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隋唐诗人才子

    1. 隋唐"隐逸诗派"中的大历十才子分别是哪十人

    十才子为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洞(一作峒)、耿湋、夏侯审。

    宋以后有异说,但多不可信。 大历十才子简介 李端 李端(约743-782?),字正已,赵州(今河北赵县)人。

    少居庐山,师诗僧皎然。大历五年进士。

    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杭州司马。晚年辞官隐居湖南衡山,自号衡岳幽人。

    今存《李端诗集》三卷。其诗多为应酬之作,多表现消极避世思想,个别作品对社会现实亦有所反映,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其风格与司空曙相似。

    李端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在“十才子”中年辈较轻,但诗才卓越,是“才子中的才子”。他的名篇《听筝》入选《唐诗三百首》。

    卢纶 卢纶(约737-约799),字允言,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河中蒲(今山西省永济县)人。天宝末举进士,遇乱不第;代宗朝又应举, 屡试不第。

    大历六年,宰相元载举荐,授阌乡尉;后由王缙荐为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升监察御史。出为陕府户曹、河南密县令。

    后元载、王缙获罪,遭到牵连。德宗朝复为昭应令,又任河中浑瑊元帅府判官,官至检校户部郎中。

    有《卢户部诗集》。 吉中孚 吉中孚 [唐](公元?年至七八六年左右)字不祥,楚州人,久居鄱阳,大历十才子之一。

    生年不详,卒于唐德宗贞元初年。工诗,与卢纶、钱起等齐名。

    初为道士,后还俗。至长安,谒宰相。

    有人荐于天子,日与王侯高会,名动京师。未几,进士及第,授万年尉,除校书郎。

    又登宏辞科,为翰林学士。历谏议大夫,户部侍郎,判度支事。

    中孚著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韩翃 韩翃,(754年前后在世),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人。

    唐代诗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

    天宝十三载(754)考中进士,宝应年间在淄青节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从事,后随侯希逸回朝,闲居长安十年。建中年间,因作《寒食》诗被唐德宗所赏识,因而被提拔为中书舍人。

    韩翃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诗多写送别唱和题材,如《韩君平诗集》,《全唐诗》录存其诗三卷。

    钱起 钱起(751年前后在世),字仲文,吴兴(今浙江湖州市(人,早年数次赴试落第,唐天宝七年(748年)进士,初为秘书省校书郎、蓝田县尉,后任司勋员外郎、考功郎中、翰林学士等。曾任考功郎中,故世称钱考功,与韩翃、李端、卢纶等号称大历十才子。

    其诗以五言为主,自称“五言长城”,又与郎士元齐名,齐名“钱郎”。人为之语曰:“前有沈宋,后有钱郎。”

    朝廷公卿出牧奉使,若无钱、郎赋诗送别,则为时论所鄙。题材多偏重于描写景物和投赠应酬。

    音律和谐,时有佳句。 司空曙 司空曙(约720-790?),姓名: 司空曙 [唐](约公元七六六年前后在世)字文初, (唐才子传作文明。

    此从新唐书)广平(今属河北省)人 苗发 [唐](约公元七五六年前后在世)字不详,潞州壶关人,大历十才子之一。生卒年均不详,约唐玄宗天宝末前后在世。

    初为乐平令,授兵部员外郎,迁驾部员外郎。仕终都官郎中。

    发常与当时名士酬答,但诗篇传世颇少。 崔洞(一作峒) 唐代宗大历时期的十位诗人为代表的一个诗歌流派史书尚未记载 耿湋 现可见关于耿湋的资料很少。

    耿湋生年,闻一多先生《唐诗大系》定为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其实并无根据。现可知的是他宝应二年(763年)进士及第。

    姚合《极玄集》卷上和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九都说耿湋为宝应二年进士。对于耿湋及进士第后的仕历,除《唐才子传》所载稍微具体点外,其他各书记载均极简单,并且相互矛盾。

    《极玄集》说他官至左拾遗,《郡斋读书记》也说为左拾遗,而《直斋书录解题》与《新唐书·艺文志》却说为右拾遗。 夏侯审 夏侯审(约公元七七九年前后在世),字号、籍贯均不详。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军谋越众”科登第。 夏侯审登第后,授校书郎,迁参军,宁国丞等职。

    终侍御史。与诗人韦应物、卢纶、钱起、司空曙、李嘉佑等交游唱酬。

    “大历十才子”之一。曾在华山下买田园为别墅,依山傍水,云烟浩渺。

    晚岁退居于此,忘情山水,吟诵颇多。李嘉佑曾称其“袖中多丽句”(《送夏侯审参军游江东》)。

    作品多佚。全唐诗存其《咏被中绣鞋》诗云: 特长 唐大历时期的十位诗人 《新唐书》载为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

    也有把韩、崔、夏侯三人换为郎士元、李益、李嘉佑的。歌颂升平、吟咏山水、称道隐逸是其基本主题。

    也有反映真实的作品。都擅长五言近体,善写自然景物及乡情旅思等,语词优美,音律协和,但题材风格比较单调,偏重诗歌形式技巧。

    其中以钱起、卢纶成就较高。 大历十才子大多是失意 的中下层士大夫,也多半是权门清客,因而多投献应制之作。

    歌颂升平、吟咏山水、称道隐逸是其诗歌的基本主题。但他们在仕途失意和战乱宦旅生活中,也间有反映现实和体验真实的作品。

    他们都擅长五言近体,善写自然景物及乡情旅思等,语词优美,音律协和,但题材风格比较单调。

    2. 关于唐代诗人崔颢的简介

    崔颢(公元704?- 754年),汴州人。

    开元十一年源少良下及进士第。天宝中为尚书司勋员外郎。

    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一窥塞垣,状极戎旅,奇造往往并驱江、鲍。

    后游武昌,登黄鹤楼,感慨赋诗。及李白来,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无作而去,为哲匠敛手云。然行履稍劣,好(艹捕)博,嗜酒,娶妻择美者,稍不惬即弃之,凡易三四。

    初李邕闻其名,虚舍邀之。颢至献诗,首章云:“十五嫁王昌。”

    邕叱曰:“小儿无礼!不与接而入。颢苦吟咏,当病起清虚,友人戏之曰:“非子病如此,乃苦吟诗瘦耳!”遂为口实。

    天宝十三年卒。有诗一卷,今行。

    (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一)他诗名很大,但事迹流传甚少,现存诗仅四十几首。

    3. 为什么隋朝没有出著名的诗人

    有 江总 词1 诗24 薛道衡 诗21 杨广 诗43 杨素 诗7 卢思道 卞斌 诗1 蔡允恭 诗1 岑德润 诗4 陈政 诗1 崔仲方 诗3 大义公主 诗1 丁六娘 诗6 杜公瞻 诗1 段君彦 诗1 沸大 诗2 何妥 诗6 贺若弼 诗1 弘执恭 诗4 侯夫人 诗7 胡师耽 诗1 慧晓 诗1 孔德绍 诗11 李德林 诗6 李巨仁 诗5 李密 诗1 李孝贞 诗7 李月素 诗1 刘斌 诗4 刘端 诗1 刘梦予 诗1 作者: ∫返舫蟓·钟 2005-7-15 17:13 回复此发言 -------------------------------------------------------------------------------- 2 回复:隋朝诗人简介 江总(519~594),南朝陈诗人。

    字总持。祖籍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

    他出身高门,早年即以文学才能被梁武帝赏识,官至太常卿。侯景之乱后,他避难会稽,又转到广州,至陈文帝天嘉四年(563)才被征召回建康,任中书侍郎。

    陈后主时,官至尚书令,“总当权宰,不持政务,但日与后主游宴后庭”,“由是国政日颓,纲纪不立”(《陈书·江总传》)。隋文帝开皇九年(589)灭陈,江总入隋为上开府,后放回江南,去世于江都(今江苏扬州)。

    江总是陈代亡国宰相,后宫“狎客”,宫体艳诗的代表诗人之一,在历史上声名不佳。但随着国家兴亡和个人际遇的变化,他的诗也渐渐洗去浮艳之色,而时有悲凉之音。

    《陈书·江总传》载有集30卷。但今存明代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所辑《江令君集》仅1卷。

    作者: ∫返舫蟓·钟 2005-7-15 17:14 回复此发言 -------------------------------------------------------------------------------- 3 回复:隋朝诗人简介 薛 道 衡 薛道衡,生于东魏孝静帝兴和二年( 540年),卒于隋炀帝大业五年( 609年)。字玄卿,隋河东汾阴(今山西省万荣县)人。

    历仕北齐、北周、隋王朝,与李德林、卢思道齐名,为当时文坛领袖。 薛道衡出身官僚家庭,六岁时父母双亡,成为孤儿。

    但他专精好学,13岁时,读《春秋左氏传》,有感于子产相郑之功,作《国侨赞》一篇,词藻华美,世时人称为奇才。由此以文才召世。

    北齐时,薛道衡待诏文林馆,兼主客郎,负责接待、应对北周及陈的使者,与当时文坛才子李德林、卢思道等常相过从。 北齐亡,周武帝用薛道衡为御史二命士,薛道衡自以为不受重用,便弃官归乡里。

    后来又入仕途为州主簿,不久又为司禄上土。 杨坚作相时,薛道衡效力于大将军梁睿府下,参与平定王谦之乱。

    后又从征突厥,还朝后,被任命为内史舍人,仕途上开始有起色。当时薛道衡还兼任聘陈主使,多次往还江东,对陈朝的腐败情况了解很深,所以多次上奏隋文帝,要求对陈“责以称藩”,也就是不承认陈朝和隋对等,实有灭陈、统一南方之意。

    隋文帝开皇八年( 588年),薛道衡被任命为淮南道行台吏部郎,随从晋王杨广、宰相高颖出兵伐陈,专掌文翰。隋师临江,高颖问薛道衡:“此番举兵,能否克定江东,请君言之。”

    道衡回答说:“凡论大事成败,先须以至理断之。《禹贡》所载九州,本是王者封域,南北分裂已久,战争不息,否终斯泰,以运数言之,其必克一世;有德者倡,无德者亡。

    自古兴亡,皆由此道。我隋主上躬履恭俭,忧势庶政,陈叔宝峻字雕墙,酣酒荒色。

    其必克二也;为国立体在于用人,陈重用小人,命将非才,其必克三也;陈甲土不过十万,西至巫峡,东至沧海,分之则势悬而力弱,聚之则守此而失彼,其必克四也。”高颖听完之后,忻然叹服,说:“君言成败,事理分明,吾今豁然矣。

    本以才学相期,不意筹略乃尔!”从这里可以看出,薛道衡对当时的局势分析得极有见地,表明他是一个有政治才能的人。 在隋文帝时,薛道衡倍受信任,担任机要职务多年,当时名臣如高颖、杨素等,都很敬重他。

    因而他的名声大振,一时无双。皇太子及诸王都争相与之结交,引以为荣。

    这对薛道衡来说本来应该是值得荣耀的事,然而,他却因此得罪晋王杨广而罹祸。 薛道衡曾与晋工杨广一起伐陈,杨广对薛道衡的文才极其爱慕。

    隋文帝时,有一次,薛道衡被人弹劾在朝中结党,被除名,处以流放岭南。当时晋王杨广正坐镇扬州,听说这件事后,就秘密派人到长安通知薛道衡,让他取道扬州到岭南,等他到了扬州,就上奏皇帝,把他留在扬州幕府中。

    但薛道衡讨厌杨厂的为人。就没有走扬州路,而走了江陵道。

    从此,杨广对薛道衡就怀恨在心。 后来,杨广夺取帝位,是为隋炀帝。

    薛道衡从地方上回到京师。当时的隋炀布对薛道衡尚有一丝爱才之心,本打算委以秘书监显职,但薛道衡不识时务,写了一篇《高祖文皇帝颂》奏上。

    隋炀帝看了以后,老羞成怒,对大臣苏威说:“道衡至美先朝,此《鱼藻》之义也。”。

    《鱼藻》是《诗经》中的一篇,据《诗序》讲,此诗通过歌颂周武王而讥刺周幽王。薛道衡是否有此意不得而知,但隋炀帝猜忌心很强,又专横独裁,他岂能容忍别人把自己和周幽王联系在一起,由此便产生了杀害薛道衡之心。

    当时,薛道衡的朋友司隶刺史房彦谦(唐初名臣房玄龄之父),觉察到隋炀帝对薛道衡的歹意,就劝薛道衡杜绝宾客,闭门自守,以求保全,但薛道衡却不以为然。有一次,朝臣们在一起讨论新令,争论不已,薛道衡就说:“向使高颖不死,令决当久行。”

    薛道衡的文人气太重,出语尖刻,当下有人受不了,就密报了隋炀。

    4. 隋唐皇帝对科举制贡献表

    一、开科取士的背景与雏形 在隋朝建立之前的南北朝时期,各个政权选拔官吏实行多是魏晋以来的“九品官人法”。

    “九品官人法”源自公元220年魏文帝曹丕采纳的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具体方法是在全国各州设大中正,各郡设小中正,大、小中正皆由一些经验丰富的中央官员兼任,因此也称“九品中正制度”。

    中正负责对各州郡的人才在“品、状、家世”三个方面进行评举,评举结果分为九等,分别是: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①结果评出后,小中正呈大中正,大中正呈司徒核实,然后由吏部尚书选用。

    由于东晋以来士族门阀的势力日益庞大,士族中担任当地中正的情况非常普遍,以之于评举出来的人才中几乎全是士族子弟,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九品官人法”彻底沦为了士族门阀壮大自己势力的工具。 北周静帝大定元年(581年)二月,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隋,建元开皇,都城长安,史称隋文帝。

    隋文帝上台后,非常重视人才选拔,他深知九品中正制度的弊病,于是开始对人才选拔制度进行改革。开皇三年(583年),他正式下诏,停止那些“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的各州郡中正评举人才 的权力,改令诸州每岁贡士三人。

    开皇十八年(598)年,隋文帝又诏命“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②”,把选拔人才的权力,下放到了高级官僚阶层,但由于这项制度缺乏对这些高级官僚的监督和制约,难免出现一些循枉私情的情况,操作起来问题颇多,因此不得不再次进行改革。此后,隋文帝去世,其子炀帝杨广继位。

    炀帝大业三年(607)四月,诏文武有事者名,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节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挠、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可略、膂力骁壮十科举人。大业五年(609),下诏诸郡,“以学业该通,才艺优洽;膂力骁壮,超绝等伦;在官勤慎,堪理政事;立性正直,不避强御四科举人③” 此时的这几次科举,虽然只是朝廷偶尔为之,但却为后来的科举制度定了名。

    据唐人杜佑《通典》十四卷载炀帝“置明经、进士二科”,这才是科举制度真正的雏形。当时的明经、进士两科考试的内容主要是策问。

    策问即出一些有关时事政务、经义等方面问题,由士子做答,这时候的科举的考试内容还比较少,朝廷也只是意在选拔一些能够及时为朝廷出力的优秀人才,因此科举对国家政治生活的影响还不够大。 二、科举在唐代的逐渐成熟 由于隋炀帝杨广的统治极其残暴,隋朝在只历经了两朝37年之后,便被蜂拥的起义浪潮所推翻。

    李唐王朝经过南征北讨之后,建立起来。唐王朝建立之初,为了吸收中小地主阶层中的知识人才,曾经一度沿用隋朝科举制度:“武德四年,复置秀才、进士两科”。

    又“高祖武德四年四月十一日,敕诸州学士及白丁,有明经及秀才、俊士、进士明于理体,为乡曲所称者,委本县考试,州长重覆,取上等人,每年十月随物入贡。至五年十月,诸州共贡明经一百四十三人,秀才六人,俊士三十九人,进士三十人。”

    由此可知,唐高祖武德四年决定恢复隋朝设置的明经、秀才、进士等科,并于武德五年即正式开科取士。武德九年(626)六月四日,李渊次子李世民发动兵变,杀其兄、弟建成、元吉,挟持李渊,迫其立已为太子,史称“玄武门之变”。

    不久,李渊宣布退位,李世民登基,史称唐太宗。7a64e4b893e5b19e31333234313439唐太宗励精图志,不断对唐朝的各项政策、制度进行改革, 在这种情况下科举制度也逐渐成熟完善起来。

    _^t~ (一)参加科举者的主要来源 由于唐代以来官学、私学教育的不断昌盛,培养了大量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人才。例如贞观以后,仅国学生就有8000余人④。

    国学生是参加科举的重要力量,因为他们在各级官学学习,考试合格后被送至尚书省参加科举,因此被称为“生徒”;自学成才继而向地方政府投牒自举,经考试合格后同地方贡品一起被送入京参加科举者,谓之“乡贡”。唐朝对“乡贡”报考者的要求也不甚严格,除作* 犯科者不得 参加外,只要求商人或工人不得参加,应该说是比较开明的⑤ “生徒、乡贡”这二种人是科举的主要来源。

    (二)科举的主要科目及内容 唐代的科举分常举、制举两种。所谓常举是指每年分科举行的科举;制举是指由皇帝临时下诏举行的科举。

    由于常举和制举选拔人才的目的不同,因此在考试内容、考生来源、考试方法上有很大区别,而常举以其长期性、固定性的优点成为了科举中最重要的部分。本文在这里讨论的仅是最重要的常举。

    常举的主要科目是: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童子等。 秀才一科要求对有关国家的大政方略问题,作策论五篇。

    旨在选拔一些具有宏观全局意识的高级人才,因此对考生要求非常高,如果被推荐而来而未能得,所荐州长官甚至还要受处分,以至于后来参加考试人数非常少,唐高宗时曾被停止过,此后也处于名存实亡的状态。 明字科旨在选拔对书法、文字有专长的人才;明法科旨在选拔熟悉法律的司法人才;明算旨在选拔精通算术的数学人才,以上科举多被世人所不屑。

    5. 辉煌的隋唐文化的诗歌成就有哪些

    唐韵

    黄河水的不凡

    大江流的浩瀚

    长安西望

    ——是唐的千年

    万里远征 闺中春思

    半是报国半是良人怨

    塞上从军塞下曲

    春去春来玉门关

    没有了酒和月

    便难寻李太白的诗谪仙

    漂泊零落

    长恨君王

    浔阳江头弹琵琶

    惹得司马洒泪湿青衫

    江南春里 秦淮河畔

    杜家才子十年扬州是羁绊

    最难得——

    商隐无题还有题

    心有灵犀 青鸟探看

    待唐阕崩塌了

    便无处觅华章

    星河灿烂哦,靠的是

    有诗的大唐

    (曾治强,河南省永城市实验高中

    新诚分校高三学生,2005年作)

    6. 求关于中晚唐时期,贾岛、孟郊、罗隐这一类诗人的诗歌或故事的书籍

    《二十世纪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 诗词知识 - 诗词趣话 - 龙之声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 贾岛是个半俗半僧的诗人。

    他文场失意后,便去当和尚,法号无本。无本者,即无根无蒂、空虚寂灭之谓也。

    看来他要一辈子念佛了。但后来与韩愈相识,执弟子之礼。

    在韩愈的劝说下,还俗应举,中了进士。为僧难免思俗,入俗难弃禅心。

    “发狂吟如哭,愁来坐似禅。”(姚合《寄贾岛》)俗味很浓,僧味也不淡。

    他正是在这双重性中度过自己的一生。 贾岛因带着一肚皮牢骚出家,所以虽身在佛门,却未能忘却尘世的烦恼。

    他在洛阳为僧时,当局规定午后不得出寺。若换个出家人,不许出就不出。

    佛国无边,何处不可修心养性?然而他却觉得自由受缚,不能忍受。于是叹道:“不如牛与羊,犹得日暮归。”

    他为人非常执著,一旦向前,就不易回头。无论是为僧,还是还俗,都富有挑战性。

    他是苦吟诗人,行坐寝食,都不忘作诗,常走火入魔,惹出麻烦。据说曾出了两次交通事故。

    一次是骑驴过街,没注意行人。当时秋风萧瑟, 黄叶飘零,便信口吟出“落叶满长安”之句。

    寻思上联, 忽以“秋风吹渭水”作对,喜不自胜,结果撞上“市长”大人车马,被拘一夕。一次是去访问李凝幽居,于驴背上得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之句。

    其中“敲”字又欲作“推”字,一时未定。神思恍惚,结果又撞上韩愈的车马。

    传说虽不完全可信,但他那份痴迷,则是有根有据的。他时刻想推销自己。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剑客》)气冲斗牛,一副侠胆。

    其实他骨瘦如鹤,气短力微,只不过借剑喻己,想人赏识罢了。唐代的举子要想在科场上显露头角,往往要疏通关节,寻找坚强的靠山。

    而他出身微贱,朝中无亲故,缺乏外援,所以他恨这个社会的不公。他认为自己没有出路,是因受到公卿的压抑所致。

    他从裴度庭院经过,吟道:“破却千家作一池,不栽桃李种蔷薇。蔷薇花落秋风起,荆棘满庭君始知。”

    (《题兴化园亭》)裴度平定叛乱有功,封晋国公。他聚敛甚多,长安有高第。

    贾岛一见,火从内发,故作诗嘲之。他蔑视权贵,不把他们放在眼里。

    及第后,他寓居法乾无可精舍。一日宣宗微服出游,行至寺中,闻人吟诗,便循声登楼,见案上诗卷,便取来浏览。

    贾岛在后面,一手夺走。他不认识宣宗,便瞪眼嚷道:“郎君鲜食美服,哪懂这个?”事后十分紧张,伏阙待罪。

    朝廷给他一个长江县主簿的小官,将他贬出长安。唐代有两位诗人的作品,涉及此事。

    安奇诗云:“骑驴冲大尹,夺卷忤宣宗。”李克恭诗云:“宣宗谪去为闲事,韩愈知来已振名。”

    贾岛有个堂弟叫无可,也是诗人。当时两人一道出家。

    贾岛耐不住寂寞,杀了回马枪;而无可仍在合 贾岛作品 掌向佛。贾岛还俗时曾有约,将来仍出家,可一落尘网便被裹住。

    无可写诗提醒他,不要忘约。贾岛说,我怎么能忘啊? “名山思遍往,早晚到嵩丘。”

    (《寄无可上人》) “终有烟霞约,天台作近邻。”(《送无可上人》)他对佛门的清静,仍怀向往之情。

    但说是说,行动是行动,这两者充满矛盾。 贾岛一生,为诗艺洒尽心血。

    “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锤炼出许多精品。韩愈赠诗云:“孟郊死葬北邙山,从此风云得暂闲。

    天恐文章浑断绝,故生贾岛著人间。”贾岛与孟郊齐名,影响深远。

    但他的一生,贫困潦倒,官微职小,禄不养身。死之日,家无一钱,只有一头病驴和一张古琴,教人为之一叹:他是否感到此生值得,含笑而去,或是后悔还俗,不如诵经?这就不得而知了。

    小孟郊巧对挫钦差 唐朝时候,武康县出了个才子叫孟郊。这个孟郊出身微贱,但读书用功,方才出众。

    一年冬天,有个钦差大臣来到武康县了解民情。县太爷大摆宴席,为钦差大人接风。

    正当县太爷举杯说“请”,钦差大人点头应酬的辰光,身穿破烂绿色衣衫的小孟郊走了进来。县太爷一见很不高兴,眼珠一瞪喝道:“去去去,来了小叫花子,真扫雅兴。”

    小孟郊气愤地顶了一句:“家贫人不平,离地三尽有神仙。” “唷!小叫花子,你甭狮子开大口,我倒要考考你。

    我出个上联,你若对得出,就在这里吃饭。若是对不出,我就判你个私闯公堂,打断你的狗腿。”

    钦差大臣阴阳怪气地说。 “请吧。”

    小孟郊一点也不害怕。 孟郊 作品 这钦差大人自恃才高,又见对方是个小孩,便摇头晃脑地说:“小小青蛙穿绿衣” 小孟郊见这位钦差大臣身穿大红蟒袍,又见席桌上有一道烧螃蟹,略一沉思,对道:“大大螃蟹着红袍” 钦差一听,气得浑身象筛糠,但有话说在先,又不好发作,便对县官说:“给这小儿一个偏席,赏他口饭,看我再和他对。”

    这老钦差三杯老酒落肚,又神气活现开了,他斜了一眼小孟郊,又阴阳怪气地说:“小小猫儿寻食吃” 小孟郊看着象馋狗啃骨头似的钦差大臣,又看着拍马溜须的县太爷,心想,你们这帮贪官污吏,便怒气冲冲地回敬道:“大大老鼠偷皇粮”。 钦差大臣、县太爷一听吓得目瞪口呆,出了一身冷汗。

    原来他们吃得正是救灾的银子呢,只好做贼心虚了。 罗隐戏秀才 据传,罗隐年青时就很有文才,能够出口成诗,但由于家里穷,不得不经常外出做短工度日。

    隋唐诗人才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