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混淆了作者的唐诗

    1. 除了作者和诗词名外内容五十字的古诗词有哪些

    1. 《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2. 《春望》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 《清明》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4. 《静夜思》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5.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6. 《春日》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7. 《春夜喜雨》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8. 《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9. 《咏柳 / 柳枝词》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0. 《小池》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2. 除了作者和诗词名外内容五十字的古诗词有哪些

    《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望》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清明》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静夜思》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春日》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夜喜雨》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咏柳 / 柳枝词》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小池》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3. 十首有作者、朝代的古诗

    1. 《春日·阴阴溪曲绿交加》

    晁冲之,宋代江西派诗人。

    阴阴溪曲绿交加,小雨翻萍上浅沙。

    鹅鸭不知春去尽,争随流水趁桃花。

    2.

    《春夜》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

    金炉香尽漏声残,剪剪轻风阵阵寒。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

    3.

    《七步诗》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

    煮豆持作羹,

    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4.

    《饮酒·结庐在人境》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5.

    《题西林壁》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6.

    《夏日绝句》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7.

    《临安春雨初霁》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8.

    《台山杂咏》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北魏鲜卑族拓跋氏

    西北天低五顶高,茫茫松海露灵鳌。

    太行直上犹千里,井底残山枉呼号。

    万壑千岩位置雄,偶从天巧见神功。

    湍溪已作风雷恶,更在云山气象中。

    山云吞吐翠微中,淡绿深青一万重。

    此景只应天上有,岂知身在妙高峰?

    9.

    《咏史·金粉东南十五州》

    龚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清代思想家、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金粉东南十五州,万重恩怨属名流。

    牢盆狎客操全算,团扇才人踞上游。

    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

    田横五百人安在,难道归来尽列侯?

    10.

    《舟过安仁》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男,汉族。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杰出诗人,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南宋四大家”。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4. 求精典的唐诗,包括作者和诗名

    《访隐者不遇》·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这首诗脍炙人口,看起来平平无奇,但却是唐诗中的代表作。

    诗因为受体裁的限制,只能用很少的字来表达作者的创作意图。所以,诗有“诗家语”,如果用读散文的方法来读诗,则不容易理解诗的本意。

    这首《访隐者不遇》,最大的特点是精炼,诗是五绝,只有二十个字。开篇第一句“松下问童子”,问的是什么,作者没有说,只用回答代替了疑问“言师采药去”,那问的一定是“师往何处去”。接下来又用一句回答“只在此山中”,省略了疑问“采药在何处”,最后又以一句“云深不知处”省略了“山中何处采”。一首要用七句才能写明白的诗,只用了四句就写完了。纵观全文,作者的疑问一句都没有写出来,而读者很容易就能想到作者问的是什么。

    然后我们再看诗中出现的事物。“松下问童子”,那就一定有主人公和童子两个人,问的地点是松下,那就一定有一棵松树,这棵松树一定不是小松,不然就不是“松下”而是“松旁”了。“言师采药去”,两人的问答开始了,作者一定是来到“隐者”居住的地方,相问隐者的童子。既然是居住的地方,而且隐者还有一个童子,总不会风餐露宿,那就至少应该有一个茅屋。也许还种了一小片菜地,有一个池塘,养了几只鹅……,当然,诗里并没有写到这些,只是依个人的想象。“只在此山中”,那就必定有一座山,至于这座山有多高?“云深不知处”……

    最后我们再看作者的思想活动。题目是《访隐者不遇》,作者去拜访隐者,想必一定怀着一颗怡然的心,至少心情是淡然的。而来到隐者居住的地方,“言师采药去”,人不在,那必然有一些失望。等到第三句“只在此山中”,失望中又萌升了一点希望。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方才彻底绝望了……

    我们回顾一下这首诗,作者和童子的对答,诗中出现的两个人物、松树、茅屋、被云雾缭绕的高山,以及主人公的思想活动,所有所有这些加起来,二十个字,算上题目,二十五个字。

    《凉州词》·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这是一首典型的边塞诗,描述的是军营中一场难得的酒宴。如果仅仅依照字面的意思,则容易误将这首诗定为一、两个人的低吟浅酌后对战争的恐惧和不满。

    “葡萄美酒夜光杯”,开篇第一句,先描述了酒宴的五光十色。“欲饮琵琶马上催”,琵琶是当时西域胡人的乐器,是在马上演奏的,催的也并不是出征,出征是吹号角。这句是形容当大家欲饮未得的时候,乐队弹奏起了琵琶。没有使用习惯的上四下三的音节,而改用了上二下五,更增强了这句诗的渲染力。末尾两句,清代施朴华说“做悲伤语读便浅”。这两句诗并不是为了宣扬对战争的恐惧、不满、哀叹和厌恶,试想一下,当酒宴开始时,响起了欢快、激昂的音乐,这时军士们更是神采飞扬。酒过三巡,有人想要停杯不饮了,旁人劝道:“怕什么?喝就喝吧,就算醉卧沙场,也请诸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我们不是早以将生死置之度外了吗?

    这场酒宴所描述的,除了兴奋的场面,热烈的气氛之外,还有军士们视死如归的勇气和豪情。这种另人向往的魅力,正是边塞诗的本色。

    5. 记忆中的唐诗年轻阅读唐诗给作者带来什么了

    第一次读唐诗,是在上初一的时候,那年我们学农劳动住在一位老乡家里,在老乡家堆放杂物的厢房里我偶然发现了一本残破不堪的《唐诗选注》。

    接下来的一段日子,只要有空闲时我就会躲到杂物间悄悄的 翻看那本书。我不敢公开拿出来看,虽然我不能确定这本书是不是报纸上常说的“毒草”,但当时我认为就冲她那发黄的纸质和残破的样子也一定不是什么“革命”书籍。

    我被她深深地吸引,一首首或清丽婉约或飘逸潇洒的诗词让我久久陶醉其中。那间光线昏暗的杂物间那段时间变成了我一个人的精神乐园。

    以至于很多年后我看电影《城南旧事》,当银幕上出现两个小女孩在杂物间说悄悄话的镜头时,我觉得那情景是那么熟悉亲切。所不同的是,在我的那个弥漫着柴草气息的杂物间里,我没有女伴,但当年瘦瘦小小的我却和银幕上的英子一样快乐,那是因为有了唐诗的陪伴。

    那时候,我们一起学农劳动的七八个女生挤在一个大炕上,我的铺位是最靠近窗户的。赶上月光好的晚上,窗外石榴树的疏影就会悄然爬上我的花被,于是一种美丽的忧伤会在我的心里满满地弥散开来,就像田间牵牛花绿色的藤蔓长满我心灵的篱笆。

    多少年过去了,可每当我想起那时的情景,心里总是那样的温润而柔软。记得我曾把从书中看来的《静夜思》写进了给妈妈的信里。

    在一个炎热的上午,我正和同学们在田间摘棉花,有一个同学气喘吁吁地跑到我面前,对我说我妈妈来了。隔着远远的田埂,我看到妈妈正在远处推着自行车望着我呢。

    中午我没回老乡家吃饭,因为妈妈像变戏法一样,从她拿的小布包里掏出一个方形的铝制饭盒,里面装的是香喷喷的蛋炒饭。我大喜过望,那年头,只有过生日的时候才能吃上这样的美食。

    吃饭的时候,妈妈笑眯眯地问我,信中的诗句是从哪里学来的,我告诉了妈妈我的秘密,妈妈告诉我那是唐诗,是本好书,我可以看,但最好不要让外人看见,以免给家里找麻烦。临走的时候妈妈又塞给我两个红红的苹果,手拿着苹果看着林荫道上妈妈渐渐远去的背影。

    《游子吟》的诗句悄然浮上我的心头,我忽然觉得我的内心充满了感动,那一刻我比任何时候都爱妈妈。 后来,我在给爸爸的信中也摘录了书中的一些诗句,记不清写的是什么了,可能也是一些我比较喜欢的儿女情长的诗句吧。

    爸爸是一位在军队研究所工作的工程师,很快给我回信了,信封中有两封信,一封是我的原信,爸爸用红笔把其中的错别字一一细心改正,另一封是爸爸的写给我的话,爸爸说他很高兴看到女儿长大了,并给我工工整整地抄录两首边塞诗。现在回想起来,也许是十六岁就参加抗美援朝的爸爸想让我从唐诗中更多地吸取积极向上的力量,像他那样去勇敢地面对生活吧。

    在那个精神生活极度贫乏的年代,那本发黄的诗集,在我心中洞开了一扇沙漠通往绿洲的大门,那些千古流传的名篇像淙淙溪流滋润着我干涸的心田。于是父母的慈爱、黄昏袅袅的炊烟、农田里起伏的麦浪、村后小河的阵阵蛙鸣都让我觉得充满了诗情画意,原本艰苦单调的乡村生活变得恬淡而安逸。

    父母的鼓励使我对那本小诗集更加喜爱。记得在学农回来的作文中,我引用了“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的诗句,没想到教我们的语文老师对我的作文大加赞赏,他曾是京城某大报的编辑,因为时运不济才到我们学校教书,一个很有趣的小老头,我至今记得老师摇头晃脑的解说诗词意境的样子。

    6. 这首唐诗的作者到底是谁

    这个问题楼主提的很好,经我查看。果然如同楼主所说,在古诗词网中,一首诗的内容出现了两个作者。

    经过我对宋之问和贾岛的人生履历,出生年代,以及这首五言诗的风格,背景的略微对比,基本可以得出:这首五言律诗的作者是=====宋之问。

    首先宋之问是初唐时期人士,比贾岛早了一百多年,而且在其生平主要作品的描述中,提到了这首《江亭晚望》。而且这首五言律诗的风格更贴合接近初唐时期的主流风格。与当时的沈佺期并称“沈宋”。在创作实践中使六朝以来的格律诗的法则更趋细密,使五言律诗的体制更臻完善,并创造了七言律诗的新体。他也是律诗的奠基人之一。但人品是另外一个话题。

    反观贾岛,出身寺庙,后被韩愈赏识还俗,十几次考取功名未中。善于斟酌推敲词句,人称苦吟诗人。语言清淡朴素,以铸字炼句取胜,刻意求工。题材窄狭,缺少社会内容,多为写景、送别、怀旧之作,情调偏于荒凉凄苦。著有《长江集》。流传于世,脍炙人口的五言律诗并不多,为大家熟知的就是: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题李凝幽居》这首五言律诗。

    纵观这首五言律诗,抒情豪放,对仗工整,词句低婉却不失轻灵。所以得出结论,此诗的原作者是宋之问。

    混淆了作者的唐诗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