,一千年以来从未正式出版过,但却在民间体传抄本流传。晚近在敦煌发现的民间手抄本就有八九种之多,因此才被学术界重新予以注意。

    晚唐诗人韦庄的代表作《秦妇吟》,是唐代最长的一首叙事诗。该诗因内容复杂而横遭非难,可艺术成就却极其高。不出当代就产生了非凡的轰动效应:“流于人间,疏于屏壁”“冬寒夏热,入人肌骨,不可除去”。

    本七言古诗全长238句,1666字,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146句,1022字,写黄巢义军攻占长安,主人公秦妇被掠为新贵眷属的经过,后半部分92句,644字,写秦妇逃出长安,东奔洛阳沿途所见所感,从叙事诗应具备的艺术特色着眼,长诗极富功力地塑造了三位代表不同社会层面的典型人物,编织了深情委婉的既现实又离奇的故事情节;使用许多具有音乐旋律美的佳句铺排人物,故事,场景、集中体现了唐代诗歌艺术的博大精深完美。

    诗中主人公秦妇是一位美丽、善良、坚强的贵族姬妾。一场突如其来的战乱把她推入了苦难的深渊。她的性格由懦弱渐渐变为坚强。生活又逼她四处漂泊,其思想又不谙世事转入深味人间苦涩。不难看出,秦妇作为一名封建时代被损害的女性,有着足够的概括性。作者既可以托己寓妇,通过秦妇的颠簸无依,寄托个人前半世的辛酸;又可以化众为一,借助秦妇的含辱忍垢,表达出广大妇女在战争年代所遭受的种种不幸。

    东邻女子被黄军抢到战车上掠去,西邻女子被一个军兵强*不遂抽刀杀死,南邻女子是正要出嫁的新娘不堪受辱,投井而死,北邻少妇爬到屋顶上避难,结果被放火烧死。真是惨啊!看来历来兵乱战祸,普通百姓都是难逃厄运,一时间“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繁华长安顿成人间地狱。

    黄巢官兵都是些大老粗,当然是“还将短发戴华籫,不脱朝衣缠绣被;翻持象笏作三公,倒佩金鱼为两史。朝闻奏对入朝堂,暮见喧呼来酒市……”

    当然这些以前都被认为是对农民起义的诬蔑,但是历史上的好多农民起义军也是良莠不齐,农民起义军一概当成贼军是不对的,但是也不能说所有的农民起义军的行为就都是对的,像黄巢军在长安进行的“长安大屠杀”,我觉得韦庄诗中反映的情况应该是真实可信的。韦庄的诗比一些正式的史料更详细生动地记载了这场大劫难,黄巢和李自成的军兵都打进了京师,却不能鼎定天下,和军纪败坏,杀人扰民是分不开的,如果这些军队真是“文明之师,威武之师”,大概也不会这么快就一败涂地。

    当时的长安附近已是一片荒凉:

    霸陵东望人烟绝,树锁骊山金翠灭。大道俱成棘子林,行人夜宿墙匡月。

    明朝晓至三峯路,百万人家无一户。破落田园但有蒿,催残竹树皆无主……

    所以这时候韦庄就避祸江南,人口学上胡焕庸先生考证安史之乱后,中国人口南方第一次多于北方,想黄巢之乱后,应该以南方的人口更多了。到了南方,受到南方青山秀水的感染,韦庄这时候也写了不少的词。我们说唐未的时候,诗词已经逐渐并行,像温庭筠等都既能诗又能词,韦庄也不例外,而且温庭筠的花间词不少篇目秾丽得发腻,而韦庄的清新自然多了,更接近全盛时期的宋词。王国维先生认为“韦在温上”是很有道理。像温庭筠也写过不少《菩萨蛮》,但均是描绘歌女的生活心态,如:“水精帘里颇黎枕,暖香惹梦鸳鸯锦。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藕比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等等。写的词藻华丽,有的词句也很生动细腻,但温庭筠老师写来写去,总是那么个味儿。连闺房也没有走出去。但到了韦庄手里,这词应该说就前进了一大步,韦庄的词中,就有了江南水乡的风光:

    6. 《秦妇吟》的“秦妇”如何理解﹖

    《秦妇吟》是唐末五代诗人韦庄创作的长篇叙事诗。

    这是一首乐府诗。后人把《秦妇吟》与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北朝乐府《木兰辞》并称为“乐府三绝”。

    此诗在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两方面都达到很高的水平,为中国古代叙事诗树立了一座丰碑。秦妇的东西南北邻里遭到烧杀掳夺,几无一幸免。

    彷 佛世界的末日到了,整个长安城就只有嘶杀声与哭喊声。在农民起义风暴的席卷下,长安的官吏财主们的惶惶不可终日的仇视恐惧心理,得到了相当生动的再现。

    在 他们眼中,不仅起义军的暴行令人发指,就连他们的一举一动,也是令人作恶的。还写到了农民起义军是怎样常处三面包围之中,与官军进行拉锯战,虽经艰苦卓绝的奋争而未能解围;他们又是怎样陷入困境,自顾不暇,致使人民饿死沟壑、以及他们内部的异己分子是如何时时在祈祷他们的失败,盼望恢复失去的天堂。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